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5

【原文】: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1]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别本:今复欲下利)

注:[1]喉痹:咽喉闭塞而痛。

注家曰:从脉象测知伏气为病可能发生的临床症候。伏气的疾病,可以推理判断这个月内,可能发生伏气病。假使以往有邪气内伏,应当注意脉象的变化。如果脉象微弱,当伴有喉中疼痛,似乎受伤一样,但不同于喉痹症。病人说确实咽中痛,虽然如此,此刻又要腹泻。所谓伏气,是指感受时令之气不即发病,伏藏体内,节气变化之时发作的一种疾病。由于四时之气不同,如春之风气,夏之暑气,秋之湿气,冬之寒气,所伏之气不同,所以其发病的性质常不一致,不过还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什么季节,可能有什么伏气发病。《内经》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在春季时间,即要注意是否有冬令的伏气发病,所以说“以意候之(推理判断)”。一般说来,冬寒伏于少阴的,至春阳气升发之际,必发温病;少阴属肾,肾司二便,而经脉循行咽喉,故少阴伏气病,当咽喉疼痛而又下利,与厥阴病的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有一定区别。

张锡驹曰:此条言伏气之病,由内而出,非若时行卒病,由外而至也。

张隐庵曰:此一节言伏气发病,始则从阴出阳,既则从阳入阴也。伏气之病者,春之风气,夏之暑气,秋之湿气,冬之寒气,感之则潜匿于膜原肌腠之中,不形于脉,故当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者,是以意候也,如三春风盛,九夏暑盛。医者当知今月之内,时今太过,欲有伏气,感之则潜匿于形身,而为伏气之病矣。假令旧有伏气,今时乃发,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中土内虚,风木之邪相克也,故当喉中痛似伤。喉者,天气也;痛似伤者,火气也。此伏邪从阴出阳也。非喉痹者,言非阴寒内闭之喉痹也。

病患云:实咽中痛者,喉主天气为阳,咽主地气为阴,先病喉痛,后病喉痛,是先病阳后病阴也。虽尔今复欲下利者,言虽咽痛,当复下利,所以申明咽主地气之意。伏气始病,则从阴出阳;既病,则从阳入阴者如此。

叶子雨曰:此节言伏气之病,伏藏于内,不即见于病,亦不见于脉,故当候其何气之伏藏。伏于今月之内,当发于今月之中,故曰:今月之内,欲有伏气,是谓以意候之也。假令旧有伏者,今时乃发,既见于病,亦必见于脉,故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此春伤于风,风木之邪,贼于中土,故脉微弱也。风邪上受,当喉痛似伤,此伏气之病,非时行之喉痹也。不特喉痛而且咽痛,以风气通于肝,地气通于咽,脾主地,木克土也。邪气留连,上行极乃下而为洞泄,故曰:虽尔今复欲下利。此上下之交通,一气之相感也。仲景论一春之风气,而三时之暑、湿、寒气,亦可类推矣。注家多以脉微细喉痛下利,乃少阴应有之脉证,不知少阴之脉是微细,此云微弱,但弱与细有间,而微则加于弱细之上,非专论微脉也。弱乃真阳不足,胃气大虚之候,固非少阴之细脉,亦断无实热之理,因其土虚,故木邪侮所不胜也。侈谈伏气者,何伏气不明若是耶!

吴氏曰:脉微弱是在少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也),咽中痛是邪伏少阳,欲下利而未下利,发则下利,乃心内膜炎之脉促下利,当与葛根黄芩黄连汤。

【原文】: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注家曰:本条讲脉症合参,以推断病愈之法。病人发热身疼,脉搏浮大,则表邪尚盛,现在病人能够安卧,脉象不是浮大而是沉迟,乃正复邪衰之象,所以知为将愈。这里所说的脉沉迟乃与浮大相对而言,不是里虚寒的沉迟,如系里虚寒的沉迟,则为表病里虚,阳症阴脉,不能断为欲愈。“太阳病篇”有“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与“脉沉者,急温之”等条文,可以联系起来理解。病人主诉腹部突然疼痛,如果疼痛较剧,必不能安然自坐,脉搏亦应沉细,今病人自坐,而脉又浮大,足证明里气已和,所以亦断为将愈。本条病家云发热身体痛,病人云腹中卒痛,属于问而知之;病人自卧,病人自坐,属于望而知之;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今脉浮大,故知愈也,属于切而知之。

《义疏》曰:临病之顷,可凭脉推知病情进退。病人苦发热,身体疼,寒邪在表证也。及师到,病人自能安卧,无呻吟转辗之态,发热体疼之证,不问已解可知,诊其脉沉而迟,必其人外邪已解,或汗或吐,阴阳和而病差矣。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外邪愈也。病人腹内卒痛,师到而病人自能安坐,无以手护腹之状,腹痛知已向减,再诊其脉浮而大者,为邪已出表,里病而得表脉,知里和而腹痛差矣。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脉反浮大,故知里和愈也。此一例。若推论之,则太阳伤寒,既有脉反沉之条;少阴伤寒,更以发热脉沉为正病,未可以脉沉迟,便谓表解已差也;惟发热体疼证,在病者必难安卧,今病者自能安卧,而外证已去,脉转沉迟,故知病当己愈。

【原文】: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处言:决断之意。处言,即断言。盻(xì)视:怒视。

注家曰:本条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察病情之法,以及对诈病的识别和处理。发热烦极,必不得卧,今向壁静卧,足证明烦热已退,虽脉搏尚有不和,亦是病才向愈的缘故,稍待则脉自渐和。若脉不和而躁不得卧,或热盛昏迷而卧,则又为病进的征象,应该及时治疗。假使病人向壁静卧属于阴症,听见医生到来,必心里高兴,诉述病情当絮絮不休;今恰恰相反,见医生到来反有厌恶之意,欲言又止,诊脉时咽唾,此时应该怀疑他不是真的有病,如果脉搏平和,就可以肯定是伪装的诈病。既然是伪装诈病,直接揭穿一时也难收效,最好的办法是以诈对诈,可故意夸大病情,说病情非常严重,必须使用剧烈吐下与强刺重灸等方法,使他畏惧痛苦而不敢再继续故弄玄虚,装模作样,避免被诈病所迷惑。

【原文】: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灾怪:药症相符,服药反而病情加剧,是其灾可怪,因名灾怪。

注家曰:假使一个病人,脉象与症候都符合太阳病,因而给予治太阳病的汤药。回家后服汤药大约一顿饭时间,病人就出现大吐,或下利腹痛等症。医师说我先前来诊病时并无此症,现在忽然发生这样异常的变化,这名叫灾怪。又问:什么缘故现在发生呕吐腹泻?回答说:或许在前些时候,曾经服过其他的药,而现在发生了作用,所以会出现灾怪情况。本条讲示人问诊必须详细,一旦发生灾怪情况,应究其因而切勿忽视。用发汗解表方药治疗典型的太阳病症,照理服药后应该病情减轻;今服药仅有吃一顿饭的时间,却猝然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异常变症,这种灾害实为可怪,因而谓之灾怪。何以会发生这种变化?前两方面原因,一是病家未能将曾服过的方药告诉医生,使得医生不能全盘掌握;另一是医生的疏忽大意,没有问清病人的治疗经过,遂致发生灾怪情况,实际是旧时服药所致。这就说明医生临床时,问诊必须详细周到,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义疏曰:本条文自易释,师谓初诊病人,脉得太阳,形证相应,因为相体定治,平脉制方,乃送汤才如食顷,忽见大吐下利,腹中卒痛,病家既隐情不以告医,复责师方治之误,生此病变。师因戏之曰:犹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若此,是真脉有灾怪尔。病家必复争曰:师治不差,何缘作此吐利?师更答曰:或汝旧时,服有他药,留于腹中,今乃发作,故作此灾怪尔。何以明其然也,以师为作汤,脉得太阳,形证相应,所制之方,当为解外之剂。纵令失当,或汗已遂漏不止,或汗后身反灼热,此则误攻其表,师任其咎。今变异吐利腹痛,此非治外之过,必误攻其里,乃有此变。因知旧有服药,今乃发作,以病者隐情试医,故名灾怪以戏之耳。是知脉有灾怪者,非脉也,斯病之灾怪也。亦非病也,斯病者隐情之灾怪也。世之病家不以情告医者,未有不自作灾怪者也。易言无妄之灾,讵不怪乎。病家乃欲以隐情试医者,可以鉴矣。

张志聪曰: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者,如太阳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此脉与形证相应也。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者,言送汤如食顷,所投之药未周于经,必旧时服药之故也。

平脉法第二

【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通行本对照: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罗按:所谓平脉,就是常人不病之脉。与常人相比,凡太过之脉为阳脉,阳有余;不足之脉为阴脉,正气不足故也。阴病现阳脉者,谓阳气来复,生机来复,此为向愈之象,故曰生;阳病现阴脉者,阳病本是发热之证,热由里至外。若此时,现阴脉者,里虚寒之病,是谓阴不制阳,里无生气,外现阳病者,是虚阳浮于外也,故外现阳证里现阴脉,其实阴阳离诀,为难治,故曰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

兹首论曰: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阳道常饶,大、浮、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阴道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

成无已曰:脉大、浮、数、动、滑五者,比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沉、涩、弱、弦、微五者,比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者主死,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语,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张介宾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然沉脉亦有表症,此阴实阳虚,寒胜者然也。浮脉亦有里症,此阳实阴虚,水亏者然也。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单据浮沉,只当以紧数与否为辨,盖寒邪在表,脉皆紧数,紧数甚者邪亦甚,紧数微者邪亦微,紧数浮洪有力者,邪在阳分,即阳症也。紧数浮洪无力者,邪在阴分,即阴症也。以紧数之脉而兼见表症者,其为外感无疑,即当解散,然内伤之脉,亦有紧数者,但其来有渐,外感之紧,发于陡然,以此辨之最切当,其有似紧非紧,但较之平昔,稍见滑疾,而不甚者,亦有外感之症,此其邪之轻者,或以初感而未甚者,亦多此脉,又不可见症而不察之也。若其和缓,而全无紧疾意,则脉虽浮大,自无外邪之症。

陶节庵曰:夫脉浮当汗,脉沉当下,固其宜也。然其脉虽浮,亦有可下者,谓邪热入腑,大便难也。使大便不难,岂敢下乎,脉虽沉,亦有可汗者,谓少阴病,身有热也。使身不热,岂敢汗乎,据此,可见沉有表,浮亦有里也。伤寒之邪,实无定体,或入阳经气分,则太阳为首,或入阴经精分,则少阴为先,其脉以浮紧而有力无力,可知表之虚实,沉紧而有力无力,可知里之虚实。中按而有力无力,可知阴阳之吉凶,所当问症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合参脉症,而知缓急先后者,乃为上工。诊法曰:浮脉为在表,凡脉见浮紧而数者,即表邪也。再加头项痛腰脊强等症,此即太阳经病,当求本经轻重为解散之,脉见洪长有力,而外兼阳明症者,即阳明在经之邪也。宜求本经之寒热散之,脉见弦数,而兼少阳之症者,即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病,宜和解而散之,沉脉为在里,病属三阴,但沉数有力,是即热邪传里也。若表症深入,而内见大满大实,阳邪热结等症,当下之,沉紧无力,而外无大热,内无烦渴等症,此阴症也。若或畏寒厥冷,及呕吐腹痛泻利者,此即阴寒直中,宜温中,脉大者,为病进,大因邪气胜,病日甚也。脉渐缓者,为邪退,缓则胃气至,病将愈也。故以大为病进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又当详辨,如脉体本大,而再加洪数,此病进之脉,不可当也。如脉体本小,服药后渐见滑大有力者,此自阴转阳,必将汗解,乃为吉兆,盖脉至不数者,由气虚而然,无阳岂能作汗也。

柯琴曰:脉有十种,阴阳两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总是病脉,而非平脉,二条,寸口兼两手六部言,三条,凡字不是承接语,阳脉指胃气言,所谓二十五阳者是也。五脏之阳和发见,故生,阴脉,指真脏言,胃脘之阳,不至于手太阴,五脏之真阴发见,故死,要知上条沉涩弱弦迟,是病脉不是死脉,其见于阳病最多,若真脏脉至,如肝脉中外急,心脉坚而搏,肺脉大而浮,肾脉如弹石,脾脉如啄距,反见有余之象,岂可以阳名之,若以胃脉为迟,真阴为数,岂不误人。

《金鉴》曰:此以脉之阴阳,辨病之阴阳生死法也。浮、大、数、动、滑,五者,比之诸脉为有余,阳道有余,故曰阳也。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诸脉为不及,阴道不及,故曰阴也。阴病,谓阴寒病也。见阳脉,谓见阳热脉也,阳热脉,即浮、大、数、动、滑类也。以阴病得阴脉证脉相应,死难必也。阴病若得阳脉,犹冬尽春生,万物虽未即生,然日进生机,故曰生也。阳病,谓阳热病也。见阴脉、谓见阴寒脉也。阴寒脉即沉、涩、弱、弦、微类也。以阳病得阳脉,证脉相应,生可卜也;阳病若得阴脉,如暑去秋来,万物虽未即死,然日趋死候,故曰死也。盖天人无二理,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主生,阴主杀故也。

方有执曰:阴阳者,通藏府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热而总言之也。

程知曰: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盛也。故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虚者,多见阴脉。

【原文】: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罗按:“此三焦伤也”,指的是手少阳三焦经,并非是说上中下三焦。手少阳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阳气不通于外,故形冷而恶寒也。

成无已曰:动,为阴阳相搏,方其阴阳相搏而虚者,则动。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也。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三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恶寒也。《金匮要略》曰:阳气不通即身冷。经曰:阳微则恶寒。

方中行曰:搏,环捏而攒聚也。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阳动则阴随,故汗出。阴动则阳应,故发热。厥厥,举发貌。

《义疏》曰:阳动指阳气偏强而动,脉当见于寸部。盖阴阳二气,虽曰相搏,一实一强,各不相逊,但二者之比,必仍有微强、微弱之分。阴欲内敛,阳欲外泄。阴者主精,阳者主气,设阳动之势,微强于阴,则外泄之力,胜于秘固,必以气强蒸散阴精,外发为汗。汗者,心之阴液也。阴动,指阴气偏强而动,脉当见于尺中,以阳欲外泄,阴内秘之,秘固力胜,则阳郁于下而见于尺。阳气内陷阴血之内,故外不能蒸发为汗而相搏于下,蓄积发热,此与阳气下陷入阴尺弱发热之例,其理正同。但阴弱(即尺脉弱)发热,虚而相乘者也。阴动发热,实而抗拒者也。手少阳(三焦为手少阳)司气之上下,三焦者(即少手阳)为原气之别使(人身之温暖,系于三焦之膜,是三焦为阳气之都会),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其原出于下焦,故形冷恶寒而动者,为三焦伤之证。

《金鉴》曰:《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动者躁动也,谓阴阳互相鼓击而不宁也。动,阳脉也,寸为阳,阳乘击于阳,故阳动发热也。尺为阴,阴乘击于阴,故阴动汗出也。关界乎阴阳,则阴阳互相乘击,故发热汗出同见也。此为动而有力,阳盛之候,若按之不鼓,是为阳衰之诊,则必形冷而不发热,汗出而必恶寒,非搏击阳盛之动,乃扰乱阳虚之动也,由三焦之阳气伤,则不能外温肉分,故有是证也。动脉之状,颇似数脉,惟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故名曰动也。厥厥者,谓似有根之摇动,动而不移,非若滑脉之流动,动而不居也。

方有执曰: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下言动脉之定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程知曰:阳升阴降,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间,则冲和安静,惟阳欲升,而阴不足以和之使降,则两相搏击,其脉必数,而厥厥摇动见于关上也。

【原文】: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

《脉经》云: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为阴阳之中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是阴阳之气相搏也,故名曰动。

罗按:这句话我一直不能理解,直到我摸到这个脉,原来这个数脉只是出现在关上,无头尾是什么意思,头是寸脉,寸脉摸不到,或者很弱,尺脉也摸不到,也或者很弱。就是这么一种脉。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你可以体会一下《义疏》的说法。

附病案:病人原来心脏病,按病人说法,晚上如听鼓声一样,上三楼也气喘,西医多年未愈,后让一个初学中医的的治好。先用瓜蒌菲白半夏汤,后用另一方,治好心脏问题。现在还有其它病,主诉是肾部小痛,有肾结石,无性生活,右脉数脉只是出现在关上,寸脉摸不到,尺脉也摸不到。左脉沉而弱,很难摸到。主诉腰有病开过刀,不能劳作,但人精神很好,未明病况,未开方,放在此思考。)

《义疏》曰:上言脉有阴阳,乃言阴阳二气之偏见于脉者。阳盛则为大,为浮,为数,为动,为滑。阴盛则为沉,为涩,为迟,为弦,为微。然阴之与阳,可以互见。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为阳脉,而实阴阳二气之相搏激,乃有此象。今实以气血为阴阳,较为易见,而寒热(寒为阴,热为阳)之义,亦赅阴阳之内。凡阳气独盛,为大为洪,阴气独盛,为细为紧,两气不相冲激,则太过亦无动象,必二气格拒,彼此相抗,抗而不解,则搏结涌跃,动象乃见。故动脉者,气郁于血分而迫欲发动之象也。卫行脉外,荣行脉中;卫主疏泄,荣主固秘。平人荣卫和谐,则荣气外和于卫,卫气内交于荣。令二气皆强,不能谐和,卫欲外泄而荣强力以固秘之,荣欲内敛而卫强力以外泄之,两气搏聚,使脉道之流行,郁其抑扬之势,如人之斗而急趋,进退暴跳。血束气郁则紧,血溢气悍则滑,故动脉之象,为滑紧相兼。滑为紧束于外,紧为滑鼓于中。滑为阳强,紧为阴实,强实相击而动象见矣。此阴阳相搏名曰动之义也(以上释阴阳二气相搏)。未言动而先言数者,以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阳二气,以实强相搏,未有不因血气之流溢行疾而生搏击者,故动脉必从数见。师故曰:若数脉见于关上也,先言其至数迫促(促为急促,非一止之谓)。再言其象如豆大,厥厥动摇,上下两无头尾。上下指寸尺,即关之上下,亦可名前后也。厥厥,形容其象坚搏。动摇,形容起伏暴跳。坚搏鼓跳,若豆大,两无头尾,见于关上,此名曰动。以关为阴阳交界之部,二气相搏,当以见于关者为多,非动脉见于关而不见于尺寸也。

【原文】: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罗按:脉分阴阳,促脉者,阳脉也为有余之脉,阳逼气血,来时促,名曰促;结脉者,阴脉也,不足之脉,阴阻气血,来时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之来,是脉向上一个波峰的过程,去,由波峰至波谷的过程。

成无已曰: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决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阳行也促,阴行也缓。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者为死脉。此结促之脉,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死,云此皆病脉。

注家曰:脉按之来缓,强调脉搏次数相对偏慢,突出辨脉应重视辨脉次数而进一步观察病情变化。时一止复来者,强调脉跳有间歇,止而即复,病变证机是心阴阳俱虚。即脉来间歇,且止而复来者,叫结脉。

《金鉴》曰:缓,四至脉也,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数,六至脉也,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阴阳偏胜则病,故曰:此皆病脉也。

【原文】: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78 条)

注家曰:“又脉来动而中止”而强调脉搏跳动有间歇。“更来小数”,即脉搏快速补上间歇次数,病变证机是正气虽虚,但仍能积极恢复。“中有还者反动者”,即脉搏间歇未必就是在间歇之后快速补上,而有可能在其他时间补上间歇,突出因人不同则有不同的表现。即辨结脉,如间歇之后能快速补上间歇,此为结脉中阳脉;若间歇后未能快速补上间歇,则为结脉中阴脉。“不能自还”,即脉跳有间歇,但间歇次数未能补上。“因而复动者”,即脉搏间歇后而能自行恢复脉搏跳动。脉搏间歇未能补上者,称为代脉,属于脉中之阴脉,病变证机是阴阳气血俱虚,病情危重。“得此脉者,必难治”,重点突出辨脉而判断病情轻重,以及预测疾病演变与转归。目的是强调辩证准确,用方无误,而欲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也是比较难的。“炙甘草汤”命名,就是以“炙甘草”为君。“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证候。炙甘草有“通经脉,利血气”(陶弘景《本经别录》)功能而为君药;由此可以知道“桂枝甘草汤”为“复心阳”之祖方有据。其二,生地黄用量一斤,本经说生地黄“主伤中,逐血痹”,别录注“通血脉,利气力”,故生地黄和大枣为助君药“炙甘草”之臣药;其三,强调“大枣”用量为 30 枚之多,是经方使用“大枣”量“最多”之方;“第二多”是“当归四逆汤”(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再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用大枣 25枚治疗“血虚寒凝厥证”。“当归四逆汤”本质是“补血”之剂,可知“大枣”有“健脾利气、温补阴血津液”功能,即本经注“补少气、少津液”之意。

《哈尔滨中医》1960 年曾经报道过运用“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悸动”病例,前医诊断准确,也用“炙甘草汤”但是没有效果,后医给与剂量大,结果“一剂知,三剂病若失”。可见“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是有其道理的。

“结脉”和“代脉”都是指“脉搏有间歇现象”而言。脉搏“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即“脉搏缓中一止,复来者名为结脉”;还有“脉搏跳动发生中止,复来之脉,有一二次搏动较快,以补赏间歇的至数,也名为结脉”;结脉的间歇无规律。代脉是“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代脉的间歇较有规律。结脉、代脉都为“阴脉”,多为“阴阳气血虚衰”所致,其病多重,故“得此脉者,必难治”。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遇到痰湿阻滞、瘀血凝结、剧烈吐泻、大失血、脱水等,而见“结、代”之脉,驱邪补津液则脉自复。也有健康人,或孕妇,偶有结、代之脉,而且次数很少,不必作为病态。

【原文】: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脉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罗按:促脉当为“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之促脉。促脉是寸口浮沉而言,数为热,当热与血结,为实证,治从血分。此结者,亦是寸口浮沉而言,应是“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此为阴证,当为亡血,此为虚证,是为血虚者是也,治从气分。

注家曰:如果促脉上至寸口,此热在上焦也,当吐血或鼻出血,是热迫气血,热雍于上;促脉下至尺中者,是知热在下焦也,肠当有痈脓,作便血之变;乍促乍结者,是或寒或热,寒热相夹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攻热则伐虚,补虚则助热,无从下药,是为难治。“脉数者,久数不止”,脉数者,没有时一止复来者之“止”,言无结止之气,热气乃流漓不止。若久数见止,必有痰阻,邪已结于脏也,邪气浮于外,与皮毛相得。脉虽数促,阳盛于外也,其内必虚,不可下也,若误下之,则益虚其里,必下利而烦。烦者,亡失津液也,故烦。“相得”,相结之意。如《金匮》有:“夫病在诸脏,欲攻,当随其所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此“得”当为邪与皮肤相结。

《会通》曰:言促结应病之候。脉阴阳俱促者,谓寸口尺中俱见促脉也。促为阳盛热结血淤之候,故曰当病血,为实。实谓邪气盛也。结为阴盛血泣气阻,乃亡血后之脉,故曰当亡血,为虚,虚为正气夺也。假令促脉上溢寸口者,为上焦阳盛,血溢上行之病,当主吐血,或鼻中衄血也。若促脉下覆尺中者,为下焦阳盛,血溢下行之病,主大便下血也。若脉见乍促乍结者,为阴阳气血之乱而神失守,脏气不能至经之候。病入脏者,半死半生,故为难治。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成无已曰: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不相杂以为结。浮数,阳脉也,能食而不大便,里实也。为阳气结固,阴不得而杂之,是名阳结。期十七日当剧。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六日谓传经尽,七日当愈。再经者,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传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十七日传少阴水,阳结为火,水能制火,火邪解则愈。故曰期十七日当愈也。不能食,身重,阴病也,阴病现阴脉,则当下利,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期十四日当剧。阴结为水,十四日传阳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不能制火,土不能制水,故当剧。

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甚,三候后则病危也。注:一候为五天,三候为一节气,一岁二十节气。

《义疏》曰:脉有阳结、阴结之分。浮而按数,阳迫多热,证复能食而不大便,知为胃强肠燥,气结在阳明之府,治当通其大便,但通之之法,惟在导浊气下行,滋肠燥以调胃而已,非必承气峻下乃为通也。故论中复有多阳者多热,下之则硬之文,以粗工一见便秘,但知硝、黄攻下,不悟下伤肠液,大便反难,所谓下多亡阴者此也。脉沉而迟,沉迟皆名阴脉,沉则气陷,迟则阴阻,不能食知胃阳之衰,身体重知脾气之弱(身体重,属脾虚,经云:太阴之复,体重中满。又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体重,亦有因湿而重者,亦属太阴主气,且厥阴风淫所胜,亦可体重,故证象多属共见),大便当溏而反硬者,此阴气之结,如天寒地冻,水结成冰,经所谓亡阳而阴强便硬者,正谓阴凝液结,即此义也。下言阳结、阴结,各有剧期者。阳结为六府气结(言府不但专指阳明胃府),邪气与府争,一府须经三日,方至成结,故平人三日不后,始感腹满(不后即不大便也),六府皆结,当十八日乃剧。今云十七日者,以六府气聚,必先一日而大作,故先期而病剧矣。

【原文】:脉(赵本注:“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罗按:上条所言,阳结者,其脉浮而数可知,如车盖者,必是浮之象也。

成无已曰: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许学士云:是浮是数之状,取象也。

《难经》云: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春平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秋平脉。

《义疏》曰:蔼蔼,动而上鼓且摇之状;车盖,形如今之伞。古用于车以障日,中有顶而周有幅,上以布为盖,故古谓之盖,车行则参击而状如摇,喻脉之应手,数而鼓指,中坚外软(上注谓中结外散,中结如盖之顶,外散形容软散,如盖之幅),此阳结之象也。

【大柴胡汤阳结医案】许学士:

豫章刘商人,伤寒,发热,口苦咽干,腹满,能食,大便闭,医作阳明治,召予视,同坐。予问医曰:何以见证属阳明?医曰:仲景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又云,阳明病,若能食,名曰中风,不能食名曰伤寒。又曰:少阳阳明者,胃中烦,大便难,是审兹三者,全是阳明证也。予曰:阳明之脉长而实,中风者必自汗,今证虽阳明,然脉反见数,而身无汗,果可作阳明治否,医无以应。予曰:以仆观之,所谓阳结也。今计其日已十六日矣,来日当病剧,当与公治之。其家疑而不决,来日病果大作,亟召。予曰:是阳结证也。仲景云:“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今病者十七日而剧者,是其候也。乃投以大柴胡,两啜而病除矣。

论曰:仲景云:脉来霭霭如车盖者,名曰阳结,脉来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霭霭如车盖,则是浮是数之状,仲景所谓善取象矣,然则阳结何以十七日当剧,阴结何以十四日当剧,盖十七日老阳少阳之数,十四日老阴少阴之数也。老阳之数九,少阳之数七,七九计十六,更进一数,阳之数而其道常绕,又阳数奇,故也。老阴之数六,少阴之数八,八六计十四日,不进者,阴主静,而其道常乏,又阴数偶也。如此盈虚消长,不能逃乎时数。

【原文】:脉(赵本注:“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成无已曰:累累如长杆者,连连而强直也。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义疏》曰:此补言阴结之脉象也。阴凝则阳气不化,故脉见累累如循长竿。累累者,言结滞不畅,应指短硬,略有坚搏之意,气结而未至厥厥如豆如丸,上下断续若无头尾之状,故曰累累,此属轻举之象,重按则如循长竿,紧实直硬,起伏之势不远。盖阳气主升,阴结而阳气不能调畅,故效象如此(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故知累累为坚搏微兼硬之象)。

张令韶曰:上节言阳结阴结,此复形容其脉象也。蔼蔼如车盖,园大而空,阳浮于外,不能内归于阴也。累累如循长竿者,细长而坚,阴敛于内,不能外达于阳也。

方中行曰:蔼蔼,团聚貌。如车盖,言浮旋于上也。累累,联络貌。如循长竿,言沉直于下也。

《金鉴》曰:蔼蔼如车盖,形容脉之浮大有力,即前阳结浮数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

故名曰阳结也。累累如循长竿者,形容脉之沉石打力,即前阴结沉迟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阴结也。

【原文】: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成无已曰:轻浮而阳微也。

罗注:羹上肥者,就象浮在汤上的肥油一样,此阳气微也,阳虚之极。《内经》谓之悬绝。许学士云:脉无根蒂,独见于皮肤。

《义疏》曰:瞥瞥,脉经作潎潎,喻其象拍拍而浮泛也;如羹上肥,形容其薄软近散之意,言位在皮毛之表,如肥之浮于羹上(肥,油珠也),纵指即逝,不能胜按。凡脉浮而无力者,多为阴虚,若软薄之极,应指即散,虚浮如风吹毛之状者,又为阳气将散,阴精不能维系之诊,故曰阳微。微者几于无之义,治当温纳肾气,以填精髓,救阳亡兼以顾脱也。

《金鉴》曰:瞥瞥如羹上肥者,形容脉之浮而无力,即卫气衰之清脉,故曰阳气微也。

方中行曰:瞥,过目暂见也。羹上肥,言轻浮而若有若无也。

【原文】: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赵本:阳气衰也。)

罗按:李濒湖云:“细脉萦萦血气衰”,此是阴阳气俱衰之脉。萦萦者,如蜘蛛丝之飘动状也。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成无已曰: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不利也。如蜘蛛丝者,至细也。微为阳微,细为阳衰。《脉要》曰:微为气痞,是未至于衰。《内经》云:细则气少,以至细为阳衰宜矣。

《义疏》曰:上言潎潎如羹上肥者,为阳微阴脱之脉,此言萦萦如蜘蛛丝者,盖阴微而阳亡之脉(亡犹无也)。萦萦如蜘蛛丝,喻其体细已极,但指下旋绕,犹能分明一线,此阴气衰微之诊。阴气即荣气也,荣行脉中,荣盛则脉充,荣衰则脉细,细之极则象如蜘蛛之丝,以阴气内脱,故阴微之脉,由渐细而如丝;阳气外亡,故阳亡之脉,必硬大而转散。盖阳微为脱气,阴微为脱血也。治当峻补肾精,以充动气,救阴亡兼以顾阳散也。

【原文】: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千金》曰:阳气衰)

罗按:泻漆是什么一个体验?就是把漆倒在地上,上面一层凝固,按着面大柔软绵绵,这个情况是血虚。《金鉴》曰:绵绵如泻漆之绝者,形容脉之沉而无力,即荣气微之弱脉,

故曰亡其血也。

成无已曰: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

《正理论》曰:阳气前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是知亡血。

《义疏》曰:绵绵如泻漆之绝,言其象软大而怠缓不欲前进。泻漆之状,谓寸关尺三部,或前宽后约,或前约后宽,绝而复续,忽束忽展,寸小而关尺以渐宽大,故象如泻漆之绝,故曰如泻漆之绝。平人大脱血后,或妇人半产崩漏,多有此脉。

【原文】: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家曰:脉有残贼:残贼,伤害。脉有残贼,指邪气伤害人体所致病脉。问:脉象中有邪气伤人的病脉,是怎么回事?老师答:脉象中有弦、紧、浮、滑、沉、涩,这六种脉象即邪气伤人所致的病脉,是各经脉受到邪气的侵害而致的病变。

本条概言几种病脉。一般来讲,脉浮为病在表,沉为病在里,弦为肝逆,紧为寒盛,滑为痰壅,涩为血滞。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一脉而主数病,也有数种病而见同一脉象。譬如弦脉主肝胆病,但疟疾、痰饮病亦多见弦脉;紧脉主寒,但疼痛的病人也可出现紧脉;涩脉固为血少而滞,但在寒湿痹痛,或怀孕初期,也常见到涩脉。因此必须脉症合参,不能单纯以脉断症。

成无已曰:经脉者,荣卫也,荣卫者,阴阳也。其为诸经脉作病者,必由风寒暑湿伤于荣卫,客于阴阳之中,风则脉浮,寒则脉紧,中暑则脉滑,中湿则脉涩,伤于阴则脉沉,伤于阳则脉浮。所以谓之残贼者,伤良曰残,害良曰贼,以能害正气也。

方中行曰:浮、滑,阳盛也。沉、涩、弦、紧,阴盛也。阳盛为太过,阴盛为不及,皆可怪之脉,能伤害血气者也。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为其部生起病端,如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脉阴阳俱紧之类。所谓邪不空见者,此之谓也。

【原文】: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注:乘:克贼也。纵:纵任其气,乘其所胜。横:其气横逆,反乘其不胜。逆:子行乘母,以下犯上为背逆。顺:母行乘子,以尊临卑为言顺。

刘渡舟曰:一个叫纵,一个叫横。横就不念横(héng),过去苏秦有纵横之说,就念横hèng),说是这人太横(hèng)了,就是横。木气犯金,叫以小犯上,所以叫横(hèng)。

注家曰:问:脉有互相乘侮,有纵克,有横克,有逆克,有顺克,这是什么意思?师答:如水克火,金克木,克其所胜,则放纵自如,所以叫做纵。火克水,木克金,反克己所不胜,则横行无忌,所以叫做横。水克金,火克木,子克母,所以叫做逆。金克水,木克火,母克子,所以叫做顺。右手气口当主气,左手主血人迎左其位。本条以五行乘克理论辨析脏脉的纵横顺逆和疾病的吉凶。五脏禀五行之气,各有本脏的脉象;五脏与四时相应,四时又各见其相应之脏的本脉,如春脉弦(肝木)、夏脉洪(心火)、秋脉浮(肺金)、冬脉沉(肾水),这是平人无病。假使不见本脉,即为病候。一般有纵横顺逆四种情况,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所谓纵横,乃就五行相克的关系而言,例如水行克火,水是当胜者,夏日应见洪脉,而反脉沉,即为水行乘火的纵克;反之,冬日应见沉脉,而反见洪脉,即为火行乘水的横克。所谓逆顺,乃就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例如水为金之子,火为木之子,水行乘金,火行乘木,为子反乘母,以下犯上则为逆;金为水母而乘水,木为火母而乘火,又属母行乘子,以尊凌、卑因名顺克。

《金鉴》曰:此以人之五脉,候人五脏不平之诊法也。人之五脏法,天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此相属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相生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相克也,相生者生,相克者死,人之脏气亦然。故其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也。水乘火,金乘木,乘其所胜是相克也,名纵;火乘水,木乘金,乘所不胜是反侮也,名曰横;水乘金,火乘木,子乘其母是倒施也,名曰逆;金乘水,木乘火,母乘其子是相生也,故曰顺。五脏之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五脏各见本脉,自无病也。若见他脉,以此推之。纵者病甚,横者病微,逆者病虚,顺者病实也。

方中行曰:乘,犹乘舟车之乘。纵,直也。横者,纵之对。顺,从也。逆者,顺之反。

程知曰:非其时而得之,则为相乘。纵横为患最重,顺逆茯无大害也。

【原文】: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十一头:十一种。问:濡弱脉为什么反能皆适宜于十一脏呢?老师答:濡弱是胃气调和之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皆赖胃气以滋生,所以濡弱脉对十一脏都适宜。

注家曰:本条讲五脏六腑相克为病,以有胃气为贵。濡弱为胃气柔和之症,五脏六腑皆借胃气以生,病脉尽管各异,皆应以有胃气为贵。若无胃气,则为真脏脉,病多不治。

《义疏》曰:此言邪乘虚入之义。脉之濡弱者,元气之亏损也。元气(即真气正气也),综五藏六府而言,然五藏六府,各有其真气(真气亦谓之经气),气弱则邪先乘之,故五藏六府先受邪者,必其藏脉之濡弱者也。

《内经》云十一藏,即赅六府在内。头者首也,首先受邪之谓也。玩其旨似文深而义浅,然义极曲尽,不易骤解。盖濡弱为受邪之首者,喻后学以治未病之旨。假令初持脉而见木行乘金,脉当弦强,或见于右寸,或见于三菽(一纵一横,即上下内外),此必十一藏肺金独弱,肝木独强,肺脉必先见濡弱,而后为肝乘之,乃转见弦强之脉也。庸工但执肺部之弦强者为有余,而不知濡弱即伏此弦强之内,不治其肝之实,反治其肺之虚,斯虚虚实实之祸起矣。又假令肝病,肝脉自王,此肝气以偏胜而病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制其所胜,设诊脾脉复濡弱者,知脾本虚,当先实脾,预虑肝乘;若脾脉不濡弱,此脾王不受邪,不须补之。若肺脉独濡弱者,更虑横而乘金,当先实肺,此治未病之要妙也。《金匮》即首演此旨,以戒庸工虚虚实实之咎。

经曰:补不足,损有余。然补之、损之,舍脉诊,何以决之。不能治其虚,安向其余。濡弱之适十一头,盖有味乎其言之尔。

张令韶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五脏六腑之中俱有胃气。如肝脉微弦濡弱而长,弦长者,肝脉也,濡弱者,胃气也。以胃气而间于五脏六腑之中,则为濡弱。以胃气而自见其脉,则又迟而缓,故曰肤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由是而知迟缓与濡弱,皆胃土之脉也。故问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答以十一者五脏六腑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胃腑之气皆相乘于五脏六腑之中也。适,至也。乘,往也。言胃气往乘于五脏六腑之中,相合而为十一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十六\仲景辨脉平脉] 辨脉篇
中医脉学-2
察色诊脉论
张氏医通十一
牢脉精讲
刘渡舟,伤寒例,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