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第3版 读书摘要

桂枝类

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对寒冷感觉敏感,关节痛。

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心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红楼梦》中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林妹妹”。

“文弱书生”。

体型偏瘦,皮肤比较白,纹理比较细,少油光,肌表湿润;腹壁薄而无力,腹部多扁平,腹肌比较紧张;目有神彩;唇淡红或暗,舌体柔软(嫩)淡红或暗淡、舌面润,苔薄白(桂枝舌);脉象常浮大、轻按即得,按之软弱,脉多缓或迟。

易出冷汗,汗后疲乏无力;为心腹部悸动感,易头昏晕厥;易腹痛;易失眠多梦;易胸闷气促,易身体疼痛,对寒冷、疼痛敏感。

桂枝汤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上冲感,动悸,肌肉痉挛拘急。
脉浮,或弱、或缓、或数、或大而无力;
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

桂枝三两(15g)芍药三两(15g)甘草二两(10g)生姜三两(15g)大枣十二枚(20g)上五味, 咀三味。

加:附子,厚朴、杏仁,大黄,黄芪,人参,葛根。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证见冷汗、皮肤湿冷、过汗、脉弱浮大、舌质淡诸证者。
桂枝汤证伴见关节疼痛较剧、四肢拘挛者。
寒疝、腹痛、体痛、手足冷等见脉沉迟、舌质淡者。

桂枝三两(15g)芍药三两(15g)生姜三两(15g)甘草三两(15g)大枣十二枚(20g)附子一枚(10g)。

桂枝加术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 

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
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舌质嫩、苔少。

桂枝三两(15g)芍药六两(30g)生姜三两(15g)甘草二两(10g)大枣十二枚(20g)饴糖一升(30g)。

桂枝加大黄汤 

发热或自觉热感,恶风、自汗。
便秘,持续性腹痛,拒按。
舌苔厚干。

桂枝三两(15g)芍药六两(30g)甘草二两10g)大枣十二枚(20g)生姜三两(15g)大黄二两(10g)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 

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自汗、盗汗,或遗精。
脉浮大而无力。
舌质嫩红、苔少。

桂枝三两(15g)芍药三两(30g)甘草二两(10g)生姜三两(15g)大枣十二枚(20g)龙骨三两(15g)牡蛎三两(15g)。

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脉细。
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舌淡苔白。

当归三两(15g)桂枝三两(15g)芍药三两(15g)细辛三两(5~15g)甘草二两(10g)通草二两(10g)大枣二十五枚(30~50g)。

温经汤 《金匮要略》 

月经不调、血色暗淡。
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
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口唇干燥、手掌干燥裂口、舌质暗淡。

吴茱萸三两(5~10g)当归二两(10g)川芎二两(10g)芍药二两(10g)人参二两(10g)桂枝二两(10g)阿胶二两(10g)牡丹皮二两(10g)生姜二两(10g)甘草二两(10g)半夏半升(10g)麦门冬一升(30g)。

炙甘草汤 

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羸瘦、面色憔悴、贫血貌,皮肤干枯,舌苔薄或无苔。
精神萎靡,动悸,汗出而闷,气促,便秘。

炙甘草四两(10~20g)桂枝三两(15g)生姜三两(15g)大枣三十枚(30~60g)人参二两(10g)地黄一斤(15~80g)麦门冬半升(15g)麻仁半升(15g)阿胶二两(10g)。

苓桂术甘汤 

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
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或有包块。
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

瘀血证:
精神不安、烦躁、甚至发狂。
疼痛部位固定。
出血易凝固、紫黑。
舌质紫暗、面色晦暗。

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或各15g作煎剂。

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 

胸背闷痛、心下痞满。
腹胀、便秘或大便干燥难解。
舌苔厚、舌面干腻、舌质暗或有瘀点。

枳实四两(20g)厚朴四两(20g)薤白半斤(40g)桂枝一两(10g)瓜蒌一枚(30g)。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剧烈的关节疼痛、伴关节肿大。
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
面色暗黄或有浮肿,脚浮肿。

桂枝四两(20g)芍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麻黄二两(10g)生姜五两(25g)白术五两(25g)知母四两(20g)防风四两(20g)附子二两(10g)。

麻黄类

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身痛。

无汗、咳喘、鼻塞。

浮肿,小便不利。

体格壮实,肌肉发达或肥胖,面色黄暗或有浮肿貌,皮肤较粗糙,干燥。腹肌有弹性,腹壁脂肪较厚,脉象有力,唇暗或紫红,舌体偏大,舌质淡红。
易闭汗或汗出不畅,易受寒,易喘,易鼻塞流清涕,肌肉酸重感,全身困倦感,感觉不敏感,反应较迟钝,身体沉重感,有浮肿倾向。

麻黄汤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无汗而喘。
脉浮紧。

麻黄三两(15g)桂枝二两(10g)杏仁七十个(15g)甘草一两(5g)。

麻黄附子细辛汤 

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
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面色晦滞而缺乏光泽、手足冷。
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
舌质淡、苔白润。

麻黄二两(10g)附子一枚(10g)细辛二两(10g)。

小青龙汤 

咳喘,痰液呈水样或黏液性,量较多,或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显著的冷感,发热或不发热,平时无汗,咳喘时可有汗出。
苔白滑。

麻黄三两(10g)桂枝三两(10g)细辛三两(10g)芍药三两(10g)干姜三两(10g)甘草三两(10g)五味子半升(10g)半夏半升(10g)。

麻杏石甘汤 

发热,汗出时多时少,体温或升或降,口渴。
咳喘,甚而气急鼻扇,胸闷。
脉滑数,苔薄腻较干。

麻黄四两(15g)杏仁五十个(15g)石膏半斤(40g)甘草二两(10g)。

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发热、恶风、汗出或多或少、口渴。
浮肿,肌肉酸重,或关节肿痛,小便不利。

麻黄六两(20g)石膏半斤(40g)生姜三两(15g)甘草二两(10g)大枣十五枚(30g)白术四两(20g)。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局部:皮肤无热感,色苍白,或紫暗,漫肿无头,按之或坚硬如石,或空软如絮,自觉不甚疼痛或不痛,或麻木,或酸楚。
全身:精神萎靡,畏寒喜温,或腰脊空痛,或气短喘息,或阳痿阴冷,皮肤苍白松弛憔悴,枯瘦,贫血,不口渴,小便清长,脉沉迟细,舌质淡嫩。

麻黄五分(3g)肉桂一钱(5g)炮干姜五分(3g)生甘草一钱(3g)熟地黄一两(30g)白芥子二钱(6g)鹿角胶三钱(10g)。

柴胡类

胸胁苦满。

往来寒热或休作有时。

柴胡带,包括胸胁部、肩颈部、头额部、腰胯及少腹部、腹股沟等,以身体的侧面为主。这区域出现的胀痛、酸痛、感觉异常、肿块等,可以考虑柴胡证及其类方汤证存在的可能性。

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神情抑郁或紧张;皮肤比较干燥,肌肉比较坚紧;上腹部或两肋下按之有抵抗感或压痛或肌紧张;舌质坚老、暗而紫点、舌体不淡胖;脉象多弦细。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寒热交替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性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重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易腹痛腹泻,易全身疼痛。

小柴胡汤 

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痞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往来寒热,发热或低热持续。
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脉弦。

柴胡半斤(30g)黄芩三两(15g)半夏半升(15g)人参三两(15g)甘草三两(15g)生姜三两(15g)大枣十二枚(20g)。

柴胡桂枝汤 

发热恶风、往来寒热、有汗、关节酸痛。
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柴胡四两(15g)桂枝一两半(10g)芍药一两半(10g)黄芩一两半(10g)人参一两半(10g)甘草一两(5g)半夏二合半(10g)大枣六枚(10g)生姜一两半(10g)。

柴胡桂枝干姜汤 

往来寒热。
胸胁满微结,或胸闷咳嗽,或胸骨痛。
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食欲不振。
口干、心烦、易惊,胸腹动悸。
舌苔白厚或干腻。

柴胡半斤(20g)桂枝三两(15g)干姜二两(10g)黄芩三两(15g)瓜蒌根四两(20g)牡蛎二两(10g)甘草二两(10g)。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证。
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谵语者。

柴胡四两(15g)龙骨一两半(10g)黄芩一两半(10g)生姜一两半(10g)铅丹一两半(市场无售,可不用)人参一两半(10g)桂枝一两半(10g)茯苓一两半(10g)半夏二合半(10g)大黄二两(10g)牡蛎一两半(10g)大枣六枚(15g)。

四逆散 

柴胡证或为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易紧张、肌肉易痉挛的柴胡体质。
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
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柴胡(15g)芍药(15g)枳实(15g)甘草(5g)。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瘀血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有:
疼痛部位多固定。
出血易凝固,色紫黑。
精神不安,烦躁,甚至发狂。
舌质紫暗,面色晦暗。

柴胡一钱(10g)芍药二钱(10g)枳壳二钱(10g)甘草一钱(5g)桃仁四钱(15g)红花三钱(5g)当归三钱(10g)川芎一钱半(10g)生地三钱(10g)桔梗一钱半(5g)牛膝三钱(10g)。

逍遥散 《和剂局方》 

胸胁苦满或胸胁痛,腹痛、女性月经痛,经前乳房胀。
往来寒热感,或月经周期参差不齐。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浮肿。
脉弦而虚。

柴胡一两(15g)芍药一两(15g)白术一两(15g)茯苓一两(15g)当归一两(15g)生姜(15g)薄荷(10g)甘草五钱(5g)。

大柴胡汤 

按之心下满痛,或心下急,或心下痞硬。
呕不止,或呕吐而下利,或便秘,或腹胀、嗳气。
或发热汗出不解,或黄疸、或头痛。

郁郁微烦。

柴胡半斤(20g)黄芩一两(10g)芍药三两(20g)半夏半升(15g)生姜五两(15g)枳实四枚(20g)大枣十二枚(20g)大黄二两(10g)。

大黄类

腹满,腹痛,拒按或腹壁有抵抗感,便秘。

精神不安,烦躁,易兴奋,身热有汗。 

舌质红而坚老,苔焦黄、干燥。(大黄舌)。

体格健壮或胖壮,肌肉丰满,面色红有油光;腹部充实饱满,按之硬或胀痛;唇厚暗红,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厚而干糙,甚或焦黄。
平素畏热喜凉,食欲旺盛,易烦躁易怒,易发胘晕,易头痛,易腹痛便秘,为胸闷,易口干苦,痰液唾液黏稠;易出血,易皮肤感染;血脂、血压偏高。女性多见月经不调或闭经,或经来不畅、漏下不止。

大承气汤 

剧烈腹痛、腹胀、坚满拒按、便秘或黏液脓血便。
潮热或发热、身热汗出。
烦躁、谵语、神志失常。 
脉实有力,苔干焦黄起红刺。

大黄四两(20g)厚朴半斤(30g)枳实五枚(30g)芒硝三合(10g)。

小承气汤

临床主要用于腹胀满的大黄证。

大黄四两(20g)厚朴二两(10g)枳实三枚(15g)。

调胃承气汤

有明显舌苔干燥、黄厚、便秘的大黄证或有明显身热有汗、大便干燥如栗的大黄证。

大黄四两(20g)甘草二两(10g)芒硝半升(15g)。

桃核承气汤 

少腹部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精神不安,如狂。
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唇暗红,面红。

桃仁五十个(15g)大黄四两(15g)桂枝二两(10g)甘草二两(10g)芒硝二两(10g)。

大黄虫丸《金匮要略》 

少腹部疼痛或有硬块、腹满感、腹胀感。 
形体消瘦、面色暗晦、肌肤干燥如鳞甲、两目暗黑。
舌质暗紫、或舌见瘀斑,脉细涩。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 虫半升。

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大黄二两(10g)、桃仁二十枚(10g)、 虫二十枚(10g)。

茵陈蒿汤 

黄疸色泽鲜明,尿黄短少。
胸闷、烦躁、身热有汗。
腹微胀满,食欲不振。

茵陈蒿六两(30g)山栀子十四枚(15g)大黄二两(10g)。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皮肤痛痒红疹,恶寒、发热、无汗身热,头痛、烦躁。
便秘、腹胀、胸隔满闷,小便短赤。
或然证:或头晕头昏、或关节痛,或鼻流浊涕,或咳喘,或目赤肿痛,或月经不调或闭经,或惊狂谵妄,或头面疮癣。

防风、连翘、荆芥、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五钱(10g),黄芩、石膏、桔梗各一两(15g),甘草二两(15g),滑石三两(20g)。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腹痛剧烈、拒按、便秘。
精神萎靡、面色晦滞无华、汗出恶寒、手足冷、脉沉紧弦。
舌苔白腻、舌面比较干、舌质坚老。

大黄三两(15g)附子三枚(30g,先煎1小时)细辛二两(10g)。

黄芪类

自汗,盗汗,恶风,身体重,肢体麻痹不仁。

浮肿,身体重,小便不利。

溃疡久不收敛,脓水清稀。

体型偏胖,精神疲惫,面色黄暗或暗红,缺乏光泽;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湿润;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面部及下肢多有浮肿;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中老年人较多见。
易疲乏,易出汗,易头晕,胸闷气短,运动后尤为明显;能大量进食而不耐饥饿;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浮肿;畏风,易于鼻塞、气喘;手足易麻木,骨关节疼痛;溃疡难以愈合。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易于感冒,畏风,自汗,打喷嚏,身痛或头痛;
浮肿或易浮肿,小便少,大便溏薄。

黄芪一两(30g)白术二两(60g)防风一两(30g)。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浮肿,以下肢为明显,身体困重。
汗出恶风。
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难以屈伸。

防己一两(15g)黄芪一两一分(30g)白术七钱半(15g)甘草半两(3g)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15g),大枣一枚(20g)。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浮肿,自汗,恶风。
舌质暗淡。

黄芪三两(60g)桂枝三两(20g)芍药三两(20g)生姜六两(30g)大枣十二枚(20g)。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慢性腹痛、喜温喜按。
易自汗或盗汗、形寒恶风、面色萎黄、身体重或有轻度浮肿。
舌质淡红或暗,脉虚大。

黄芪一两半(30g)桂枝三两(15g)甘草二两(10g)大枣十二枚(20g)芍药六两(30g)生姜三两(15g)胶饴一升(30g)。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 

面色萎黄呈贫血貌,体型瘦长或昔肥今瘦,舌淡红,舌质嫩,苔薄白。
自觉发热或恶风寒,全身倦怠感明显,有轻微的胸胁苦满感,手足冷,自汗恶风。 
或内脏下垂,或子宫下垂,或脱肛,或腹泻,或便秘,或腹痛,或头痛,或昏晕,或浮肿,或小便不利等。

黄芪一钱(30g)人参三分(10g)当归二分(10g)白术三分(10g)甘草五分(15g)陈皮三分(10g)升麻三分(10g)柴胡三分(10g)。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半身不遂,肢体麻痹不仁,或身体痛。
浮肿,下肢为甚,自汗,恶风。
舌质多淡胖,呈紫暗色,或有瘀斑瘀点。

黄芪四两(60g)当归二钱(10g)赤芍药一钱半(10g)地龙一钱(5g)川芎一钱(10g)红花一钱(5g)桃仁一钱(10g)。

石膏类

烦渴喜饮。

恶热多汗。 

舌面干燥。 

脉洪大、浮滑。

白虎汤 

大量出汗,伴高热或恶热。
渴感强烈,烦躁。
脉浮滑或洪大而数,口干舌燥。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两(30g)甘草二两(10g)粳米六合(40g)。

白虎加人参汤 

屡经发汗、精神萎靡、口渴感明显的白虎汤证。
无大热、无大汗,但以渴饮为主诉的慢性病。
有白虎汤证而消瘦、食欲下降,全身状态差者。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两(30g)甘草二两(10g)粳米六合(40g)人参三两(15g)。

白虎加桂枝汤 《金匮要略》 

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舌质暗红。

石膏一斤(80g)知母六两(30g)甘草二两(10g)粳米二合(40g)桂枝三两(15g)(去皮)。

竹叶石膏汤 

形体羸瘦,气短音微,精神萎靡。 
气逆欲吐,或干咳,或气喘,或干呕,或呃逆。
口渴、多汗,或低热。
脉数弱,舌苔少。

竹叶二把(15g)石膏一斤(30g)半夏半升(10g)人参二两(10g)麦门冬一升(30g)甘草二两(10g)粳米半升(30g)。

消风散 《外科正宗》 

皮肤瘙痒、或发疹块、搔之渗液、久发难愈。
发热感、烦躁、口渴。
浮肿倾向或小便不利。

石膏、知母、苍术、当归、生地黄、荆芥、防风、苦参、蝉衣、胡麻、牛蒡子各一钱(15g)甘草、木通各五分(10g)。

黄连类

烦躁不安,或心悸、或失眠、或神志不清。
心下痞、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舌质红或暗红,质坚老,舌苔黄腻,舌面较干。(黄连舌)。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烦躁,不安感,焦虑或抑郁。
面红赤,上火,唇暗红,出血倾向。
黄连舌。
心下痞,不适感,按之隐痛。

黄连三两(15g)黄芩二两(10g)黄柏二两(10g)山栀子十四枚(15g)。

黄连汤 

恶风,发热,汗出。
烦躁,心动悸。
心下痞或呕吐,或腹痛,或泄泻。
舌质红或暗红,舌苔腻较厚,或前半部苔薄,后半部有白厚苔。

黄连三两(15g)桂枝三两(15g)干姜三两(15g)甘草三两(15g)人参二两(10g)半夏半升(15g)大枣十二枚(20g)。

小陷胸汤 

上腹部、胸胁部痞痛、拒按。
舌质红,舌苔黄腻。
或便秘,或恶心,或咳嗽气急,痰黄黏腻。

黄连一两(5g)瓜蒌大者一枚(30g)半夏半升(15g)。

泻心汤 《金匮要略》 

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烦躁不安,面部潮红。
心下痞,便秘。

黄连一两(5g)黄芩一两(5g)大黄二两(10g)。

黄连阿胶汤 

心中烦、不得眠。
出血倾向或诸血证,或久痢脓血,或便血,或崩漏,或肌衄。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头昏、小便短黄、口舌糜烂。
心下痞、腹痛。
舌质红或深红、苔黄薄或花剥、起裂,脉细数。

黄连四两(10~20g)黄芩二两(10g)芍药二两(15g)阿胶三两(15g)鸡子黄二枚。

香连丸 《兵部手集方》 

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痢下黏臭或脓血。
舌苔黄腻、舌质暗红。

黄连二十两与吴茱萸同炒去吴茱萸木香四两八钱醋糊丸,米饮下。

左金丸 《丹溪心法》 

脘腹痛、胁胀痛、口苦、嘈杂、呕吐酸苦水。
舌质红、舌苔黄。

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水泛丸。

干姜类

呕吐物、唾液、痰液、大便、尿液清稀,无恶臭。
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或咳喘。
口不干渴,恶寒喜热,精神萎靡。
舌质淡或淡红,舌上有腻苔,苔多白腻,或灰黑腻,或白滑。
   (干姜舌)

理中汤 

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畏寒喜温、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饮。
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人参三两(15g)白术三两(15g)干姜三两(15g)甘草三两(15g)。

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证。
发热自汗,或腹痛,心下痞硬。
舌质淡红或嫩红,偏暗,脉浮大。

桂枝四两(20g)甘草四两(20g)白术三两(15g)人参三两(15g)干姜三两(15g)。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腹痛腹胀较剧,呈阵发性,或见有肠形,或闻及腹鸣,多伴呕吐。
手足逆冷,或有冷汗,口内清唾。
干姜舌。

干姜四两(20g)蜀椒二合(10g)人参二两(10g)。

甘姜苓术汤 《金匮要略》 

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全身倦怠感。
口中多清涎,干姜舌。

干姜四两(20g)茯苓四两(20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

附子类

精神萎靡,倦卧欲寐。
畏寒感,四肢厥冷,尤其是下半身、膝以下清冷。
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附子脉)。

四逆汤 

脉微弱、沉伏、细软、或脉突然浮大而中空软无力。
畏寒、四肢厥冷、尤其是下半身及膝以下冰冷不温。
精神萎靡、倦卧欲寐。
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多胖嫩,舌苔白腻或灰腻、或干腻、或白滑。

附子一枚(15g)干姜一两半(10g)甘草二两(10g)。

四逆加人参汤 

恶寒、四肢厥冷、精神萎靡。
腹泻或便溏、腹胀或心下痞硬,食欲不振。
脉微弱沉迟,苔干无津。

附子一枚(15g)甘草二两(10g)干姜一两半(10g)人参一两(5g)。

真武汤 

精神萎靡,面色黄暗,倦卧欲寐,畏寒,四肢冷,尤其是下半身、膝盖以下冰冷。
脉微弱、沉伏、细弱。
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
心悸、气短,肌肉跳动。
身体困重,嗜睡,四肢沉重疼痛,腰痛,关节活动不灵活。
小便少,大便不成形,腹胀腹痛,或恶心呕吐。
全身浮肿,尤以下肢明显。
或咳或喘,痰液清稀。
舌淡胖,舌质淡,苔白滑或黑润。
以上1、2项是必见证,3~9项中只要见有二、三项者,就可以使用真武汤。

附子一枚(15g)茯苓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生姜三两(15g)芍药三两(15g)。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或上腹部胀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烦乱甚或昏厥、舌苔黄腻。
恶寒汗出或额上冷汗、肢冷、脉沉微弱或血压下降。

附子一枚(15g)、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大黄二两(10g)黄连一两(5g)黄芩一两(5g)。

半夏类

恶心或时有恶心感,甚至呕吐。
舌上有滑苔或腻苔。
面色黄或灰暗。

营养状况较好,肥胖者居多;目睛大而有光,眼神飘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粘腻。
主诉较多而怪异,多为自觉症状。易精神紧张,好疑多虑,易惊恐,易眩晕、心悸,易恶心呕吐、咽喉异物感,易咳喘多痰,易失眠多梦,易肢体麻木疼痛等。

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 

恶心呕吐。
口不渴或口不渴甚,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或心下有振水音,胸膈胀满。
苔白滑或白腻、较厚。

半夏一升(30g)生姜半斤(30g)。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恶心,呕吐,口苦口黏。
精神不安定,易惊,心慌,失眠,多梦。
舌苔腻或滑。

半夏二两(15g)茯苓一两半(15g)陈皮三两(15g)甘草一两(5g)枳实二两(15g)竹茹二两(10g)大枣一枚(15g)生姜(15g)。

大半夏汤 《金匮要略》 

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半夏二升(60g)人参三两(15g)白蜜一升(50g)。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黏腻。

半夏一升(30g)厚朴三两(15g)茯苓四两(30g)苏叶二两(10g)生姜五两(15g)。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头痛、眩晕、头重压感。
腹胀、腹鸣,大便薄或先干后溏;
肌肉松软,浮肿感,或经常浮肿,或易出汗。
舌质红或淡红,舌体较大,苔腻或微黄腻。

半夏一钱五分(10g)白术三钱(10g)天麻一钱(5g)陈皮一钱(5g)茯苓一钱(5g)甘草五分(3g)大枣二枚(10g)。

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 

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
恶心、呕吐、腹泻、腹鸣等胃肠道症状。
烦躁,内热感,多梦或失眠。
舌苔薄腻或黄腻。

半夏半升(15g)黄连一两(5g)黄芩三两(15g)干姜三两(15g)甘草三两(15g)人参三两(15g)大枣十二枚(20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学习笔记(1)(附加减法)
《经方方证标准索引》----转自“汉传中医网”---作者: 雁潇湘
《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笔记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学习笔记(3)(附加减法)
名医经方医案2
黄煌八大体质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