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东坡是假豁达?

如果您更习惯图文阅读的形式,

以下正文是音频的文字版内容

全文2573字,预计阅读时间6.5分钟

你最喜欢苏东坡的哪一首诗词?

我最喜欢《定风波》

我觉得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里少有的人生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每个阶段看这首词的感受都不一样。以前纯粹觉得苏东坡豁达超脱,

但是现在再看,反而有不一样的感觉。

这首词写于1082年的春天,那个时候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如果你有看我之前录的苏东坡第三集《都说苏东坡豁达,谁信啊》,

你就会发现,这次贬谪对于苏东坡人生的意义。

从一个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文坛顶流,到被人像犬鸡一样驱赶,被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监牢里审问折磨100多天的阶下之囚。

再到那个在寒冷的冬天,从京城一步一步被放逐到黄州,在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成为一个几乎没有俸禄,没有正经事做的闲人。

名声没有了,官职没有了,政治理想没有了。

人生在一刹那,失去了意义。

很多人说喜欢苏东坡的豁达,说你把我贬了,但挡不住我快活。

试问怎么可能呢?

我们所有看到的,他的快活背后,其实是他一点一滴重建的生活。

他在黄州的安国寺里焚香默坐、沐浴尘垢、深自省察。

这个时候拯救他的是佛,是道,是回归身体和心灵,回归到那个“什么也不是”的平凡日子。

苏东坡在黄州城东的一片高坡之上,成为了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个时候,他开始觉得生活可爱了起来,因为有耕耘就有收获,即便吃得很糙,他也能找到美食研究的乐趣。

他创造了把小红豆和大麦米调在一起用米汤泡的新式二红饭,


创造了用小火慢炖软烂鲜香的东坡肉。


他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过是睡个好觉,吃顿饱饭。

被美食唤醒了幸福感的苏东坡,在写下《定风波》的前一个月,更是在自己种地的地方,建了一所房子,起名叫“雪堂”。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从此以后,这里变成了苏东坡和好友相聚的地方,他的这帮上到州府官员、文化名流,下到小店老板、农民渔夫的朋友们,让雪堂成为了黄州城的文化交流客厅。

于是1082年的春天,在贬谪黄州两年之后,我们看见了一个重生的苏东坡。

《定风波》就是在那个时候写下的。

这首词的开头有一句引文,说的是他们一行人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雨具已经被仆人先行拿走了,他们只能淋雨前行。同行的人狼狈不堪,而苏东坡自己,却别有一番滋味。


他开头便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很多人都会觉得苏东坡很豁达,下雨又何妨?我一边放声吹哨吟唱一边缓步徐行。

然后竹杖芒鞋走起来呀,谁怕?老夫我披着蓑衣在风雨里一样处之泰然。

可是,如果你真的在享受这场大雨,

你为什么要“莫听”?为什么要说谁怕”?

我们都知道,这场大雨在诗词里暗喻着人生的苦难。

我们一般遇到苦难会怎么办呢?

之前我们说过苏东坡的赤壁三境界里面,最次的一个境界是什么?

自我宽慰,没关系,别怕!人生不过就是一场梦!


你觉得他很豁达,但我恰恰觉得,他此刻的豁达,是假的。

这就好像是自己在给自己壮胆,告诉自己没事的,不怕,苦难算什么呢,轻装上阵吧,放声歌唱吧,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其实是在抗拒苦难,而不是在接纳苦难。

所以我觉得他这个豁达是假豁达,但是恰恰就是因为苏东坡的这一个假豁达却是让我觉得苏东坡最迷人的地方。

佛家一上来就讲色即是空,要心无罣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试问几人能做到呢?

我也知道不应该有分别心,苦难和幸福都是人生的礼物,可是苦难它真的就让你难受啊!

当苦难来临之时,我们常常措手不及,除了闭上眼睛安慰自己别听别怕没关系的,我们常常没有别的办法。

苏东坡也是一样的。

我之所以觉得苏东坡让人亲近,是因为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豁达的最高处去俯瞰众生,我们有过的矛盾和挣扎他都有。

我们试图抗拒苦难的那种本能反应,那种“别听、别怕”,他也都有。

但是倘若他只是这样的话,他又如何照耀我们呢?

于是我们来到这首词的后半段。

苦难之后。

微冷的春风吹醒我的酒意,抬眼一看,雨后初晴,山头的斜阳洒下来,天啊,这是一幅多么美的风景。

风雨终究会停息,苦难终究会过去,我们都会迎来山头斜照、拨云见雾的那一天。

关关难过关关过。苦难将我们打倒了吗?并没有啊。

再回望来时风雨走过的地方,苏东坡发出一声长长的感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没有最后这一句,我觉得整首词的境界至少掉一个档位。

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人会解释成:也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

这就也应和了上阕的最后一句话“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你是风雨还是晴,我都依然保持着平常心。

这就是面对苦难的第二重境界。


就是不再有分别心,苦难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中性的,你不再对它们有评判,自然而然也不会再有得失心。

所以很多人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说的是人要怀抱一颗平常心,

但是我在这里想要再多说几句,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是过度解读,

但我觉得艺术就是这样,艺术家赋予了作品第一次生命,

而解读者赋予了这个作品第二次生命。所以你的解读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

那我会怎么看这句话?

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觉得最妙的,就是这个“无”字。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无所谓”,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佛教里的“无”。

无,不是没有,

它更大的意义,说的是,虚妄。


这就是面对苦难的第三重境界,

我在赤壁的那个篇章里也有说到。风雨也好,晴也好,就像是一场大梦,

梦境过后一切都会消弥。

所以当你了解到这一切的时候你觉得风雨和晴还重要吗?

它们已经不重要了,它们的出现,只是带给我们一个感受,

我们这辈子都是在玩“感受的游戏”,

但是感受是刹那间的,每一个新的当下都会有新的感受产生。

走过之后,就不要再执着了。

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在《定风波》这首词里面完成了对于苦难的跨越,

从自我宽慰到走向更加通透和旷达的人生。

为什么我觉得这首词的境界千百年来无人可比呢?

就是因为它不是纯粹地在展现自己的豁达。

它的豁达是从泥泞里长出来的,

是我们所有的人在经历苦难都必须要走过的境界。

千百年来,我们都在走他曾经走过的路,

对于我们而言,苏东坡既是同行者,也是领路人。




把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里,
那些打动我们的人与物,
带进当下人们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对苦难,人生的三重境界
《定风波》教学设计
说一首苏轼词,都说是最豪放的宋词,却鲜有人知背后的故事
旷达修苦难,自在渡红尘 ------建构型人格苏东坡的人生渡劫之路
诗酒趁年华,十首词读懂苏轼的豪放和豁达
爱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