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6

【原文】: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在浮部,饮在皮肤;在中部,饮在经络;在沉部,饮在肌肉;若寸口弦,饮在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在下焦。

注家曰:阴阳俱弦,应为轻取为弦,重按亦弦也。我以为寸关均为弦,是为阴阳俱弦。脉浮取而弦,饮在皮肤,是言在表;中按为弦,饮在经络,未入于内;沉取为弦,则饮在箬肌肉;若寸脉弦,饮在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在下焦也。

《义疏》曰:此言阴阳俱弦,即浮沉俱弦。以弦为血凝其气,主病不一。如沉弦在肝,经属厥阴;浮弦在胆,经属少阳;虚弦为三焦之伤;双弦为中寒之候(两手弦,为双弦)。如浮弦而寒热者,少阳;沉弦而寒热者,厥阴;发热不恶寒而浮弦者,病温(风温春温,皆浮弦而数);形冷恶寒而虚弦者,三焦伤也。若病无外证,中风(此非外感之中风也)头眩,筋肉瞬掣而脉弦者,弦为风发之诊;若病无外证,腹痛里急而脉弦者,弦为克脾之候(木克土也);若见精气虚少之证,脉浮而弦者,又为肾不足也(经云: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故知脉证相关,不可偏断,必先合脉证,互印其理,而后乃可以分部之法,定其邪之所舍。

经云,“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弦,脉沉弦者,苓桂术甘汤主之”。“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是弦为病饮之脉也,然伤寒之脉阴阳俱紧,与病饮之脉阴阳俱弦者相似,阳明病脉亦有弦紧者,发热不恶寒,少阳病脉弦细,而往来寒热,故诊得弦脉,必审其无恶寒发热之三阳证,始可断为病饮也。再察其弦脉,若在浮部,知饮之外流皮肤也。若弦脉在中部,知饮之流于经络也。若弦脉见沉部,知饮之流于肌肉也。若寸脉弦,饮在上焦。关脉弦,饮停中焦。尺脉弦,饮在下焦。在表者,汗而发之;在中者,温而散心在内者,利而渗之。在上焦则吐之,在中焦则导之,在下焦则利之。是在临证者消息尔。

【原文】: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罗按:此是一个虚且寒之脉。革,皮也,若鼓上之皮。

《脉经》云:弦与紧相类。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此非谓浮紧即弦脉,乃谓浮而劲紧,弦之状也。弦紧相类,惟恐人将弦作紧,将紧作弦,故并举相形以别之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谓端直也;紧者,如转索无常,即所谓不端直也。端直则不能如转索,转索则不能似端直,其为劲急则同,所以相类也。

《义疏》曰:师谓弦与紧合,是成革象。以弦者状如弓弦之张,按之不移,平直如弦,以指按之,中有脊线应手,脊线两旁,应指稍宽松软,此为弦脉之象。即有时言弦劲者,亦言其脊线劲直耳,非全体如粗绳应手也。若紧脉则为气寒束血,气束于外,血鼓于内,脉道四旁之小络,皆形收缩,使荣气郁而求伸,如合绳者之转索,愈转愈紧,乃气血被郁于内,其行也抑扬不畅,左右弹手,故曰如转索之无常也。弦为血凝其气于内,紧为气束其血于外,内外撑拒,则脉道之膜,硬而平直,遂成革脉按如鼓皮之象,故师曰:弦而紧者,名曰革也。此处弦紧相合,乃亦用而字者,以弦象应指即见,紧象则微加转指而见,稍有浅深之别。凡曰弦而紧,紧而浮,其两象差池,但在指法转侧举按之间,故非心细手和者不辨。假令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者(即如索之张,不能左右弹手),又为肾绝也。

【原文】: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病因和病机:虚寒

辩证依据:革脉,虚寒、小产、经水漏下

罗按:此革脉的来由及革脉的脉象。歌曰:“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或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仲景曰:“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脉弦而大,轻取为弦,重按为大,此是一个虚寒之脉,得此脉者,妇人则半产漏下。半产,现代叫流产,不足月之生产也。漏下,是女人下血,淋漓不止者是也。男子则亡血失精。亡血为何解?就是血虚或失血过多的一种状态,失精者,仲景谓“阴寒精自出”,就是说遗精之谓也。为何如此?上虚且下又虚,上虚不制下,上虚不能为下焦提供物质,故下焦虚不受制,有“阴寒精自出”的情况。”这一条的理解,若是“有此脉,当现此证”,是错误的理解。就是说是不是理解:革脉出现,在女子就会半产漏下,在男子就会亡血失精呢?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应当理解为这样:女子半产漏下,会亡血失精之时,会现一个虚劳脉革脉。“有此证,当现此脉”理解才对。当是应当,不是必然。后边有治法:妇人半产若漏下者,旋覆花汤主之;脉虚弱者,黄芪当归汤主之。

注家曰:脉弦者阳不足,故为减为寒;脉大者阴不足,故为芤为虚,阴阳并虚,外强中干,此名为革,又变革也。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是皆失其产乳生育之常矣,故名曰革。

成无已曰: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寒者谓阳气少也。大则为芤,芤则为虚,虚者谓血少不足也。(熊校记:芤则为虚者,汪本虚下增“虚”字。按注义总释弦减寒气少,大芤虚为血少,非单言寒少气、虚少血也。元版上句误重寒字,谓血少不足也。旧钞与汪本同。按少即不足,于义为复,少字疑误衍)所谓革者,言其既寒且虚,则气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为真阳减,而不能内固,故主亡血、失精;妇人得之,为阴血虚,而不能滋养,故主半产、漏下。

高学山曰:寸口脉应上焦,脉弦句,谓举之见弦,按之见大也。或曰:右寸见弦,左寸见大,此说亦合,减者、瘦削之状,脉体如圆茎,气血之充也。今浮之而形细如丝弦,若沉之而仍弦,是浮沉俱细,虽细而不失其为圆茎之体矣。乃按之见大,则浮处之见弦,是两肩减去其圆形,而成荞麦之象,故曰弦则为减,非弦脉尽减,以浮弦而沉大,故知其上焦之气,不能充满脉体,而为减削之貌也。芤、为中空之草,凡物之中实者,则外气内固,而形自坚小,今浮弦而沉处独大,则大非本相,而为中虚散漫之象,故曰大则为芤也。减为上焦之阳气亏空,故曰寒,芤属下焦之精血耗损,故曰虚,上焦之阳气亏空,则阴气上乘,下焦之精血耗损,则阳精下降,阴阳之贼气,与妄情相得,则梦接鬼交,肺肾之余灵,与残境相乖,则幻生惊怖,此寒虚相搏之道也。革者,鼓革之义,弦坚大空,有鼓革之象,故合状之如此,半产、凡不满十月者皆是,漏下、谓血崩及赤白带下之类,亡血、指尿血、便血之下出者而言,失精、凡有梦无梦及滑脱者、皆在其中,夫在上之阳气削弱,不能挈提,在下之阴津虚滑,不能握固,故见种种下脱之症也。此是虚劳症,故入虚劳门者为正例,因有亡血一症而复入此者,郑重之意也。

黄元御曰:“脉弦而大”,弦则为阳衰而脉减,大则为阴衰而脉芤,减则阳气不足而为寒,芤则阴血不充而为虚。虚寒相合,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以其阳升而不降,阴降而不升,上热下寒,阴中无阳,精血失统故也。中气者,交济水火之媒,水火不济,总以中气之虚。后世医法不传,治此乃用清凉滋润,中气崩败,水走火飞,百不一生。今之医事,不可问也。漏下者,非经期而血下,血暴脱者,谓之崩中,如堤崩而水泄也。血续失者,谓之漏下,如屋漏而水滴也。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注:新绛即茜草是也,活血通经,经闭瘀阻。

一云:新绛即降真香,《本草乘雅半偈》里降真香名下有以下记载:降真,原名新绛。

又曰∶降真,新绛也,推陈出新。降者大赤,易曰∶干为赤,坎为大赤,贯流先天一气者欤。主利率类以从阳,远于绝类以从阴也。烧之真降,诠名降真。盖真者,仙变通乎天,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命曰真神。故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辟邪恶气。远于生阳,显诸死阴之属者,敛臼消灭,顾赤心在中,重皮巩固,宛若卫外为固之为阳,藏精起亟之为阴也。仲景先生祖剂,主利脉革之半产漏下,佐以葱茎前通乎阳隧。君以旋复,诚营血之师帅。旋者周旋,旌旗之指麾,覆者伏兵,奉旌旗之指麾者。而后新降起亟乎阴,卫外乎阳则行者留,留者行矣。本草失列品类,时珍补入纲目,疗金疮折跌出血不止者,此遵祖剂之行留而推展之。副名降真,良有以也。明朝缪希雍所著的《神农本草经疏》对降真香的医用价值,有过较为详尽的记载:“降真香,香中之清烈者也,故能辟一切恶气。入药以番舶来者,色较红,香气甜而不辣,用之入药殊胜,色深紫者不良。上部伤,瘀血停积胸膈骨,按之痛或并胁肋痛,此吐血候也,急以此药刮末,入药煎服之良。治内伤或怒气伤肝吐血,用此以代郁金神效。”现代考降香性味辛温,入心、肝二经,主治:金疮出血,跌打损伤,疼痛,瘀血肿痛等症。

黄芪当归汤方:

黄芪三两,当归半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黄芪当归汤,《兰室秘藏》名为当归补血汤,《济阳纲目》取治一切去血过多之证。此用之以治半产漏下,其旨符合也。

【原文】: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    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注家曰:问:我曾被人问答不出的难题,怎样才会产生紧脉呢?老师答:若发汗太过,或者催吐,导致肺脏虚寒,可致紧脉;若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饮内停,也能产生紧脉;若患虚寒腹泻,因胃中虚寒,同样可致紧脉。紧脉的产生,大多与寒邪有关,这在临床比较常见。如寒饮病人,每见脉象弦紧,少阴病阴盛阳虚下利,脉象也会见到沉紧。《内经》说:“诸紧为寒。”《金匮》说:“寒令脉急。”这都表明紧脉与寒邪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必须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脉紧的不一定必有咳嗽下利,咳嗽下利也不一定就现紧脉,应该脉症合参,才得全面。即以紧脉为寒来说,也有寒实与虚冷的不同,也应作具体分析,以免拘执片面。

《金鉴》曰:此详申上条,诸亡阳荣卫不足之人,而见紧脉之义也。曾为人所难,问紧脉为寒实之诊,虚冷亦见紧脉,是从何而来也?师曰:假令其亡汗表虚,若吐胸虚,下利里虚,寒邪乘虚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饮冷水,或中寒阴化,皆令脉紧也。若与浮同见,无汗,则为伤寒实邪;有汗,则为亡阳虚邪。与沉同见,腹痛不便,则为中寒实邪,腹痛下利,则为中寒虚邪。由此推之,凡诸实脉从虚化者,即未可谓之实矣。

程应旄曰:紧则为寒,称曰乘脉,今复列之残贼何义?曰:虚则为人乘,实则乘人,凡脉皆然,不独紧也。

【原文】:寸口脉浮而紧(通行本: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通行本误作: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饐。

注家曰:寸口脉浮大而紧,指六脉皆浮大而紧也。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则非阳明,如医反用下法医治,此为错误而相反的治疗方法,则从前浮脉变而为无血之虚,紧脉变而为胃冷之寒。虚寒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与饮冷水。其人得水寒之气,冷与虚相搏于胃中,故必饐也。饐者,气饐馇结有声,即今之呃逆也。

《医门法律》云:寸口脉浮大,病全在表,医反下之,则在表之阳邪下陷,而胃中之真阳不治,遂成结胸等证,故为大逆。浮主气,故曰无血,即浮为在表,未入于阴之互辞。大即为寒,见外感之邪,全未外解也。中有一证,下陷之邪,与藏气相搏而为肠鸣者,此必未尝痞结至极,盖痞结即不复转气也。医不知其人邪已内陷,当将差就错,内和其气,反饮水令大汗出,是下之一损其胃中之阳,饮水再损其胃中之阳,腹中之邪,随汗出还返于胃,与水气相搏,且夹带浊气,上干清气,其人即饐。饐者胃气垂绝之象,伤寒之危候也。然其死与不死,尚未可定。盖脉之浮大,本非微弱之比,而邪之内陷,当大逆者,止成肠鸣小逆。倘发饐已后,阳气渐回,水寒渐散,仍可得生。观后条仲景谓寒聚心下,当奈何也?此则聚而不散,无可奈何,仁人之望绝矣。

经云:脉浮大,应发汗,若反下之,为大逆。浮大之脉,邪在表也,当发其汗,若反下之,是攻其正气,邪气得以深入,故为大逆。浮则无血者,下后亡血也;大则为寒者,邪气独在也。

成无已曰:寒邪因里虚而入,寒气相搏,乃为肠鸣,医见脉大,以为有热,饮以冷水,欲令水寒胜热而作大汗,里先虚寒,又得冷水,水寒相搏,使中焦之气涩滞,故令也。

罗按:对照上一条:“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脉浮而大,也有例外的情况,这个可下而不能发汗也。

【原文】:寸口脉濡而弱,濡即恶寒,弱即发热,濡弱相搏,藏气衰微,胸中苦烦,此非结热,而反薄居。水渍布冷铫贴之,阳气遂微,诸府无所根据,阴脉凝聚,结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虚冷,水谷不化,小便纵通,复不能多。微则可救,聚寒不散,当奈何也!(佚,依《医门法律》补)

注家曰:此见寸口阳脉濡,阴脉弱,乃藏气素衰之征。阳濡则恶寒,阴弱即发热。其人胸中苦烦,即为虚烦,不当认为结热,而以水渍布冷贴,重伤其胸中之阳也。盖胸中之阳,为诸府之所根据籍,阳气一微,阴气即凝结心下,如重阴蔽,胃中水谷,无阳以化,而水寒下流。小便纵宣通,然阳不化气,复不能多,履霜坚冰,可奈何耶?亦因平素脉之濡弱,知其胸中之阳,不能复辟耳。

【原文】: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罗按:本条讲阴盛阳欲绝的脉症。寸部脉微,微为阳气衰微。仲景云:“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浙恶寒也”;尺部脉紧,紧是阴寒内盛。阴邪常盛而阳衰,故病人虚弱,卫气衰而卫外不固,固令多汗,汗则阳气外亡,所以说绝不见阳。

成无已曰:寸微为亡阳,尺紧为阴胜。阳微阴胜,故云虚损。又加之多汗,则愈损阳气,是阴常在,而绝不见阳也。

张令韶曰:寸口脉微,阳气衰也。迟脉紧,阴气盛也。阳衰阴盛,以致其人虚损而多汗也。微与紧,阴脉也,虚损多汗,阴病也,以阴病而见阴脉,则知阴常在而不见有生阳之义矣。故曰: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程知曰:言寸微尺紧,为虚损多汗之证也。寸微弱为亡阳,尺紧急为阴胜,阴胜于内,阳绝于外,故为虚损多汗。

《义疏》曰:寸主阳而尺主阴,寸主气而尺主血。寸口脉微,气之衰也,其治在肺。尺中脉紧,血之寒也,其治在肾。气血虚寒,外为液脱,精气不能秘固,由于肺肾不交。其人无外证而形弊气索,常多汗出之证,此为虚损多汗,非病气之在标也。经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俱有余,则无汗而寒。此见寸微尺紧而多汗,又无外证,乃阴气常在,绝不见阳,为阳气虚损之症,治当以参、耆、归、芍、附、桂、龙、牡之属进退为剂。汗证多端,要当平脉辨之。

【原文】: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曰泄风,久久为痂癞。

罗按:仲景云:“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此是肝虚,大概来源于味过伤筋。痂癞:皮肤溃烂结痂,西医认为是一种菌引起的皮肤病,西医的观点没错,对的。“物先腐然后虫生”是经气一虚,人的抵抗力量差了,很奇怪的,就是经气虚的地方滋生真菌,其它的地方不生,所以真菌就寄生了。“寸口脉浮而大”,反映是透表欲汗的一种脉,然而因风邪闭表,而汗不得出,故代谢产物积于皮肤之表,表气不通,故形成诸皮肤病。所以治此类病,解表是必须的。

成无己曰:痂癞者,疠风也,眉少发稀,身有乾疮而腥臭。脉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邪气盛。风邪与正气相互搏结,轻则邪犯肌表而出现皮肤出疹,身体瘙痒,名叫泄风;重的风邪久羁不去,皮肤溃烂结痂,而形成痂癞。

注家曰:本条讲泄风的脉症与病机。本条脉浮大,乃正虚而邪风外袭,因而发生隐疹或痂癞。隐疹的特点为周身皮肤瘙痒,乃是风邪外泄于皮肤,所以名为泄风。风邪从皮肤入于经脉,则可能发生痂癞疠风。由于疠风发病较慢,所以说久久成痂癞,并不是隐疹的必然结果。但是疠风之前,确有先发隐疹的,亦不可不知。是一种风邪疏泄的状态,告诉需要顾护津血。这个患者也就是这样,因为痂癞的出现,你要存津液而解表,这个病传规律非常典型,病案初诊时用的是小品漏芦连翘汤。用药后患者皮疹消褪很多,其他不适症状也减轻大半。但仍然处于痂癞状态(皮疹)。这就告诉需要存津液而解表。二诊,需要用小品漏芦汤。小品漏芦汤和小品漏芦连翘汤是一对姐妹方,小品漏芦汤就是在小品漏芦连翘汤的基础上去掉连翘,加白薇和白芍来养津血。风水病传溢饮和风水的基础方是甘草麻黄汤,病传根据阳明层面热结燥的不同有不同的配伍关系。这患者的燥比较明显,所以在小品漏芦连翘汤的基础上去增加了养津液的方法:以白芍、白薇养津液。

《义疏》曰:此亦示举按异象法也。脉浮而按之大,浮为风虚者,言浮之属虚风者,其象应指,如按绵丝,即浮且兼缓之象,凡浮之属风者皆如此(血虚之浮,如木在水面,其象轻浮,加按即逝)。浮象见于外,大象见于里,轻举象如绵丝。浮于肤表,知风入而腠理疏也(凡浮缓如绵之脉,当有汗);重按大而鼓指,知在脉之气强也。腠疏易袭外风,气强易化内热,虚风与热相搏,则汗出湿留玄府(汗孔也)蓄而化热。

《内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今加气强相搏,故成隐疹。象如疹粒,隐隐见于皮肤之间,初起如蚊蚤所啮,烦痒异常,搔之随手而起,甚则遍身皆痒,多热则成赤疹,多湿则成白疹(大抵赤疹遇热则甚,寒则减,白疹遇雨则甚,遇晴则减)。痒者名曰泄风,以气强而郁,风邪外泄于皮肤也(阳明虚证之身痒,其痒甚微,如虫行皮中,且不因痤、痱、隐疹而痒也)。治当袪风以泄气强,渗湿而清荣热。若久久不愈,因搔痒太多,湿邪内入血分,荣热化腐,当传为痂癞。痂癞者,结痂之癞疾也。干疮腥臭,多生于头部,甚则眉少发稀,皆血浊不洁所致也。

漏芦连翘汤方:《小品方》治伤寒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肿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兼治天行。

漏芦二两,连翘二两,黄芩二两,麻黄二两(去节),白蔹二两,升麻二两,甘草二两(炙),大黄二两,枳实三两(炙)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热盛者,可加芒硝二两。忌海藻、菘菜等物。漏芦为菊科植物的根。味苦,咸寒。主皮肤热。恶创,疽痔,湿痹,下乳汁。疮疡如麻豆。生,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漏芦味苦咸,性寒。有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等功效。可用于治疗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等病症。

白蔹:味苦,平,微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癎,温虐,女子阴中肿痈。

黄芩: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升麻: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大黄、枳实(承气汤之义):阳明药,治疗大便干燥,口舌生疮,口臭,消谷善饥,或牙龈出血。一这些药物全是阳明药物,针对阳明火毒,阳明热毒,阳明内热证,是阳明里证实证热证。

麻黄:辛温之麻黄和大苦大寒三黄等结合,不在是单一解表;同时发越火毒,发越郁热,推陈出新,这个表,也是针对伏邪。二麻黄是针对表证,同时发散火郁。

【千金连翘漏芦汤加栀子厚朴汤治疗顽固痤疮】邓文斌

张某,女,16 岁,高三学生,绵阳市涪城区人,2016 年 3 月 15 号就诊。主诉:患者因为面部生痤疮,四处治疗不见效果,经人介绍到我处治疗。

体征:中等个子,面白而胖,脸上长满红色痤疮,有的消失了,有的又在新长,微痒。怕冷,没有发热,流鼻涕,没有身疼,不出汗,夏天出汗也比较少。吃饭正常,口干,想喝水,口不苦,没有恶心,舌质红,舌苔薄黄,大便经常干燥,小便微黄,偶尔有腹胀,月经正常。左脉洪数,右脉洪数。

分析:患者一个痤疮为什么反复不见效果?红色痤疮,口干,想喝水,舌质红,舌苔红,大便干结,脉洪数,这些是典型的阳明内热郁闭,一般的医生都可以看出,清热解毒的,凉血散瘀的药都会开,又为啥不见效果?患者不出汗,夏天出汗也少,怕冷,这就是说明患者有寒邪长久存在,如果不解除外在的表寒邪,清再多的阳明内热无济于事,阳明内热没地方透发出去,只有外在的寒邪走了,不闭塞毛窍了,里面的阳明内热才可以通过毛窍而被透发走,从而痤疮也就好了,《内经》中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口不干,口不苦,不恶心排除少阳证;没有纳差,大便稀溏,排除太阴证,没有精神差,困倦,脉沉细,没有少阴证。辨证:太阳阳明证。处方:连翘漏芦汤。

方药:麻黄 10 克,大黄 6 克(后下),黄芩 15 克,枳实 12 克,升麻 15 克,白蔹 20克,漏芦 20 克,连翘 12 克,白芷 10 克。一剂浸泡三十分钟,煎煮四十分钟,分四次喝完,4 剂喝一周。3 月 20 号,患者来说大便通了,痤疮不痒了,减少一些,因为高考压力大,焦虑,睡眠差,其他与一诊差不多,在一诊处方里加栀子厚朴汤解郁除烦安神助眠,4 剂。26 号三诊,痤疮基本消失干净,失眠也好了,去栀子厚朴汤,继续服用一诊处方 6 剂。

后来很长时间没有来,过了一段时间带其他同学来看病,说药太苦,好的差不多就没有来了。

【原文】: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罗按:三焦水道以通为顺,寸脉候上焦,尺脉候下焦,“在尺为关”,说在浮而大脉,在尺脉上显示下焦不通,下焦不通则不得小便;浮而大脉,在寸脉上显示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吐逆,故令上焦水不得运,欲纳不能,格而拒之,故令吐也。水道不通,阴阳气不能交通于上下,此为关格。

注家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主正气虚,大主邪气实。浮大脉见于尺部的,是正虚于下,邪气关闭下焦,而致小便不通,即“关”;浮大脉见于寸部的,是正虚于上,邪气格拒上焦,故吐逆,为“格”。

注家曰:本条讲关格的脉症特点。所谓浮为虚,大为实:是以脉象论证正虚邪实的病理关系,临床病症往往是正虚邪实同时存在,关格也是这样,乃正虚邪实,气机升降失常的缘故。浮大脉见于尺部,是下焦邪闭,正虚气化不利,以致不得小便,所以说“在尺为关”。浮大脉见于寸部,是上焦邪壅,正虚气逆不降,以致吐逆,所以说“在寸为格”。

《金鉴》曰:平脉以脉内外候关格,此以脉尺寸候关格。于此推之,凡阴阳盛极皆病关格,而不必定在内外尺、寸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实,在尺则阴邪实,关闭正气不能宣,名曰关,关则不得小便也。在寸则阳邪实,格拒正气不能化,名曰格,格则吐逆也。

张锡驹曰:浮大之脉在于尺,则为关阴,阴气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浮大之脉在于寸,则为格阳,阳气不能宣通,故吐逆。

成无己曰:浮则为正气虚,大则为邪气实。在尺则邪气关闭下焦,里气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则邪气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

方中行曰:《素问》曰:“精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尺以候阴。关,闭也。不得小便者,阴闭于下,则内者不得出也。格,拒也。吐逆者,阳拒于上,则外者不得入也。

张隐庵曰:浮大之脉在于尺,则阴气不能上交而关阴于下,故名曰关。浮大之脉在于寸,则阳气不得下交而格阳于上,故名曰格。夫关阴而不得阳热之化,则不得小便;格阳而不得阴液之资,则吐逆。

【大承气汤治关格(肠梗阻)医案】张仁宇:

张某,男,57 岁。因急腹痛四日,于 1959 年 5 月 6 日求治。无热,初起呕吐频频,均为胃内容物。现仅见干呕,渴欲饮水,饮后而吐,因此病人畏惧饮水。大便已三日不解,小便一日内点滴全无。精神萎顿,唇干舌绛,被黄燥苔,口喷臭气,上腹部膨胀如鼓,腹硬拒按,脐下有一黄瓜状物,压痛明显。听诊:隆起处时有金属音及水过气声发生,发生时剧烈绞痛,呼号甚惨。面色苍白,头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弦紧数。诊为“肠梗阻”,《外台秘要》列为“关格,嘱住院开刀。因病人家境困难,年老病重,无法开刀,为处一方:

大黄 15 克,芒硝 15 克(冲服),厚朴 9 克,枳实 9 克,蒌仁 30 克(细捣),法半夏9 克。煎药两碗。

服第一碗,本未呕,因饮水作呛,呕出大半。又缓服第二碗,病人感腹部大痛。听诊得水过气声如潮,其后疼痛逐渐消失。后下硬粪块,然后稀便,腹部大舒松。夜半,病人饥饿索食,喝稀粥一碗入睡,后调理而愈。(中医杂志)

注家按:本案二便俱备,类似中医之“关格”证。脉证所见,乃燥屎内结,故予大承气汤一剂通导而愈。

【原文】: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三焦无所仰:仰,恃也,是说三焦失去依靠。不仁:失去感觉,不知痛痒。“酢”古与“醋”通用,即噫气而醋心吞酸。

注家曰:寸口的脉微而且涩,微是卫气衰而不行,涩是荣气弱而不及,荣卫不能相互资助,三焦失去依靠,身体麻痹,不知痛痒。荣气不足,则身体烦疼,口难言语;卫气虚弱,则洒淅恶寒,频频呵欠。三焦不能各司其职,上焦失职,噫气而吞酸;中焦失职,不能消谷,不要进食;下焦失职,则二便失禁。

本条讲由于荣卫不能相助,以致三焦失职的病症。营卫虚衰,不仅卫外不固,而为洒淅恶寒呵欠,营血不足,而为肢体麻痹不仁或烦疼难言。即上、中、下三焦,亦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善其职事。上焦主受纳,中焦主熟腐,下焦主分泌清浊;三焦失职,就会出现噫气吞酸、消化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

《金鉴》曰:凡经脉内外,荣卫也,藏府内外,三焦也。故经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上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肾主之。分而言之,荣也,卫也,三焦也;合而言之,皆本乎一气之流行,随其所在而得名也。脉微而涩,荣卫不足,不足则荣卫不能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身体周痹不仁。荣气不足,故身烦疼,口难言语;卫气不足,故恶寒数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浊;下焦司升,升者浊中之清;中焦司升降,清者令其上升,浊者令其下降。今荣卫不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不能各归其部,而失其职矣。上焦不归,则浊气不降,噫气而吞酸;中焦不归,则升降相违,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清气不升,故不能约束而遗溲也。

方中行曰:卫主气,不行,言不用事也。荣主血,不逮,不及也。不能相将,言荣卫不能和谐、不能相与也。仰,依赖也。痹,顽痹也。不仁,言不知痛坢、不省人事也。难言者。心虚神短、舌强而声不出也。恶寒、数欠者,卫疏表不固,不能御寒,所以气乏而好为欠也。不归其部,言不还足其所有之分内也。酢吞,吞酸也;吞酸则受纳妨矣。不能消谷引食者,言不司腐熟也。遗溲者,言不司约制也。

张令韶曰:此言荣卫之气出于中土,而三焦之气又仰籍于荣卫也。寸口脉微则卫气不行,涩则荣气不足,不行不足则荣卫不能相将,而三焦无所仰籍,以游行出入内外矣。三焦无所仰,则不能出气以温肌肉,面身体痹,不仁矣。荣为血,血不足则尤以荣筋骨曲烦疼,尤以荣口唇而难言。卫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虚则不能卫外恶寒。阳气行于阴则寐,今欲下行于阴故数欠。三焦各有部署,三焦无所仰则不能归其部矣。上焦之气出胃上口,不归则噫而酢吞。中焦之气并胃中,不归则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之部别回肠,注膀胱,不归则遗尿。以是知三焦之气,俱籍荣卫之气以游行出入者也。

【原文】: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家曰:寸口脉微而且涩,微是卫气衰弱,涩是荣血不足;卫气衰弱,则面色萎黄,荣血不足,则面部色青。荣好比根本,卫好比枝叶,今荣卫俱衰微,则无论根本枝叶皆已枯萎,因而有形寒栗,咳嗽气逆,痰唾腥臭和吐涎沫的症状。本条讨论荣卫衰微的脉症。卫为气,荣为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不足,所以面色青黄。《内经》云:“子能令母虚。”脾土为肺金之母,肺主气,肺气虚则脾气亦虚,脾色见于面部而黄;肝木为心火之母,心主血,心血虚则肝血亦虚,肝色见于面部而青。心荣肺卫俱虚,所以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

《金鉴》曰:此详申荣卫上焦之证也。面色黄青,荣卫不足之色也。恶寒而栗,咳嗽唾腥,吐痰涎沫,肺损之证也。肺主皮毛,皮毛者,荣卫之所居,故肺损则皮聚而毛落,荣卫枯槁也。

成无己曰: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衰也。

【原文】: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一作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注家曰:寸口脉微而且缓,微是卫气不能固护,则腠理空虚;缓是胃气有余,胃气有余则饮食消化如常。食物得胃气的消化,才有脉道的运行,津液输送到经脉,才有荣血的形成。荣盛不与卫和,则卫虚不固,所以其肤必疏,三焦丧失掉正常功能,就会发生下血如崩。本条讲荣盛卫疏,三焦失常,可发生血崩。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互依附,保持动态平衡。假如荣盛卫虚,则气弱不能摄血,可能发生血崩。

成无已曰:卫为阳,微为亡阳。脉微者,卫气疏,卫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疏,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

《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血乃成也。胃中谷消水化而为血气,今卫疏荣盛,是荣气强而卫气弱也。卫气弱者,外则不能固密皮肤而气为之疏,内则不能卫护其血,而血为之崩。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疏,则气不循常度,三焦绝其常度也。

【原文】: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注家曰:寸口的脉弱而缓,弱是胃中阳气不足,缓是胃中谷气有余,噫气吞酸,饮食不下,这是气滞不化,填塞于膈上的缘故。本条说明胃弱食滞,而为吞酸噫气。中焦虚弱,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则停滞不运,郁而生热,所以噫气吞酸,胸膈满闷而食不下。

【原文】: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注家曰:寸口的脉弱而迟,弱是卫气不足,迟是荣中有寒,荣就是血,血受寒邪则发热,卫是阳气,阳气微的心内饥饿,然而虽觉饥饿,但终因虚满而不能食。

本条讲卫虚荣寒的脉症。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虚而不固,则荣血易受寒邪侵害,相争于外则发热。荣卫皆为水谷之精气所化,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今卫气衰微,亦与中焦阳气虚滞有关,所以虽然气虚而饥,却终因虚满而不能饮食。

【原文】: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无外证者,为病属内伤。

注家曰:寸口脉弱者阳气不足,尺中浮大,尺为阴脉,浮为阳,此为阴中见阳,无外证者,是为病内伤。

黄竹斋曰:寸门脉弱而涩者,上焦荣卫气血俱虚也。尺中脉宜沉小而反浮大者,下焦正气不藏也。审其无头痛、项强、恶寒发热之外证者,为病属劳损内伤也。

《义疏》曰:脉弱血虚,谓寸口脉举弱而按涩也。弱为气微,涩为血虚。气微血虚,尺中当沉而细。乃尺中今浮大者,此肾精不藏之候,若虚软而浮大者,当为阴虚;若孤硬而浮大者,当为阳虚;无外证者,谓不兼外感寒热诸证,乃可决病属内伤,知为肾精之损。若一时病气不变,令尺中浮大,或为关而不得小便,成为风热中于下焦之类,则不尽属内伤也。

【原文】: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

病因和病机:虚劳,上下皆虚

罗按:这条跟那一条“脉弦而大,弦而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病机一样,就是阴阳俱虚,上下皆虚,上虚不能制下,下焦虚而不固。寸口脉弱者阳气不足,寸以候上焦,上焦虚也;又寸以候阳,阳虚也;尺中濡弱者,濡者津血少,弱者阴已虚,此上焦虚不能制下,下焦少阴肾脉阴阳俱虚不能固精也,故在男子则病失精,在女子病赤白带下。其实“精”和“带下”均是相类的物质,就是已经存在人体当中,此处的精不是指精子,而是前列腺液;妇人的带下,就是阴道液,存在于某此腺体中。

黄竹斋曰:此承上节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者,为内伤初病,“邪气盛则实”之候;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日久“精气夺则”虚之候也。

《义疏》曰:寸口脉弱而涩,气弱而血虚也,气弱血虚,当荣卫行涩,血痹不和,乃尺中脉独濡滑者,下焦之气不摄也(濡,软,与血主濡之之濡有辨。血濡当音儒,义作润释)。濡而兼滑,虚滑流利之象,寸关皆弱涩,而濡滑独见尺中,故在男子则精关不固而为失精(失精统梦遗、自遗言之),在女子则子宫气陷而为带下。赤为漏,白为带,然五色下注,皆可称带,故又有青、赤、黄、白、黑五带之名,以五藏分属治之。

【原文】: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卫气实。荣长则阳盛拂郁,不得出身;卫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气不周,重复下之,胃燥干蓄,大便遂摈,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制,与水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复,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脉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医所当慎,妄犯伤荣卫。(此条已佚,依《医门法律》补)

此见荣卫强盛,三焦坚实之人,虽发其汗,未必周到,必须更汗通其怫郁。若误下之,则热证百出,遂至过经而成坏证,针药所不能制,势亦危矣。与水灌令阳散汗出,因而病愈,以其人荣卫素盛,故幸痊耳。然人之形脉,多有不同,设荣卫素弱,将奈之何?故叮咛云:此愈非法治,医当谨持于汗下之先,勿使太过不及,乃为尽善。若不辨形脉之强弱,而凭臆汗下,必犯太过不及之戒,而伤人之荣卫矣。

【原文】: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为外毒,宜清之;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内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误攻则内陷,内陷则死。

注: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本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古称风瘩癌、风疹块、风疹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

罗按:“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是指寸口脉,浮取是为洪数。“按”,用力按,是沉取之意,沉取弦急。经曰:“气独盛者,则脉强。阳迫气血,则脉数”。故洪数之脉,为气血皆盛,热也。按之弦急者,阳中伏阴,气血外透,当向表发为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浮取脉浮数,沉取反平,和平者是也,里无病,是谓热已透表,无阴伏之状,热毒在外,为外毒;“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内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误攻则内陷,内陷则死”。脉数大,按之弦直者,阳中伏阴,阴阻气血不能外透,留而为内毒。宜用升发之药发之,令其毒由里至外出也;误用攻法则益虚其里,热毒则内陷,内陷则死。此为病向里发则凶,病向表透则吉之谓也。经曰: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黄竹斋曰:此节言发隐疹之证,脉候及其治法也。寸口脉洪数者,阳热盛于表也。按之弦急者,寒邪伏于里也。寒邪伏于荣血之分,郁而为热,发于肌腠,见于皮肤,则为隐疹。隐疹即出,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为毒已外发,宜以清解之剂,散其余邪;若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内毒犹盛,宜以轻升之剂,令其外出也。若以为热实,误服攻下之剂,则毒邪内陷,内陷入脏则死矣。

《义疏》曰:此亦合举按两象,权量决病之法。以洪为气血外盛,数为气血外热,洪与数合,气热血沸于外,病机悉向外发可知。按之弦急,为血凝仍有流动之象,洪数之象在外,弦急之象在里,两者相较,则外盛之力甚于内凝之力,知弦急之脉,必不能转胜洪数,令邪内陷,故当但发隐疹,热毒外流皮肤而已。所谓外毒、内毒者,以疮疡之类甚多,方书随病立名,不可胜纪,求源之治,当首分毒之在内在外,故师以内毒、外毒统之。假令脉浮数者,表热也,按之反和平者,里无邪也,表脉而证为疮疡,外无寒热,此热邪在外之脉,而非外感之脉,治宜清凉解毒,荣气清而毒自化。若脉象数大,数大而不浮盛,己有气实于里之象,再加按之弦直,此气血凝结于内,为毒邪内陷,证为内毒,治宜升气外托,用耆、归之属随证佐使,令其毒向外解,若误以数大为热,弦直为实,而误攻之,则毒邪内攻,变证蜂起,不死何待

【原文】: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当发痈脓;发热者,暴出;无热者,久久必至也。

罗按:寸口脉,浮取为洪而数,洪数者为气血俱盛,沉取急滑者,里热已盛也,热当腐肉化脓,当发为痈脓。“发热者,暴出”,应当为“发热者,必暴出也”,发热之后,很快见到疮痈;“无热者,久久必至”,是云今虽无表热,里热必往外走,虽然时间长一点,但也会出表,久发为疮痈。

黄竹斋曰: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热邪郁结于经络之间,留而不去,畜聚而成痈脓也。若发热者,毒欲成脓,将暴出也,若无热者,毒势犹深,久久必至发出也。

《义疏》曰:脉象洪数见于举,气热血沸于表,急滑见于按,血溢行疾于里,表里皆气热血实,未有不荣气热腐而化痈脓者也。此卫散故脉洪,荣溢故滑数,邪盛气壅,脉热肉败,故曰当发痈脓。谓平人无病而得此脉,见此脉知预发此证,所谓脉乃气血先见也。经云:“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盖杂病发热,无不由于血痹。着,即痹着也。若得洪数按而急滑之脉,外见发热,则血已内着有定处,痈脓不久即见,故曰:“发热者暴出”。若外无热而得此脉,不先治之,亦未有久而不血着,发热成痈者也,故曰:“无热者,久久必至也”,此指痈脓之发于外者,如痈疽发背之类是也。

【原文】:寸口脉浮滑,按之弦急者,当发内痈;咳嗽胸中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腹中掣痛为肠痈,当便脓血。

罗按:寸口脉,浮取为浮滑,气血热盛于表,沉取弦急者,里热已盛也,热当腐肉化脓,当发为痈脓。脉浮而滑,里有热也,按之弦急者,按之弦急者,阳中伏阴,此为热郁,热郁于内,不得发也,必发内痈。如:数而实,或滑,“咳则胸中隐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若脉紧而数,脓为未成;紧去但数,脓为已成。脉滑而数,腹中掣痛者,为肠痈,当便脓血。掣,抽也。脉滑,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往来之间有一种回旋前进的感觉,可以理解为流利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滑者阴气有余也。痰饮、食滞皆为阴邪内盛,气实血涌,鼓动脉气故脉滑。若邪热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象滑数相兼。张志聪说:邪入于阴,则经血沸腾故滑也。所以有滑脉主实的说法。

仲景曰:“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夫肺痈者。由寒热之气。内舍于肺,风寒得以乘之。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以发热、胸痛、咯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

《义疏》曰:脉浮滑,谓浮部脉滑也。浮滑为血溢外实于表,按之弦急为血凝化热于里,化热则行疾,故脉急,血气外实而内痹,必荣着脉热,故当证发内痈。以滑则血实,急则气壅,气壅血热,未有不内化痈脓者也。但病气所舍,仍当合证辨之,故曰咳嗽胸中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腹中掣痛为肠痛,当便脓血。肺痈之证,当咳嗽胸中痛,初起则口中辟辟燥,咳上气,两胠满,鼻塞清涕,不闻香臭,胸中隐隐痛,时时振寒,浊唾腥臭,久久吐如米粥,或唾脓血。脉迟紧者,脓未成,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当和荣解毒。总以腹痛,手不可按,身皮甲错而腹中掣痛者,方为痈证谛也。大肠痈者,多小便自调;小肠痈者,多溺涩淋痛,以小肠主泌别故也。眠食如常者易治,加内证坐卧不宁,烦不能寐者为逆。男女皆有之。患肠痈者不可惊,坐卧皆宜徐缓,进食宜稀糜,食毋过饱。其随证病变,不可悉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宗金鉴》辨脉法篇
《伤寒悬解》清黄元御著卷一·脉法上篇
翕沉名滑何谓也?
伤寒论注(十七) 辨脉法
《察病指南》 > 卷中 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脉 诊七表相承病法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