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 | 张其成:《易经》的作者



三皇与《易经》

《易经》究竟是谁写的呢?围绕着《易经》的作者,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故事,而这些传说故事往往是和三皇五帝中的三皇连在一起的,这说明《易经》这本书的历史十分久远。

关于中华文明开创的历史,我们都听说过“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两句话。一般认为三皇五帝是生活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时代,三皇究竟指哪三个人则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历史上的说法很多,比如《史记》里记载的是天皇、地皇、泰皇,或是天皇、地皇、人皇;《尚书大传》里记载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风俗通义》里记载的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晋代的《帝王世纪》里记载的是伏羲氏、神农氏(炎帝)和轩辕氏(黄帝);《三字经》里记载的是:“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从此之后,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和黄帝。现在不少道教的宫观里面还有三皇殿,供奉的就是:中间伏羲,左边神农炎帝,右边轩辕黄帝。

“三皇”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三皇究竟是三个人还是三个神呢?先秦时期,三皇作为神的属性高于人的属性,所以三皇的故事就成了中国人的神话。一直到西汉的司马迁还是把三皇当作神,所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没有从三皇写起,而是从五帝写起。可是到后来,三皇作为人的属性慢慢发展了起来,伏羲、神农、黄帝被认为是上古时期三个部落的杰出首领,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人文始祖。近代以来,随着考古遗迹和考古文物的大量出现,很多传说被证明是有根据的。

三皇和《易经》有三个著名的传说。第一个是伏羲作八卦,第二个是神农氏作《连山易》,第三个是轩辕黄帝作《归藏易》。历史上的《易经》不是只有一部,而是有三部,叫“三易”。《易经》除了《周易》以外,还有《连山易》《归藏易》。《周礼》里面就记载了:“太仆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三字经》也记载:“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三易究竟是三皇作的呢,还是三代的《易经》呢?传说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伏羲就作了八卦,这点历史文献上有大量的记载。从《易经·系辞传》到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再到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都说是伏羲作了八卦。而到了距今五千年以前,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分别作了《连山易》和《归藏易》,所以神农氏也被称为连山氏,轩辕氏也被称为归藏氏。

相传《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文王作的《周易》都是六十四卦,不过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不同的。《连山易》的第一卦是艮卦,艮卦代表山,是山连着山,所以叫“连山”;《归藏易》的第一卦是坤卦,坤卦代表地,大地能收藏万物,万物回归于大地,所以叫“归藏”。遗憾的是,这两部《易经》早就失传了,所以这两部《易经》六十四卦的完整排列次序就不知道了。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易经》只有《周易》,它的第一卦是乾卦,最后一挂是未济卦,六十四卦的完整排列次序保存下来了。

当然,历史中也有文献说三易和三皇是没有关系的,不是三皇作的,而是夏商周三代的。比如,《山海经》、东汉郑玄的《易赞》《易论》都认为三易分别是三代的《易经》:夏代作《连山易》,商代作《归藏易》,周代作《周易》。

那么究竟是三皇作的《易经》,还是三代的《易经》呢?我综合一下各家的说法,可能是这样:三皇作了《易经》,可是他们没有写下来,一开始是口耳相传,到了三代的时候才汇编成书。具体地说,就是伏羲创造了八卦以后,神农炎帝作了《连山易》,然后口耳相传到了夏代把它汇编成书;轩辕黄帝作了《归藏易》,然后口耳相传到了商代把它汇编成书。

如果问你,三皇作《易经》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呢?如果你说有,那你要拿出证据来;如果你说没有,你也要拿出证据来。有人回答:“不知道。”对了,真聪明!所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对古人的说法可以怀疑,但千万不要轻易否定。

《易经》成书的历史和中华文明早期形成的历史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易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创著作,是中国先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

神农炎帝与《连山易》

传说神农炎帝出生在距今五千年以前,他的模样很奇特,是牛首人身。三岁的时候他就知道怎么种庄稼、收庄稼,他还教人农耕,是农业的发明者,所以被人尊称为“五谷之王,神农大地”。他还是医药的发明者,是医药之神,传说神农氏尝遍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传说他的另一项伟大贡献就是创作了第一部《易经》——《连山易》。

《连山易》究竟有没有呢?贵州有一个水族自治县——三都县,2004年年底,有一个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这个地方去采访,他听说这个地方有一位叫谢朝海的老人收藏了《连山易》。央视记者和谢朝海谈论《连山易》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争论,后来谢朝海说他家里藏了一部水书的《连山易》,有五册。

央视记者不相信,后来谢朝海就把自己家里收藏的完整的水书《连山易》捐给了贵州省民族图书馆,现藏于荔波县档案局。当时不少媒体对此事都有相关报道,比如《中国民族报》《贵州商报》,报上说“失传的夏代《连山易》现身贵州荔波”。

这本书究竟是真是假?有人说是假的,有人说是真的。当然,说真的的理由是东汉时期有一个大学者叫桓谭,他说《连山易》有八万字,而水书《连山易》恰好就是八万字。

通过专家的研究,这部水书《连山易》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各种动物为象征,以图画、形象的符号为表现形式,主要记载了日月星辰、二十八星宿等天文历法的情况;

二、以天文历法为基础,推演出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之间的关系、法则、原理;

三、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指导各类活动,标明什么日期是吉的,什么日期是凶的。包含的活动非常多,如出行、经商、劳动、打猎、婚嫁等各方面。

这部水书《连山易》还有一张非常奇妙的图——太极八卦图。图上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都有两个字,其中的一个字都是“山”。可想而知,是山连着山,所以是《连山易》。这部《连山易》的文字和符号与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陶器符号是同类的,水书《连山易》中有二十二个符号和二里头出土的陶器符号完全一样,这证明水书是一种原始文字,比殷商甲骨文还古老。
 水书《连山易》太极八卦图

轩辕黄帝与《归藏易》

提到黄帝,我想多说几句。都说中华民族是华夏儿女,黄帝不仅是三皇之一,而且是五帝之首,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是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是少典与附宝的儿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居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我们说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从黄帝算起的。

黄帝在二十岁即位后,先战胜了炎帝,后又打败了蚩尤,一统天下。他命令大臣大桡(亦作大挠)制作了甲子,也就是天干地支;又命令大臣荣成制定了历法。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还有一部叫《黄帝四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都有出土。这两本书都是托名黄帝的,其中《黄帝内经》主要讲治人治病,《黄帝四经》主要讲治国。

除了这两部经典,还有一部经典托名黄帝,就是《归藏易》。从书名上看,大地能收藏万物,万物回归大地,能归藏,所以《归藏易》的第一卦是坤卦,坤卦代表大地。黄帝的“黄”是土地的颜色,说明黄帝崇尚大地,具有包容、宽广、稳重、公正的美德,这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品格。相传黄帝作的《归藏易》口耳相传到了商代才汇编成书。

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归藏》四千三百言。”宋代学者家铉翁说:“《归藏》之书作于黄帝。”但是《归藏易》在汉代应该就消失了,因为《汉书·艺文志》上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也说了《归藏易》在汉初就消亡了。很有意思的是,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三百九十四字的竹简,是用《易经》来占卜的简,经专家考证,认为这些竹简就是《归藏易》。所以,有的学者称它为秦简《归藏易》,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归藏易》中的一部分。虽然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是随着长眠地下的文物陆续出土,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连山易》和《归藏易》的秘密终将被揭开。

周文王与《周易》

如果说伏羲作八卦、神农炎帝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这三件事有传说的色彩,那么周文王作《周易》就是千真万确的,就不是传说了。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囚禁以后演算了《周易》)。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也说是周文王作的《周易》,他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易经》这本书经历了三个圣人,其中周文王姬昌创作了《周易》。

姬昌是商朝最后一个王——商纣王时期的人。他是商朝末年一个叫周的诸侯国的首领,周国在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因为周国地处商朝领土的西边,所以姬昌被称为西伯侯。西伯侯行的是仁政,而当朝天子商纣王行的是暴政。因为西伯侯行仁政,天下很多小的诸侯国纷纷归附于他,这引起了商纣王的嫉恨。

商纣王有一个大臣鬼侯,鬼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他把女儿献给了商纣王。但是鬼侯的女儿不喜欢商纣王的荒淫无度,不讨商纣王的欢心,所以商纣王一怒之下就把鬼侯和他女儿都杀了。西伯侯听说这件事后,就叹了一口气。崇侯虎把这件事夸大其词地报告给了商纣王,商纣王就把西伯侯囚禁在了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

羑里其实是一个高台,叫羑里台,它高出地面5米,长106米,宽103米,现在还保存着,是现存最早的国家监狱。羑里长一种叫蓍草的草,很有意思的是,蓍草只长在此处,其他地方都没有。

西伯侯姬昌被关进那里时八十二岁,放出来的时候八十九岁。因为这里只长了蓍草,所以他就用观天象地理、玩草来打发时间。怎么玩草呢?把草拔下来,折断成一根根的草棍,然后把它们排列起来。当时已经有八卦了,西伯侯就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突然有一天推演出了六十四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以后,西伯侯大吃一惊,他看出六十四卦蕴含着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大规律,就把它写了下来,这就是现在《周易》的经文部分(《周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文,叫卦爻辞;一部分是传文,即解释经文的部分)

西伯侯在写《周易》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西伯侯演绎六十四卦的事被商纣王知道了,商纣王为试探真假,就把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杀了,并做成一碗肉汤送给他吃。西伯侯知道是他儿子的肉,但为了保住性命,最终推翻商纣王,就忍痛吃下去了。

商纣王知道西伯侯喝下肉汤的事后哈哈大笑,说:“还说西伯侯能掐会算,连吃的是自己儿子的肉都不知道。”于是放松警惕,就把西伯侯放出来了。

西伯侯被放出来后,遇到了姜尚(姜太公),并拜他为军师。在姜尚的辅佐下,西伯侯分化瓦解了商朝的许多附属国,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天下三分,其二为周”,天下如果一分为三的话,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归附于周国。后来西伯侯把政治中心迁到丰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西伯侯在位五十年,享寿九十七岁。他去世以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继续与商纣王抗争。十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姬发和商纣王打了最后一仗——牧野之战。姬发打胜了,商纣王打败了,商纣王最后在鹿台点了一把火自焚了。周朝建立之后,姬发追尊他的父亲西伯侯姬昌为周文王。

从文字内容上看,《周易》是在西周初期形成,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些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公认的。《周易》的卦爻辞,也就是文字里面所记载的基本事件都发生在西周初期和前期,没有晚于西周前期的。比如六十四卦的晋卦卦辞里面出现了一个叫康侯的人物,康侯是卫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的儿子,这个事件发生在周武王之后,所以有人认为卦爻辞不是文王写的。有人说它是周公姬旦(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写的。

《周易》这本书究竟是不是周文王写的呢?《周易》这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它的符号——六十四卦,我认为它们肯定是周文王当初在羑里排列出来的;另一部分是文字系统,也就是卦爻辞,有的是周文王写的,有的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写的。不管怎么说,《周易》这本书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写的,成书于西周初期,也就是说《周易》一书距今有三千年了。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它促使了诸子百家的形成。

孔子与《易传》

《易经》原文是很难懂的,周文王作的《周易》是经文的部分,内容一般是这样的:什么什么,吉;什么什么,凶。前面是一句描述性的话,后面是一个“吉”或“凶”的判断语,当然还有其他判断语。这个判断语大家都看得懂,但前面的“什么什么”看不懂,不仅我们看不懂,孔子也看不懂。但是孔子毕竟是孔子,他看不懂,就下功夫看。下多大的功夫呢?《史记·孔子世家》里说了一个词叫“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读《易经》的时候“韦编三绝”。

“韦”就是牛皮绳,当时还没有纸,书都是竹简做的。竹简是一片片的,所以中间要用“韦”(牛皮绳)把它穿起来。“绝”就是断了,“三”不是三次,而是多次,“韦”(牛皮绳)断掉了多次。突然有一天,孔子看懂了,然后他说了句:“哇,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天命的。”这一年孔子五十岁。

我们都知道,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是“五十而知天命”。他是怎么知的天命呢?就是看懂了《易经》而知的天命,这也是孔子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岁读懂了《易经》,从此再没有大的过错。

孔子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天道,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回到鲁国,这中间他是去传播天命、天道了。孔子发现《易经》六十四卦讲的就是天道规律,于是就把这些天道规律写了下来,写了十篇,叫“十翼”。“翼”是翅膀的意思,也就是孔子给《易经》插上了十个翅膀,《易经》一下子就飞起来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易经》完成了质的伟大飞跃。

孔子写的“十翼”也叫《易传》。“传”是解释的意思,是对经文的解释,如《左传》是左丘明给《春秋经》作的解释,《易传》就是孔子给《易经》作的解释。

究竟《易传》是不是孔子写的呢?一开始人们并不怀疑,但到宋代,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第一个提出了怀疑,他说《易传·系辞传》可能不是孔子写的。到后来怀疑的人越来越多,到清代时,大家基本都否定《易传》是孔子作的。比如,清代崔述不仅认为《系辞传》不是孔子作的,甚至《彖传》《象传》都不是孔子作的。到现在,多数人认为“十翼”都不是孔子作的。

直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挖出了一个汉代的陵墓,这个陵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陵墓。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大堆竹简,还有帛书,其中有一本帛书就是《易经》。这本《易经》是在公元前168年抄写的,是先秦的文献,比现在通行的版本要早。它和现在通行的版本有两大不同:一、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不同;二、《易传》除《系辞传》部分,很多经文部分是现今通行版本所没有的,如《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篇章。

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里的“子曰”很多地方明确写作“孔子曰”或“夫子曰”。古人否定孔子作《易传》的理由之一就是《易传》里的“子曰”不一定是孔子说。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臆断《易传》是孔子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但是它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这些思想也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其弟子的弟子推及而成的。其实,《易传》每一篇的成书时间也是不一样的,从战国早期到后期都有。

过了二十多年,也就是1993年,又有了新的发现,湖北荆门郭店和荆州江门一带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简书,被称为楚简。1994年,在香港发现了一批战国的楚简,上海博物馆的馆长听说后,马上到香港去看,后来花了重金买回了绝大部分的楚简,其中有一本就是《易经》。这个《易经》的版本比马王堆的版本还要早,它里面只有经文没有传文。经文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我们现在通行版的排列次序是一样的。

所以,从版本来看,《易经》主要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上博简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第二个版本是马王堆西汉初年的帛书本,第三个版本就是我们讲的通行版本——三国时期王弼作的注本以及在此基础上东晋时期韩康伯的补注,这个注本在唐代时又被孔颖达作了注释。我们讲《易经》就是按照这个版本,同时还要比对上博本和马王堆本。

最后,我们把《易经》的成书历史和作者做一个总结:《易经》这本书经过三位圣人的创作,伏羲作八卦,周文王作《易经》的经文部分,孔子作《易经》的传文部分。所以,《易经》这本书形成的历史非常悠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用一个字能串起来(本文需要慢慢看)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
悟空问答
易经为什么又称为周易?
易学常识一:《周易》概述
《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