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病不愈,可从调理脾胃入手,这个方不可少


作者:祝谌予


小编导读:临床上总有一些病症,迁延反复,甚为棘手。中医名家祝谌予先生认为,如果久治不愈,不妨从脾胃入手,并常以一方为主辨证加减,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到底是什么方子?祝老又是如何临证辨治的呢?且看正文~~



我在治疗某些慢性病,如眩晕、胸痹、低热、崩漏效不佳时,常从调理脾胃入手,另辟途径,而应手取效。

我认为,中医的脾胃病不仅包括西医消化系统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统有脾胃损伤的病证。因脾胃之盛衰对肝、心、肺、肾四脏皆有影响,脾胃之衰败,可以导致其他脏腑之气的衰败。《脾胃论》云:“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周慎斋亦云:“诸病不已,必寻道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众。”所以,我治疗脾胃与肝、心、肺、肾四脏同病时,常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培土兼治四脏。

如慢性肝炎患者,症见肝区疼痛,口苦咽干,乏力腹胀,纳差便溏,用本方合逍遥散健脾疏肝,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见胸闷气短、心区隐痛、心悸乏力或脉律不整、嗳气打嗝,用本方加生脉散、柏子仁、 丹参、生山楂、菖蒲、郁金等益气养阴,活血止痛,心脾同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症见咳嗽痰多,动则气喘,胸闷少气,大便溏薄,用本方合三子养亲汤或止嗽散加减,健脾益气,化痰止嗽,培土生金。慢性肾炎或尿毒症患者,症见肢体浮肿,头晕耳鸣,纳差呕恶,腰酸尿少,治用本方加大黄、附子或合六味地黄汤化裁,健脾益肾,利水消肿,脾肾同治。


【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77岁。

慢性咳喘现已10余年,每于秋冬季节受凉即发作。近1年多来,咳喘时发时止,缠绵不愈。1周前又因感冒后低热、咳喘加重而住院,胸透检查示“支气管周围炎”。经肌肉注射青霉素、口服止咳化痰药及超声雾化治疗,病情改善不著,乃邀祝师会诊。

现咳声无力,痰多稀白,动辄气喘,胸闷脘痞,纳差乏力,精神不振,舌体胖大,苔白腻,脉细滑。

辨证:脾虚不运,痰浊阻肺,余邪未尽。

治法: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处方:广木香10g,砂仁3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清半夏10g,炙甘草10g,炙前胡10g,炒苏子10g,莱菔子10g,冬瓜子15g,鱼腥草30g。每日1剂。

连服6剂,体温降至正常,痰量减少,咳喘亦略好转,胸透复查支气管周围炎症消失。守方去鱼腥草加浙贝母10g、生薏苡仁15g,再服12剂。患者咳痰极少,胸脘舒畅,精神转佳,纳食有味,仍感乏力气短,活动后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去木香、砂仁、前胡、白前等,加生黄芪15g、桔梗10g、升麻5g、柴胡10g,连服月余,咳喘基本控制,能任半日工作。嘱其常服咳嗽痰喘丸,对杜夙根。

按:本案年深日久,反复发作,肺脾两虚,母子同病。祝师施以香砂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标本同治,坚持补脾,而病得愈。



例2:患者,男,55岁。

患者2年前因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出院后一直服消心痛、心痛定等西药治疗,但胸闷、心前区疼痛仍反复发作,今年5月又因冠心病心绞痛发作而住院,经西药治疗改善不甚明显,又求治于中医。

现胸闷不舒,心前区隐痛,纳食不甘,食后腹胀,口干嗳气,乏力气短,痰少不易咯出,大便偏干,舌暗红,苔白,脉细弦。血压143/90mmHg。

辨证:脾胃不和,痰湿内阻,心气不足。

治法: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养心通脉。

处方:木香10g,砂仁6g(后下),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半夏10g,陈皮10g,麦门冬10g,五味子10g,丹参30g,菖蒲10g,郁金10g,羌活10g,菊花10g,黄芩10g,炙甘草6g。每日1剂。

连服14剂,二诊言胸闷及心前区疼痛明显好转,纳食增加,大便通畅 ,但仍有进食多则腹胀,多梦易醒,舌暗红,脉细弦。效不更方,守方加厚朴10g、枣仁10g,再服14剂。

三诊诉其心区闷痛基本告愈,未再发作心绞痛,精神体力均佳,可从事一般工作。守方配制蜜丸常用,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内阻,而致心脉失养,气滞不畅,所谓“子病及母”。祝师从脾胃入手,脾心同治,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燥湿化痰;配麦门冬、五味子而成生脉散以益气养阴、强心养神;加丹参、菖蒲、郁金、羌活、菊花等,既有通阳少活血、贯通心脉,又能理气开郁、利窍化浊。是以治不逾月而病瘳。(特别提示:以上文章转载网络,抛砖引玉,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交流


穴位那么多,怎样搭配按揉最养生?


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有不少人反对该学说,或言之为封建糟粕,故弄玄虚;或说其牵强附会,不符科学。对我而言,五行学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思维工具,用来学习中医,方便顺手,就像我们吃面条用筷子好使,何必非要换成叉子呢?

 


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下面简单说一下“五输穴”各自的含义。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xing)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shu)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隐白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上,如鱼际穴和的大都穴。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太渊穴和太白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经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尺泽和阴陵泉。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学中医,一定要一点一点渗透进去。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取穴原则(转载)
人体针灸按摩穴位图 耳朵全息 脊椎全息图 手掌背掌心&足底反射图 求加精华?-?生活百科?...
并不令人费解的五行学说
详情
道医脏腑图点穴法-下篇【医案举例】2 转载
脾经能治大病 论糖尿病与脾胃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