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激发人的使命,才是真使命 | 文化-组织-人

好的使命,是活的使命,是融入血液里的使命,是让大家谈论起来就有激情的。

文 5446字|阅读约14分钟


  • 作者 | 黄旭

  • 来源 | 《13+1体系:打造持续健康的组织》,机械工业出版社

  • 分享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ID:guanlizhisheng2015

  • 合作 | 010-62557029 13611264887(微信)

 

确定使命的重点是内容,不是形式,不在于找到一句漂亮的话,而是要能给团队说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且我们是认真的, 是真的相信这个使命。接着要让更多的人理解、认可和加入我们,用使命来招人和驱动我们的日常工作。

01


What:什么是使命


“使命”这词的英文是“mission”,也有“任务”的含义。打游戏,每一关给你的任务就是一个mission,例如电影《碟中谍》的英文原名Mission impossible是指“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谈到“使命”,我经常用三个建筑工人的故事来说明。

在建筑工地上,有三个建筑工人。你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呢?”第一个工人回答说:“这不是人干的活儿,天气这么热,这活儿太辛苦了。”第二个工人回答说:“为了老婆孩子,我在养家糊口啊!”第三个工人回答说:“我在建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

三个人,三种感觉,三种状态。

第一种:眼睛里没光,只有负能量、消极情绪。在做“被迫的、不得已”的事情,说不出“为什么而做,要做什么”。长远来看,随波逐流,没有方向感。属于不靠谱、不担当、不负责。这种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从来不差理由”。

第二种:眼睛里有光,有责任,有方向。有人会因为家庭说“我要努力工作、努力挣钱”等,属于靠谱、担当、负责,至少有小目标、小追求。

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区别是无和有的区别,或者是负和正的区别。

第三种:有使命感、宏大的目标和长远的追求。比如马云做电商、乔布斯做iPhone、任正非做5G等,属于大靠谱、大担当、大责任、大梦想。

第二种和第三种的区别是:小和大的区别,1和10、100、1000甚至10000的区别。

我们做人或做公司别做第一种,至少做第二种,最好能做第三种。

这几种状态,其实就是你的使命感。使命就是要说明公司是干什么的,以及为什么要干。为什么比干什么还重要!我们要做的这件事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有价值的事。这事可能需要我们花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是我们的人生价值所在,是我们的事业。

拥有使命感是那种“晚上睡觉都在想着,早上一起来就去干”的感觉,是每当说起来眼睛里有光的那种状态。

其实,使命这个雪球是一点点滚大的。在任正非会见索尼CEO吉田宪一郎的会谈纪要中曾经提到,任正非被问到是否一开始就想把企业做到世界第一的厂家时,任正非回答:“没有。40多岁创业是因为我的人生换了一次轨道,大裁军整建制地把我们部队裁掉,我们只能走向市场经济。从军队转业的我,不熟悉市场经济,活不下去,必须要找一条活路。被裁军以后,命运是很难的,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当时是如何求生存的问题。从人生的高位跌到谷底,我自己要生存,还要养活父母、老婆、孩子,找不到地方用我,我也不甘心,就只有走向创业。”

02


Why:为什么使命重要


( 1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我有一个同学受王阳明影响很大。一次他专门来杭州,让我陪他去看了王阳明的故居。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了解王阳明。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的这句话: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我对王阳明了解有限,但对他这句话非常认同。我的理解是立志很重要。没有志,你什么也做不成。

王阳明从小立大志。12岁的时候,他就问他的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那个老师就说:“读书当状元是人生第一等事。”而王阳明反驳老师说:“读书当状元不是第一等大事,成为圣贤之人才是。”普通人读书就是为了能当官,能出人头地,而王阳明不是,所以他注定不是普通人。

立志做圣贤的王阳明,为了能够报效国家,开始学习射箭、兵法,还孤身去边疆考察。后来做官被贬,龙场悟道。这之后,他曾在江西剿匪,在鄱阳湖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在绍兴立院讲学,位至两广总督。最后病逝归途,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用传奇的一生追求做圣贤,成了一位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军事家。

明确使命,就是明志,明确方向。

我们为公司制定使命,就是要告诉大家(主要是员工、客户、供应商)我们是做什么的,以及为什么要做。

要立大志!使命决定了每家企业的高度,是要建成一幢高楼大厦,还是一个小茅草屋。立什么样的志,立大志、立小志还是不立志,让企业和企业之间产生天壤之别。


目标越高,得到的越多;目标越低,得到的越少。

(2)使命是用来招人的。

使命确定好,才能招对人。越早制定好使命,说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以及为什么,就能越早吸引那些认可我们的、和我们志问道合的人上车!

每个公司都可以看成是一辆巴士, 我们的巴士是开往广州的,而你们公司的巴士是开往青岛的。我们去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目的地,不同的使命。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想和我们去往同一目的地的人上车,而不能让什么人都上车。

(3)使命是用来指导工作的。

使命确定好,日常工作就有了指引方向的航标灯。使命是指导工作的一辈子的大箭头,用来提醒我们每天的时间精力是否投放在了正确的方向上。

上了我们车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这辆车是开往广州的。在这辆车上,各部门人员每天都在齐心协力操心着去广州的事。指导工作的方向就是去广州。

很多时候,特别是决定到底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时,使命起着关键作用。

是应该使命驱动还是老板驱动呢?如果是使命驱动,那大家都在忙同一件事,大家的状态是主动的,是自发的。大家可以相互提醒相互影响和促进。如果是老板驱动,那就每天要看老板的脸色和心情,是“试”的心态,不是“要”的心态。

在中国的企业家里面,马云可能是最擅长使用“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来管理公司的了。他在湖畔大学专门为此进行了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到:

● 使命、愿景、价值观,在关键时候能起重大作用。

● 看创始人信不信,老板边上的人信不信。

● 你相信,才会有人相信。

● 你不信,上面松一点,下面基本上垮掉了。

● 在重大利益决定,生死攸关时,何去何从时,它们发挥着重大作用。我们是认真的(take it seriously)。

● 骨子里,血液里,不是墙上的。

● 第一天成立公司时,就想好,至于多和少是另一回事。

● 没有这个,你不可能在后面孤独的路、曲折的路上走下去。

● 今天每一家成功的公司,一定有一样(这样的)东西。

● 阿里巴巴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直放在其官网首页上。

03


How:怎么践行使命


(1)谁负责:CEO为主,Top10为辅。

“13+1”的第一个层面“精神层面”和第二个层面“商业层面”都是以CEO为主,Top10为辅。(见表1-1)

CEO可以和Top10商量、讨论,但最后的决策权在CEO。

(2)确定使命:一句话或一段话都行。

确定使命的重点是内容,不是形式。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甚至很多和阿里巴巴没有打过交道的人也知道这句话。朗朗上口,容易记,也好理解。

很多时候,企业的老板和高管也发愁,问我:“怎么能为使命找到像这样的一句话?”

我的回复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如果能找到这样一句称心如意的话,当然好。 找不到也没有关系。如果没有找到称心的一句话,为什么不可以写一段话?标准的模式是:“我们为了谁,提供什么、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真正的重点不在于找到一句漂亮的话,而是要能给团队说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且我们是认真的, 是真的相信这个使命。接着要让更多的人理解、认可和加入我们,用使命来招人和驱动我们的日常工作。

使命可大可小,不一定越大越好,关键是信不信,是否有感觉。

(3)使命确定了后,要宣讲,要使用。

使命要常讲,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要常用,天天用、月月用、年年用;要好用。

使命定了之后,要通过宣讲,让更多的人知道,让使命成为每个人的使命。你不讲就没人知道。你讲得少,大家就会忘记。

你公司的使命的好坏应该由谁来评价?应该是由你使命的受众来评价,即你的员工、客户和供应商。要看他们能否听懂、是否认可、是否觉得有意义,并愿意参与进来!

除了宣讲,还要经常使用,大会小会经常用。用来招聘,找志同道合的人。用来指导日常工作,提醒和确保大家还在正确的前进轨道上。

所以好的使命,是活的使命,是在你我血液里的使命,是让大家谈论起来就有激情的,而非墙上装饰用的、冷冰冰的文字。

(4)鼓励各部门定部门使命。

因为使命离每个人越近才能让人越有感觉,越能指导日常工作,越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反过来高高在上的使命,不能和自己部门的工作产生多少联系的使命,不会发挥什么作用。



【案例1:沃尔玛的部门使命】

1999年我加入沃尔玛的时候,沃尔玛在中国只有5家店,当时的目标是要开100家店。我的任务就是为这100家店培养100个班子。每一个班子的标准配置是一个总经理、一个常务副总、三个副总以及下面的部门经理和主管。

虽然公司发展总体向好,但公司内部管理环境并不是那么好。那个时候高层都是外籍人员的天下,比较喜欢搞办公室政治,大佬们都在忙着争宠、争权力。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工作还是得到了四大业务部门的支持。四个业务老板陆陆续续给了我十多个业务上的专家,让他们加入我的HR团队。这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破天荒了。

那么我这个零售新人,怎么能管理好这些专家,把事情做起来呢?

两年后,我们部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为当时的大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回过头来看,当时对我工作帮助最大的就是两样:《一分钟经理人》和部门使命。

如果我把“13+1"定位为管理的基础,是大写的ABC,那么《一分钟经理人》应该是基础的基础,是小写的abc。

《一分钟经理人》的作者肯·布兰佳和斯宾塞·约翰逊认为做一个好的经理人就三招儿:一分钟目标、 一分钟表扬和一分钟批评。

我当时就认真学习了这本书中的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你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定得去看一看。

另外一个对我和部门帮助最大的就是我们部门的使命了。

这是我给部门定的使命:

要和管理层做伙伴

要提供有质量的培训服务

改善全员业绩表现

第一句“要和管理层做伙伴”。这一条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源头。我们部门为公司最重要的四大业务部门:购物广场运营、购物广场采购、会员店运营、会员店采购提供服务,面对着四个外籍老板。部门内也相应地分成四个小组。这一条的要求就是希望各小组能和对应的业务老板成为伙伴关系。比如,业务老板每年定的新的年度业务计划,他们是否愿意给我们的小组成员看;他们开业务例会时是否愿意我们的小组成员去参加。还有我们的每个小组每年制订的工作计划是否对这四个老板的胃口。看了之后,这四个老板是否会说“这就是我想要的”,甚至还愿意给你提供资源去更快、更好地完成你的计划,从而最终支持他们( 四位老板)的计划。

第二句“要提供有质量的培训服务”。这一条是说明我们的工作性质、工作手段和服务意识。这要求我们各小组首先能够理解各业务的需求和问题,然后自己也要有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才能有条不紊地为业务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讲专业、讲质量、能解决问题,这些要求倒逼着团队成员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第三句“改善全员业绩表现"。这一条是要求我们的工作最后要有结果。我们一定得是价值的创造者。我们提供的东西最后要反映在业绩的提升上。举例:如果2701店出现库存问题,我的同事就会去店里了解实际情况,然后再到2701店的管理例会上,给他们提供15~20分钟的问题陈述和建议,然后接着几周和他们一起跟进和改善结果。

那个时候我们部门十几个人对这个部门使命都非常认可,甚至引以为豪。当然不认可的人,也不可能进入我们部门。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微博,每个人的电子邮件的签名都放着这三句话。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自动自发地运转着。

以至有人后来离开去了其他公司,在新的公司和岗位上,还在用这三句话作为自己的信条。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使命就是要让你眼睛里有光,而且离你越近越好。信则有(用),不信则无(用)。



案例2:从“没有使命感”到“淘宝的一天”】

2008年,陆兆禧接受任命,成为淘宝的第二任CEO。

有一天下午,马云到淘宝巡视。马云的一个工作习惯就是“嗅地毯”。他很少待在公司里,但只要他在,他就会到处转一转,闻一闻味道。

那天他在淘宝转了一下午,和很多部门的员工聊了聊。最后他把Top10叫到一起,生气地撂下一句话:“没有使命感”,然后就走了。

大家都愣住了,不明白马云的意思。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忙我们该忙的事吗?看来这不是马云想要的状态。

淘宝的Top10很快明白了马云的意思,并在工作中做出了调整。他们在当年的淘宝年会上设计了播放视频短片《淘宝的一天》这一环节。

《淘宝的一天》从两个角度描述了在淘宝的一天中发生的事。一个角度是淘宝的店家万黎,一位下岗聋哑人士,从早到晚辛苦开店的故事。另一个角度是淘宝公司里各部门员工从早到晚工作的情况。

播放这个片子是希望员工明白:冷冰冰的屏幕和鼠标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店家和生计。

这一次马云满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大多数HR忽视的,却是我最想推荐的!
一位财务总监二十五年的工作经历
【原创】谈谈安全背后支撑着我们前行的东西
21世纪成功心法(七)
《韧性思维》精读分享54:如何找到使命感(一)找到工作的意义
微博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