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毕加索 “活着”进卢浮宫的第一人

(2009-04-07 09:33:33)

《亚威农的少女》,在1906年末,毕加索创作了一件对美术史意义重大的作品,这就是《亚威农的姑娘》。这个作品的着眼点,不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让一个画面中同时出现物体的几个不同的侧面甚至是内部的结构;至此,毕加索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就是我们所称为的“立体派”。 

  在整个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二十世纪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二十世纪的大部分艺术史都可以按照他的成就来撰写。
  
  提起毕加索,人们会马上联想到那些充满几何结构的立体派油画,以及那幅以1亿美金成交的《抽烟斗的男孩》。但让人们肃然起敬、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天才的伟人让西方艺术跨过了一个最难跨过的门槛--模仿现实,把艺术领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天地。变形的艺术,抽象的艺术都是在他开拓的立体主义这一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是他为迷茫的现代艺术打开了一扇大门。从此之后的“现代艺术创作”不再以“表现现实”为目的,而升华到了对画家“心灵和思维的表达”“艺术家思维的主观表达”这一更高的创作境界。让现代艺术轰轰烈烈地演变发展,硕果累累。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马拉加,其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时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了全国美展,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在他这一时期 (“兰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兰色基调。
  
  毕加索在其“玫瑰时期”(1905~1906年)显得温柔起来了。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体。

   在1906年末,毕加索创作了一件对美术史意义重大的作品,这就是《亚威农的姑娘》。这个作品的着眼点,不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让一个画面中同时出现物体的几个不同的侧面甚至是内部的结构;至此,毕加索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就是我们所称为的“立体派”。有了立体派;绘画破天荒第一次在表现形象方面不仅得以再现现实的外表,和通过现实来表达情感,而且还表现有关对现实本身的感觉的思想内涵。正因为如此,表现就变为讲述,绘画不再是形体美的抽象理想或是用诗情画意的手法来体现视觉表象,绘画成为艺术家面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有感而生的思想的客观叙述。
  
  可以说,情感世界影响和贯穿了毕加索创作的各个时期,但自我超越的精神却一直支持着毕加索的创作层出不穷。扎实的艺术功底让毕加索得以自由自在的选择各种不同的创作流派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他用自己的亲历亲为告诉世人,各种流派的创作方式都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工具,采用何种绘画流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灵感。毕加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在艺术风格和手法方面永无止境的开拓,对自己已有成就的不断否定,在尝试与发现之中为艺术的发展独辟蹊径。
  
  毕加索曾经给美国着名女作家斯坦因画了一张肖像,他是通过自己的记忆画她的脸的。看过这张画的人对毕加索说:这不像斯坦因小姐本人。毕加索拒绝改动,回答说:“太遗憾了,斯坦因小姐应该想办法使自己长得像这张画呀”。但是30年之后,斯坦因说,在她的画像中,只有毕加索给她画的那张,才把她的真正神貌画出来了。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这样解释自己:“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他的作品更加突出的向观者表达着画家思维和情感世界。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如愿以偿地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
 
《亚维农少女》,毕加索作,1907年,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少女》。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像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
世界著名画家
毕加索和他的画作欣赏
世界名画之--毕加索作品(Pablo Picasso)
西方绘画大师-134 巴勃罗.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画家,立体主义的创始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