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道|“混沌”才是企业最好的状态

导语

任何一个时代的更替转换都是混沌的,任何一种转型也是混沌且漫长的,混沌是一种常态,接纳它、理解它,不要抗拒它。

混沌是秩序的开始、活力的源泉,企业的最好状态或许就是保持混沌态。混沌而不混乱,有序而不僵化,适度的失控与适度的控制,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构,无论是组织、还是管理。2016年的管理主题,或许就是在混沌态中建构管理新秩序。

发言嘉宾:杨杜  彭剑锋  施炜  王祥伍  苗兆光  陆学彬

策划、主持:尚艳玲

文字整理:庞可  尚艳玲

尚艳玲:

今天的论坛主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混沌”,另一个是“秩序”。毋庸置疑,今天我们正处于时代的转变中,无论是从全球技术和知识的迭代创新趋势来看,还是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来看。而任何一个时代的更替,都是混沌不清的,前方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又不是完全一无所知;有凭经验和直觉能把控的,也有你不能把控的,是谓“混沌”。

另外一方面,在这个混沌的时期,企业界,尤其是管理领域似乎也很迷茫:有说要颠覆创新,有说要回归本质的;有说要重构时代管理理论的,有说要回归经典管理思想的。说颠覆创新的,是要将管理大厦全部推倒重建,还是局部优化改良?说回归本质的,这个“本质”还是不是当初的那个本质?回不回得去?……很多说法,很多疑问,却找不到答案,似乎也很混沌。

正值岁末年初,展望2016年的企业管理,我们是不是只有走进混沌,才能更好的理解混沌、把握混沌?在混沌中找到新的方向、新的秩序?

1“混沌”是秩序的开端、活力的源泉

彭剑锋(华夏基石集团董事长):走进“混沌”,对应地自然是走出“混沌”,进进出出,这是正常的。走进“混沌”,是因为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混沌期;走出“混沌”,就是找到了新的出路。如果说进入混沌需要“一兆光”的话,那么这兆光就是要寻找到新的秩序和规则,也就是要掌握混沌。

杨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华夏基石领衔专家):没错。那么一个企业如何把握从混沌到秩序的状态?首先是有技术撑住自己;第二,内部有管理的秩序,有一套制度促进企业向前走;第三,要有业绩,前两个方面是为业绩服务的。 

王祥伍(华夏基石集团首席企业文化专家):

“混沌”其实是现实社会的本质。儒家说人本善,实际上是试图想找出秩序。人实际上是混沌,既善又恶。所以无论你走不走进去,混沌都是一个现实的状态。在混沌中既要避免混乱产生的耗散,同时又要在混沌中避免超稳定的结构,如果结构超稳定,就没有创新了。

杨老师讲的,实际上是说在混沌期的时有两个关键点要把握,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法治。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企业层面都很必要。技术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在现有的技术状态下,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创造高效率的特定结构。即通过流程、技术体系的构建等现有的技术条件,寻找一种企业能够高效创造价值的结构。如果找不到这个结构,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中。

同时还要有制度的积累。制度的积累是达成共识。如果没有技术积累,大家没有共识,就不能合作。即便团队再好、架构体系再好,大家没有意愿的话就没有动力。

在混沌中,企业一定要寻找某种动态变化的结构。因为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技术、人的需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几个变量是驱动企业内部变化的最关键的变量。所以企业的内部结构一定在原始变量驱动下不断调整,不断打破原有结构寻找新的结构。

施炜(华夏基石领衔专家):从哲学层面说,这些混沌,可能只是在大的宏观决策或者机制设计的时候才用得上,在具体的过程中企业用不上。因为中国企业目前的问题并不是理念问题,专业化才是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你会发现中国很多企业在哪个环节都不专业。中国企业过去是野蛮生长,机会主义生长。现在需要补课,需要回头看。企业要解决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大的战略决策可能需要混沌态,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战略决策很少是在大节点上发生的。

我并不是完全反对“混沌”,在人的问题上,都是“混沌”的。比如对自己的太太用什么衡量标准?用色彩理论,蓝12,橙15?这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投资也是一种模糊的状态,很多项目,事情本身不知道靠不靠谱,人也不知道靠不靠谱,但是这个事得做出决策,不决策的话,等到能看出靠谱的时候,你就没有机会了!

所以我认为,突破混沌,一定要转换观念、用新的模式去做,胆子要大。要学习但丁语录,“在这里一切怯弱都无济于事”。

杨杜:我觉得技术和混沌关系密切。从技术上能够到达什么样的物理边界?人无论如何无法逾越物理边界。太极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逐渐走向秩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还是好坏、善恶、黑白,佛学《心经》所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有都是空的时候,就像太极。如果未来人在物理上的发明能到了量子阶段,还真不知道技术会把我们改变成什么样子。

彭剑锋:这就是六祖禅师讲的,心中无尘。

杨杜:是。我觉得未来我们的企业家,要超越别人在更高一个层面去看问题。比如去制定规则、制定标准,就像高通不是卖技术,而是卖协议,是律师在做营销。如果你最先设定了局,这个局就很难攻破。

彭剑锋:“混沌”是创新和活力的源头。就像有时候人太清醒了,却什么事也干不成,有时候其实需要傻一点儿、糊涂一点儿,甚至有时候要乱一点。管理者就是要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规则,找到生存的智慧,但完全消除这种混沌状态是不可能的,它本来就是活力存在或产生的源泉。

“混沌”之中最需要是洞察力、感知力,还有行动力。缺乏洞察力会容易陷入混沌状态;缺乏感知力,就会失去敏锐的触觉,一个企业的优秀人才一定是在一线培养感知力的;然后是具备行动力,行动力就是认准目标,一扎到底。

我认为,混沌这个词很好,需要混沌。有混沌才有创新、才有激情。

王祥伍:我认为,只有在封闭的状态下才追求秩序,开放的社会一般是保持混沌的状态,但是最佳状态是混沌而不混乱。中国经济三十年前基本上是不混沌的,那时只有计划经济,但没有任何活力。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系统开放了,相对而言就不能保持完全稳定有序的状态了。

2企业恰恰要主动营造“混沌态”

王祥伍:我认为,只有在封闭的状态下才追求秩序,开放的社会一般是保持混沌的状态,但是最佳状态是混沌而不混乱。中国经济三十年前基本上是不混沌的,那时只有计划经济,但没有任何活力。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系统开放了,相对而言就不能保持完全稳定有序的状态了。

苗兆光(华夏基石集团高级合伙人):“混沌”是好的状态,但第一,在“混沌”状态中,企业应该怎么应对?第二,企业内部怎么营造自己的“混沌”状态?

杨杜:第一个问题不用管。第二个,是需要主动去做的,也是管理者要做的。怎样营造“混沌”?如果公司很有秩序,可以把它往“混沌”上引一点的,这时企业状态是最好的。不要把企业内部搞得非常秩序化,通过“混沌”可以正向激活组织。管理者作为中间变量、调节变量来掌握其中的度。华为有上千次在讲耗散和混沌,大多数都是在讲如何产生耗散。适度的混乱、可控的混乱、故意的混乱,是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3如何把握好混沌和秩序之间的“度”

施炜: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数轴。就是最左边是不确定的,右边是确定的。面对不同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法,这个跟混沌无关。如果非要跟混沌有关系,就是当面临不确定的时候,这时是混沌的。完全不确定的事情,比如技术上完全不确定的事情,只能用不确定来应付不确定。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自组织的一个状态。比如说用项目小组的方式去寻找突破,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一种做法。对确定性的问题可以用函数式解决,这是固有的方法论,极值必然能找到,这几乎完全是理性决策,不能违背科学。对于处于中间地带的问题,只能用两个工具:第一,原则去管理,坚持理念,坚持大方向;第二,情境管理,情境管理中也要有原则,否则就是投机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原则、只有理念,没有方法的话,就是假道学、不接地气,很多东西就僵化了。

彭剑锋:我觉得施老师提的方法论很好,就是从确定到不确定,就像黑与白之间,如何把握。对于“白”的东西,也就是非常明确、确定的事情,就可以科化学管理、标准化管理,要求员工一生只干一件事,工匠精神要更精深。这个阶段整个企业是不混沌的,它已经理性化了。所以一定是按照科学管理来进行管理,回归到最本质的一些东西。

到了所谓中间状态就是混沌状态,就是要有规则,企业要有自己坚守的东西,企业家只抓方向,一事一议。

但是进入“黑暗期”,要有信念、有勇气。黑暗期靠的就是拼搏精神,靠的就是野蛮成长,但是要有底线。企业进入黑暗期,不能固守自己那一套,需要颠覆式创新,很多东西要推倒重来,打破旧秩序。

施炜:这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构建混沌的问题?不确定时期,就是构建混沌的时期,打破原有组织结构。

彭剑锋:把旧秩序打破,就是寻找创新。

施炜:就是打乱仗!

彭剑锋:上甘岭战役打到白热化的时候就没有班长、连长。两军对垒,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个时候没有指挥,也不知道方向在什么地方,反正就是死打、死嗑,这个时候确实需要野蛮,没有野蛮精神肯定不行的。

王祥伍:我接着施老师的话补充一下,刚才讲到要有洞察力、行动力,我感觉还有一个力,就是逻辑力。实际上在混沌的世界里也有几千年都不变的东西,比如专业化。从有初级市场开始,就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分工。第一次分工,将农业从畜牧业中分出来,走向专业化。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专业化分工还在持续,专业化的分工肯定是未来一个越来越细的趋势。

另外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分配要越来越趋向于公正化、平等化。无论环境怎么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未来会越来越平等化。导致内部的分配机制要越来越公正。

专业分工跟我们讲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概念。没有专业的分工,就不可能有工匠的技艺。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有高品质的产品。没有高品质的产品就不可能满足中产阶级和国际化客户的需求。这都是一脉相承的。

处在混沌的世界中,企业一定要掌握这些永远不会变的关键要素:就是社会会越来越趋于分工专业化、分配公正化。分工的专业化会导致创造价值的效率提高,分配的公正化可以保证凝聚力。

管理一方面是管分工,另一方面是管分配。分配公正化是持续分工的一个前提;分工的状态能不能持续下去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分配是否公正。分工专业化和分配公正化,这两点几乎不受混沌世界其他变量的影响。所以企业实际上要把握这两个核心,依据这两个核心,在混沌状态下前行。

彭剑锋:混沌并不是“一团黑”,未来也并不是完全不可预料。我认为企业界有几个事情可以确定会发生变化:一是自组织管理平台会成为趋势。因为从社会组织体系来看就是基于协同,这是不变的。不变的终究是科学管理的最本原的东西,能够提升效率、实现协同的方式就是最佳方式,只是时代会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新的形式。

第二个要变化的是商业模式。互联网打通了生产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关系,整个产业生态变化了,商业模式也要改变,劳动组织方式要变。劳动组织方式必须要围绕客户、围绕市场。

第三个发生变化的是对人的管理模式。我认为,一个企业要腾飞需要两个翅膀,一个是管理的翅膀,一个是技术创新的翅膀。这两翼是不变的,即使是“追风”的互联网公司,如果没有管理体系做支撑、整个企业没有组织化,就无法腾飞。大家可以关注研究华为、温氏,我认为这两家企业在这一点做得最好,就是基于信息化的组织能力,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沟通成本降到最低,然后实现组织化作战。另一个翅膀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确实在产品上、在技术创新上,真正好的公司一定是有储备的。总之,管理和技术是两个不变的要素,但商业模式、市场策略、组织模式一定会发生变化。

4“混沌”是一种常态,要接受它

尚艳玲:那么怎么度过变和不变之间的痛苦磨合期,比如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痛”?

彭剑锋:把混沌看成一种常态。接受它,而不是总是试图黑白两极分明。

其实,很多事情在于坚守,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找到自己的优势,你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可以了,然后借用社会资源去完成。我认为现在整个产业生态是要互相融合,要走向合作,大家还是要合作精神,要有开放合作双赢的心态,不要封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顶尖管理学家对谈:春天到了,也许90%传统企业快没了!如何做剩下的10%?
对话温鹏程、马秀慧、彭剑锋和张维:不确定时代的企业成长力
彭剑锋:真问题,真答案,真功夫(《重生》推荐序)
员工规模超4万人,还能像小企业一样灵活,它是如何做到的?
【专题】圆桌:如何解决自组织管理中的规则和效率问题?
彭剑锋:好企业的三个标准与僵尸企业的五种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