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品美术馆】三品课堂——简析《大盂鼎》(第八讲 下) ■王友谊




三品课堂

——简析《大盂鼎》铭文(第八讲 下)

主讲:王友谊  整理:艾 琳


  上一期中,简单地分析了与《大盂鼎》铭文同一时期的《沈子它簋》铭文,感受到了它与《大盂鼎》铭文庄严和略带修饰之感不同的自然、灵动之美。本期继续分析西周康、昭时期的铭文——《令鼎》,看看它有哪些独到之处。

《令鼎》铭文


  《令鼎》铭文是西周康、昭时期的铭文,处于西周早期,与《大盂鼎》铭文属同一时期。铭文共8行,70字,是一篇周王在藉田礼后,举行燕射礼和竞走比赛的赛后纪录。

  《令鼎》铭文在字形上仍有商人痕迹,字大小不一,阔笔在“王”“氏”等字均有出现。在章法处理上与《大盂鼎》铭文略有不同,但实际上书范者仍然在处理纵与横之间的关系,前三行与后三行,在纵势排列的章法上能够注意左右的平衡,第四、五行由于出现了较多笔画的字,在拉长字形时使得视觉上出现排列不均的感觉,但从中仍可以看到书家理性的书写与控制整体布局的意识。用今人的审美视角来看,不可否认当时书家这种审美自觉与控制章法的意识已经逐渐地形成。我们来看几个例字:

  《大盂鼎》的“王”“大”与《令鼎》的“王”“大”临写对比图

《令鼎》铭文      《令鼎》铭文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铭文


  先来简要分析一下临写的这三行,我们可以注意到“王”字的阔笔依然存在,但因这篇铭文的字大多呈现收敛之态,这里的“王”和“大”字就与《大盂鼎》铭文不一样了。

  《大盂鼎》的“于”与《令鼎》的“于”临写对比图


《令鼎》铭文      《大盂鼎》铭文



  这篇铭文中的入笔大部分都是藏锋,“于”字在这里是藏锋,和《大盂鼎》铭文中的露锋直入有所区别。

  《令鼎》的“田”“射”临写图

《令鼎》铭文       《令鼎》铭文


  接下来看“田”字,“田”的整体造型以及笔法与《眉县大鼎》铭文中的“田”有些相同,但它的线条更加浑厚。“射”字在这里是象形字,这里的“射”与甲骨文的写法相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些西周早期的铭文,还存在甲骨文的痕迹。

  《令鼎》的“有”与《大盂鼎》的“有”临写对比图

《令鼎》铭文     《大盂鼎》铭文


  “有”字,跟《大盂鼎》铭文中的“有”不太一样,这里①取消了阔笔,“月”就是一块肉,人手拿着一块肉,说明你“有”。

  《令鼎》铭文中的“师”与《眉县大鼎》铭文的“师”相同,它也把这“帀(zā)”加上了,这与《大盂鼎》铭文就有点区别了,它也是完善了金文的字形。“氏”,就是“姓氏”的“氏”,它这里又加上了阔笔。

  在逐步完善礼乐制度、巩固王权的西周早期,农业较前代有所进步,工具改良,耕作技术提高,随之而来的手工业在门类与技术上都有扩大和进步。周王朝很重视手工业生产,周王室和诸侯公室都拥有各自的手工业作坊,尤其表现在青铜铸造、制陶业上。此时的青铜器铭文正处于过渡期,一方面承接商代青铜器制造的特点,另一方面在铭文上建立理性与秩序的书写,朴实厚重是这一时期铭文的普遍特征。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正如前人所形容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等。这实际上也是历代书家对于“篆籀为源”寻求书法本源与核心所在。但同时应该注意到,铭文中的这种铸造感或者残破感,始终会刺激到我们处理创作过程中的某种节奏感,转化到我们自身意识中的涨墨、飞白等线条节奏,但这样也仅仅是处理铭文乃至石刻,转化为纸上书写过程中微小的一部分而已,还有更多方面值得去思考与学习。

  当我们用心去推敲金文斑驳古拙线条的同时,似乎还能感受到数千年之前的周人,正以这种最朴素最单纯的艺术之力,打开时空之门,并将这一脉相承的“元气”以一种生命最初的形式呈现给我们。

  下期,我们将从西周中期到东周末期,再到战国期间的几件器皿的铭文中,来进一步分析金文的发展和演进。关注三品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同时期铭文对比(下)丨三品课堂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同时期铭文对比(上)
名家临帖|王友谊临《师酉簋》
【三品美术馆】三品课堂——简析《大盂鼎》(第八讲 上) ■王友谊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部首省略与移位|三品课堂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综述|三品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