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诺贝尔奖不服中华水土?还是...(浪子背包客)
 
诺贝尔奖,曾经在很长的岁月里,是一个中式梦想。

那段时期,一部分“精英人士”,加上相关者和各种心理者,对诺奖的期待无限接近痴狂,还力图带动社会一起痴狂。

既然期待,首先就要把诺奖高调、飘高、神化,多么多么有名权威,多么多么神圣尊荣,名利双收等等。当然,为国争光也是要说的,虽然在得奖之前,这个调门不好太高。

必须大奖!请国家多多投钱!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尤其是专家!

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诺奖百多年记录中,直到2012年之前,从没留下过中国人的名字(自家不承认的和外籍人士不算),虽然努力过。

于是一次次地遗憾,一次次地痛心疾首,找理由、找借口,只是恨铁不成钢的声音较小,哭着喊着怪国家怪社会、要投资要社会地位的声音很大很久。

酸性发泄当然也有,比如说“诺贝尔奖其实没什么、差不多的奖多得是”,云云。

还有,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得不到诺奖的现实,常常跟“歧视”挂钩。(是不是这样后面再说)先说这个:既然说人家歧视,怎么还这么热切凑上去呢?

没劲啊。

…..

诺贝尔奖,是西方白人掌权国家瑞典国的奖,挪威也主持部分奖项。平心而论,有关的评奖机构,比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文学院,虽然也算不错,但在世界范围看,谈不上凌驾。

去年,该文学院更曝出严重的性丑闻,导致今年文学奖停办。

诺贝尔奖创始人,是瑞典人诺贝尔——别国有关情况了解不详,在我们国家,“科学家发明家”的确是他的“官方称呼”。

实际上,诺贝尔最“成功”的方面是少人强调的商业。他最出名的头衔,是“炸药大王”!

就说他的“炸药帝国”早期核心“硝化甘油(炸药)”吧,原本的发明人是一个意大利化学家,可后来取得专利的是诺贝尔。为什么呢?因为那个缺乏商业头脑的化学家没有把整套的验证流程搞完(这种事曾经很常见),还傻乎乎地把自己作过的部分发表出来,给诺贝尔知道了、记住了。

诺贝尔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赚大钱的家伙,接着那头绪,不惜拉全家大手笔几乎孤注一掷地投入,最终解决了硝化甘油实用化的问题,弄出硝化甘油炸药,由此大发其财!哪怕其间不止一次粗手粗脚地弄爆炸,炸死了亲弟弟,重伤了老爸,给赶出了居住地。

硝化甘油的用途,远不止炸药。诺贝尔的绝技,真不是化学实验。他一生中拥有的专利多达数百项!而且其中一些不同程度地商业化,带来利润滚滚。在那个年代,这足够夸张。不得不说,他具备超前和超凡的商业头脑,和商业运作能力,技术才能只是起步工具罢了。

但是必须指出,诺贝尔的火炸药,毫不夸张地说,极大助长了殖民战争和世界大战的破坏性,中国恰巧沦为其中的大号受害者之一。(古老的硝化甘油一度是世界头号猛炸药,一直用到二战以后,直到如今还在部分发射药、导火索等等中使用。甚至,它还成了药品。)

不夸张地说,死伤在诺贝尔炸药手下的人数以亿计!间接受影响的不计其数。诺贝尔奖,难免沾上了浓重血腥味,可貌似不是所有人留意这一点。

国内外有人给他“洗地”无数次,主论调就是“科学家不杀人、杀人的是政治”,“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等等。可是,可搞的东西多得是,没人逼搞炸药哇!

诺贝尔没有妻儿继承人。可“东方不亮西方亮”,不管他设立诺贝尔奖的初衷和后人操作如何,他成功了。世界不少人记住了他,他永远活在期望得奖及艳羡者心中。

…..

人这一生,首先是物质化的,然后是精神化的。钱是好东西啊,谁不爱呢?名牌货、美女帅哥、大房子、豪华轿车、舒适的海外生活、子孙享福没钱不行啊。诺贝尔奖那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数目,着实让人垂涎三尺,特别在前些年、在我们这样一个不富裕的国家。

吃饱了饭,还需要精神。高尚职业、世界级知名学者、万众瞩目、从者如云、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社会重点保护再配上可选的自我精神因素,实在是太醇的老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歌星算什么?总统算什么?大熊猫算什么?得了诺奖神马都是浮云。

特别以我们以前的国情,“一人得道群体得利”是明规则,只是多少、直接间接的问题——钱,还有明显的荣誉。

由此成就小集体渴望。再看现在若有人中了500万,有多少人会跟着高兴呢?

至于政治收获,或者认为的政治收获,呵呵,就不多说了。

因此,期望得大奖的群体膨胀了,并且“精英团体”的“声音”总是比较大的,有意无意地带动了社会跟着发热。(现在这热度不算什么,早年比现在火热十倍)

再说所谓的“歧视”问题,曾经的各种猜疑。

意识形态?不像,因为苏联人也得过数次诺奖——苏联可是西方资本主义死敌啊。

种族文化歧视?泰戈尔印度人得诺奖,巴基斯坦有人得,匈牙利有,阿根廷有日本人也得过些诺奖。

经济歧视?这个倒是沾边。欠发达。

就是欺负穷国弱国?这个都心里有数。

话说假设,我说假设,假设中国也有个“大中华奖”,奖金上千万,会不会情愿把这个奖发给本事大的外国人?白人?黑人?第三世界?邻国?发达国家?政治对头?刚打得满头包的敌国?当然不。中国的奖,一定会大力倾向中国人!

就是嘛。自己都这保守,就不用纠结别人歧视了。

谈客观吧,能冷静点。

交流是一方面,以前主被动“闭关”的色彩较重,谁想国外发论文都得特批,还藏着掖着的。人家不了解你,当然不给你发奖。

何况,在较长的时期我们国家技术实力的确不行,后赶不易。早些时候官媒的说法,说我国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技术,却只占产业中10%,其中许多涉及军工等保密产业。那么首先,高精尖技术这块啪嚓。

国家社会经济欠发达欠稳健欠开放,经济学奖基本没戏。

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奖,同样需要厚实的基础和长期稳定的保障,远不止是钱的问题。早先不是特殊情况嘛(但那时候也不是没有成就只是有些孤单)。

和平奖嘿嘿,嘿嘿

莫言得了文学奖只此一次,好似中华的文化底蕴足够铺垫。但是常常,想说点真人文也真的不容易。

对屠呦呦的医道不熟悉,但是想她能力强之余,一定运气很好吧。

所以说平心静气地“代入”,你是瑞典人、白人,你恐怕也不乐意给中国发奖,尤其对有些奖项,更受某些特别因素影响。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歧视也的确有。

怕人歧视,就得自强,然后才能够强。不知道自强只顾喊着要大奖,自取其辱,人恒辱之。

得大奖,算是不小的激励。但是过度扩大有关的追逐热情,弊多利少。

功利,的确可以是研究驱动力的一部分。但是过度的功利化,适得其反。没钱固然不成,只盯着钱容易走错路。乱七八糟的其它,各种杂波干扰啊。

功利化,经常追求的是外来资源,其实外来的东西经常不可靠,内功才是根本。

一般观点看来,钻研其实是很枯燥的,不管钻研人文还是钻研科学,大多数时间都必须艰苦摸索,用“漫漫黑夜、脚下尽坑”来形容不夸张。真正有巨大成就的学者,几乎都对自己的领域抱有长期的、超凡脱俗的“痴情”(当然还有天赋和敬业精神),不然很难坚持下来。经费几多?并非唯一因素。

大奖?对于他们来说更多地只是一笔有益的经费,而不是真正的追求。

天赋,中国人不缺,外籍华人已经有十多个得诺奖。“痴情”和敬业精神却严重受到功利和其它因素影响。

实际上如今的中华社会,已经过度的短期功利化了。“精英们”喊着“全球化”,从全球采购技术和零件,然后一组装加价就可以了!要是有垄断能力就更好了,等于捡钱啊。还可以炒股炒期货,短期见果。这种气氛下,有几个人、机构能平心静气地去搞思想搞科学、一搞几十年呢?就算有人想,周围的环境往往也不允许。

怎么样,人家一翻脸就来制裁了吧?顺便一句,制裁出现有人就喊着要砸钱加强研究,可投了钱,是不是一定行?其它条件具备不?还是花钱为主呢。

本来,少有的可以平心静气做研究的地方是大学等官办机构,可那里的体制其实更有利于“普通人才”背书本写论文混饭吃。想搞研究?得找投资。学校和企业会问你能不能赚钱、什么时候赚钱,理由还很高大上:经济建设为中心,研究要转化生产力嘛!不能赚钱啊,那就等着领导雨露均沾吧,添个电脑什么的搞理论够用了。

中国高校每年都发展许多课题、产生许多研究成果,数量几乎算世界第一,但是有的是因为缺乏长期支持而不能进一步进展,有的是其它原因。

还有,中华社会的人文状况、人际关系存在问题,严重干扰科学和人文发展——要知道破坏比建设容易多了。甚至经常的,仅仅占着位置玩不配合就够呛——有的是真配合不上。

更敏感的问题大家都有数,嘿嘿。

经济投入重不重要?重要。但真心不是唯一的问题。片面伸手,疑似浮躁了。更有胡乱跟腐朽攀比的,搞来搞去研究没如何、搞得脑满肠肥的,呵呵。

说了半天,其实一两句话够用:想得大奖,需要一颗平常进取心,许多颗平常进取心,踏踏实实的长期拼——是的,努力不够,得拼。越是频频翘首渴望,越得不到。

可话说回来,真要那么纯洁,还差什么大奖么?

————————

亲们,只是为中华崛起而就事论事,不针对任何人士。

浪子背包客问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诺贝尔奖首次颁发---1901年
创立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诺贝尔
诺贝尔奖:诺贝尔人生的纠结,上帝为他开一扇大门,却关了所有的窗
又到诺奖颁奖,诺贝尔奖120年了,关于诺贝尔的故事却已少有人知
诺贝尔奖
每天了解一个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