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祛湿→《伤寒论》祛湿7法→解表祛湿法,利水祛湿法,温阳化湿法,健脾利湿法,育阴除湿法,行气除湿法,清热利湿法(经方餐桌)
体内有湿临证表现常见头眩、头身疼痛、呕逆、发奔豚气、咳喘、水肿、小便不利、口渴、下利等。
《伤寒论》治湿之法可总括为:
解表祛湿、利水祛湿、温阳化湿、健脾利湿、行气除湿、清热利湿、育阴除湿等七法。
1、解表祛湿法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解表祛湿法是针对湿郁肌表而常用的基本治法。
《伤寒论》之解表祛湿或用桂枝法,或用麻黄法,灵活多变。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本条因风寒湿之邪自肌表侵入,“风湿相搏”于表之肌腠,故证以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为特征。湿邪在表,理应解表散邪,本证用桂枝附子汤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方用桂枝发散在表之风湿,通阳化气;配以生姜,使风湿之邪从皮毛而出;附子温经逐湿散寒,助肾阳,而立卫阳之基;佐甘草、大枣,益中州、和营卫,则风寒湿俱除。此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则用麻黄等药以解表散湿。
案例1
范中林治某女,60岁。
既往有风湿痛史,初身觉不适,畏寒,头昏,身痛。某日腰痛如割,不能转侧,身觉阵阵畏寒发热,头上直冒冷汗,手脚麻木,面色青暗,唇乌,舌质微红、苔白滑腻,触双手背微凉,脉浮虚。范老辨为太阳证,风湿相搏,卫阳已虚。法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桂枝附子汤原方主之,连服4剂后,诸症悉减。再服4剂,基本痊愈。从此行走、劳动如常。5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属“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证,故范老认为患者有新感外邪,有太阳表证,又有风湿相搏,而卫阳虚而不固。用本方祛风散寒除湿,亦含解表之法。
2、利水祛湿法
(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胃苓汤,春泽汤)
利水祛湿法是水湿在里的基本治法,阴津亏虚者应慎用此法。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证为太阳经腑同病,以水湿蓄于膀胱、气化不利为基本病机。
临床以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为辨证要点。
水湿在里,理应化气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本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湿从小便而去。方中泽泻、猪苓、茯苓甘淡渗湿利水;白术苦温健脾运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诸药合用,可使气化行而水道利,因而水湿得去,诸症自消。
《伤寒论》中真武汤证、猪苓汤证等均属本法范围。后世胃苓汤、春泽汤等,也都是在本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从而进一步扩充了应用范围。
案例2
李克绍曾治某7岁小儿,患儿多饮多尿,医院诊为“尿崩症”,西医治疗无效。诊时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辨证为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多尿只为多饮所致。处以五苓散原方,服2剂,症见轻,再与原方2剂而痊愈。
李克绍按: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湿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临证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视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
3、温阳化湿法
(甘草附子汤,附子汤,附子桂枝汤)
温阳化湿之法是针对阳气不足而寒湿停滞的治法。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本条为风寒湿侵入体内导致发病,因寒主收引,湿性粘滞,寒湿留着于筋骨关节,阻滞经脉,使气血津液凝滞。故证以筋骨剧痛拒按、不得屈伸为特征。
治疗寒湿型湿证,以温复阳气为本,祛除湿气为标。本证用甘草附子汤,药虽不多,而其配伍严谨,蕴含妙义。方中重用桂枝助上焦之君火以祛风通阳,附子助下焦温阳以散寒止痛,白术、甘草补中焦之土气,上中下之阳气盛而三阴之邪自解。《伤寒论》附子汤证、桂枝附子汤证等均属本法范围。
案例3
刘渡舟曾治某男,42岁。患关节炎已3年,最近加剧,骨节烦疼,手不可近,并伴有心慌气短、胸中发憋,每到夜晚则重。脉缓弱无力,舌胖而嫩。辨为心肾阳虚,寒湿留于关节之证。方用甘草附子汤加茯苓皮、薏米。服3剂而痛减其半,心慌等症亦佳。转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又3剂,则病减其七,乃书丸药方而治其顽痹获愈。
刘老按:本案用甘草附子汤主要是抓住了两个主证:一是周身骨节烦疼不可近,寒湿也。二是心悸气短、胸满,阳虚也。本方正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4、健脾利湿法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健脾利湿法是针对脾失健运而痰湿内停的治法。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本条因脾气受伤,失于健运,而致痰湿内生,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故证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为特征。
治疗脾虚型痰湿证,当温中健脾化气利湿,即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证用苓桂术甘汤健脾温阳利湿,方用茯苓为主药,淡渗利湿;桂枝温阳降冲,配合茯苓温阳化气,淡渗利湿;白术与茯苓相配,健脾利湿,与甘草相配,健脾益气。合奏温阳健脾,利湿化饮之效。
案例4
秦家泰曾治某男,53岁。患眩晕半年多,稍事思虑劳累则眩晕又作,每2~3天发作1次,每次发作均待续2~3小时。眩晕如坐舟车,胸腹胀闷,频频欲呕,左耳鸣如蝉声,面色黝黑,眼周呈深褐色,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辨为脾虚痰湿阻滞证,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半夏、生姜、泽泻、藁本、蔓荆子,服6剂,头部自觉轻松。秦老谓痰湿未化,且有化热之势,守上方加竹茹10g,前后调治共2月,病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例为思虑劳累过度,脾气受伤,失于健运,痰湿阻滞而致眩晕。故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合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脾胃得健,而痰湿可去,清阳得升而眩晕自止。
5、育阴除湿法
(猪苓汤,六味地黄汤,化阴煎,张锡纯的济阴)
育阴除湿法是《伤寒论》对阴液损伤,阴虚而内热,水热互结下焦的治法。
膀胱气化的实现,有赖于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有赖于阴阳气血的平衡,阴虚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水液代谢障碍。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证因阳明误下致津液损伤或素体少阴阴虚有热,致脏腑功能失调而水湿内停,后者因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阴虚火旺,最终可致水热互结的病理结果。证以小便不利、口渴欲饮为基本特征。
治疗阴虚型湿证,应从本而治,治应育阴清热利水以除湿。本证用猪苓汤育阴润燥、清热利水除湿,方中以阿胶育阴润燥;猪苓、茯苓、泽泻,渗湿利水泄热,滑石既能清热,又能去湿而利小便,育阴以复肾主水之功,肾能主水则湿不再复生,利水使已生之水湿得去。后世六味地黄汤、化阴煎、张锡纯的济阴汤等,均为取法于此,并加以发展而成。
案例5
岳美中治某中年女性,患慢性肾盂肾炎,因体质较弱,抗病能力减退,长期反复发作,经久治不愈,发作时有高热、头痛,腰酸,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与疼痛感,辨为肾阴虚,膀胱湿热侵及下焦。处方以猪苓汤原方,水煎服6剂后,诸症消失。
岳老按:本案用猪苓汤主要是抓住了两个要点:体质较弱,素体肾阴虚也;久治不愈,邪恋于内也。本证乃肾阴虚膀胱湿热,惟猪苓汤滋阴清利湿热,两不相误。
6、行气除湿法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行气除湿法是对湿邪内停而气机阻滞的常用治法。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本条因发汗损伤脾阳,运化失职,脾虚气滞,寒湿内生;故证属虚实挟杂,以腹胀满为基本特征。
治疗气滞而湿停之证,若单纯行气除满,则脾气更伤;单纯补益脾气,则有壅湿之弊。本证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消补兼施,以消为主,以补为辅,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最为妥当。方中厚朴之量达半斤,而厚朴、半夏均为气分之药,主升降上下之气相交;中焦气机上下交通则腹胀愈矣。后世的香砂六君子汤、香砂枳术丸之类,均取法于此,并加以发展而成。
案例6
李浩澎治某男,54岁。患慢性泄泻5年,反复治疗不愈,半年来发作频繁。证见腹胀满,泻下水样便,日3~4次,腰酸背楚,四肢倦怠,舌苔白厚腻,脉弦滑、右关略大。辨为脾虚湿滞,治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伏龙肝、车前子。10剂诸症渐愈,原方去车前、伏龙肝为末,每日早晚各冲服3g,连用3月,数载沉疴竟愈。
陈明按:本例患者之证候,不仅过汗可以出现,其他如误下或误用若寒之剂,伤及中阳,或素体脾阳不足,皆可形成。所以勿拘泥于仲景原文,死于句下,应活泼泼地理解。
7、清热利湿法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防风通圣散,升降散)
清热利湿法用于湿邪停滞而生瘀热或湿热郁蒸的常用治法。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本条因无汗、小便不利,致阳明之热邪不能从汗及小便而出,而致湿热内生,湿热郁蒸,胶结难解;熏蒸于外,发为身黄等一系列证候。证以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浆为主要特征。
本证用茵陈蒿汤清热以利湿。茵陈为本方的主药,功能清热利湿,配合栀子通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又伍以荡涤肠胃的大黄清泻通下,使湿热由大便而去。合用则湿热之邪得以前后分消,瘀热自退。
《伤寒论》中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等均属本法范围,后世的防风通圣散、升降散等均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而成。
案例7
林家坤治某女,45岁。自诉口渴,饮热则舒已2年余,口中黏腻不爽,纳差,形体肥胖,舌质淡胖、苔黄厚腻,脉沉弦而不数。辨证为湿遏热伏,久困脾阳,津不上承所致。拟茵陈蒿汤加熟附子、茯苓,2剂而减,5剂口渴即除。
陈明按:湿热口渴的特征为:渴喜热饮,口中黏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治疗即《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蘭,除陈气也”大法中的变法。加附子者,以减方中苦寒之弊;加茯苓者,以增方中化湿之力。
总之,由于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致使兼证、变证百出。所以对湿证进行辨治时可能只使用一种治法,也可能两种或者三种治法同时或先后使用,如湿邪为病,常先困脾,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水湿停聚,水湿停久又易郁而成热,而成湿热证,即出现寒热虚实兼夹证候。因此,在临床诊治时,应灵活运用,不可教条。《伤寒论》辨证方法可概括为“六经为纲,八纲为辨”其实已融合了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为一体,对湿证进行辨治处方时,不论湿在三阳或在三阴,“务使津液存、务使气机升降出入通畅”这一主轴均贯穿始终。因此,《伤寒论》辨治疾病的方法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都起着典范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水气辨析(4)
仲景治身痛证十法探析
《伤寒论》治小便不利十二法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伤寒论34:葛芩连汤、桂枝人参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柴胡汤、瓜蒂散、猪苓汤、薏米附子败酱...
五苓散妙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