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3

【原文】: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者,变为温毒。温毒,病之最重者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注家曰:此异气者,一说,所谓感异气者,行流时气也,感之则成坏病证,即诸如“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我觉得应当是泛指引起疾病的诸多因素,包括饮食不节,房室内无度等等。“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和“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相通,大意就是依据脉证,按本书所说的坏病的治法去治。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成无己曰:脉阴阳俱盛者,伤寒之脉也。

《难经》云: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则为前病。热未已,再感于寒,寒热相搏,变为温疟。王三阳曰:阴阳俱盛者,伤寒脉也。十三日以上,寒已传里,变为热病矣,脉当沉数,今复见伤寒脉,岂非重感于外寒乎?寒热相搏,故曰变为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成无己曰:此前热未歇,又感于风者也。《难经》云: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风来乘热,故变风温。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之最重也”。成无己曰:前热未已,又感温热者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为病最重。王朴庄曰:此温毒与《金匮》阳毒阴毒同。洪数者,气之热;实大者,血之热。温热之气挟毒戾而入阳明变为温毒,凡一切斑疹皆其类也。毒之陷伏者即不治,故云为病最重也。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王朴庄曰:温疫,即湿温。(按湿温,即湿温时疫,非《难经》所谓伤寒有五之湿温也)时行之气,不外寒、热、燥、湿四者。寒变温疟,热变温毒,燥变风温,湿变温疫,故《总病论》叙四种温病,直以温疫为湿温。濡弱者,天气之湿客于上,故阳脉见之;弦紧者,地气之湿客于下,故阴脉见之。温气者,春夏间先时太过之热,蒸动地湿之气,伤寒病后受之,蕴而成身热多汗不解之证。此气易于传染,能使长幼受多相似,故名为疫。言温疫者,以别于寒疫也。寒疫必兼寒湿,温疫必兼湿热,此其大略也。

【许学士风温医案】

己酉,虏骑破淮,俱疫疠大作。时有王朝奉寓天庆,得疾,身热自汗,体重难以转侧,多眠,鼾睡。医作三阳合病,或作漏风证,治之不愈。予曰:此风温病,投以葳蕤汤,独活汤,数日瘥。

论曰:仲景云,见太阳病脉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又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大抵温气大行,更遇风邪,则有是证,令当春夏,病此者多,医作伤寒漏风治,非也。不是火不可下,不可大发汗,而仲景无药方,古法谓可取手少阴火,足厥阴木,随经所在而取之,故用葳蕤汤,独活汤辈为宜,若发热无下证者,当用知母石膏汤,误汗之,则防己黄汤救之。

【原文】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为制。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外台》有“时吉时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注家曰:隐忍冀差:“差”同“瘥”,对疾病隐瞒忍耐,希望能自己好转病愈。痼(ɡù)疾:顽固不愈的久病。滋甚:更加严重。时气不和: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身体违和。寻其邪由:寻找致病的原因。腠(còu)理:肌肉皮肤间的纹理。大凡有了疾病,应该即时治疗,如果不能即时求医诊治,而隐瞒着、忍耐着,希望侥幸自愈,往往因此而酿成积久难愈的病。尤其是小儿与妇女,更容易拖延不治,使病势更加严重。如果因外受时令之邪而身体不适,就应当及早告诉家里的人,请医生诊治。寻找致病原因,乘病邪还在腠理的时候,及时进行治疗,很少有不愈的。如果病人隐瞒忍耐,过了许多日才说,病邪已经侵入脏腑,那就难以制止了。这是家中发生患病的人,应当考虑注意的要点。凡需制作汤药,不可拘泥时间的早晚,一旦感到有病,就应立即请医治疗,只有这样,才容易治愈。如或稍有拖延,病情就会发生变化,这时虽然要求医治,一定难于收效了。本条讲患病应当早治,切忌拖延。本条提出患病必须早治的意义及失治的严重后果。有许多疾病,因为未能及时治疗,以致病邪日深,病势日重,而成为难以治愈的沉疴痼疾;尤其是小儿和妇女,由于小儿不能诉说病情,妇女多隐疾难言,因而失治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发生的疾病,病势发展很快,更应当注意早期治疗,以免病邪向里转变,酿成难以救治的危局。在服药方面,也不可拘于早晚,一感觉有病,就应随时医治,随时服药,只有这样,才能很快痊愈。否则,病情恶化以后,再去求医服药,就难以为力了。

【原文】: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治之无益。

罗按:方就是药方,法,就是指用药的办法,方后有注的就是用药的办法。大意是:病人若不按医嘱来用药,不须治之,治之不愈,反让自己声名受损。

注家曰:服药不能依照规定的方法,任意违背医嘱,那就不必治疗。

本条讲服药应当遵循医嘱。临床治疗除了医家处方用药必须符合病情,是愈病的条件外,在煎药用水方面、煎药时间方面、投药先后方面、服药时间方面、药后调护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法度,这需要病家的密切配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否则,不仅难以收效,甚至发生其他变化,如果治之也没有效果,不如不治。

【原文】: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内不消,必非大满,犹有寒热,则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注:温覆:用衣被覆盖。协热遂利:表症因误下而邪内陷,致发生下利,表证仍在,发热而利,称为协热利。困笃:病变沉重难医。

注家曰:大凡伤寒病,多为感受风寒所致。开始时风寒侵袭肌表,渐至由表入里,病邪一旦入里就不易解除了。因此,凡风寒在表,应及时治疗,施用发汗解表,并注意服药后适当加盖衣被,使浑身温暖而得汗,病邪就会消散。若不遵循表里先后的症治规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会引起变症。因此,若表症尚未解除,还应当先解表,解表后,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若表症已解而里症未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里实未成,未见大满大实之症,则不可用攻下法,若过早攻下,则不能解除其病;若表症已解,而里实已甚,肠中燥屎已成,而见大满大实之症,就应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则病可愈。若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使正气受损,邪热内入,而产生协热下利、烦躁等各种变症的,不可胜数,病变轻的则会加重,重的则会死亡。本条论治疗外感病使用汗下的一般原则应以辩证为前提,既要防止早下误下,也要避免应下失下。

成无已曰:凡中风与伤寒为病,自古通谓之伤寒。《千金》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偏隔,周身不通而病。风寒初客于皮肤,便投汤药,温暖发散而当者,则无不消散之邪。先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表证虽罢,里不至大坚满者,亦未可下之,是邪未收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不除,犹生寒热也。外无表证,里有坚满,为下证悉具。

《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下证既具,则不必拘于日数。下之不当,病轻者,证犹变易而难治,又矧重者乎。

《义疏》曰:所谓不在证治者,谓大热下陷,或瘀热在里,邪已内伏,外证不具,故曰不在证治,必脉象可凭,或沉紧而实,或沉实而结,既属下陷之邪,原为外感所致,犹当先解其表,表解而后可攻。若未和其外,而遽下之,则邪陷不解,而内结愈深,如大结胸证之类是也。若表邪未解,而内不消散,邪结尚非大满(未至于满甚也),皮腠犹生寒热(生寒热,即发寒热也),内实未成,经证犹在,则病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散,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胃实之象已具,自可下之。盖用药惟在平辨之审,原不必计日施治,虽四五日,峻攻亦不能为祸也。不宜下,而便攻之,内以下虚,表因攻陷。所谓热入者,谓表热内入也。病随体变,或邪入肠胃,而协热下利,或邪陷包络,而烦躁懊恼,为诸病变,不可胜数,其逆之轻者,则病转困笃,重者则必死矣。

【许学士表未解不可下医案】

己酉夏,一时官,病伤寒,身热头疼无汗,大便不通,已五日矣。予适自外邑归城,访之,见医者治大黄芒硝辈,将下之矣。予曰:子姑少待。予适为诊视,视之脉缓而浮,卧密室中,自称恶风。予曰:病患表证如此,虽大便闭,腹且不满,别无所苦,何遽便下,于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毒乘虚而入内,不为结胸,必为协热利也。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之以小柴胡汤,濈然汗出,大便通,数日愈。

论曰:仲景云:伤寒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方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方可议下,若不宜下而遽攻之,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必笃,重者必死。

【原文】: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注家曰: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措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焉。

阳盛阴虚:热邪盛而里阴被灼的症候。阳虚阴盛:寒邪盛而表阳被遏的症候。神丹:一种发汗剂。甘遂:峻逐水邪的药物。懵(měnɡ)然:糊涂的样子。殒(yǔn)殁:死亡。热邪盛而阴液损伤的症候,不可发汗,误汗就会导致死亡,应当攻下,泄去热邪,就能够痊愈。寒邪盛而卫阳被遏的症候,治宜发汗,不可攻下,发汗则邪自表解而病愈;误下则正伤邪陷而病变加剧,也可引起死亡。正因为这样,所以神丹岂可以误用,甘遂岂可以妄攻,须知虚与实的治法,相去很远,用药的当否与病情的安危,有着密切的影响,治病岂是容易的事呀!何况误用桂枝汤,阳热过盛就会毙命,误用承气汤,阴寒愈增就会死亡。顷刻之间死生立判,眼望着病人死去,来不及计算日期。这种阴阳虚实交互错杂的变化,在症候表现上极其轻微,若误用了发汗吐下等治法,就会很快发生不良的后果。医术浅薄狭窄的人,糊糊涂涂地不了解病的根源,当然会犯治疗错误,促使病人死亡,还说是病人本来该死,以至误治而死的尸体遍于旷野,富有仁爱之心的人,能不感到痛心吗!

本条以汗下治法各有宜忌,说明辨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重要意义。辛温发汗法适用于表寒症,苦寒攻下法适用于里热症,法随症施,庶不致误。如果治法与症相反,里热症误用辛温发汗,表寒症误用苦寒攻下,那么,必致病变加剧,甚至死亡。所以说“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关于阳盛阴虚与阳虚阴盛,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根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虚实定义,所谓阳盛阴虚,当是指邪热盛而里阴虚,所以治宜下法以泄热救阴,切忌辛温发汗。所谓阳虚阴盛,当是指寒邪盛而表阳被遏,所以治宜发汗以解表散邪,切忌苦寒攻下。这就充分说明汗下治法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忌,万一误用,必然发生不良的后果。接着举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就是具体的证明。

《外台》曰:神丹丸在《外台》此卷崔氏部中六味者是也,甘遂者水导散也在第三卷天行狂语部中甘遂等二味者是也。又:疗伤寒敕色恶寒,发热体疼发汗,神丹丸方。

神丹丸方:

人参(五分)乌头(四分炮)半夏(洗五分)茯苓(五分)朱砂(一分研),附子(四分炮)上六味,捣为末,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三丸,生姜汤下,发汗出,令体中然,如汗未出,更以热粥投之,令汗出,若汗少不解,复如前法,若得汗足不解,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饮水解其热愈,周护军子期自说天行用之甚良,故记之,忌猪羊肉大酢生血等物。

《千金》水道散疗天行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

水道散方:

白芷(一两),甘遂(二两熬)

上二味,捣筛,以水服方寸匕。须臾令病患饮冷水,腹满则吐之,小便当也。一名濯腹汤,此方疗大急者。

秦伯未曰:此乃治病紧要纲领,不特伤寒证之治法已也。一有错误,生命立休,可不详辨其确实而草率从事哉?!然阴阳之虚实,岂易辨哉。

或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外寒,阴虚则发热。阴阳之虚盛,辨之亦不难。此说虽是,然而不尽然也。即使伤寒伤风之在太阳经,淅淅恶寒,翕翕发热。岂阴阳之乍盛乍虚、更虚更盛,治法可汗下并行乎?!又不止此也。《内经》谓寒极则热,热极则寒,又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即在伤寒证,邪热传人厥阴经,有四肢厥冷,即热深厥亦深,仲景用承气下之者,岂可见其厥冷而谓为阴盛阳虚乎?!又伤寒人于足少阴经,有面赤、身热、咽痛等症,仲景用通脉四逆汤以温之,岂可作阳盛而下之乎?!又有内伤症中最多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之症,岂可见寒即作阴盛症而汗,见热即作阳盛症而下,以误人之性命乎!霖对于此阴阳虚盛,遍阅古人之书,未有说明的确之见证。《难经》虽亦有辨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之证,其云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此属心肺虚而肝肾实、肝肾虚而心肺实,只可以用补阳配阴、补阴配阳之法,非可用作汗下者也。又考之成注,以尺脉弱为阴不足,阴虛阳凑,阳陷入阴,则发热者,为宜下;寸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者,为宜汗。按此注释,亦属似是而非,难于摸索。况寸脉虛,汗之则亡阳;尺脉虚,下之则亡阴。仲景有“尺脉弱涩者不可下”之戒。虽有“阳陷入阴,阴气人于阳中”云云,究属以何种见症,可以确定其阴阳虚盛之真实哉?因之寤寐焦思,再以脉理中求之。寸为阳,尺为阴。寸盛尺虚,即阳盛阴虚。只有寸盛,为汗吐之证,即内经谓“在上者引而越之”。尺虚是真阴虚,仲景谓“强发少阴汗,为上厥下竭”,适与汗下相反。又:浮为阳,沉为阴。浮主表,宜汗。沉主里,宜下。亦与汗下为不合。再:来为阳,去为阴。来盛去虚,即心肺实而肝肾虚。来虚去盛,即心肺虚而肝肾实。宜以补阳配阴、补阴配阳法治之。对于汗下,尤不相宜。再四研求,甚至寝食俱废,乃恍然得之于两手脉息中,且能确切无疑,冥冥中如有神助者。古人云:“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诚不谬也。盖两手之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内经》云:人迎紧盛伤于风,岂非宜汗;气口紧盛伤于食,岂非宜下。盖人迎者,左关也。左关是肝,为风木之脏。左尺膀胱,为寒水之脏。风人于肝,寒人于膀胱,乃同气相求、物与类聚之义。气口者,右关也。右关属于脾胃,为中央之土。四旁有病,必及中央,故热邪人胃腑,有燥屎,乃可下。又:膀胱于左手候之,邪从足太阳膀胱经而人,故左脉盛。毛孔者,膀胱之门户也,是以仲景治法,脉浮为邪在太阳表,则汗之;脉沉弦为邪在太阳腑,则利之。胃与大肠于右手脉候之,故右关沉滑且盛,是热邪人于足阳明(大肠)胃腑,惟有下之以开后门而祛之为最易也。惟右脉浮弦于足阳明(大肠)胃腑,惟有下之以开后门而祛之为最易也。惟右脉浮弦且长者,是邪在阳明之表分也,宜用葛根汤以汗之,非可下之症也。若脉在中候滑数且长者,是热在阳明之气分也,宜用白虎汤以治之。必须右关脉沉实且滑者,方为应下之症也。况左为心、包络、肝、胆、肾、膀胱、小肠,属血,血为阴。左脉盛即是阴盛,左脉虛即是阴虛。右为肺、膻中、脾、胃、命门、大肠,属气,气为阳。右手脉盛,即是阳盛,右手脉虚,即是阳虚。且汗为血液,左手脉虚,即是血液虚之,岂可汗之以劫尽其血液乎。胃为中土,万物所归,各经之热邪人里,无不归及于胃腑,胃腑实热,必右关脉滑盛,故下之以泻阳存阴。由此观之,以左右手脉之虚盛,而决汗下,岂非确切不移之至理乎。霖数十年来,照此左右脉息,以定阴阳虚实而治病,竟丝毫不爽,且可深信不疑。盖阴阳必一胜一负。阴盛则阳必虚,阳盛则阴必虚。即《内经》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义。是以可汗之症,决不可下;可下之症,决不可汗。间有表证未罢,里证又急,只可用大柴胡汤以微泄其半表半里之邪。其胃实则气必实,故大小承气之用枳朴以破气。阴盛则气必虚,故古人之汗药中,皆用炙草、大枣、人参。此胜则彼负,彼胜则此负,此一定不易之理,显明昭著者也。乃医者往往见应下而误汗,应汗而误下,致变生不测者,此即《内经》所谓“致邪失正,绝人长命”,实大负轩岐之旨也,因此不揣冒味,将一得之愚,贡诸于世,愿世之好学深思者,共进而切磋之。

【原文】: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使有所觉,病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注家曰:当促其间: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晬(zuì)时:周时,指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凡是温服发汗的汤药,处方后虽然说明一日服三次,但如果病情严重,服一次药后病不能解除的,服药间隔时间就应当适当缩短,可以在半天内服完三次。若药不对症,服药后就出现不适的感觉。病情重的,昼夜皆应服药,并二十四小时严密观察,以防病情变化。若一剂药服完后,病症尚存的,应当再煎制汤药服用。此外,有的病人服药后不易出汗,直至服完三剂药后才汗出病解。若服药后始终不出汗的,属于危候。本条专论给药的法度。给药方法包括药汁的温凉、服药的时间、次数的多少等,对于方药的疗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无论医家、病家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前人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值得珍视和研究。本条内容与《伤寒论》桂枝汤后的服法大致相同,显然录自《伤寒论》,可参考《太阳病》篇,但叔和也有补充,那就是服发汗药后不得汗解,并非都是病重药轻,药力不够,也有因为药不对症的,就不能照搬缩短给药间隔时间的办法,更不能连服两三剂。否则,定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怎样才能区别是药未胜病还是药不对症呢?“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就是药不对症的主要根据。这一经验,足补仲景之不足,也不应忽视。

【原文】: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时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注家曰:勿极意也:不使过度的意思。哕(yuě):呃逆。凡得时气病,到五六日的时候,口渴想饮水,而不能多饮的,那就不应当勉强给他水饮。

为什么呢?因为病人里热未盛,不能消水,水入不行,必然增加它病。到了七八日口大渴欲饮水,还是应当依据病情,酌量饮服,勿使病人满足,譬如说病人能喝一斗,只可给予五升。若饮水后患者感到腹部饱满,小便不利,或气喘,或呃逆,就不可再给了。如果喝水后,忽然大汗出,那就是病要自愈的征象。

本条讲对时气病口渴的护理原则。口渴是时气病的常见症状,但渴饮的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应当分别对待。一是渴欲饮水而饮不能多,护理原则是“不当与”,因为里虽热而未甚,饮水不消反能增病。二是大渴欲饮,护理原则是“勿极意”,言能饮一斗,只与五升,以免过量。三是因过饮而水停气滞,发生腹满,小便不利,水气上逆,或喘或哕,护理原则是“不可与”,使忍耐不饮,还能起到治疗作用。四是停饮自解的转归,忽然大汗出,此是水汽得以宣散的表现,因而知为”自愈”。

【原文】: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一本作:救)也。

注家曰:小渴:轻度的口渴。凡得病之后,反而能喝水的,这是阳气恢复,疾病将要痊愈的佳兆。有不了解病理的人,只听说病人能喝水就会自愈,一旦见到病人出现轻微口渴,就强迫大量喝水,水多入而成停饮,因而酿成灾祸,为数不少。

本条进一步提出饮水过量的危害。凡阴症、虚症,当阳气恢复的时候,每见渴欲饮水,但并非里热津伤,因此决不能恣意多饮。多饮之后,刚刚才恢复的阳气,尚不能温运大量水分,必致水停不化而发生喘满呕哕等变症。

成无已曰: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

《义疏》曰:凡得病,反能饮水,皆为胃阳内盛,故曰欲愈之候。盖汉时仍存水灌、水噀之法,病家受祸,每不自知。序例反复申论,以明与水之害者,所以砭时病也。

【原文】: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注家曰:厥:做“其”字解。脉动数:脉象数而圆滑有力。更:改变的意思。大凡患病,在开始的时候,脉象动数,服了汤药以后,改变成迟脉;或原来是浮大的脉,现在转变为小脉;或开始是烦躁不安,现在精神安静,这些都是疾病将愈的征象。

本条讲病将向愈的脉症。阳热亢盛,脉多动数,服药以后,转变为迟脉,这是表明邪热已退。脉浮为邪在表,脉大是邪势盛,现在转变为小脉,这是表明邪势已衰,表症已除,即所谓“大则病进,小则病退”,病由烦躁不安转为神情安静,更是邪退正安的表现。因此,根据前后脉症的比较,就可以预断这是病将向愈的转机。当然仅是举例而言,还应结合全部病情来分析判断。

《义疏》:厥之义,当训如其。凡得病服汤药后,其脉由动数转迟,由浮大转小,由躁急转静,皆为向愈之候。盖谷气之来也当徐而和,故无论形损气损,阳亡阴亡之证,其终也必归于躁疾散乱而死,断未有脉转缓静而病加者。

成无已曰: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者,表邪散也。病初躁乱者,邪所烦也,汤入而安静者,药胜病也。是皆为愈证。

【原文】: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成无已曰:五十九穴者,以泻诸经之温热。《针经》曰: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肉薄骨鲜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针灸并中髓也。

注家曰:五十九穴:又称五十九刺,穴名见于《素问·刺热论》与《灵枢·热病》。其分布区域,头部二十五穴,胸部与四肢三十四穴。

《热病篇》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素问·水热穴论》:“头上五行(中行为督脉,傍四行为足太阳经),行五者,(中行为上星、囟会、前项、百会、后顶五穴;次两傍二行各五穴为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傍二行各五穴为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共二十五穴)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风门),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上巨虚、下巨虚),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王冰注为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风门);气街(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五十八穴。按文中“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说明髓空当有二穴,而王注髓空为腰俞,便少一穴。今据《素问·骨空论》:“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之文。拟补风府一穴,以合五十九俞之数。热病五十九俞与五十九刺所含穴位不完全相同,但都是治疗热病的要穴。热俞(腧),治疗热病的腧穴,共 59 个腧穴。

《义疏》:针法各专家,今古学亦不尽传。经曰:将欲用针,必先按脉。则用针之补泻,当亦有活法一贯之妙,其治但可通其经气,调其血脉而已。若气血本质之虚,则当以汤液调之,非针治所能起也。况今所授学,问病针穴,其术同于禁方,未见先辨脉以料度府藏虚实,而后循井荣俞合以施补泻者也。是针法虽存一线之传,已不逮于古远甚,旧注虽详针穴,浅学愧少兼长,不敢劫袭援引,谨附阙疑之义,以俟来哲。

黄氏按:《素问》水热穴论篇治热病五十九俞: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其详见王启玄注。

【原文】:脉四损,三日死。平人一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二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三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罗注:《脉经》曰:“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又曰:“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一作犹未)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注家曰:凡出现四损之脉的,三天则会死亡。所谓“四损”,是指正常人呼吸一次,病人脉搏来一次。若出现五损之脉的,一天则会死亡。所谓“五损”,是指正常人呼吸二次,病人脉搏来一次。若出现六损之脉的,一个时辰则会死亡。所谓“六损”,是指正常人呼吸三次,病人脉搏来一次。

本条讲损脉的预后。正常人的脉搏,一呼时两跳,一吸时两跳,所以一呼一吸之间,大约跳动四次。呼吸许多次,而脉才跳动一次的,名为损脉,标志着脏气损伤,所以预后极其不良。脉搏间歇的时间愈长,则死亡愈快,因此有四损三日死,五损一日死,六损一时死的不同。这样的损脉,后世的医案还未看到记载,只能存参备考。

义疏曰:古黄帝、扁鹊脉法,皆以再动为一至,曰一至一动者,始于《难经》,今本论所举,犹古义也。《玉机真藏论》:人一息,脉五六至,其形虽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一呼一吸为一息,是五六至,即今所云十至以上,故为必死之诊。兹所举四损一息一至者,即一呼吸而脉再动;五损二息一至者,即两呼吸而脉再动;六损三息一至者,即三呼吸而脉再动。平人当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润以太息,五至为平。今一息一至,少于常数之半,故曰损。

【原文】:四损,经气绝;五损,腑气绝;六损,脏气绝。真气不行于经曰经气绝;不行于腑,曰腑气绝;不行于脏,曰脏气绝;经气绝,则四肢不举;腑气绝,则不省人事;脏气绝,则一身尽冷。

注家曰:这一条是气逆而导致疾病的问题,人体有气周行于全身,并且经有经气,脏有脏气,腑有腑气,各种气都按照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自然运行。一旦天气突变,或人体突伤,各种气都会被打乱其运行规律,一旦被打乱其运行规律,人体就会有病。所以本条谈及许多经脉的气息,使我们懂得人体气息的运行规则,并懂得按此进行治疗。

义疏曰:少于四至之平(四至为平脉,润以太息,乃合五至),故曰四损。再进而曰五损、六损者,各以数递进而成名也。四损,经气绝;五损,府气绝;六损,藏气绝。真气不行于经,曰经气绝;不行于府,曰府气绝;不行于藏,曰藏气绝。经气绝则四肢不举,府气绝则不省人事,藏气绝则一身尽冷(通行本佚)。

《难经》所言上损下损,义属形损。此所谓四损、五损、六损,义属气损。盖气损以经气为始,由经而之府,由府而之藏,俱在内而不在外。

《难经》言:损始于皮,由外而致内,意谓由内伤而损形于外,损以渐致者也。本论谓邪注于经,不知治,令经气绝;不知治,令府气绝;不知治,令藏气绝。此以示大邪入内之浅深,真气暴脱之次第,百病之决死生,悉由此判。经气以流通百脉,故经气绝,则四肢不举;府气以长养心阳,故府气绝则不省人事;藏气为真火之源,故藏气绝则一身尽冷。内典以识寿暖为命根,府藏气绝,则命根散矣。又《金匮》曰:“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此言府阳而藏阴,阳亡则外散,阴绝则内脱。《金匮》所举在形,本论所重在气,上工当合形气而会参之。

【原文】: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注家曰:脉象有力而身上怕冷的,是因为感受寒邪;脉虚无力而身上发热的,是因为感受暑邪。本条讲伤寒和伤暑的脉症特点。寒邪伤形,表阳被遏,里气不虚,所以脉盛有力,而身上恶寒。暑邪伤气,暑热外盛,里气虚弱,所以脉虚无力,而身体大热。这与《素问·刺志论》所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的精神是一致的。气盛故脉盛,气虚故脉虚。张景岳说:“阴邪中人,则寒集于表,气聚于里,故邪盛实而身本因寒也;暑邪中人,则热触于外,气伤于中,故正气疲困而热无寒也,此夏月寒暑之明辨。”可作进一步理解的参考。

成无己曰:《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气虚,故伤寒者,脉盛而身寒。热则伤气,邪并于气则气盛而血虚,故伤暑者,脉虚而身热。

《义疏》曰:夫寒伤形,热伤气。伤寒则身寒而脉盛者,外寒内胜,而心阳外拒使然也。伤暑则身热而脉虚者,热熏分腠,而壮火食气使然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则为前病热未已,再感于寒,寒热相搏,变为温症。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

【原文】: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下之不解者死。

注家曰:脉象尺寸部都盛大,大汗淋漓而病未解的,属正不胜邪之兆,是死候。本条讲脉症结合,预测死候。脉阴阳俱盛,为邪气内实之征,大汗出,为津液外泄,病不见减,不仅正不胜邪,而且津气有顷刻脱亡之势,所以预断为死候。

成无已曰: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胜,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义疏》曰:阴阳俱盛者,当表里两实,大汗出则津液外亡,邪实于里,已成阳明府热之证,法当下之而解,下之而不解者,阴阳交也。

【原文】: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罗按:脉的尺部寸部都虚弱无力,而发热不止的,为死候。这是因为,阳脉虚则阳气少,阴脉虚为血不足,气血俱少不当发热,而反发热者,是阴阳离决,阴不制阳,虚阳外浮而发热,此为死证。

注家曰:本条讲脉症合参,预测死候。脉阴阳俱虚,这表明正气也是阴阳俱虚,而发热不退,必将阴竭阳亡,所以断为死候。

《千金》曰: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

《义疏》曰:脉阴阳俱虚者,当气微液竭,发热不止,则阴枯阳散,故主死也。

【原文】:脉至乍数乍疏者死。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者其日死。

成无已曰:脉至乍数乍疏者死,为天真荣卫之气断绝也。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者,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

注家曰:脉搏跳动坚硬搏指,似扭转的绳索的,为真脏脉现之兆,预后不良。当日而死。

按:按之不移,应言是重按轻按无变化者。

本条讲据脉判断死候。脉象或快或慢,是心气已竭,荣卫之气断绝,故主死。脉象以柔和有神为佳,乃脉有胃气,如见脉象紧急形如转索,绝无柔和之象,表明胃气已竭,死期当然不远了。

《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脉至乍数乍疏者死,为天真荣卫之气断绝也。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者,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

《义疏》曰:脉至乍数乍疏者,中无守也(脾绝之诊)。脉至如转索而按之不变易者,肾气绝也,故主其日当死。

【原文】: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注家曰:胡言乱语,身上微有发热,脉象浮大,手足温暖的,预后良好;如果手足逆冷,脉象沉细的,不出一日内死亡。以上所说的,是伤寒热病的症候。本条讲热病阳存者生,阳亡者死。胡言乱语,是热病常见的症候,症情比较严重,但不一定是死候,此条即结合其他脉症来推断预后的例证。身微热而脉浮大,可见症属热而热势不甚,尤其是手足温,既标志热较轻浅,同时也表明阳气尚存,所以预后良好(吾以为脾主四支,乃胃气尚在,故曰生)。

如果手足逆冷,脉象沉细,多见于邪热内闭,阳气厥脱,则知这一谵言妄语,属于神气越脱,所以很快就将死亡。“不过一日死”,正说明死亡的迅速。

成无已曰:澹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为阳病见阴脉,脉病不相应,故不过一日而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会通》曰:谵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为阳病见阴脉,脉病不相应,故不过一日而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扁鹊云: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而死。病若大腹泄,脉当微细而涩,反得紧大而滑者死;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义疏》曰:谵言妄语身微热者,府实证也,脉浮大手足温者为在阳,脉证相应,故曰生;手足逆冷而脉沉细者,阳病见阴脉也,脉证相反,故曰死。其死皆在一二日之间,不能久也。

此以前粗论治病大法,及伤寒热病证治顺逆之概,其详各有专篇。

【原文】: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厥发汗,躁不得眠。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罗按:此一条有点难理解。

注家曰:濡弱者,阳虚之诊。阳在上而阴在下,平人寸关常盛而尺中常虚,今弱反在关,濡反在寸。阳分之血多虚,阴分之气多虚,平人寸口常涩而尺中常微,今微反在寸,涩反在尺。微者,阳气之不足也,涩者,血少而不流也。上焦之阳气反微,于是表气不固,中风汗出,阳不内根而外泄,则反生烦躁,似乎阳盛也,下焦涩而无血,以其温气之虚,是以厥逆,而且寒冷。上之阳气不足,下之无血,总是阳微,阳微发汗,而再泻其阳,则躁不得眠矣。

钱氏曰:至于“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等语,其究归于阳气不足,厥而且寒,为阴经误汗之变,何不直言濡弱微涩之阴脉,而多此四个反字,更多在关在巅,在上在下等隐怪之语,且巅字之义,殊属难解,不知以头之巅顶为巅为上乎,抑以脉之上候为巅乎,或以寸口为巅为上乎,此种秘语,岂可作训后之词,后复有其形相像

根本异源,食则反吐,谷不得前,及口虽欲言,舌不得前,又有舌萎声不得前,及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等语,词义鄙俚,文理纰谬,绝非长沙口角,故皆弃而不录,读者鉴之。

《金鉴》曰:此即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微,尺脉涩,阳虚血少之诊也。浮而无力,濡脉也;沉而无力,弱脉也;浮中沉俱无力,似有似无,微脉也。滞而不流利,涩脉也。巅,谓浮也。上,谓寸也。下,阴尺也。“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微,尺脉涩,阳虚则寸脉微,血少则尺脉涩,此阳虚血少,不可汗之脉也。阳虚当汗出、恶寒,血少当心烦、发热,此阳虚血少,不可汗之证也。若误认为太阳中风而发其汗,必致阴阳相失而两亡,则反烦躁不眠,厥而且寒矣。汗既不可,下亦不可,均为阳虚故也。若误下之,则寒虚内竭,心下痞硬,必成太阴误下下利之痞硬矣。

程应旄曰:误汗亡阳分之阳,误下亡阴分之阳,无阳则阴独,而地气得以上居,故心下痞硬。

《义疏》曰:宗气外泄,不可发汗之例。巅之部在寸口之上,脉气泄于鱼际者是也。凡脉势之升坠,曰升坠;脉象之上下曰覆溢。气有余则脉溢而升,气不足则脉覆而坠。今脉举濡而按弱,濡为气衰,弱为血少,气衰血弱,不当升溢,故曰濡反在巅。关为升降之枢,濡在巅则关部应强,气乃上举,今关上更弱,故曰弱反在关。气血虚而脉气反升,故知为宗气泄也。微反在上者,上指寸口;涩反在下者,下指尺部。合审诸部,其人当寸微、关弱、尺涩,而濡象上巅,此素秉血虚中风之证。以寸微知阳气不足于上,以尺涩知阴血虚弱于下(尺脉弱涩者,不可汗,亦不可下,见《少阴篇》)。尺为根而寸为叶,血虚不能涵气,故阳气反微而上泄,所以谓之反微者,以血虚化热者为常,无血阳微者为变,故曰反。脉濡在巅,阳微气泄,皮毛不固,易感外风,风邪中肤,腠开自汗,外证见阳虚气弱之象。阳衰者当从寒化,今其人反见躁烦,故亦曰反。所以反躁烦者,因尺涩无血故也。阳气上泄于表,阴亡化热于里(此属虚热),故外虽自汗,复厥冷而恶寒,以外厥内烦,故当属之阳厥。阳厥发汗者,指自汗而言,非医发其汗之谓。发汗因令躁不得眠者,以阳厥汗出必亡阴故也。综合脉证,以寸微、关弱、尺涩之脉,辨身热,恶风,自汗(既曰中风汗出,自当见身热恶风之证),手足厥冷,时且恶寒,躁烦不得眠之证,见濡反在巅,决其为血虚中风,宗气外泄。既不可汗发其阳,复不可凉陷其表,此必由中风迁延,为治不早,汗多亡阳,阴血素弱,初病宜桂枝汤加人参、当归主之,久则宜加黄芪五味,躁甚宜【校注:原作至】加枣仁、阿胶、龙骨、牡蛎之属。服汤汗止仍厥者,宜四逆汤加当归救之(汗不已止而厥亦可用)。若庸工不辨在巅之诊,复不明揣本之治,斯发汗清热,两无措手足矣(此非阳厥之正病也)。

桂枝汤加人参当归方:(新加)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人参二两,当归二两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病我医不死你的空间--【转载】朱莘农治疗阳虚邪伏夹阴伤寒经验
苏南伤寒派
《难经》论伤寒病的特点
温热经纬(卷一卷二)
补正四言脉诀 切脉技巧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汗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