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伟大建筑的突兀与和谐

伟大建筑的突兀与和谐

2013-09-22 13:28:36

  被叫做鸟蛋的国家大剧院,修建的时候被各路专家指责,与我们固有的文化在形式上太不统一了。蹲在长安街显得非常突兀。老外设计师解释的话,在咱们的专家眼里是怎么解读的呢:“刚建的时候当安德鲁说他有‘融合’的办法,我怀疑这种‘办法’就是——‘造起来之后,多看看,就习惯了’。”

  听起来像掩耳盗铃么?未必。其实从心理到生理,就是有这么个规律。人类的眼睛很怕刺激。在黑暗中习惯了,乍有一道光亮,就晃得不想睁开,老想把那光掐了。实际虽然怕刺激,但眼睛也很能适应,多眯缝会儿,自然能看见另一番风景。

  怕的就是你永远不睁眼。

  一次开会的时候,跟日本千叶大学的一位建筑学教授聊天。他说中国确实成了建筑试验田,但也没什么不好啊。如果真要一点儿都不能破坏原有环境,留一个纯古的东西,丝毫不带着现代设计和艺术的痕迹,那就必须像日本京都那样,古建、寺庙、枯山水,都做到极致的保守和保护,连罗马那样的主保护、辅修建比如北京,就是天安门附近十公里,都圈起来,一点儿有突兀感和违和感地东西都不能入侵。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未必就是对的。因为“无数伟大的建筑,都是以极其扎眼、不协调的方式,刺入周围环境,让大众觉得孤立突兀的。”

  艺术和审美的变革,跟政治社会有点儿像。你要想不露痕迹地慢慢来,今天换一点儿,明天换一点儿,最后达到翻天覆地的改变,先决条件是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比较稳定,思想有什么变化,架构仍然能正常运转。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什么状态?只说中国,三十年来就已经变得有西方三百年那么剧烈了。改革开放时,中国刚把能破坏的都破坏了,文化断层,信仰抛光,不知道追求什么。市场经济、城市化、基础设施、要么没有,要么落后地球儿其它国家一个世纪。三十年,中国GDP全世界第二,城市高度从10米到了100米,且进行着人类有史以来、也很可能今后再不会有的城市化,把4亿多人塞进了从建筑到性格越来越像的各个城市。这种情况,要怎么变?

  倒回去看看西方过来人的例子,很多是不破不立,用破坏性极强的试验,冲出陈旧美学的框框架架。比如巴黎的蓬皮杜中心,比如悉尼歌剧院,巨大彩色管道的裸露、打碎蛋壳的解构,在它们那个时代,估计都把人雷得够呛。但这种试验,在那个环境下也不可缺少。不然,老惦记着又得让大伙儿“眼前一亮”,又不能“突兀造次”,那么,就很难摆脱旧的眼光,也就很难容纳下任何略微强烈的新的刺激。

  但在中国,又和西方有一个关键不同。就是我们的文化和历史财富,和他们都不是一个级别的。美国建国几百年,怎么打破都不奇怪,反正也没什么好继承的。澳大利亚殖民以前差不多还是原始社会呢,根本说不上颠覆,也就是建立。法国历史悠久,多久?1000多年。中国呢?5000年。

  实际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但因为文化的特质性,只有中国文化真正绵绵不绝活到现在。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价值观到文化审美上有很多本质的区别,不能瞎套乱套照着搬。对中国来说,传承和创造同样重要。有人说人家老外就老创新,旧的东西一定好么?这就是误区。你觉得用罗马柱、修饰、大理石、金镶银嵌就是创新,其实你只是在玩儿老外的传承。人家老祖宗用的就是这个,你搬过来最多说个欧式,还是拾人牙慧。我们的传承,是要像西方对待自己古典艺术一样,抽取里边最精髓的文化符号、视觉符号,用在适合当今社会习惯的生活方式上。

  所以这个时代的中国,面临特别好的机会——生活方式迅速裂变多元化,人们对形式的审美一天一颠覆,只要你有本事,就能发挥最好的创意设计理念;也面对最大的挑战——在这么瞬息万变的环境里,要能潜下心来研究透两千年的文化精髓,抽取合适的元素,才能让当代人认可和消费,甚至作为这个时代的印记留下来,被后人观赏。时代需要的东西,俗了说,就是胆大心细。能颠覆,能冲击,能传承,能传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为什么能让老外一直震惊,因为这个无法超越
中国村落 第七集再造 第四篇文化艺术传承
书法的未来如何传承与创新共存?
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建筑的百年流变与精神传承
老外永远做不出来的中国奢侈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