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众说齐白石山水

前几天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出了邀请大家一起来聊齐白石山水展的信息,我们陆续收到了许多热心观众的留言。在整理这些留言的时候,我非常地感慨:不知是何样的机缘,让大家知道了北京画院美术馆?让我们可以在同一个空间中,观看齐白石的作品,并且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体会。

美术馆真的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在这里古人和今人的情感发生了碰撞,我们所看仿佛是别人的作品,而实际也许正是另一个自己。在这里我们去感受,去寻找那位画者的心路,也在认识自己的心灵。

从2013年北京画院公众号运营以来,重要展览我们常会邀请观众评展,就是希望能够和最普通的观众一起分享艺术,并传播艺术。艺术从来不应是高高在上的面目,而应该属于我们每个人,属于每一个被艺术所感动的人。

由于留言观众很多,我们选取最精彩的留言内容和大家分享。等齐白石山水展的画册出版后,我们会陆续和这些观众联系,邮寄画册,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陈锐华 80岁 退休

陈阿姨是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只要我们有讲座,她不上绘画课,就一定会坐十站公交车,来听讲座,并认真记笔记。由于陈阿姨不会电脑打字,她就将感受认真写在稿纸上转给我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无分老幼。

观展感受

——品读齐白石

一、画魂

1919年李苦禅26岁,拜齐白石为师。齐老知苦禅拉“洋车”维持生计,收苦禅为徒,不收学费。曾赠诗一首:

怜君能不误聪明,耻向邯郸共学行。

若使当年慕名学,槐堂今日有门生。

(注:陈师曾字槐堂)

并赠印一方“死无休”寓意“丹青不知老将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齐老一生,砚田耕作,年复一年的靠艺术独立于世。

无人格便无画格,风骨是人的灵魂,也是画魂。齐白石的画就有这样的魂。

二、锤炼笔墨

自从《芥子园画谱》激起齐白石学绘画的雄心开始,拜师学艺、“五出五归”,诗情画意一发不可收拾。

齐老从1909年到1919年的11年中,速写稿千余张。

1956年齐老自述中说:“共作画千预付,诗数千首,治印也千余……。”

经过这样的辛勤耕耘,锤炼笔墨,练就了真功夫,笔酣墨饱,力健有锋。

三、无以伦比的艺术家

齐老的画充溢着真、善、美。包蕴着民间生活的质朴,化合了文人画的精华与民间艺术的活力,凝聚为一种全新的艺术模式。古朴、粗率的泼墨大写意,那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近一个实际的人生,半个世纪的锤炼,造就了这样一个无以伦比的艺术家——齐白石。

四、我的必修课——研习齐白石山水

齐白石山水,构图奇异、造型神妙,极富创造性,极具现代感。尤其感动我的是画云、画水,是我在众多山水画中找不到的。为研习,我制作了《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的视频如下,以细细品读……。

陈锐华

2018年8月20日

赵扬 书画爱好者

石门二十四景石门卧云图 齐白石

1910年 34×45.5cm 册页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与白石老人艺术结缘于四年前北京画院举办的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大展,记得当时在展厅一隅的墙壁上第一次看到了辽宁省博物院收藏的石门二十四景展板,虽然不是作品原件,但构图的简洁与奇趣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从此念念不忘。

令我惊喜的是在此次北京画院举办的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展览中,石门二十四景这套册页竟然近在眼前!当我面对墙面上悬挂整齐的作品时压抑不住内心老友重逢般的激动与喜悦,拿相机的手都有点颤抖。近些再近些,慢慢地在画面上寻找心底记忆中的模样,是的,是的,一如往昔,尽管纸面上有些许泛黄的斑点--那是岁月流过的印记。作品构图清逸出奇,简约却不简单,用色大胆鲜艳却绝不俗媚,墨与水的交融层层分明却又浑然一体,题跋平实又富有意趣。

石门观云中那一条条似漫不经心勾勒的飘逸线条被策展人印在了地面上,令观者身在展厅却又仿若悠游于白云缭绕的群山之间;柳溪晚钓中“却无鱼处且勾留”渔隐是也;松山竹马该是儿时嬉戏的记忆;龙井涤砚题跋中道出了白石老人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与观察大自然写生相结合的创作思想;棣楼吹笛仿若天外清音飘渺入耳令人浑然物外......画中春天的翠柳黄鹂,夏日的荷塘清凉,秋天的满篱秋菊,冬日的枯木昏鸦.......寄托了白石老人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于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是一个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世界,是遥远的桃源仙境与现实的田园牧歌相融合的笔墨天地,充满了其内心对自然、对生活的种种怀想与感悟。这些山水画最能显现其艺术的独创性与超越时代的革新性。

与古为徒视为正道,与古为新方成正果。

Ashley 22岁 学生

山水意境的“初识”感

又见白石老人的画作在北京画院展出,但一切却如同“初识”。所谓“初识”,并不是记忆力衰退而导致的初识之感,而是在多次观看画作后依然可以像初识时给予新发现,这也是白石老人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致。

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作陈列在画院的一至四层中,每一层皆表现着老人的不同时期,而展厅入口处山峦连绵般的布展方式,也避免了一眼望穿的观展体验,画作隐隐约约在山峦后浮现,遥相呼应着......

因与艺术家处于不同时期,有些事件并无法感同身受,但也知晓白石老人的艺术之路并不是得天独厚的,而早期的困苦生活也并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认真追求,从早期描红纸上上的描画雷公神像到借阅《芥子园画谱》来描摹学习等等,虽大器晚成,但最终也是没有亏负手中的笔。这次展览中展出了很多白石老人学习山水画的临摹习作与写生创作小稿,虽然白石老人学习山水画时已不是早期砍柴牧牛时的穷困潦倒,但也并没有十分优越的条件,水陆交通依然十分不便,旅途自然也是十分的漫长,但也是这漫长的路途,才能驻足停留,对山水景物细细观赏,认真研究,心性与表达方式也更好的结合,也为后期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加灵动的笔墨,时髦新颖的构图,独特的意象......

借山图之六 齐白石

1910年 30×48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展览中的《借山图册》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是反复重温也仍会有初识感的画作,初观画作会感到不拘泥于“四王”的传统趣味,而且构图新颖别致、笔墨言简意赅、画境洒脱自然,画中的诗句清新可人,书写的方法与画中笔墨线条始终也是始终保持和谐步调的,或钝拙或灵动。再观画作不禁深感白石老人自创风格,勇于尝试,并没有随波逐流、一味随古的态度,猜想这也是虽然时间流逝,但并没有丝毫减少我们与之共鸣的原因吧。

此展中的布展是值得观者欣赏品味的。此展的效果不仅仅是入口处的“山峦连绵”,展厅中也有些许印刷着画作局部的隔断,墙壁也粉刷了与画作相呼应的颜色,一层的展厅还设置了影像作品来阐述白石老人的艺术,相对方便观者理解展览,而较好的布展也会带给观者良好的观感。

李沫 30岁 社区工作者

《超览楼禊集图卷》述闻

超览楼禊集图卷 齐白石

36.1×132.4cm 手卷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乍经离乱岂无愁》: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明节的后两天,他在长沙瞿子玖家里的超览楼看樱花海棠,王湘绮叫他画一幅《超览楼禊集图》,他答允了没有践诺。时间过得真快,到了1938年的春天,一晃已将30年了,瞿子玖的小儿子瞿兑之,请他补画此图。他想起当年的情景,就画了交去,说是尽了一件心事。

按:《超览楼禊集图卷》齐白石题跋:“己卯秋九月大病后,手不应心,强涂塞责。白石齐璜。”又瞿宣颖(兑之)庚子年题跋:“是为己卯,余与白石京邸”。己卯即1939年,1938年说误。

张次溪《齐白石的一生·姓名人识鬓成丝》:

清明节后二天,王湘绮借瞿子玖家里的超览楼,招集友人饮宴,看樱花海棠。写信给他说:“借瞿协揆楼,约文人二三同集,请翩然一到!”他接信后就去了。同座的人,除了瞿氏父子,尚有嘉兴人金甸臣、茶陵人谭祖同等。瞿子玖名鸿宴,当过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瞿子玖的小儿子瞿宣颖,号兑之,也是王湘绮的门生,和他是同门,那时还不到20岁。谭祖同,就是谭泽闿。

按:瞿宣颖(兑之)庚子年题跋:“又湘绮日记云:是日同请金甸臣、谭祖同、齐白石看海棠、樱花,金君是时方以靖州牧解官,暂与斯会,谭君实未至也。”湘绮日记即《湘绮楼日记》,今检其书“十日 晴。午初过子玖,同请金、谭、齐看樱花、海棠。子玖作《樱花歌》……”可见“金君是时方以靖州牧解官,暂与斯会,谭君实未至也。”是瞿宣颖(兑之)自己的话。又《日记》第二天“十一日 阴。濒生、祖同、周生来。”可见谭祖同当时在长沙,故谭祖同十日是否至超览楼,此事存疑待考。

刘烨 48岁 电信业从业人员

这个夏天,在最炎热的天气里,北京画院美术馆《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画展火热开幕了。超过一百幅的齐白石精品山水画,按照创作时间分成学画初成、衰年变法和炉火纯青这三个阶段展示,让每一个参观者不仅能够欣赏到齐白石不同时期的佳作,同时,观众仿佛跟随白石老人一起走过他精彩的一生。

从前,我少不更事,总以为见过了虾,见过了工虫,见过了花神,就算是看过了齐白石。看了这次展览我才明白,这里,这个展,才是我认识齐白石的开始。都说齐白石是伟大的画家,我也这样认为,那么他伟大在何处?他的变革又变了什么?我试着说说我的一点浅见:

1.齐白石的伟大在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以及所达到的高度。

看齐白石的画毋庸置疑,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中国水墨画。因为他用毛笔墨汁宣纸作画,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画法、构图、颜色、形式…….看看那些山,那些松树、那些竹子,都是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但他在继承的同时还进一步追古。他的画中很多山都尝试不用文人画中常见的皴法,而是借用宋元绢画的渲染。在纸上做渲染,并不像在绢上做渲染有层次感,这样会削弱山的立体感,使山看起来完全是二维的、平面化的,但是却更能突出作者本人想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另外,齐白石的山水画中有明清山水画已经丢失了的古代山水画的空寂质感。元代的倪瓒等和更早的大师们,他们的山水画是以自然的角度看山水,以自然看自然,那画必然就是孤寂寥落的,因为没有爱热闹的人类的什么事。而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是藏着的,观画人要去感受,去悟。明代以后的山水画确是热闹的,作者普遍是以自己的眼睛看山水,表达自己主观的山水。齐白石的山水,也是以他个人主观视角在看山水,但是他的作品并没有让人感到热闹,反而是一种宁静的、空寂的感觉。

2.齐白石除了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还是一位诗人。

石门二十四景春坞纸鸢图 齐白石

1910年 34×45.5cm 册页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自己说,他的老师说他的诗粗俗。我以为齐白石自认是一位诗人,是因为他的诗意不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他的诗意是通过画表达的。他将传统中国水墨画进行简单化,但是这个“简单化”绝不是偷工减料,而是简化画面内容的同时,增加诗意在其中。《石门二十四景》中的《春坞纸鸢图》,你仿佛能听到春风在山中的回声;站在《古树归鸦图》前,不由将人从热闹的展览中带入空静寂寥的古树旁;《四季山水十二条屏》中的《木叶泉声》构图非常简单,在手机相机普及率如此之高的当代,即便是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人,都能说出这是线条构图法。可是,你看着画,仿佛就能听到潺潺水声,看到波光粼粼......好吧,无论你的感受如何,反正我是听到了、看到了,还被那波光晃了一下眼睛;《月圆石寿》中,那清冷的月光照着大地,给树木都蒙上了一层光晕。也许,齐白石的诗句是粗俗的,但是他画中的诗意,是如此的优雅并且令人沉醉。中国画讲究虚实,讲究意境,而诗意就是意境最高级的表达。

3.齐白石作品中感情的流露,他的真、他的爱、他的萌。

齐白石不同于其他所有中国画画家,他是最敢于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真实感情的画家。他的那些虾、鱼、螃蟹、菊花、葫芦,着眼点都非常小而寻常,但他拿出来大书特书,他就是要告诉大家,他喜欢这些平凡的东西,他热爱平淡朴素的生活。他笔下的牛、孩童和老翁,寥寥几笔,却又那样的可爱而真实。《四季山水十二条屏》中的《飞鸟暮归》那被晚霞染成淡粉色的天空,让大家看到历经沧桑的老人,原来他心中的晚霞还是那样的艳丽。他认为《大好园林》,必要有一只母鸡就要有一只公鸡。九十二岁的老人怜悯女弟子没有得到自己的画,就特地画一幅多彩的小画送给她。除了技法,除了胸怀,我想正是这样的爱,这样的纯真造就了大师的伟大吧。

4. 齐白石也是幸运的,中国画发展到他的时期,近两千年的时间,已经完全被禁锢。从元到清,大师们都是在不停的模仿前代大师,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创新,而此时的西方绘画也在寻求突破。齐白石和毕加索,他们不约而同,都以自己的主观视角表达世界,表达情感。较之于客观世界的真实,我更关心我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他们二人绘画中所传达的信息。毕加索建立了立体派,而齐白石突破了传统的中国文人画,将中国水墨画带上了新的高度,也给中国水墨画带来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

雷保东 24岁 考研中

风吹月寒江夜

在北京画院举办的“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画专题展中许多画以前未见,童子无知,因而多次观展时看时新。此次画展中将齐白石的山水画,将出入门庭之作到变法后作品的形成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者对齐白石山水画的整体脉络有一个清晰认知。画展中作品非常丰富,想谈很多然才疏学浅无能为之。以下只是作为观者对我最感兴趣的借山图册中的“风月夜行”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指正。

对于借山图册的创作背景,有许多专家老师写过文章,无才述之乃画蛇添足。

“风月夜行”借山图之十一1910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此图为横构图主体物位于左下角,图中写二石(有理解成土坡)一浓一淡,老松生发于石中并绕之以枯藤乘风而荡,藤下行一人,月色皎洁透过老松轻抚大地,江面寒气袭人(路旁空白我理解为江面,或许有人将之理解为高地下夜色苍茫未尝不可)衬得江月明并用花青将月托出,上接短横与之挤出云气,右下铃印“阿芝”。图中齐白石用朴素的笔墨组合成一幅意境深远的作品,为何能让作品达到这种效果,我将试着谈谈我的看法。我们可以将画面分为四部分,对其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为近景,近处有二石形似馒头为半圆形,造型整洁以团块的形置于左下角,并无任何琐碎,增加了画面的秩序感、节奏感、韵律感,如果将此二石造型换太湖石,形虽美但呈现在观众面前将会是另一番景致,因为奇形会吸引观者眼球并于心中造成波动感。图中二石皴法单一,用“米家”的横点有序的写于石面将这种秩序感叠加到一起,豪无杂乱之感,加强了石头造型的整体感。此外二石皆用墨色由淡到浓由上到下一层层写成,既加强了石的厚重感又呈现出节奏感。以墨为主是中国画的传统,墨相对于颜色更容易让人静下来,“五色令人目盲”亦是此理,此处墨色将二石融合成一个整体并服务于整个画面氛围,为老人用墨的妙处所在。后石的笔触将观者的目光引向老松并且由外向内有聚气之作用,印家熟于此道,亦可窥出匠心。老松生于石间造型简洁以双钩法作松,出枝皆为左右相生,松针作半圆形皆朝向右边以示风向,浓淡有序、疏密有致,同老干一起构成一种“势”,这种势既表现在构图上彰显出苍劲的气势感,又表示在风势上通过松树左右朝向将树势及风势结合在一起在画面中极具张力,此外还表示在松树本身的象征意义上,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敢于同严寒抗争的性格,也有长寿之意。松树双钩有使两块墨石透气、生动、有阴阳之变、聚气之效,并且通过枯藤将气引至行人。

行人或他乡游子、或如东坡深夜访友、或是老人自己的写照。访友归途,深夜孤身行于江堤,身后掠过江上寒风,寒风穿过破旧的棉袄带给游子刺骨的寒意,不由得将棉衣裹紧并将双手套在袖筒内加紧步伐急行,似是要躲避寒风,却道明月照处皆寒风,于是放缓了跨出一大步脚的节奏。老人用波动而且有力度的线条分出路面与江面,并不做过多的渲染。

第二部分为中间段,亦为松间寒月。月的位置刚好避开整个画面的中心点,上下看居于中间偏上,左右看居于中间偏左。月是留出来的,细查有用花青勾过的痕迹(说明老人做事一丝不苟)并借墨骨之技巧将线隐藏在颜色之中,中间段用花青留出皎月,由月到两边形成由浓到淡的节奏感。夜色用花青表示,于左边留出空白挤出云气,有使之生动、承上启下的功效,在色彩学上“花青”可称为冷色系颜色,让观者有深远、透明、冷静之感,增强了画面的洁净感,烘托出寒冷的氛围。

第三部分为画面为画面最上面靠左的短横,亦用花青写成,同第二部分左边缺口处相呼应并与之挤出云气,也兼有聚气之功效。第四部分为印章,此图无落款,只铃印:阿芝(朱文)于右下,与画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起到平衡画面、聚气、呼应以及签名的作用。铃印于右下方,特讨巧,再往下就将画面堵死了,往上既压不住画面又同第二部分相矛盾。将印置于同行人头一般高的位置挡住了,由石到松到枯藤到行人传过来的“气”、“势”,或隐或显,如风势则为显性。

通过这四部分析,对整张画的氛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画面中经可能的将物象简化、整体化、平面化(从构成上说)、秩序化,让所有物象都服务于意境。从石的用笔、用墨到老松、枯藤的势,行人的走向天空中云的方向皆呈现出秩序感、节奏感。此种节奏感、秩序感蕴藏在我们观画的感受“洁”“净”中,并孕育出孤寒之意。“寒”突出整个画面的意境,从简简单单的枯藤随风而荡,行人衣着动作可以看出老人,如同“竹锁桥边买酒家”极具匠心。下面的句子便是我对“风月夜行”的理解,也是此文的结语。

风吹月寒江夜白,

藤拽松间江月满。

北风隔断乡音连,

江畔孤影行路难。

敬涛 IT行业

感人心者是深情

石门二十四景古树归鸦图 齐白石

1910年 34×45.5cm 册页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一生多次以老树乌鸦入画,本次展览触动我心的是三幅同题、同跋的《枯树归鸦图》。三幅画完整体现了齐白石画风从简至繁、再返简的变法过程,以及情寓于山水的意境。

枯树归鸦图齐白石

1930年 70×34cm 轴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先看画作内容。第一个是1910年所做作石门二十四景中的第五幅,藏于辽宁博物馆,树木仅剩枯枝,重笔点出的乌鸦,一半空中徘徊,一半停驻枝头,大量留白,可看出承袭八大山人、石涛画风痕迹,流露出对艰辛生活的无奈之情。第二个是1930年所做《枯树归鸦图》,藏于中央美院博物馆。此时白石已60岁,此作描绘的乌鸦归巢,比20年前更生机盎然,画面增加了房屋、远山、小桥、栏杆,房屋用屋顶以代表,远山以淡墨给出,给足了想象空间。画面成群结队的乌鸦,错落有致,已完全摆脱了八大的影响,形成明快开朗的画风,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三个是1949年所作《古树归鸦》,此时白石老人已89岁,乡思、乡情、乡愁是老人晚年创作的主题,相比从前,此幅重回简约,情浓于景:看破世间百态,望尽天涯,寻找来时路。首次乌鸦抱团归栖枝头,个别2-3只飞舞;首次出现了彩色,淡绿的近山与夕阳下淡粉的云;首次出现了树下桥上蹒跚行走的老人,画出了在梦中寻找归乡路的白石老人,着重体现豁达与盼归之情。作品呈现出精湛的技艺与大匠风范,晚年回归的不是简单,而是大道至简。

古树归鸦齐白石

1949年 138×47.5cm 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看画之后再看题跋,三幅《古树归鸦图》题为:“八哥解语偏饶舌,鹦鹉能言有是非。省却人间烦恼事,斜阳古树看鸦归。”借诗明志:谁愿说啥就说啥,我做真实的自己。不为名利、是非所累,俭朴率真,最终如倦鸦归林,终老于尘土。

齐白石曾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策展人用心寻找了古树归鸦系列画,正切合本次画展主题《胸中山水奇天下》,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王建南 大学教师

本来不准备写些什么,看了北京画院公众号下的观众留言,还是决定写一段话。首先感谢画院将观众留言都坦诚发布,甚至那些有点气势汹汹、似乎要声讨齐白石的留言。针对有些观众对齐白石山水画的置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也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齐白石在自述中曾记述道:“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齐白石的山水画达到了与花卉画一样高超的成就,这是不少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如同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所遭到的冷遇相似,如今还是有不少观众朋友看不懂他在山水画方面超越古今的成就。

北京画院美术馆为齐白石办山水画专展,已是第二次。这一次的规模更大,几乎集结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山水画作。为什么还有不少人看不懂他的山水画,认为他的山水没有气势、没有层次、没有丰富的墨色之分呢?我觉得还是在观看时带有了个人更多的“私心杂念”。这些朋友习惯于欣赏北宋的写实山水,元代的写意山水,明清的文人雅致山水,还有近代山水如李可染的黑重厚密、傅抱石的气势饱满、黄宾虹的层层厚积、白雪石的清润灵秀、郭传璋的古意盎然,而忘却了山水画之真谛如石涛在《画语录》中所言:“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

林山 齐白石(局部)

1924年 86.2×43.1cm 轴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在齐白石漫长的习画与卖画生涯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反对宗派拘束”,他曾云:“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他鲜明地反对死临死摹,他常说“胸中山气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而在民国时期,赞同他这一见解、认为他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的人中,只有“陈师曾是头一个,其余就算瑞光和尚和徐悲鸿了。”

到了二十一世纪,尽管还有不少人看不懂齐白石在山水画方面的独特创造,但从画院公众号的留言中,我还是看到了有更多的人看懂了齐白石的山水。比如有一位观众写道:“看了留言,原来那么多人说白石老人山水不好,我不懂画,本来准备看草虫来的,来了才知道是山水,但看得津津有味……”。另一位观众留言:“白石老人的山水画给人一种亲切感,好像就是我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小景……。”怀着本心来看齐白石的山水,不带有任何的成见,就能一下子步入他的山水世界。如果要将齐白石的山水与古代山水大师比较一番,请从“清初四僧”的山水画进入。明末清初的四位僧人正是在“天崩地裂”的朝代变革之中,放下一切前辈之见,以各自的真心,放眼观看山川河流草石树木,在宣纸上大胆落墨,或如八大的简淡荒疏、或如石涛的纵横淋漓、或如渐江的冷逸峭拔、或如髡残的苍莽浑融。齐白石沿八大山人的极简山水之路,依石涛之“舍我其谁”的独创精神,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之新构图、新笔墨和新境界。

放下一切成见,用自己的真心,进入齐白石的山水世界,感受他的情怀。

正如王建南老师所说的,有许多观众也提到看不懂齐白石山水,觉得齐白石的山水画得不好,这样的现象非常有趣,一百年前齐白石的山水颇受争议,一百年后他的山水作品依然比他其他题材的作品有着更多的争议。究竟为何?

在此,一并将之前公众号中对齐白石山水持有怀疑和否定态度的留言列出,供大家深入思考这一现象。作为美术馆我们亦希望听到各方言论。

观众留言1:

做为一种视觉艺,让人一看就有一种美的享受,比如中国山水画反映出祖国的锦绣山河、山青水秀、河山壮丽、山美水美、山高水长等等,像看到漓江、桂林、黄山、华山等名山,它们的秀美、壮丽令人畄恋忘返,百看不厌,更激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看了齐大师的山水画,我就没有感觉到祖国的山河无美可言,只是秃山和单调的小丘,尽管齐大师用高度的简练和概括,但我宁可在我家墙上悬掛白雪石、郭传章、曾刚等画家的画,而齐老的画再有收藏价值,价钱再昂贵,我也不悬掛在墙上的,因为没欣赏价值,一幅书画作品必须有广泛的审美性,如只有极少数人读的画,甚至连我本人都看不来美在哪儿,掛它何用?这是我做为一个不懂高端艺的观点,请高人原谅。

一幅好的书画作品,不管是内行和外行都看得懂,都很欣赏,阅后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就有很多书画爱好者去研究和学习,自齐老独创自已风格的山水画己多年了,据我观察(也可能是主观的),没有任何人去学习齐老的山水画,这说明什么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观众留言2:

因为他是齐白石!试问,如果我把山水画也画成这样,谁能承认?大师吗,画成啥样,都有人追捧!看看同样是大师,吳昌硕的山水…比一下就知了!他的写意画,确实是大师级的,是值得后人好好的学习的。可这不能说他画什么都好,特别是他的山水画,我不认为就好!

【展览信息】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至四层展厅

展览时间:2018年7月21日至9月23日(周一闭馆)

(编辑:罗元欣)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齐白石山水画看中国绘画的现代性——兼论中外收藏品味之异同
胸中山水奇天下
弥足珍贵的齐白石山水画欣赏--1
齐白石字画精品欣赏
白石老人的山水画
他救了齐白石一命,齐老送了他12幅画,现在估值15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