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十九位诗人文本细读(中部)

阿牛静木:高中年代开始写作,1995年生,著有《一种孤独》《失落的马驹》《鬼斧集》《根性诗歌写作理论一阿牛静木文论集》《当代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诗赏析》《群灵的召唤》《当代108位四川诗人点评》(未定稿)等集子,民间诗刊《夜行者》主编。

目录:

顾城 北岛  食指  臧棣  彭一田  徐甲子  舒婷  杨炼  马永波  梁雪波  芒克  多多 海子  昌耀  梁小斌  江河  于坚  默默  海男  严力  王小妮  孟浪  吕德安  陈东东  万夏  桑克  谯达摩  余怒  晴朗李寒   孙磊  树才  沈浩波  巫昂


远和近

——读顾城诗

顾城:朦胧诗派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充满哲理,精盈之中不乏玲珑,字字圆润,又善于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阅读过后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比如他的这首爱情短诗: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很多人都对朦胧诗人有种误解就是他们对于诗歌审美的追求上相差不大,其实他们在写作上各自都有自己的理念,就像顾城,他就淡化了之前食指、北岛等朦胧诗人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而且他们的写作大多以苦难,一个时代人们迷茫为主,而诗人顾城更多偏向于爱情,个人生命的体悟。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诗人的这首短诗《远与近》。首先诗的题目就是一对反义词,各有指代,内部就充满了一种紧张,急促感,这种张力使整首诗充满了空间感,它不是在聚拢而是围绕着'远’和'近’在向周边辐射。然后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也就是'你’,言有所指,指的是什么?诗人没有说,接着诗人便勾勒出了一个画面,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怎样一个场景?按笔者来谈有无数种可能,但其中一种是:一个女孩坐在草地上,微风淡淡的吹过她的发梢或脸颊,神情忧郁,心不在焉的一会抬头看天,一会看看诗人,但重点是'心’在他处。这是其中的一种可能,但是这首不管与爱情有关否,归根都是诗人的一种心象,对于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感,才使诗人有这种体验,上边只是一种可能,未必就是爱情诗。接着往下读,最后诗人说“我觉的你看我很远,你看云是很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个人在一起心却不在一处,诗人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云’飘忽不定,而诗人这样说更是加剧了这种撕裂的情绪。全诗没有一处在细说这事件,但诗人一再制造这两种矛盾,使整首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更是让这种矛盾变成了一种悲伤的诗学意义。

20221013夜  大凉山夜行居。

我不相信

——读北岛诗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朦胧诗人代表之一。1978年与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北岛前期的诗凝炼 冷峻 机敏 善于用他贯用的修辞重组诗歌内部风暴秩序从而形成一种充满警觉,振聋发聩的创作风格,这是他诗歌写作最大的一个特点,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解读的这首: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回答》。这首是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首诗决绝、坚定,充满了一种无所畏惧的力量。我们首先来看开头的两句,这两句是诗人传播最广的两句,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随口就说出来,诗人运用直觉思维加上象征的艺术手法高度提炼的意象准确的戳中了人性的弱点,这两句几乎也是全诗的引领句。我们先从其中找出两组对立点①生与死②高尚者与卑鄙者。高尚者往往在任何时代都不得善终而卑鄙之徒总能左右逢源,混的风生水起,当然,这类人已被这两句诗永远的钉上耻辱柱。诗人接着写到在那镀金的天空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这里死了的是什么?是那些早已弯下了腰的人,他们卑躬屈膝而只有高尚者才会被历史所铭记,而倒影会什么会跑到天上去,事非不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隐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诗人隐喻的什么!接着诗的第二节,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还是冰凌,说明了大地上全无一点生机,春天迟迟还没到来,但后边诗人又接着说,好望角发现了千帆相竞,说明了什么?大地复苏,暗中涌动,春天快要来了,这是一种希望,也是诗人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第三,四,五节诗人就主体介入,宣誓般的说出自己就是这暗中涌动中的一员,那一声我/不/相/信/叫的振聋发聩,气荡山河,也是这一声喊醒了一个时代。我们再接着看,诗人不仅发出了声音而且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朦胧诗特有的英雄主义气质,让所有的苦水注入自己的心中。最后转换成一种希望与期待。这是全诗的大概释意,不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而且也成为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首不朽的诗篇。

20221013晚  大凉山夜行居。

相信未来

——读食指诗

食指,本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说起食指的诗歌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他的'相信未来’,这首是他最为人知的作品之一,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经常在上课念,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食指的诗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敏锐的观察到当时人们精神的失落与迷惘,最先为人们,年轻一代发出了追求光明与向往之声,尽管面对着这血淋淋的铁笼但我们还要相信未来,这就是诗人食指敢于时代之先,因此他也被尊为朦胧诗派的先驱,按诗评家陈超先生的说法在诗人食指之前已有诗人在地下写作,但按笔者来看食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朦胧诗的开创者。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代表作《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痛苦/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未来》。食指作为朦胧诗的开创者,我们先来看看朦胧诗的最大特征①:浓厚的英雄主义文学色彩。这个特征不仅食指有后边的朦胧派代表诗人身上也更加的明显,如北岛、杨炼等。②:用语上的朦胧。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朦胧诗人们纷纷运用了一套生晦的语言谱系,今天看来并不是那么的晦涩难懂,但,放在当时也足够让读者费一番功夫了。现在,我们回到这首诗,全诗共有七小节,我们可以把前三小节分为第一大段,我们现在就按这个分法具体看看第一段的内容,首先第一节诗人写了当我无家可归时,我还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里可以重点谈谈诗人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拟人。蜘蛛真能查封吗?显然不能,但诗人这么写的好处是①凸显诗人的悲惨境遇。②交代无家可归的原因,为什么无家可归?被红卫兵查封了。我们接着再看第二节,第二节里有两个重要词'鲜花’'葡萄’,这两个词分别指代什么?第一个情人,第二个指代酒,就算情人离开我投入别人的怀抱,整天以泪洗面,借酒浇愁还是要相信未来。这两节诗人把一个人的境遇渲染到无以复加之地,情人离自己而去,自己又无家可归。但诗人告诉我们,这样的境遇还不能气馁,我还要用手拖住太阳,用笔写下未来。第三节中朦胧诗的英雄主义就表现了出来。这是全诗的第一节也就是当时大部分知青或诗人的悲惨民运。接着往下,刚才诗人是在表述,要相信未来,而到最后一段诗人重在陈述,为什么要相信未来?因为后人,时间会给与我们公证的评定,最后这四节写的铿锵有力,充满了希望,阳光,对未来有了希望,一扫之前的阴霾。全诗可谓一波三折,准确的写出了当时那个特殊年代年轻人的精神诉求。

20221012晚  大凉山夜行居

抽屉

——读臧棣诗

臧棣,196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访问学者。曾获《作家》杂志 2000年度诗歌奖,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人臧棣是智性写作的一个源头式人物,也可以说他是一位具备超强创造力的诗人,他对于诗歌技艺的精湛处理,历史维度深纵式写作无不是对于中文诗歌的一种贡献,比如这首:我将只经历一次死亡/但没有人能解答/我为什么会有十具以上的尸体/我最小的尸体/将是一封信。在雨天里/挂号寄出/我的幸福或不幸/都将归结到这一点:他们很难把我寄丢/尽管曾插上翅膀/但我从未想过利用/那高度的一瞬,就近飞走/看来我还是喜欢降下来/但然如一片羽毛,让最小的/死亡用尸体统治着我/我的身上会空出边缘/中央爬满蚂蚁似的/文字,缠绵的手写体/而这时,我能比活着/更容易证明如下情景:理应存在着复活之手/不信你看:它正在/打开抽屉,手腕镇定/如新雪,一点也不发抖《抽屉》。作为读者我可以肯定的判定臧棣是一位早慧的诗人,他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对于生死等深层命题的思索,甚至在他的诗歌中我们都很少能读到那种青春情感宣泄式的作品,这点和拉美文学巨匠博尔赫斯有几分相似。现在我们深入这首诗,这首和他的其它诗一样叙述之中带着几分平稳,理性之中带着智慧,比如诗的开头:我将只经力一次死亡。为什么诗人要强调他只经历一次死亡,事实上任何人,任何生命个体都只经历一次死亡,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往后接着看。第二句诗人写到“我为什么会有十具以上的尸体”?这里不是和第一句有矛盾吗?只死一次为什么会有十具以上的尸体?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写到这里我想起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言: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其实不仅仅哲学诗歌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同样如此,诗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接着看“我最小的尸体,将是一封信”。综合全文最小的尸体应该暗指的诗歌事业,上文中的我的幸与不幸更能表明这点。然后就是对于这一过程的一个体验,诗人在描写这一段时用语比较晦涩,智慧性的一种晦涩,但丝毫不影响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还是一句一句的进行解读,“他们很难把我弄丢”,这里的他们指的什么?不指什么,这就是诗人虚拟出来的一个不存在物,在诗中没什么意义,只是为了更好的打开整首诗的空间,和'我’形成一种张力。诗人继续写到自己对于诗歌最葆真的初心,原始生命力的一种追求,渴望。诗中高度的一瞬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不为其它世俗所影响,笃定为诗歌而殉道,在诗歌艺术中体验多次死亡,所以在这里诗人推出了一句:理应存在复活之手。最后一段就是在揭示这一句,'它’指的什么?就是这只复活之手,经历死亡,人间苦痛的尸体,另一个自己。它在干什么?拉开抽屉拿纸笔写作,继续为诗歌殉道,最后一句如新雪,一点也不发抖,更是表明了一种精神,向生的力量。但现在已经历经沧桑,对于任何事都气定自如了。

20221012晚  大凉山夜行居。

低处

——读彭一田诗

彭一田,生于浙江台州,少年始习诗。先后在《诗刊》《草堂》《星星》《江南》《绿风》《扬子江》《诗歌月刊》《诗林》《诗潮》《东海》《福建文学》《台港文学选刊》《创世纪诗刊》《一行》《新大陆》《世界日报》《今天》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诗歌、散文、论文,作品先后入选国内外数十个诗歌选本。著有诗集《边走边唱》《然后》《太平街以东》等。曾获第三届柔刚诗歌奖主奖等多个全国性诗歌奖项。第一次读诗人彭一田的作品是他的诗集《边走边唱》,细腻、宽远、悠长、真情、纯粹、思辨,幽深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正所谓细微处见诗才来形容诗人的作品再好不过了。是哲理与生活的一次美好拥抱,他的诗不是那种脱离生活而俯视生活的作品也不是呈现日常生活琐碎的记录式写作,你很难把他的写作归入某一类写作范畴!这比单纯的读他的诗更加复杂的多,总体而言他的诗在经验与题材上都博杂,让人难以确认,比如近年的诗又呈现出一种豁达,澄明之境,或许这就是诗人彭一田,一个独一无二诗者。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这首诗歌:这个季节的天空/是一部书。一页是暴雨/下一页便是烈日,偶尔闪电与雷声/再翻一页可能是和风/又翻下去,恐怕是半页月色/星在天边眨眼/池塘边/青蓼和白花草不期而遇/齐腰深的艾草只点一下头/不开口说话;夏枯草和栀子花弯下腰/风一样降低身子/它们在学会写字之前/已经发现了诗/众多寻人不遇的翅膀停泊在前额上/匆匆睫毛,魂一样扑闪/心软下了来,但雷声里有火/我的姓氏有金石之声/而此际荷叶摩顶/万物已无我《低处》。我们总说诗歌是一门细工活,不能眼高手低,遮一漏万,此诗题似乎也在揭示这样一个诗理,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这个季节的天空是一部书”,这里的天空和诗题有一种关系?通读了全诗过后我们把这首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抠出来:诗。接着我们再从第一句开始分析,书里有什么?包罗万象,书和天空是一样的,天空中有星星,浩瀚无垠,对不对?然后天空有可能是万里无云有可能是晴天霹雳,暴雨如下。但,一本书是有尽头的,翻到翻到有可能就只剩下半页了,也就只剩下半个月亮了,半个月亮代表什么?一般我们会想到阴晴圆缺,忧伤,这一部分诗人写的很具体,也很干脆,下雨就是下雨,晴天就是晴天,而接下来的第二节,我们来看,相比于第一节第二节诗人似乎有点含糊其辞,这是诗人故意而为之,刚才是写天空如书,有阴,有晴,而现在是进去了半个月亮的时候,有了变动,就像进入了两重天,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让我们拍手称赞,第一节比较澄明,很具体,而第二节比较的抽象,晦涩了许多,真真实实,实实真真,读到'半个月亮’那里,你感觉后边的诗句和前边的已经没了什么联系,这是初读映象。再读我们就会发现后边这节好像无关紧要的诗句才是诗人最想要表达的,诗人一直在刻意营造一个非常古典,唯美的意境,这,更是和前面的诗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突感,毫无来由感,突兀感,这种蒙太奇式的手法在诗歌上能表现出如此魅力。我们接着分析诗,诗人说它们在学会写字前就已经发现了诗,这做何解?①作为诗人主体感受,向大自然,中国古典文学致敬。②诗的原生性,自己的向往。这两点集中表露了诗人的心志,后面的姓氏等更是说明了这一点,最后一句“万物已无我”,表面看已表现的比较的突兀但又更好的理顺了诗人对于上边两点的向往,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超然与超验,这才是低处,厚积而薄发,也是诗人对于诗歌的一种态度。整首不管是对于题材的处理,手法的运用都给我们做了一个借鉴,精彩。

20221011夜  大凉山夜行居。

受伤的战马

——读徐甲子诗

徐甲子,有诗文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等国内外百余家报刊。著有诗集2部,散文集1部。有百余首(篇)诗歌、散文、小说入选5O余种选本。诗人徐甲子这首'受伤的战马’是一首拷问之诗,自省之诗,诗人从战马出发挈入战争最后到人性,用马的口吻道出战争的残酷,人性之恶,我想'战马’是一个隐喻,它可以是在前线打仗的将士,将士的家人等等。关于战争题材的诗很多,尤其我国古代边塞诗,军旅诗就是典型,现代诗在战争方面的也很多,但诗人徐甲子这首比较的独特,对于战争的看法也令人深思:一匹马,从战场归来/这是一匹受伤的战马/血从战马的体内流出/马的眼里闪着泪光/这是一匹温顺的战马/牠问主人/为何将我拖入战争/马的每一声嘶鸣/仿若是对人性的一声声拷问/这是一匹将要死去的战马/牠以泪眼注视着人们/仿佛在问,我的生命里/是否也粘染了罪恶《受伤的战马》。诗人刻画的是一匹马,一匹受了伤的战马,我还是以我一贯的解读方式先把全诗分成三节。首先,第一节,诗人直接点明了这是一匹刚从战场幸运归来的马,而且全身伤痕累累,这是第一节。我们再来看第二节,第二节诗人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这匹受伤的战马进行了一番抚摸,诗人在这里这么写的好处有二,①对马的同情。②战争对马带来的灾难之大。我们可以从'血’'泪’等字眼更加体会到这种痛苦又对马的无奈感同身受。从这里可以看出马是不愿意参加战争的,但又不得不参加争战,这或许就是一种命运,一匹对于自己的人生无法做出选择的战马。我们接着再看第三节,第三节在全诗中比较的精彩,我们分两段来解读,第一段,诗人把聚焦点回到了马身上,它问主人,为什么把它拖入战争?这句在诗中起到一个过渡作用,也是全诗的主旨句。在这里它问它的主人,但主人并没有问答它!这里诗人运用第一视角,旁观者视角切换自如,处理的非常的好,接着往下,诗人又切换到了旁观视角上,从马回到人身上,这一声嘶鸣更像是对人性的拷问!这一句完接着诗人用'死’'注视’两个字把整首诗推上一个新的高潮,情感进一步剧烈,对人性的追问呼之欲出,这种情绪尤其在注视两字中更加的明显。来到最后一句,这一句堪称完美,诗人揭示了两个矛盾。一,战争与马。马与人类。马是在无法自主自己民运之下参加的战争,是被迫的,它只是一个顺从者,而人才是这一切的最终主宰者,读到这里我们了悟:连一匹马都对参加战争如此愧疚,而我们作为人?这句是不是更加凸显出了人类的残暴,自私自利?又形成了一种对比。比如最近发生的ew。又或者说ZLG,面对弱者不敢施于援手,无疑第二次的。

20221011晚,大凉山夜行居

致橡树

——读舒婷诗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福建石码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性诗人之一。舒婷这首《致橡树》是朦胧诗最经典诗作之一。在诗学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次女性直接公开的表达出自己的爱情观,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否定了世俗意义上那套建立在附庸关系上的不平等的爱情观继而发出新时代女性人格自主的宣言,对男权进行挑战,但这对于一个历经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民族来说,这是第一次,表达出年轻一代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自由的追求。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首诗: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致橡树》。全诗通过象征的手法通过木棉对于树的爱情表露,表达出了一种独立,不依附,超离世俗意义上的爱情观,首先第一句,诗人直接表明如果我爱你绝不会像……通过一系列排比肯定的说出了这是一种平等,自由的恋爱关系,而非参杂了某种利益的互相交往,这一节通过排比层层递进,而到了下面一节全诗似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诗人决绝般写到“不”,如此斩钉截铁,果断的说出了自己对于爱情观的看法,综合全诗这个“不”可以说是全诗的一个题眼,上边一节诗人也是在说自己的爱情观,但还是比较的温婉,但到了最后一节,诗人情感比较的强烈,似要在宣誓什么,我们来看,“根,紧握地下”,这个根在我看来是灵魂之意,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语言更加灵魂,精神层面的共鸣。这是全诗的内容,不仅在当时现在也意义非凡。

20221015晚  大凉山夜行居。


日潮

——读杨炼诗

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朦胧派诗人之一,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大陆诗坛,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被誉为世界上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杨炼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当代汉语诗人之一,不,是现代汉语所有诗人中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就像一座迷宫,幽深,但好似有股魔力在其中让人着迷不已。中学时代由于条件有限没有读过他的作品,系统读他的诗文应该是我大学时期,至今,我还清楚的记的一个人在自习室里阅读他的《空间诗学》、《大海停止之处》时的情景,说真的当时他的大部分诗歌我没完全懂读,但就是迷醉其中,喜欢他对于人类本元性终极般的追问,宿命般的幽思,气势恢宏的诗学结构,晦涩难以解读的意象,冥思玄学般的意境,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读不进其他诗人的作品,总感觉他们的诗写的过于浅白,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不耐读,没什么感觉,哈哈。还有,杨炼老师是寻根诗歌一个源头性的诗人,这点很重要,他的组诗《诺日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下面就来看看他的这首经典之作。整首诗以《日潮》、《黄金树》、《血祭》、《偈子》和《午夜的庆典》五个部分组成,这个短文就来看第一部分《日潮》: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哦,只有光,落日浑圆地向你们泛滥,大地悬挂在空中/强盗的帆向手臂张开,岩石向胸脯,苍鹰向心……牧羊人的孤独被无边起伏的灌木所吞噬经幡飞扬,那凄厉的信仰,悠悠凌驾于蔚蓝之上/你们此刻为那一片白云的消逝而默哀呢在岁月脚下匍匐,忍受黄昏的驱使/成千上万座墓碑像犁一样抛锚在荒野尽头/互相遗弃,永远遗弃:把青铜还给土,让鲜血生锈/你们仍然朝每一阵雷霆倾泻着泪水吗/西风一年一度从沙砾深处唤醒淘金者的命运/栈道崩塌了,峭壁无路可走,石孔的日晷是黑的/而古代女巫的天空再次裸露七朵莲花之谜/哦,光,神圣的红釉,火的崇拜火的舞蹈/洗涤呻吟的温柔,赋予苍穹一个破碎陶罐的宁静/你们终于被如此巨大的一瞬震撼了么——太阳等着,为陨落的劫难,欢喜若狂《日潮》。这部分整体上气势磅礴,诗人指向的是一个民族或者人类,一开始诗人就在建构了一个宏伟的空间,第一节诗人几乎都在用自己独特的诗写方式,意象在营造这个场景,如,“高原猛虎,大地悬挂于空中”想象之奇特,丰富,阅读过后让人有种焕然一新,甚至感官有种错乱之感,接着诗人写到牧羊人,刚才是在空中现在回到地面,写到牧羊人、经幡,这一段更多的是一个疑问,是什么样的决心,信仰,让这些藏民天天坚持去跪地,一步一磕头去朝佛?这一节诗人写的很悲凉。为什么这首诗会取的如此大的成功。①那种天马行空杨炼式的想象。②对于人类历史本元性的忧思。请接着往下看“火的崇拜,火的舞蹈’,最终指向的是整个人类,宇宙奥秘的探索与深思,最后诗人来了一句“你们终于被如此巨大的一瞬震撼了么”的反问,反问的什么呢?以笔者来看就是那种牧民对于信仰的崇拜,而这种信仰又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一种人类原始的生命力,不信你看这几句“峭壁无路可走,石孔的日晷是黑的/而古代女巫的天空再次裸露七朵莲花之谜”。整节诗诗人从藏地特有场景入手最终回归到人类共同民运上,进行形而上的深思,探问,可视为寻根诗歌的开山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21015晚  大凉山夜行居。


我喜欢事物终结的感觉

——读马永波诗


马永波,1964年生,诗人,翻译家,学者。1986年起发表作品,系英美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翻译家和研究者。出版著译《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1950年后的美国诗歌》《1970年后的美国诗歌》《英国当代诗选》《约翰·阿什贝利诗选》《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主义》《树篱上的雪》等60余部。毋庸置疑,马永波是当代汉语诗歌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甚至在某些方面可称之为源头式的诗人,他对于诗歌宿命般的态度宗教般的追求这都是最好的例证。他对于叙述的掘进,西方哲学等各学科的包容都形成了自身一种强大的诗学体量。也可以说他拥有一种强大的诗歌处理能力,前期重在对日常经验的处理,后期重在对冥思,超验上的直觉处理,如中长诗《局部与抽象》《场景 》《夏日的躯体》等。我们清楚马永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凭借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以《眼科医院:谈话》《小慧》等诗歌赢得了名声,但诗人没有停步于此而是继续深处掘进现已在诗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很遗憾,篇幅原因此短文只能读一首他的短诗:我喜欢事物终结的感觉/一本书写完了,无论好坏/一场雨落下就是所有的雨落下/临近假期的校园开始空荡起来/梧桐和水杉也落光了叶子/绝望就是同样的事反复发生/同样的日子像个白色圈套/把你的脖子套住,又松开/你出去,想带着一个不同的你回来/结果回来的还是同一张毫无生机的脸/没有任何事物会真正终结/它们只是消失,而不是消亡/它们在你的视野之外依然存在着/事物也无法真正地发生/它们是一些假动作,一些无意义的姿态/形状不规则的杂物,堆积在寒冷空旷的后台/你想换个房间生活/你那无法死去的部分总在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房间黑黑地坐着/彻夜不眠,也不说话/等待你进去,看到他,相对无言《事物终结的感觉》。这首诗还是和他的大部分诗一样采取了叙述的修辞策略,我们清楚叙述在八十年代后期在汉语诗坛盛兴,第三代标志性诗人于坚就是其中的一位。叙述写作最先由结构主义演化而来,但很显然马永波的叙述和结构主义,其他诗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与其说马永波的写作从结构主义而来还不如说马永波的写作充实了结构主义。马永波凭借着自己渊博的知识使结构主义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或成为了马永波式的诗歌艺术审美理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这首诗还是采取了诗人常说'散点’'透视’的理念,按我的理解就是先找出一个聚焦点,再用语言相互节制以达到诗歌本质。诗的第一句诗人就说“我喜欢事物终结的感觉”,什么感觉?更多的时候这种感觉,超验式的生命体验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通过诗句散点式的揭示,这就是这首诗的聚焦点(超验),下面诗人就用自己日常铺呈,如第一节中的一场雨,校园生活,诗人用这些自己身边的生命体验来透视这个终结,我们接着往下,生活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没有什么事物是真正的能终结了的,它们只不果幻化成了另外一副面孔隐藏了起来,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表象,“就像那无意义的姿态,不规则的杂物”。一切都没变,变的只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与经验。最后一节诗人运用哲学思维使终结这个词得到了一种释放,变成了一种生冷及宿命般的生命本质或诗歌意义。

20221014晚  大凉山夜行居。


修灯的人

——读梁雪波诗

梁雪波,1973年3月生。主要写作诗歌、评论、随笔等,著有诗集《午夜的断刀》《雨之书》。曾获第九届金陵文学奖、第二届李白诗歌奖、第四届海子诗歌奖。先锋诗刊《非非》执行副主编,《湍流》执行主编。现居南京。可以这样说梁雪波是当下最具实力性的诗人之一,他对于诗歌认识几乎是超前的,他的诗就像一把尖锐的利刃直击社会的黑暗面呈现出了一种担当意识,换句话说他又懂的如何规避或和当下这个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峻冷,克制,理性,激情之中又多了一种隐忍精神。他的每一首诗都在试图重构一种新的秩序甚至在词语中出现了某种暴动的倾向,他用那充满钙质,钢铁洪流式的语言似要摧毁一切,是在重塑汉语言诗歌的尊严?他扛着梯子走在书间,他无意攀援/却将手高高地擎过头顶,旋转,旋转/熄灭的事物轻易就亮了/他不露声色,一盏接一盏拧上/姑娘们的脸庞变得生动起来/像某个节日,某个秘密的时辰/人们假装拨准了内心的开关/他绕过书,沿着梯子上上下下/他有着比一本书更为专注的神情/他小心翼翼的攀登使我想到/童年的矮墙,烛光中展开的情书/暴风雨来临之前记下的颤栗的诗行/一架铝白色的梯子划开空气/我看见从他鞋底掉落的一小块泥/让初春的书店松软起来/而一个修灯者可以无视我的存在/仿佛我还跋涉在远行的中途/凄迷而痛切/仿佛千里之外的雪吹打着单薄的想象/群峰之上,隐约的天光像一卷圣书/因此我站在自身的幽暗里/作为他们的背景,无声的乐器/因此我看见越来越多的/光的瀑布从高处流泻下来/黑夹克的修灯人正攀援于书的峡谷《修灯的人》。整首诗读下来最先给我的感觉是吊诡,甚至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我们先来看诗的标题:修灯的人。这里灯指的什么?以我看'灯’代表着光明,一种澄明之境,一种古老的宁静。然后修灯人,综合全诗修灯人好像就是阅读之人,又或者单纯的指修灯之人,这是诗的标题,我们接着看诗的第一节,'他’指的又是什么?或许是诗人自己又或许泛指的阅读者又或许指西方某位绘画大师。'梯子’很明显喻指的向上的阶梯。整节诗写了他扛着梯子向上攀缘,就像但丁的三重境,诗人用第一节的后部分描写的很形象,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光明,就好像一下子从黑暗之中来到澄明之境,像姑娘的脸庞红润。我们接着看第二节,这一节写了'他’在阶梯上庞若无人,屏住呼吸选书的过程,就像沐浴在圣光之下,书馆尽是大师们的著作就像他们不朽的灵魂一样,而后诗人联想到自己,自己读书的一些情节。第三,四节诗人从修灯之人回到自己身上,修灯人的专注就好像忽视了我的存在,就好像我才是他和整个图书馆的一个背景,还在黑暗中,还没到达澄明之境,这里诗人一阵的失落。最后诗人又回到这个修灯之人说他站在梯子上就像一道天外来光,使整个图书馆一下子明朗了起来。

20221014

阳光中的向日葵

——读芒克诗

芒克:原名姜世伟,朦胧诗人的代表之一,生于沈阳。与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诗集有《阳光中的向日葵》(1988)《芒克诗选》(1989)《没有时间的时间 》《今天是哪一天》《芒克的诗歌》,长篇小说《野事》,随笔集《瞧,这些人》等。芒克是汉语诗歌进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不仅是朦胧派代表性诗人之一,更是《今天》杂志的元老级人物之一。无论如何,他对于汉语诗歌的发展和贡献都是一位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诗人。他的诗歌犀利,犀利之中又透露着一股很强的反抗意识,就像生命最初的本能没有太多的装饰,使他的诗歌具有了一种粗砺之美,而这种原生性又被诗人天才般的想象力,思悟,反省能力(更多的是当时社会的反省),内化成一种本真的语言风格,使他成为了朦胧诗人中最具个性的一位诗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这首代表作: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把头转向身后/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它了吗/你看到那棵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近它/你走近它便会发现/它脚下的那片泥土/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阳光中的向日葵》。这首我们可视为一首抒情诗,也是诗人传播最广的一首诗,事实上诗人的作品大多以抒情诗为主,全诗共分三节,首先,我们来看诗题“阳光中的向日葵”,向日葵朝向光明,代表着一种永不妥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总体就是一个大的隐喻。然后我们来看第一节,诗人直接说'你看到了吗,阳光中的那颗向日葵”,从这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整首诗就写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讴歌了向日葵那种敢于向民运做斗争的精神。向日葵的生长性习使然,它必须要面相太阳生长,存活,这就像一条无形的枷锁困住了它的天性,自由,而在这首诗中这棵向日葵是怎么样的?我们找出几个关键词“咬断”“怒视”,通过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出向日葵对于太阳是一种蔑视,决绝的态度。即使没有这个光芒万丈的太阳时,它也是依然闪烁着光芒坚强的生长着,不去充当太阳的影子。最后一节诗人说“它脚下的那片泥土/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这句诗我们怎样理解?①是对于向日葵的同情。②向日葵暗指诗人自己。③向日葵代表了一个古老的民族。为什么这么说,当时的中国由于你,我,他共知的原因,千疮百孔,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诗人以向日葵作为隐喻,象征,表达了自己及整个民族的共同民运也就不奇怪了。

20221016晚  大凉山夜行居。

什么时候我知道铃声是绿色的

——读多多诗

多多,本名粟世征,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代表作有《玛格丽和我的旅行》、《手艺》、《致太阳》等。多多是当下汉语诗人中最负盛名的抒情诗人,其实按笔者愚见,把多多定义为一名纯粹的抒情诗人很难。多多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写作更多指向的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苦难)参照或烛照成人类整体生存的处境,最后达成一种元本质式的诗歌写作,因为这种元本质的冲动使得他在词语之中形成一种语言的冲突,矛盾,最后让位于词语。这样你很难把他归入单一的抒情行列。除外他对于诗歌写作的节制,技艺的锤炼,意境的开阔,人性,社会的独特,敏锐的洞察力(当然,这些只是外部存在形式)无疑都加深了他是一位多维能力的诗人,而不是单一的一位诗人,这也是他对于汉语诗歌的贡献。下面我们还是来看看他的一首诗:从树的任何方向我都接受天空树间隐藏着橄榄绿的字/像光隐藏在词典里/被逝去的星辰记录着/被瞎了眼的鸟群平衡着,光/和它的阴影,死和将死/两只梨荡着,在树上果实有最初的阴影/像树间隐藏的铃声/在树上,十二月的风抵抗着更烈的酒/有一阵风,催促话语的来临/被谷仓的立柱挡着,挡住被大理石的恶梦梦着,梦到/被风走下墓碑的声响惊动,惊醒/最后的树叶向天空奔去/秋天的书写,从树的死亡中萌发/铃声,就在那时照亮我的脸/在最后一次运送黄金的天空——《什么时候我知道铃声是绿色的》。我们来看这首诗,如果没有读过诗人的其它作品你很难辨认出这首诗人写于上世纪的,这点也说明了诗人诗歌的超越性,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树”是西方诗人常用的一个意象,我们来看看诗人此诗中作为树的意象,从第一句中我们看到的树,更多的是一种奥秘,包纳一切,充满了大自然,大地的智慧的象征,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阳光明媚,微风拂动,吹的树叶发出银子般飒飒的声音而此时诗人正站在树下仰望天空。这是诗的第一节,然后第二节诗人进行了一个转叙,我们接着分析,“十二月的风抵抗着更烈的酒”,这句作何解读?十二月显然,诗人表明季节,寒风凛冽,但这时还有什么?更烈的酒,这个又表达了什么?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借酒浇愁,诗人的命运,这就更加清晰了,风在催促着诗人言说,但诗人却说了被谷仓,大理石挡住,其实我们在这句中也看出了诗人对于诗歌态度:无法言说。这节更多的是诗人的一个生命体验感知,最后一节诗人才说“秋天的抒写,从树的死亡中萌发”,秋天树叶落完,又是一个轮回,置之死地而后生,新的启程。铃声更像是一声天启,催促着诗人歌唱。

20221016晚  大凉山夜行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海子诗

海子:海子原名查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海子无疑是一位天才性质的诗人,而且年仅十五岁就已考上了北京大学这更足已说明海子是一位早慧的诗人。海子的诗歌写作期非常的特殊,处于当时朦胧诗的末期第三代诗人的发端期,但严格意义上说他的写作既非朦胧诗也非第三代诗,所以说他的诗歌写作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甚至有点不合时宜。他对于农耕文明的向往,大地母亲的眷念,祖国史诗的写作,都显的那么异端,当然,也是他对于诗歌的这份执着才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诗写时代。海子生前藉藉无名,死后却名声大噪,其本人已被抬上了诗歌大师的圣殿,可谓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诗人,直到近年,经过时间的淬炼,磨洗人们对于他的诗歌又出现了另外的看法,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海子已成为汉语诗歌不可规避的一位天才性质的重要诗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名篇当中的一首: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名篇之一,被选入中学教科书,也是诗人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诗,全诗共分三节,整体上看去格调明朗,隽逸,一改他之前那种阴郁,悲伤的调子,有了一种温馨,欢快的既视感,我们从第一节开始看,首先,诗人从第一句就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具体指什么?喂马,劈柴等等,诗人从日常生活入手,向我们表明了他自己对于幸福的指向。接着第二节,第二说幸福就是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而第三节呢?我们来看第三节幸福就是祝福每一位有情人。这是这首诗表面意思,但现在我们综合诗人的生平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首先,第一句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他之前不幸福吗?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然后是喂马,劈柴,诗人所写的这些日常生活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很难吗?换句话说诗人之前没有留意过吗?况且诗人就出生了农民家庭。第二节也同样如此和每一位亲人通信,分享他们的喜悦。深读过后我从这首诗上看到的更多的是诗人的大彻大悟,对于诗歌的失望,日常生活的渴望。第三节同样如此,他对于别人的祝福更加体现出了自己爱情的缺席,俗话所说缺什么,在意什么,就是这个意思。读到这里我们才发现这首诗必非字面意义所表达的诗人真的在盼望这种生活。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失望,陷入到了更多的悲伤之中,甚而暗里让这首诗充当了一份诀别书,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

20221017晚  大凉山夜行居。


鹿的角枝

——读昌耀诗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昌耀的诗以西北高原广阔的人文风情为底色,以自己的苦难为创作经验形成一种古朴,浑厚,凝炼的艺术风格,就像一座高峰屹立在了汉语诗歌之巅。他的诗歌创作为所有汉语诗人提供了一个标识,一种真正具有中国本地文化精神生发的诗学体征,可以说他是一位在中国精神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诗歌具匠,他的诗歌既代表了本地的中国性,个体性,民族性,又具备了人性意义上的普世性。下面我们就来看一首他的诗歌:在雄鹿的颅骨,生有两株/被精血所滋养的小树。雾光里/这些挺拔的枝状体明丽而珍重/遁越于危崖沼泽,与猎人相周旋/若干个世纪以后,在我的书架/在我新得的收藏品之上,才听到来自高原腹地的那一声火枪。——那样的夕阳倾照着那样呼唤的荒野/从高岩,飞动的鹿角,猝然倒仆…………是悲壮的《鹿的角枝》,我们先整体来看这首短诗的语言。语言上很明显坚硬,逎劲,浑实。再来看精神,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无法言明的悲凉感,万物有灵的宗教仪式继而有了一种圣神性,看了这点,我们接着来分析整首诗的字面意思,首先第一句,“在雄鹿的颅骨,生了两株小树”,这句很有意思,活着的鹿上不可能有树生长,很明显诗人所写的是一件收藏品或一幅画,我们接着看,这些树枝是什么样的?亭亭与抜,充满了生命力,对于生命,民运的不屈的精神,处于悬崖边诗人又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处境,第一句似乎在暗示这只小鹿的民运,但没有明说。我们接着往下看,在第二节中出现了一个“猎人”,往小的说这个猎人会对小鹿下手,但往大,精神层面来说,这个猎人就是一种宿命,代表了诗人的一种民运。而往下最后一节就更加的明晰了,原来这一过程只是诗人的一个想象,一个由一件收藏品引发的联想,诗的这句意味深长,“才听到来自高原腹地的那一声火枪”。这句什么意思?诗的前边部分诗人一直在对一直小鹿展开联想,而到这里才回到本体上,多年之后才听到这声枪响,看似不合逻辑,但我们细读过后才知道,诗人为什么会营造这个惊魂未定的场面,这个我们就必须和诗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之所以说多年后,这恰恰说明了诗人所经历的苦难之深,之远,诗的最后一节诗人还把这只始终没有逃离民运的小鹿之死,写的那么悲凉,就像一个英雄落寞的场景,或许这里诗人想的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以及过往的际遇。'波’的一声,就像一个回声,回过神时一切已轰然倒地。

20221018  大凉山夜行居。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读梁小斌诗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5- ),出版的作品有《少女军鼓队》、《雪白的墙》、《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诗人梁小斌是朦胧派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大多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天真,童趣在打量着这个世界,他的遭遇,苦难,说的更直白一点,他用这种葆有童真般的语言在淡化一种困境,个体在融入社会这个大背景下的苦难,在语言上呈现出了一种朴素,自然,含蓄的艺术风格,自然,这种诗写向度并非就是一种没有深度,灵魂思考的写作方式,在这点上我更认同这是诗人所采取的一种写作策略,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他的成名作: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而且/我还想打开书橱/取出一本《海涅歌谣》/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作为我向蓝天发出的/爱情的信号/这一切/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天,又开始下雨/我的钥匙啊/你躺在哪里/我想风雨腐蚀了你/你已经锈迹斑斑了/不,我不那样认为/我要顽强地寻找/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太阳啊/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愿你的光芒/为它热烈地照耀/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上边为什么我说这是一种诗人在写作上所采取的策略?非常关键一点是和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相关,我们清楚中国当时正历经'十年大动荡’,大多数人无一幸免,被裹进了这场风暴之中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全国上下整齐划一。而这首诗诗人以一个做错事,独白式的口吻进行全方位的反思。首先我们还是来看题目,钥匙象征什么?且对应中国,很明显这表达的不是个体而是一个时代的普遍社会遭际,来看诗的第一节,这里的'红色大街’指的什么?综合来看象征的就是十年文革,而策略在这里更加能凸显出来了,诗人借什么口而言?应该就是其中的执行者,决策者,要么就是红卫兵或决策者。然后是第二节,诗人在这里从日常,人的天性,自由,人权入手,写到看动画,谈恋爱等等,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写?其实诗人这样写更能表现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是不被公开允许或着不能做的事,人们被禁锢了思想,欲望,诗人呈现了这面貌过后接着在吶喊,找寻丢失的钥匙,综合上节,全诗的钥匙诗人应该指代的是一种自由。在最后一节诗人在情感上表现的更加的强烈转换成了一种企盼,心灵的抚平。这是整首诗的大意,诗人通过一个参与者的口吻,对决策者进行了控诉,表现出了一个个体命运,民族在社会大背景下的遭遇与苦难。

20221018晚  大凉山夜行居。


太阳和它的反光

——读江河诗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朦胧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之一。最早读江河的诗是他的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这本书是某位评论家编选的,书名应该叫'中国当代经典长组诗写作范本’我已记的不是很清楚,不仅当时比书现在还非常具有权威性,参考性。他的诗除了部分的抒情诗外很多以我国神话传说为主题写出了一批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优秀作品,他应该也是寻根写作的源头式人物之一,比如上边那首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就是其中代表作。总的来说江河的伟大或者说这首诗的重要之处在于开辟现代史诗写作,在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史诗写作开启了文学,历史,哲理,宗教等的完美结合写作,他笔下的英雄是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存在,这才是此重要之处。下面我们就来其中的一节:他战累了,躺在旷野休息/秋后的战场并不太冷/他的头葬在山里,鹰毛覆盖 /光荣随鹰背苍茫远去/这个丑陋的怪物/四肢伸在干燥的土上/优馆的记忆里他几次/清楚地看见自己/是斧剑铿锵的闪光/奇迹可能就是那时发生的/在闪光的中心/白天跳进太阳最后的抖动鲜血喷薄的刹那/喉咙沉落肚脐/恼怒的乳头硬了/星星不过是石头/肚脐的嘴乳头的眼/缄默地张着/有如黑夜降临,威武而无声/他曾想过没了脑袋怎么办/他用庞大的身于想到这些这胸脯起伏的经历/超过了头颅/峡谷的门关了/他看见一个人蠢笨地拨开荆棘/枝干上的花朵像雪白的空酒杯/落了一地/他躺下,睡了/血渗进干燥的土里/血飘忽地流回他的身体/光荣随河水滚滚流去/旷野弥漫着野兽轻微的呼吸/他身边的斧子、青铜的盾/蒙了水/以后的事情他没想/天上的月亮,很圆 《刑天》。刑天是我国神话传说《山海经》中一个人物,他因和黄帝争位失败过后被斩去头颅,过后他以双乳作眼、肚脐为嘴,持利斧和盾牌继续作战,这组诗中的这一节诗人就是以这个人物作为原型诗写的,下面我们看诗,首先第一,二节诗人描写了刑天外貌形体上宏伟,第一节诗人是如此写的,蜷曲着像一张弓,弓写出了人物的形态,悠远,最后诗人更是以“辽远的目光从早上醒来”写出了刑天的睡了很久,接着我们看第三,四节,从人物身上转到了地理环境上,第四节课一句话突出了当时的蛮荒,恒古的形态,第五节的第一句突出了刑天伟岸的身躯,后部分就以一个平常人不是英雄刑天道出了他普普通通的愿望。最后一节诗人又塑造了一个孤独的英雄形象,血肉交筑,使神话传说人物刑天有了人的心理特征,赋予了人的感情。

20221019晚  大凉山夜行居。


尚义街六号

——读于坚诗

于坚,男 ,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于坚是第三代诗歌运动领军性诗人,他们主张口语,拒绝修辞,还原词义本身,宣称要把诗歌从朦胧之中解放下来使诗歌回归到日常,去崇高,在汉语诗歌进程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第三代诗人过于追求平面化写作,使诗歌失去了该有的深度,缺乏必要的可能,诚然,八十年代他们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更多还是借助于前辈诗人(打倒朦胧诗)的光辉,现在当我们平和,客观的去看这些作品,与汉语诗歌进程而言确实有很大的意义,但对于诗歌本质而言更多的是一场占山为王的运动,毫无意义。当我们回到中国古代,西方诗歌史就会发现那些大师级的诗人皆是抵达了诗歌,生命本质的诗人,杜甫、荷尔德林、里尔克等等皆如此。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于坚这首在汉语诗歌进程中比较有意义的这首诗: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睛的脑袋/隔壁的大厕所/天天清早排着长队/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 /打开烟盒 打开嘴巴/打开灯/墙上钉着于坚的画/许多人不以为然/他们只认识梵高/老卡的衬衣 揉成一团抹布/我们用它拭手上的果汁 /他在翻一本黄书/后来他恋爱了/常常双双来临/在这里吵架,在这里调情/有一天他们宣告分手/朋友们一阵轻松 很高兴/次日他又送来结婚的请柬/大家也衣冠楚楚 前去赴宴/桌上总是摊开朱小羊的手稿/那些字乱七八糟/这个杂.种警察一样盯牢我们/面对那双红丝丝的眼睛/我们只好说得朦胧/像一首时髦的诗/李勃的拖鞋压着费嘉的皮鞋/他已经成名了 有一本蓝皮会员证/他常常躺在上边/告诉我们应当怎样穿鞋子/怎样小便 怎样洗短裤/怎样炒白菜 怎样睡觉 等等/八二年他从北京回来/外衣比过去深沉/他讲文坛内幕/口气像作协主席/茶水是老吴的 电表是老吴的/地板是老吴的 邻居是老吴的/媳妇是老吴的 胃舒平是老吴的/口痰烟头空气朋友 是老吴的/老吴的笔躲在抽桌里/很少露面/没有妓女的城市/童男子们老练地谈着女人/偶尔有裙子们进来/大家就扣好钮扣/那年纪我们都渴望钻进一条裙子/又不肯弯下腰去/于坚还没有成名/每回都被教训/在一张旧报纸上/他写下许多意味深长的笔名/有一人大家都很怕他/他在某某处工作 /“他来是有用心的/我们什么也不要讲!”/有些日子天气不好/生活中经常倒霉/我们就攻击费嘉的近作/称朱小羊为大师/后来这只手摸摸钱包/支支吾吾 闪烁其辞/八张嘴马上笑嘻嘻地站/那是智慧的年代/许多谈话如果录音/可以出一本名著/那是热闹的年代/许多脸都在这里出现 /今天你去城里问问/他们都大名鼎鼎 /外面下着小雨/我们来到街上/空荡荡的大厕所/他第一回独自使用/一些人结婚了/一些人成名了 /一些人要到西部/老吴也要去西部/大家骂他硬充汉子/心中惶惶不安/吴文光 你走了/今晚我去哪里混饭/恩恩怨怨 《尚义街六号》。整首诗写了发生在尚义街六号的人或事,全诗直白,口语,没有那一处是晦涩难以理解的。可以这样说这首诗的社会意义大于诗歌本身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这首诗放在现在会出名吗?不会,这首诗只有放下那个特地的年代才会有社会意义(因为这首本身就不具备文本意义)。他们所要秉承的就是解构,解构之前作为前辈朦胧诗人们的崇高,英雄主义诗写理念,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借别人成名后不忘踩别人一脚,之所以说汉语诗人很少能出现昌耀那样的大诗人。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推动了汉语诗歌的进程,但对于诗歌本身意义真的不大。所幸的是作为第三代主要诗歌发源地,运动地的四川诗人现已认识到这点,直奔诗歌本质,早已摒弃了这种静止式的写作。

20221019晚  大凉山夜行居。


每天,你错过了什么

——读默默诗

默默: 1964年生于上海,1979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创立撒娇派,2001年创办上海撒娇诗院,2008年创办香格里拉撒娇诗院;1992年被当年中国最畅销杂志《女友》评选为“中国十大诗人”。我个人觉的默默是第三代诗人中的一个异数,我指的是他的诗歌写作理念和艺术审美观念必非指的他个人或者说最具探索精神的诗人,读过他大部分诗歌的朋友都会觉的他的诗歌有种魔术般的魅力。他的诗还是采取了口语化的方式和他提出的诗歌观念一样(撒娇)有一种媚在里面,要清楚的是这种'媚’非媚俗之意而是诗人对于主流侵蚀所采取的一种策略,俏皮,玩世不恭。除此之外,他的诗歌平和,对于人性,自身,社会的审视思考都是他的一大特点,除外我们还在他的诗歌看到一种文化的担承,比如他的长诗三部曲《宇悄悄滴反对宙》,《与世界谈谈心》,《在中国长大》等。下面来看一首他的短诗:每天,你错过了什么/醒来,你错过用感恩的心情/呼吸第一口清新的空气/你错过了在拥挤的车厢里/赞美一声身边的陌生姑娘/匆匆赶路/你错过了扶起被行人踩弯的小草/你错过了赠路边乞丐一枚硬币/错过了未来的福田/每天你错过了什么/错过在沐浴的时候感谢清水错过在饱餐以后感谢为你牺牲的万物/错过在午睡的时候感谢柔软的棉花/你错过了在春天热爱春天/错过了在大地上热爱大地/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错过了在平凡的日子里热爱平凡《每天,你错过了什么 》。诗人从日常生活入手,摄取了多个经验,和其它口语诗(泛口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第三代那种揶揄等具有标志性的诗歌审美态度,相反更多的是一种自审,对于哲学上生命思考,甚至读完过后有一种神圣性。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解读,首先第一句诗人写道,每天,你错过了什么?自省的一个过程,诗人提出一个问?然后自问自答,'你’其实就是指的诗人自己,后边部分全部都是诗人的一个问题,逻列错过的一些事,而这些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但平时没怎么在意使而错过了这些美丽的风景。诗人通过自省的方式写出了当下人们那种快节奏下生活的焦虑感,尤其最后一节“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错过了在平凡的日子里热爱平凡”,更是直接说我们都是凡人,但是错过了那些最平凡的事,整首诗其中很简单,但诗人运用了一种说理加审察的方式写出了当下大多数人的这种心里。

20221019晚  大凉山夜行居。


废墟上的一只陶罐

——读海男诗

海男:作家,诗人,画家。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生班。著有跨文本写作集、长篇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九十多部。1987年,完成系列长诗《女人》,至上世纪末,出版过诗集三种,《风琴与女人》(1992)、《虚构的玫瑰》(1995)和《是什么在背后》等。阅读完海男的大部分诗歌后我们不得不叹服她那种惊人的创造,对于诗歌的吞吐能力,从这个维度看过去我不会纠结于她的女性身份 因为她的诗歌写作很早就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性写作。以笔者拙见汉语诗歌圈按简单的生理解构来看'女性写作’可以分为很多类。像海男、翟永明等早已超越女性写作的一线诗人。其次像郑小琼、伊蕾等这类凭借打工题材,女性意识声名鹊起的诗人,等等。我们还是回到海男的诗,海男的诗以叙事,抒情为主,从日常,女性,地域,时间,生命等多个方向展开,在于生命场域中的困境,这样在多层次,多维度中递进,就像一个巫师最后落实到个人在生命中的复杂性,隐秘性。我们现在来看一首她的短诗:从灰蓝色的天际间隐现出了一座废墟/野狐曾途经这里,不久出的谷仓已被镂空/那些尊贵者居住的房间,散发出腐朽的味道/曾经在这里,许多男人和女人谈清说爱/斜插在花坛中的一面镜子照见了/他们失散的音讯。死亡,赋予我的/只是几滴露珠般短暂的晶莹,等待我的是融化于/残垣碧云们眷顾的一个故事。啊,废墟/我发现了被你曾经蚕食过的一只陶罐/那么多的蚁群涌进它的体身,想以雷雨前夕的/力量,繁衍或告别人世。我想起了思想家的孤独/在那些光辉的名册中,终将有一种启示录/像孕妇临近分娩时的阵痛,从肉体中出世/再回到肉体,找到她灵魂中鲜红的衣袍《废墟上的一只陶罐》。先来看诗的标题,'废虚上的陶罐’,诗的题目就给了我们一种荒凉之感,至于这个陶罐有没有象征意义,接着看诗,首先诗的第一节,第一节诗人写的是一座废虚然后加以联想或者说猜想,用富贵人家反衬出此地的落寞,用谈情说爱写出了现在的荒凉,接着,又用镜子写出了这对情人早已分别,当然,这也只是诗人的一个联想,由镜子我们可以联想到梳妆台,古时丈夫出去打仗妻子就在梳妆台等待她的丈夫,这样写又加重一层厚重感,历史气息,接着第二节,诗人回到自己身上,感叹与生命就像朝露,这对情人,稍纵即逝,世事无常,接着诗人处理的很妙,回到主体这只陶罐上继而又想起了那些思想家的孤独,以表达出诗人此时落寞的心情但还没结束诗人此时由个体生命体验又上升到了所有人类的命运,很巧妙的写出了个体对于时间,生命的复杂性从而道出了每个人的生命本质,有一种悲凉的情绪。

20221020晚  大凉山夜行居。


现代豪杰

——读严力诗

严力(诗人、艺术家)1954年生于北京。1985年留学美国并于1987年在纽约创立“一行”诗刊,任主编(2000年停刊),2020年6月复刊为一年两期的上、下半年刊。2018年出任纽约“法拉盛诗歌节”主任委员,同年出任纽约“海外华文作家笔会”会长。诗人严力是朦胧诗代表性诗人之一,他也是朦胧派诗人中最具先验性的一位诗人。他一开始写作就已采取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诗人的这种口语写作和今天大为流行的泛口语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所以说他是朦胧派诗人最具先验性的诗人,单从这点来看他也可以称之口语写作的先驱之一。  其次,虽然他当时就已采取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但从精神上来看他的写作更加接近朦胧派包括他的艺术审美观念等,所以又被叫做朦胧派诗人,当然,不管从朦胧写作还是口语写作他独树一帜的诗歌已成为汉语诗歌的一面旗帜。还是附上一首短诗鉴赏:我认识几只献血的蚊子/他们把袖管一撸/或者甩出一串豪言壮语/或者一言不语/都有着劫富济贫的英雄风度/他们是蚊中豪杰/经营血液像经营股票/每一单下去/都会让商界的皮肤凸起一处坟包/他们献血/为了新闻报道的版面多一些红色的刺激/他们献血/为了证明原始行为早已转换成科技/他们献血/更为了股票是全球经济普及化的先锋/因为每一单下去/已分不清针对的是谁的肉/所以每一单下去/都把“为人民服务”提到“为人服务”的高度《现代豪杰》。  很明显这首也是严力式的口语写作,诗名很有深意'现代豪杰’,难道和我们心目中'豪杰’形象有区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接着往下读 首先诗的第一节,读了诗的第一句我们已大概清楚题目中豪杰就是蚊子,又用文字暗讽社会上某些人。第一节诗人写出了这群人表里不一的形式主义,他们或许坐在办公室豪言壮语,不切实际,天马行空,从后边的商业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诗人暗讽的就是这些唯利是图的生意人。最后一节更是非常深刻的写出了这群的本质,他们虽然一直在强调献血,但是处处在标榜自己的壮举。诗人写的入木三分,无情的揭开了他们丑陋的嘴脸,而且呼应标题这就是所谓现代豪杰,现代豪杰这不是部分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20221020晚  大凉山夜行居。

等巴士的人们

—读王小妮诗

王小妮(1955—),吉林长春人。诗人、作家。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人鸟之间》、诗集《我的诗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等。其作品曾获1982年吉林省创作奖、1989年《作家》创作奖、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按细来说我们无法把王小妮的诗歌写作归入某一类,尽管她是被认定为朦胧派代表诗人但她的诗歌写作从一开始就非常的自觉,甚至可以说没受到其它诗潮多大的影响,她沉湎于内心,更多的时候就像一个旁观者让词语去表达自己的感知,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形成了一种自成一体的言说方式。她的诗朴实,轻盈,又透露一种对于生命本质的尖锐拷问,她是生活的学习者,观察者,又是体悟者,善于从直白的语言中道出最为隐秘,深刻的部分,比如她的这首诗:早晨的太阳/照到了巴士站/有的人被涂上光彩/他们突然和颜悦色/那是多么好的一群人呵/光/降临在/等巴士的人群中/毫不留情地/把他们一分为二/我猜想/在好人背后黯然失色的就是坏人/巴士很久很久不来/灿烂的太阳不能久等/好人和坏人/正一寸一寸地转换/光芒临身的人正在糜烂变质/刚刚委琐无光的地方/明媚起来了/神/你的光这样游移不定/你这可怜的/站在中天的盲人/你看见的善也是恶/恶也是善《等巴士的人们》。这首诗就是生活中一幅等巴士图景,诗人从生活所看到的细节入手,首先诗的第一节,诗人写了有人在站台等待着巴士且被太阳的光晕所照,呈现出了一派祥和的景貌。接着第二节诗人表达出自己的难掩的喜悦之情,对于生命的敬重,生活的美好。第三节才是全诗的重点,诗人从我们所熟悉场景切入,刚才是对于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敬重,而到了第三节诗人一分为二,充满了哲思性,用自己独特的感知能力剖析出了人性的本来面目,我们看第一句。光把这群人一分为二,变的永远都是我们人类(意识),充满了唯心认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光把人分成了好人坏人,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的本质而且也看出了时间的本质,接着诗人又说这群好人又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可能又会变成坏人,坏人又可能会变成好人,不是阳光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是人,这句诗人写的非常的好,用生活中大家所熟知的场景,情理便道出了生命的本质。我们看最后一节,最后一节和第一节形成了一种对比,第一节诗人写生命,人性的美好,但,最后一节随着人性的破产,诗人感到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继而抱怨起了阳光也就是充当了神角色的阳光,它看尽了人间种种的不幸却也做不什么?这首诗太好,好在诗人独特的观察力,细微处,以大家都所熟知的事物道出生命的本真。

20221024晚  大凉山夜行居。


伟大的迷途者

———读孟浪诗

孟浪(1961—2018),原名孟俊良,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并投身非官方的地下文学运动。1980年代初中叶至1990年代初叶先后参与发起创办或主持编辑《MN》、《海上》、《大陆》、《北回归线》、《现代汉诗》等中国大陆的诗歌民刊,系1980年代中国现代诗重要群落“海上诗群”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之一。毫无疑问孟浪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汉语诗人。其一、参与87诗展见证参与了中国一个诗歌黄金时代,其二、投身民间诗歌运动是第三代海上诗群代表性诗人。仅凭这两点诗人在汉语诗歌史上已名留千古,再者他的诗歌,抛开他对汉语诗歌的贡献等外在因素他的写作已对汉语诗歌的重塑做出很多建设性意义。只言片语我们无法用几句简短的评语就概况完诗人的诗学可能,比如他早期,中期,中后期的作品,他一直在舍弃,构建,甚至我们在他的诗歌上能看到一种纯粹的献身精神,探险意识,他对于诗歌的执着,探索等等,无不在追求一种新的可能。如他中后期的作品:对于生命的认知,感悟,游离感,体验皆是对以往认知上的一种带有宿命般的发反驳,当然,这有可能是和他的经历有关,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忘在桌上的手/还在那部书上/还在历史中/还在磨那把巴古人的剑/忘在那部书上的手/是我的手/忘在历史中的手/只能是我的手/忘在磨亮古人之剑的时辰里/我从此不再回到桌前/面对我的手 /它,单独的/把书合上/一段历史已经结束/剑刃滴下那洁净的、有力的水珠《面对我的手》。全诗没有繁琐的意象却句句见力道,直逼人心,先看第一节,“忘在桌上的手”指的什么?按笔者理解这应该是生命的符征,也可以是诗,一种对于社会的宏大抒情介入能力。我们接着看,在第二,第三句中诗人明显有意拉开整体的焦距说还在历史中,还在书上,使第一节进入一种模糊的状态。接着第二节诗人便肯定再加确认的说这只手就是自己的手。第三节就出现了一个转折说可惜这只手再也不会桌子上?从这里看这首诗更像是一首迟暮之作,隐隐充满了悲凉,无奈的思绪。再到最后一节,综合全诗我更相信这一节是对于诗人现实生活的一个实写,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合上书似要做着什么决定?在告别着什么?水滴或许就是一个隐喻,隐喻诗人的眼泪,从这里看诗人下这个决定是万般不舍的,是不得已为之,这柄剑再也不能出鞘,诗人最后一句“有力的眼泪”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20221024晚  大凉山夜行居。




晨曲

———读吕德安诗


吕德安:诗人,画家。1960年出生于福州。80年代创建诗社“星期五”;南京“他们”文学社成员;著个人诗集《纸蛇》《另一半生命》《南方以北》。90年代旅居美国纽约,创作长诗《曼凯托》。1994年获首届“他们”文学奖,同年回国在福建家乡北峰筑居山中,创作长诗《适得其所》。吕德安的诗真诚,透彻,又处处充满了生活的睿智。而这种真诚在诗歌写作中成为了一种品质就像拨开云雾后一种境地,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历经沧桑后的一种阔达,澄明,表面看朴实无华暗则层层相扣,句句相连,尽显人生大智慧加上诗人的野逸美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来看一首他的:是谁在窗前注视我——巨大的幸福使树叶不能安宁/它摇摆着身子/仿佛还要扶住才能平静/是什么声音从屋后挣响——是铲土的声音/那个花园已着实破损/流水的缺口须要用土堵上《晨曲》。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短诗,秉承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这首短诗虽然还有诗人普希金,米沃什的影子,但也是另一种创造并形成了自身一种风格,我们具体来详看。一、野逸美学。这种诗歌审美观念在诗人很多诗歌中都有所表现,融情于大自然然后揭示生命,宇宙的奥秘,这点在当代诗人中都是一个独特的风景。二、真诚,豁达的抒情方式。为什么说真诚?诗人把诗歌技巧转换成了一种言说方式,这必须要具备非常深厚的功底,不露痕迹,便抵达了生命本质,这才是抒情最能打动人的部分。现在我们回到诗句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首先我们看诗的标题,晨曲,古今中外很多诗人都写过晨曲我们就来看看诗人的晨曲和其他诗人的不同,第一句“是谁在窗前注视我”,这一声似灵魂的发问一下子拔高了整首诗的格调,如果我们只看标题不看内容首先会想到的是诗人对于晨景系列镜头描写,但诗人没有,此诗一开头诗人就把问题抛向了形而上甚至玄学上,很巧妙的把人,自然的思考联系了起来,我们接着看,第二句诗人进行了一个顺接但也很玄,从一棵被风吹动的数开始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哲理性。相对而言第二句更好理解一些,是对于早晨一件事的实写,而且也很具体。第一第二句一实一虚,诗人运用大智如愚的方式写出了一幅早晨的美景图,并把人生,自然,宇宙,存在的本质联系了起来揭示了大自然的生命力。

20221025晚  大凉山

途中读古诗

———读陈东东诗

陈东东,1961年出生,诗人,作家,现居上海和深圳,近年出版的作品包括随笔集《我们时代的诗人》(2017)、诗文本《流水》(2018)、诗集《海神的一夜》(2018)、《组诗·长诗》(2019)和《陈东东的诗》(2019)。陈东东是当代汉语诗歌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圆润,饱满,纯洁,就像一颗钻石灼灼生辉加上诗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吸收使得他的诗有了一种儒雅之气,且诗人凭借高超的诗艺将这种“纯洁”内化成一种诗写质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意象充沛,充满活力,诗人对于知性的理解独具匠心,各种题材更是信手拈来,自成一体,格局,可以说他是八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下面来看一首他的诗:手在寂寞里向下一翻/手又像枫叶/贴紧几个多事之秋/雨打纸上跳动的字迹/这趟慢车空空荡荡/仅仅运载着/一个旅人,我/听着风,在深谷里/秋月敲打一轮秋月/秋月敲打河滩的积水/不只一遍/我读那些诗,树下/窗前,墨黑的湖/寂寞里我想再看看/他们。喝醉了他们就/舌苔发苦,就躺在/石头上侧听秋之声/他们的寂寞也像秋月/我一翻手,合上了书卷《途中读古诗》。先来看诗的第一节,我们先把枫叶,雨打纸等这些常常在古典诗词中最易出现的字词挑出来,这样而来整首诗更加的清晰了,第一节诗人就写了古代诗人们的一些日常活动,古代诗人们伤春悲秋,无事可做之时就抒发情怀,写诗,这一节诗人并没有写什么,现在我们来看第二节,第二节诗人回到自己,现实,好像有了一种穿越感,接通了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以此身照彼身和古代诗人们进行虚幻之镜的交流,从这层而言古代的诗人肉身虽然已经陨落但他们留下的思想,精神依然留存,这是诗人途中读古诗的想象,最后以合上书作为结尾,只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遐想回荡在车间,这是这首诗的浅面意思。整首诗不管是在用词或用意皆深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部,把古诗中的含蓄,内敛,发挥到了极致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20221026晚  大凉山夜行居。


渡光阴的人

———读万夏的诗

万夏:1962年生于重庆,在成都长大。1982年与胡冬、赵野、唐亚萍等联合四川五所大学诗社共同发起“第三代人”诗歌运动。1984年与胡冬、李亚伟、马松等发起“莽汉主义”诗歌运动。万夏的诗粗矿,豪迈,狂野,浪荡,随性又善于用一种揶揄,自我嘲讽的口吻消解崇高以达到他的写作意图,来看他的这首明篇:活着渡过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花开在树上/树下的人在香气中想死/女人在枝末中玩弄细节/拥有了各种衣裳/领袖折断枝头/把结果拿走/那个闻到香气的人/却宽恕了意想不到的错事/气息中有瓶子和琐碎/有人打烂陶瓷/有人活得想逃亡/太阳照耀灰尘/反映他从前的样子/正如他每天喝茶/诗是一生的事情《渡光阴的人》。先来诗的标题“渡光阴的人”这里的渡为什么不是这个“度”?这两个字同音但词义上相去甚远,“度”字明显处于被动而“渡”字却主动,甚至我们会想起佛,万丈光芒。这个“渡”更加符合莽汉那种轻挑,玩世不恭的行为艺术,接着我们看诗文本,先把诗中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找出来,第一个是树下的人,第二个是女人,第三个是闻香气的人,第四个是他,现在我们对应人事做个简要的分析,首先,树下的人。诗说“树下的人在香气中想死”,香气指代什么?人世间那些虚幻之美,比如金钱,名与利等等,诗句直接通透,甚至带有点粗砺,原生之美。接着看第二个,女人。女人在玩弄什么?枝节,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轻浮。第三个,闻香气的人宽恕错事,领导只看结果,这里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一代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最后才写到他,他应该指的就是诗人自己,对于诗歌的态度。全诗很直白但为什么会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一、它表达了人的欲望。二、对于人生洒脱的一种态度。三、尊崇自由,放任天性,玩世不恭。诗人的作品大多都是不加雕饰,保留了原生,人性之美,这和他的作人是一样的,不受约束,展示天然的野性之美。

20221026 晚  大凉山夜行居。


痛苦

————读桑克诗

桑克,诗人,译者,批评家,著有《桑克的诗》《朴素的低音号》等作品,获刘丽安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中国诗人》奖、东荡子诗歌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法、西、日、希、斯、孟、波等多种文字,入选百余种诗歌年鉴、诗歌选集等。可以这样说桑克是一位具有综合能力的诗人,这不仅仅源于他对于各种题材的有效处理更多的是他对于诗歌的总体敏锐把控能力,在于诗歌写作理念上独立性,严格说你很难把他的写作归入到某一类派系,甚至他不屑于这么做,如果非要做个划分那他就是属于冥思性一类诗人夹杂一点点抒情。他的诗歌从日常经验出发但不落窠臼完全就是一种智性化处理。读他的诗对我最大的感触是“感受”两字,他对于自己,时代,时间,历史,他人,周围人的感受,也因为他这种异于常人的感受能力使他的诗有了一种超越性,包括对于时间,人性等等的理解,善于从日常活动中扑捉出那些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当然,这只是他诗的一方面,按笔者来看他的诗最独特之处在于一种只属于诗人的消化功能,不管是对诗歌技巧的处理还是诗学的脉络上诗人都能无形化有形的内化成一种冥思性,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我讨厌自己。不止一次说过。讨厌是一个主题。害怕是另外一个。——谁活着是舒服的?撒谎是对真实的畏惧,检讨是因为有错在身,有罪在身。——谁活着是无辜的?我必须让自己干净。我必须让自己/活得像一个人(像一篇小说的名字)。——谁活着是啜泣的?我什么也做不下去。我什么也不能/做得如同杀戮(在游戏中)一样。——谁活着是公正的?看不见明天,看不见绝望,看不见/灰暗的窗户,看不见秋风,看不见/尘世没有尽头的龌龊的欲念《痛苦》。全诗大部分皆被诗人用标点符号隔开,需要断层的地方都很少。整首诗诗人从自己,讨厌自己入手,再到人类最后揭示生命的一些本质,呈现了一种无为,消极的思想,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诗人直接切入正题说讨厌自己,其实讨厌自己就是讨厌人性,诗人以小博大,下边的诗句就依次对人性恶性的一面进行表达,欲说还休,层层相叠,最后还是没能摆脱这种人性所带来的痛苦。这只是诗的表层意思,我们深层分析一下,为什么诗人会出现这种情绪?其实我们深读诗人整体写作脉络就会发现这是诗人写作的一大主题“黑暗”,“黑暗”我们谁也无法逃避或者说我们都得面对它,而就看我们怎样去处理的它,这首诗表面看带有消极的思想,但我们细读我们就会发现,诗人这是把自己置身于黑暗之中,种下光明的种子,接出果,揭示人的生命本质。

20221027晚  大凉山夜行居。


王的诞生

————读谯达摩诗

谯达摩  1966年6月5日出生,贵州沿河人。出版有诗集《摩崖石刻》等。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第三条道路写作”代表诗人,中国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北京诗派”代表诗人。现在中国农业大学主讲百年中国新诗史纲。汉语诗歌发展史上谯达摩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曾提出较为可行的诗学主张“后现代诗歌写作”等。据笔者了解他提出的后现代诗歌写作就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用具有一定探索性的后现代诗学主张包括技巧等进行表达,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他的长诗写作,当然,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就是这批长诗。一、独特的语言方式。他的长诗借鉴了小说的叙述性诗歌的抒情性成型了一种清新,明亮的语言方式。二、全新的语体。诗人的这批长诗融入了中西方文化,多种语体互文的泛文类写作。三、气势恢宏的诗歌结构。四、音乐性。诗人的作品大多采取了一种交响乐的发声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方式。五、一种博杂,融合哲学,佛学等等的大宇宙观。以上这几点我泛泛的概括他长诗写作的诗写理念,并且他也知行结合写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长诗,下面我就选首他的长诗进行简单的分析:寂静的宫殿。喧哗的宫殿/世界之王/坐在寂静与喧哗之间/这就是世界之王/母亲的宫殿。父亲的宫殿/世界之王/睡在母亲与父亲之间/这就是世界之王/喜马拉雅山的宫殿。太平洋的宫殿/世界之王/站在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之间/这就是世界之王/露脐装的宫殿。旗袍的宫殿/世界之王/走在露脐装和旗袍之间/这就是世界之王/花盘的宫殿。花瓣的宫殿/世界之王/憩在花盘与花瓣之间/这就是世界之王/向日葵的宫殿。五线谱的宫殿/世界之王/放歌在向日葵和五线谱之间。这首是他的长诗王的交响曲之第二交响曲:王的诞生。初读这一节我们能看到的是诗人的一种大宇宙观,世界之王安座于宫殿,而这宫殿既是父亲的也是母亲的,万物同根同源,这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佛家的一种蝉宗思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中西方各种文化的融合与提炼最终形成自己的一种创造方式。我们接着看,后边的太平洋,喜玛拉雅等等名字更是将这种大宇宙观进行无限的延伸最后又回到本体王身上,皆是对各种文化吸收的果接。接着再来看这节诗的音乐性,诗中出现了很多次叠加一样的语式然后再回应,这样一唱多合,形成了一种慷锵有力的音步。最后再看语言,诗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生涩难以理解的地方,相反,全诗清丽内部又有一股巨大的力量,随着诗人步调奔流而下,就像一条大河一种扫射的能力,让人耳目一新,冲击者人们的感官,阅读能力。

20221027晚  大凉山夜行居。


剧情

————读余怒诗

余怒(1966年—),中国当代诗人,著有诗集《守夜人》《余怒诗选集》《余怒短诗选》《枝叶》《余怒吴橘诗合集》《现象研究》《饥饿之年》《个人史》《主与客》和长篇小说《恍惚公园》;曾获第三届或者诗歌奖、第二届明天·额尔古纳诗歌奖、第五届红岩文学奖·中国诗歌奖、2015年度十月诗歌奖等奖项;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希腊等多国文字。余怒是当下汉语诗歌中反叛的最为彻底的一位诗人可以这样说阅读他的诗就是一种对于已有诗歌认知上的全方位挑战,当然,他的诗写意义就在与此,也因为这样才使他跻身于现代汉语诗歌最重要的诗人行列。他的诗歌创造了一个近乎于魔幻般的世界,意象的魔幻重组,反正常的思维,逻辑,常理,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诗歌认知,绝地逢生式的冒险意识。你以为他这是在码字玩弄词语,找新鲜感吗?不!他这种对诗歌绝境重生式的魄力,勇气使他的诗歌赢得了一种持久的生命力。诗人在这种貌似有违常理的诗学召唤下恰恰赋予了他诗歌一种新的诗意,这种错落有致的搭配反而撞击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另一种创造性。不说其它就是这份冒天下读者之大不韪的探索精神足以让我们竖起大拇指,这才是汉语诗歌的未来与希望。我们知道诗歌没有捷径可走,你只有勤勤恳恳做个手艺人把每一首诗当做最后一首来写,除非你是天才,但天才百年才见一个。当今诗坛大多数写作者缺乏这份勇气,要不相互抄袭就是相互模拟,然后名利心作祟相互颁奖等等,好不滑稽?这类写作者对于自己的写作缺乏一定的自信,因为他们心里没底!这类诗歌是加工复制而来的,没有生命力,而当他们看到朋友圈投机者们炫耀一些没水准和艺术无关的奖,证时,又开始虚荣心作祟各种阴阳怪气,明嘲热讽,殊不知他,他,他就是他年轻时的影子,说白了都是一丘之貉,诗歌混子,所写之作没什么生命力可言,完全的自娱自乐。写偏了,但我只是想表达出余怒先生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你在干什么/我在守卫疯人院/你在干什么/我在守卫疯人院/你在干什么/我在守卫疯人院/我写诗,拔草,焚尸/数星星,化装,流泪《剧情》。这首诗和他的大部分诗一样,之精彩。只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很有意思,“剧情”,不是生活的需要而是剧情的需要或者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吗?我们看诗,全诗一问一答,充满了戏剧性,冲突,而且是三连问,肯定加绝对。我在守卫疯人院明摆着说自己也是疯人院中的一员?还是说这个人间是疯人院?我们还是来看最后一节,“我写诗,拔草,焚尸/数星星,化装,流泪”,这两句诗前一句较为庄重一些好像诗人的一生,后一句更为戏仿一些,就好像只是说明人生就像一场戏你要不停的在表演,直止剧终。

20221027晚  大凉山夜行居。

卑微

————读晴朗李寒诗

晴朗李寒:诗人,俄语译者。原名李树冬,河北省河间人,生于1970年10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外语系俄语专业。曾参加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获得第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二届闻一多诗歌奖、中国当代诗歌奖翻译奖、首届中国赤子诗人奖、第五届后天翻译奖等。晴朗李寒是当代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我个人比较热爱的一位诗人。为什么重要?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诗人的作品大直达诗歌本质或心灵本身。诗人的写作我不敢说没有受到任何他所处时代诗歌潮流的影响但绝对影响甚微,这样反而让他回到了自身建构属于自己的心灵图志史,从而写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诗歌潮流流动性太强从而成为了一种诗歌现象最终没留下多少跨时代意义的作品,当然,这并不是说诗人的作品缺乏一定的先锋性。二、诗人作品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但诗人又凭借着高超的感知能力使他的拥有了一种穿透力。这种穿透力表现在诗人对于爱情,亲情,日常生活的体察深度上,见缝插针,针针见血,所以我们在他的诗歌中很少能见隐晦性的诗句或修辞。三、现实主义的浪漫情怀。读他的诗第一给我的感觉是“实”,实实在在,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怀并非那种泛滥式的抒情或伪抒情。现在我们来看首他的诗:星空浩瀚,我只能认出/头顶那几颗最大最亮的。站在苍茫的天宇下/我只是亿万众人中的一粒/贫寒而卑微/广袤的大地上,我结识的人,少之又少/而叫出名字的花草树木/我惭愧,只认清了/充当食物的几种/啊,诗人,你们都是有翅膀的/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俯察尘世,而我/四十多年来,从未升到高处/我一直是匍匐着,把心胸/紧贴着大地/没人愿听我为虫蚁发出的叹息《卑微》。与其说这首诗是诗人处世的态度还不如说是他对于自己诗歌写作的笃定,坚守。整首诗在前半部分写出了作为个体的渺小,但还没有完,最后一节诗人话锋一转,突然出现了诗人一词,而且用的是第一人称“你们”,很明显这是诗人想把自己与“你们”隔开而来,就是自己不以诗人自居,这既表明了自己对于诗歌的一种态度,又传达出了诗人对于自己诗歌理念文人艺术的坚守。明着卑微暗着是对诗歌艺术的一种执着,诗人这样写比那些一上来就声嘶力竭的诗句高明且有力量的多。

20221027晚  大凉山夜行居。


我女友名字叫树枝

————读孙磊诗

孙磊,诗人,艺术家。曾获第十届柔刚诗歌奖、2003年首届中国年度最佳诗人奖、1979—2005中国十大优秀诗人奖等奖项。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韩文等。出版诗集《演奏》《去向》《处境》《无生之力》《孙磊诗文集》《刺点》《别处》《妄念者》《旅行》等。孙磊是当下为数不多已写出很多成熟作品的诗人。精湛的技艺,深邃的思想,沉郁、凝炼的语言风格等共同构成了他诗内部的大磁场,继而形成了诗歌内部的一股神秘力量,从这方面来说本质上孙磊和特郎斯特罗姆同属一种诗人,两者间的最大区别在于特郎姆重在意象,孙磊重在沉思,一个重“意”,一个重“句”。只要我们认真细读孙磊的诗就会发现,他的诗已经不会再纠结建构与否,他很早就从第三代,知识分子,民间写作中脱离而出,因此他也被认定为70后先驱之一,中国诗经朦胧派—第三代—知识,民间等等之后很多诗人都选择了回归,诗人孙磊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只要有树枝我就弯下腰去/我喜欢低头,向懦弱和尊严/向药罐里转悠的幸福;向疼/向停在路人心里的龙舌兰;向勒紧的孤独;向雨/向低矮的门、寂静的走廊/向褶在肉里的泥,向浑浊的镜子/向冷,向钟表里啪嗒啪嗒渐缓的秒针/向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向寒气吹化的容颜;向你/以及你身上的冬天/但是我永远不能/向你的死弯腰《我女友名字叫树枝  》。这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吗?表面是但深层另有含义,先来看标题,我们要想弄懂这首诗必须要想搞清楚“数枝”这个意象。“树”代表什么?一种生命力吗?标题就有点玄思性我们只能出这是一对比较亲密的关系,只有来看诗,这首诗太有迷惑性,如果你深读只觉的这首诗就是一首对于爱情,或者对于树枝的赞美之诗,但是,整首诗的迷惑性恰恰就在这里,诗题和诗内容的错位性,但只要我们深读就会发现其实这首诗就是树枝,诗人借树枝之口来自喻本人,比喻生命稍纵即逝,人就像这卑微树枝的一生,处处低头,给生活,一日三餐等等。但,这卑微的一生还是得接受民运的安排到了冬天树叶就会枯萎,凋零,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更是表达出了一种无可难何又惋惜之痛,或许这也是其中之一的一种解读。这首诗还是和诗人的其它作品一样复杂,光就关系的设置就有好几组再加上诗人冥思性造成了很多歧义也增加了整首诗的耐读性,有嚼劲。

20221028晚  大凉山夜行居。


虚脱

————读树才诗

树才,1965年生于浙江奉化。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90至1994年在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任外交官。200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著有诗集《单独者》、随笔集《窥》等。译著有《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小王子》等。2008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诗人树才在处理诗歌问题上有着自己一套独道的法门,这也是他诗歌最具魅力之处,总的来说他的诗整体上趋于生活化,有趣味,读起不枯燥。包括他在处理关于生死、虚无等较为深刻的题材经验时所采取的策略也同样如此,他会用这套独特的方法轻松化解掉那种阴郁的压迫感转而呈现出一种清丽,喜气,明媚,朴素的阅读体验这也是他的诗歌语言方式及特点。除外他的诗歌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语句的松散性,而这种松散一大好处就是诗人写诗的气息可随意转换调整,使整首诗更加的均称,下面我们来看首他的诗:死亡笼罩了我一下子/阴影还没有消褪/第二天,我穿过了一座公园/还没有穿过宽大的恐惧/死亡。我平静地念出这个词/瞧我的心还在孩子间增长/瞧大楼还从土里长出骨肉/死亡,你留下的空洞将被充实/坚硬的石头理解我此刻的冷漠/公园里,散落着老人和恋爱/这里的青春凶猛而温柔/我的目光像暮色掠过树梢/死亡,还会有人坐在这里/写作, 表达对你的渴望/目的地已近在眼前/这张椅子却把我挽留/灵魂的穿越,放弃/已近在眼前/死亡却把我挽留《虚脱》。这首诗是写的诗人一次虚脱历经死亡后的经验写作,我们先看第一节,第一节诗人写的是自己历经死亡后这种经验对自己所造成影响,直到第二天这种经验还在诗人的脑中挥之不去,足见影响之深,持久。第二,三,四节皆写的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认知,第二节写的诗人历经死亡后的一种虚空,茫然和无措感。第三节中的石头我们把它理解成诗人的一种韧力和后边的老人,青春等拉开了距离或者说保持了距离,这样更加能凸现出了诗人在于虚脱中困境,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一种坚守和果敢。我们来看后一节,这一节诗人很巧妙的穿插了一个写作,从虚脱或死亡经验回到诗写现场,难道前部分不仅仅表达的一次死亡经验而且也是一种写作态度吗?我们看最后一节。最后一节由最先的恐惧死亡到挽留,诗人对于这一经验明显发生了某种变化,暗合上一节也认同,默许了这也写作观念。整首诗诗人不仅仅在表现一种死亡经验更是对于一种诗学向度的追寻与探究。

20221028晚  大凉山夜行居。


我妈在微信上劝人多读书

—————读沈浩波诗

沈浩波,诗人、出版人。197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为世纪初席卷诗坛的“下半身诗歌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出版有诗集《心藏大恶》、《文楼村记事》、《蝴蝶》、《命令我沉默》。曾获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中国首届桂冠诗集奖;首届“新世纪诗典”金诗奖;第三届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等。沈浩波是汉语诗歌进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见证人,参与者,上世纪以一篇“谁在拿90年代开涮”的文章引发后来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盘锋诗会及以诗选《岁月的遗照》一书拉开了新世纪汉语诗歌的序幕,可以说他是汉语诗歌发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抛开这些直接进入他的诗歌文本,众所周知,沈浩波是下半身诗歌写作的提出者,力践者,前边一篇小文我也曾简单的谈过我所认为理解的下半身写作,在此不再赘诉。笼统的说,他的诗贴近日常善于在生活中挖掘人们不易察觉的经验然后再赋予一种全新的艺术感染力,比如这首:那年爸妈从老家/来帮我们带孩子/我妈告诉我/“你爸为了孩子/来之前下狠心戒烟/每天难受极了/在田垄上走来走去/跟丢了魂似的”/说完意味深长地看着我/我知道她要我感动/于是我就感动了/但还是忍不住问了声/那他戒掉了吗/我妈说:“这倒没有”《 我爸戒烟记》。然后是他诗歌写作题材广泛,可以说是一切皆可入诗,当然,这必须要靠诗人天才般的感知能力,先定位某个诗意点然后进行辐散式的经验写作。这不是任何写作者都能做到尤其采取口语写作稍不注意就会变成一种无效的策略写作,之所以诗人很早就已写出非常经典的作品就是他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点,进入自觉写作时期,诗歌离不开自己的切身体验,痛苦等等。我们再来看一首他的诗: 我妈突然/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劝人多读书的文章/还发出了一句呼吁/多读点书吧,中国人/她退休后来到北京/帮我带孩子/不带孩子的时候/就玩手机/自从有了微信/她就天天抱着手机/玩儿微信/再也没有见过她读书/我觉得/她转发这篇文章/劝大家多读书/跟她曾经是个中学语文老师/关系不大/跟她的儿子/也就是我/做图书出版工作关系很大《我妈在微信上劝人多读书》。读完过后给我的感受是: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很逼真就像现实魔化主义,诗的前半部分大多是按照正常的逻辑在发展描述但到了最后陡然一转,出其不意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现场的生命力,这无关口语诗写与否?事实上只有好诗人和坏诗人之别!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出发然后给我们一个出其不意的阅读体验,这既很好的表现出了诗歌内部的一些无法直接言说的诗意又体现出了时代性,现场感。

20221029晚  大凉山夜行居。


需要性

————读巫昂诗

巫昂,70年代生于福建。先后在上海和北京读书,曾为周刊记者。2003 年起为自由职业者,一直写诗和小说。出版过的其他诗集有《干脆, 我来说》 《生活不会限速》 《通往阳光密布的所在》 。可以说巫昂是70后诗人中的一个代表同时她也是下半身写作的主要成员,什么是下半身写作?“下半身写作”并非就是大家认为的字面意义上的只关注“性爱”写作,相反下半身主张健康的人欲写作,剔除已被固化掉的上半身写作,他(她)们认为人在后天的教育中被迫接受了很多没意义催残人性的思想,要从根本上剔除这部分还原人最为本真的部分,之义,进而从思想上恢复人的自由,健康的欲望。巫昂的诗歌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简单的概括。一、女权,女性意识。可以说巫昂是一位女权主义的诗歌旗手,我们来看她的这首诗:需要性来让我软弱/需要坚定的交往/你的生殖器无人可以替代/需要你覆盖我/如国旗和棺木《需要性》。果敢,甚至把“性”上升到了国旗的位置。千万不要说低俗之类,这才是真正的人欲,人性,诗意的本身,诗人只不过写出了所有女性一直想说但又不敢说的心里话而已。再比如这首:我只想做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好妈妈/但寒流逼死海鸥/我只想努力做饭不愿明辨是非/但寒流逼死海鸥。“性”并非不可言说,相反“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朵美丽之花,没有什么好逃避的。这首诗对于性的表达稍微隐晦一些但还是需要诗人一定的勇气。二、她的诗歌语言特点。干脆,异质,泼辣。我们来看首她的诗:把手里拎的青菜和肉/放在柜台边上/缓步进入这偌大的商店/行进的速度/恰似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男用,女用,男女合用/男男用,女女用,群用/器官栩栩如生,药片和液体琳琅满目/皮鞭,手拷,捆绑的绳索/每一器具都不附带详细说明书/用者自明/在一块艳星倒模制成的阴部模型前/我不愿再说话/只是伸手/用一个指头刺穿塑胶的最深处/那里包含了我所知的/全部孤独《性用品商店》。这首诗我早年间就已读过,影响深刻,甚至过瘾。诗人通过琳琅满目的成人用品写出了人最为本能,原始的欲望,就像他的诗歌中语言一样透露着一种异质,泼辣之美,别有一番风味。当然,她的写作并不限于此,她对于诗歌感知能力,生活的体察,语言独特风格,思想的异端性都使得她成为当下比较重要的一位女诗人。

20221029  大凉山夜行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学随笔
介入的诗歌——20世纪90年代的汉语诗歌写作诸问题
于坚 | 写作就是对语言的回忆
验诗官||谭克修诗歌语录⑥:指点新诗百年,激扬诗之奥秘!
诗歌无需捍卫
答杨黎微访谈——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