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 论语受欢迎孟子遭批判

 

论语受欢迎孟子遭批判,日本人眼中的孔孟之道
 
 

2005-11-24 15:15:58


  如果孔子、孟子来攻打日本该怎么办?听到这个“荒诞”的问题,你也许会哑然失笑。然而,在十七世纪的日本,它却被人很认真地提出过。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日本曾是一个浸淫在儒家思想之中的国度,然而,你也许不会想到,儒学传到日本后,已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孔孟之道了!
  
  十七世纪的一天,日本学者山崎闇斋向他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我们天天读孔孟之书,学孔孟之道。如果有一天,孔子、孟子作为正副统帅打到日本,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们被问得满头大汗,统统不能回答。山崎先生说:“万一不幸遇到这种场面,我们要拿起武器,做殊死之战,把孔孟抓起来,以报国恩。此即孔孟之道也!”
  
  孔孟来攻?看起来貌似伪问题,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的臆想绝非空穴来风。
  
  公元1644年,满洲铁骑入关,大明帝国灰飞湮灭。原为大明属国的朝鲜、日本十分忐忑。朝日一直奉大明正朔,认为满清是“夷狄”,那时的日本虽与中国隔海相望,依然很害怕满洲人乘统一之余威挥军东征。当一个假设性问题出现在真实的历史情景中,我们看到了日本人坚持的“孔孟之道”,也瞥见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
  
  伊藤仁斋:孔子在中国生活得不痛快,就要跑到日本来
  
   2005年11月17日,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历史系黄俊杰教授向记者讲起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论坛“《儒藏》编纂的世界意义”分论坛上,他提出“以东亚儒学的视野开展《儒藏》编篡工作”,引发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
  
  东亚儒学体系中,日本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的儒生们又曾怎样诠释他们心中的孔孟之道呢?其实,当中国儒学传到了日本,便打上了鲜明的日本标签。
  
  在黄俊杰教授看来,日本人对儒家经典中“九夷”和“中国”的颠覆性阐释是其本国化的典型。“九夷”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到九夷之地居住,一个学生说,那个地方十分僻陋,孔子说,君子在那里居住,就没什么简陋了。
  
  对于“九夷”的具体位置,中国学者一直认为是在朝鲜半岛,即辰韩,马韩,弁韩三韩。可是十七世纪的日本学者伊藤仁斋认为:中国动乱,孔子生活得不痛快,就要跑到日本来,所谓“九夷”就是指日本。而日本的天皇制度,‘万世一系,宇内恒安’,不像中国国内一天到晚‘易姓革命’,就是孔子就要投奔日本的原因。”
  
  孔子所讲的“道”,日本人的理解也别开生面。孔子有“朝闻道,昔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的名言,“道”是孔子学说中最核心的价值。“道”到底指什么,在中国儒学的传承中本有不同的讲法。日本学者伊藤仁斋提出,道就是人伦日用,是一种“实学”,与之相对,中国以朱子为中心的宋明理学,把“道”讲得非常高远,变成一种形而上的概念,于是日本人眼中的“道”成了批判宋儒的利器。
  
  在日本,《论语》很受欢迎,《孟子》却遭到批判
  
  孔子认为,理想的统治者若“仁民爱物”,便体现出了“道”。然而,如果有一天统治者要背叛了“道”该怎么办呢?孔子面对这样伦理的困境时,选择了逃避。而孟子却主张:尊重民众的权利,君主违背了“道”就该把他推翻,于是便有了“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者也”,“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等说法。
  
  由于对“王”和“道”的关系处理不同,儒家的《论语》《孟子》在日本受到不一样的对待。据黄俊杰教授介绍,《论语》很受欢迎,伊藤仁斋推尊《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可《孟子》却遭到批判,日本一些儒学者,甚至要把孟子从儒家中踢出去。只因他总是“煽动诸侯革命”,跟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文化相悖。十八世纪时的学者荻生徂徕又重新加以阐发,提出一个孔子之“道”是“先王之道”的观点,认为“道”是尧、舜、禹、汤、文、武等君主创立的,否定它是民间自然生活形成,掐灭了有可能危害天皇统治的潜在火种,这实际上离“道”的本意已经越走越远了。
  
  日本学者认为,“中国”不应是地理上的中国,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中国”
  
  既然同样沐浴儒家思想的教化,日本人眼中的孔孟之学为何与我们所理解的孔孟大相径庭呢?
  
  黄俊杰教授认为,这还要从“中国”这个文化概念的形成谈起。春秋以后,华夏文化慢慢形成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观念。在儒家经典里,经常贬斥中国四边的文明水平很低,充满了文化唯我论和文化中心主义的思想。这种观念一旦传到朝鲜和日本,自然会和当地文化发生冲突。
  
  到了十八世纪,日本“国家主体性”兴起,很多日本学者认为,“中道”、“春秋大义”等文化观念在中国都已不再存在,日本得孔子的“中道”,实现孔子“春秋之旨”。所以“中国”不应是地理上的中国,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中国”,它就在日本。儒家经典中很多带有中国中心论色彩的观点也都被颠覆。比如,针对著名的“华夷之辨”,十九世纪一位阳明学学者佐藤一斋就提出,从人的观点来看,有中心,有夷狄,从天的立场看,则没有中国,没有夷狄。谁真正得到孔子之道,谁就是中心。
  
  黄俊杰教授分析说,儒家经典包括两个面向,一是政治认同,二是文化认同,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国本土二者是合一的。所以,在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看来,改朝换代只是亡国,如果异族入主中原,就是亡天下。正因如此,明朝灭亡后,浙江余姚的儒生朱舜水,才会想到去“乞师日本”,在他的心里,大明灭亡是信奉儒家文化的国家出问题了,要找日本这样的文明同类来帮助兴复明朝。
  
  然而,对于信奉儒家思想的日本人而言,政治上自认为是日本人,文化上却以孔孟为精神上的信仰,当《诗经》、《尚书》等经典中,出现类似“中国”“夷狄”的词汇时,日本人就会主动“去脉络化”,将它们从中国文化的背景里抽出来,作为抽象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的实体来理解。
  
  儒学已经成为东亚文明的公分母
  
  黄俊杰教授表示,在多元文化并立,中国迈向和平崛起的时代,中心和边缘日渐模糊,我们应该以更开阔的心胸,进行《儒藏》编纂工作,宏观儒学在中、日、韩、越的发展,不再预设中国是“中国”而其他国家是“夷狄”。
  
   “2000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固然活跃于中国山东半岛,如今,儒学已经成为东亚文明的公分母,求其同,存其异,《儒藏》的气派将更广大。《儒藏》工程要在二十一、二十二世纪全球化新时代中展现它的全球意义,就应该扩大视野,将儒学作为东亚各民族各文化的精神之源,才能真正成为东亚文明与西方文明对话的思想资产。”
  
  知识背景
  
  《儒藏》工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来以儒、释、道三分天下,可千百年来。只有《佛藏》《道藏》,没有把儒家文化的典籍文献编辑为一个体系。2004年1月,北京大学联合2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正式启动《儒藏》的编辑工作。项目包括《儒藏》精华编,收书500部,约1.5亿字,计划2010年完成;《儒藏》(大全本)将收书5000部,约10亿字,计划于2020年完成。还要编成一部《儒藏总目》和一部《中国儒学史》。日前,第一本样书已经问世。
  
  专家简介
  
  黄俊杰
  
  台湾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兼任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计划总主持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孔孟儒学”一词的出现及其历史意义
《论语》及“四书”都与孔子无关
一文搞懂孔孟之道,至善人生的七个维度
《孟子》尽心上
孟轲何时被称为“亚圣”?
为什么合称“孔孟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