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所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自然的安排。对于无法逆转的规律,认清它的缘来缘去,也就行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才能突破它对我们的限制。这不应当是听天由命,而是我们对未知的神秘世界怀有一份敬意,也是对现实人生万物应有的尊重。“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那些存在已久的事物,无论日渐衰败,还是昂扬向上,总有内在的规律决定了历史对他们的舍取。明白了这一点,对一切发展和代谢,就不会大惊失色,而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其实就是尊崇自然、顺应自然。

庄子看待现实世界的理智和冷静超乎异常,不是全然无情,而是不为情所扰。人们感到哀伤的范围,也是受苦的范围,但是人们利用理智削弱情感波动带来的伤害。或许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在极度悲伤或极度喜悦的时候,常常会有灵魂出壳的感觉,因而神思恍惚,不知何时何地。其实当一个人能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解了万物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同样也会忘却“今夕是何年”,哪里还会“悲欣交集”呢?

庄子在《养生主》、《刻意》、《达生》等篇目中表述了“养生”的宗旨、方式方法和关键。庄子认为只有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去情寡欲,体悟纯素,处于至虚,游于无有,完全取消主客对立,使精神不被外物所伤害,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达到享尽天年的目的。这套养生理论,虽然带有虚无主义的成分,但能高度肯定养神在养生中的关键作用,并明确指出过分追求外物的危害,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在那个乱世里,立志高尚的人,刻励身心,高尚其行,非毁时政,卓尔不群;修身养性的人,克己复礼,倡导仁义,谦恭礼让,诲人不倦;治国安邦的人,君君臣臣,讲礼讲义,建千秋伟业,立万世英名;清心寡欲的人,隐逸渊泽,行吟河畔,寒江独钓,自适其志;企求长寿的人,晨起早练,健身养形,熊经鸟申,吐故纳新。庄子在一旁冷静观察,思考社会人生。他说:“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纷乱世事中的个人命运何其脆弱,极度的深寂的无奈之后,庄子追求一种“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的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返璞归真,这是一则避世心法,这也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性情修为,他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养生理论是《庄子》里非常重要的内容,与其哲学理论紧密结合。庄子以超然世外的态度审视人生,始终高扬个体人格的解放,主张精神的绝对逍遥自由,追求物我两忘、天人一体的境界;倡导齐万物一死生,泯灭一切是非观念、名利观念、生死观念,把个体生命本体提升到天地宇宙的高度,使个体生命从有限和有形的物质世界中彻底解放出来,进入到无限的永恒的“道”的世界,无待、无累、无患,“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古代希腊的伊壁鸠鲁也有相类的说教:“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其他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我们不可悖逆天性,而应顺性而为。”快乐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人生的意义恰恰在于超脱名利世俗,缮养身形心性,归于恬淡宁静的本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金河:东西方哲学的分野?by 杨金河
庄子之道:大宗师的逍遥游
苏轼《定风波》用最质朴、自然的人生智慧,凝括成一种生活态度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学观
魏晋人物谈 | 阮籍(5):痛苦煎熬的玄学超越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