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常见的胸腺瘤诊断要点要知道

No.1

胸腺瘤


胸腺瘤是前纵膈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胸腺的上皮细胞,占纵膈肿瘤的 20%-25%,占前纵膈肿瘤的 50%。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胸腺瘤两种。好发于 50~60 岁成年人,儿童少见,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常合并有重症肌无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病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SLE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01

病理



胸腺瘤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胸腺内淋巴细胞无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

2004 年 WHO 分类:A 型、AB 型、B 型和 C 型

A 型——肿瘤上皮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

AB 型——同时具有 A 型和 B 型特征;

B 型——肿瘤上皮细胞呈上皮样或树突样,根据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和肿瘤细胞异型性将 B 型又分为 B1、B2、B3;

C 型——即胸腺癌,细胞异型性明显,丧失胸腺的特殊结构,与其他器官的癌相似。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胸腺瘤的良恶性并不取决于细胞形态,而主要取决于影像和手术中病变有无邻近组织的浸润和种植,据此临床上胸腺瘤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胸腺瘤两大类。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分期是 Masaoka 病理分期:

I 期——肉眼下包膜完整,显微镜下包膜无侵犯;

II 期——肉眼下肿瘤侵犯周围脂肪或纵膈胸膜,或镜下包膜受侵犯;

III 期——肉眼下肿瘤侵犯邻近器官;

IV 期——胸膜心包播散,淋巴或远处转移(a 肿瘤胸腔内种植转移;b 肿瘤淋巴或血源远处转移)。

非侵袭性胸腺瘤占胸腺瘤的 80% 以上,瘤的表面有纤维性包膜,有时包膜有钙盐沉积。切面瘤实质膨隆,可见纤维分隔。较大的肿瘤常有坏死、液化或出血、囊变。镜下瘤组织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两者以不同比例混合存在,肿瘤内淋巴细胞多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无异型性。侵袭性胸腺瘤属于低度恶性,诊断主要根据肿瘤被膜及周边组织有瘤细胞浸润,此型肉眼检查和手术时所见颇为重要,而肿瘤的组织学所见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并无明显区别。

02

临床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绝大多数见于 50~60 岁,儿童非常少见。约 50% 胸腺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可为肿瘤占据纵膈所引起的局部症状,也可为全身症状。最常见的局部症状有胸部钝痛、气短、咳嗽,剧烈胸痛、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膈神经受累所致的膈肌麻痹、喉犯神经麻痹所致的声音嘶哑等症状虽然出现较少,但常提示肿瘤浸润已经相当广泛,胸膜腔和心包积液也是一种较严重的临床表现。

10%-15% 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瘤,65%-70% 伴有胸腺增生,25% 胸腺正常或退化。35%-40% 胸腺瘤患者有重症肌无力,30%-50% 胸腺增生患者手术后显示有微腺瘤。对于一些重症肌无力患者,无论是否存在胸腺瘤,切除胸腺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

03

CT



CT 为胸腺瘤首选检查方法,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突向一侧还是双侧,显示肿瘤的边缘,判断有无周围浸润以及外科可切除性,对于临床及普通 X 线未能诊断的病例,CT 有其独特的价值。

胸腺瘤可发生于自颈部到膈之间的任何部位,但大部分位于前上纵膈,毗邻大血管或心包,少数位于心膈角或心缘旁,罕见位于颈部或中后纵膈。CT 上多表现为前上纵膈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或分叶状,肿块与心脏大血管界面往往平坦;肿块密度较均匀,少数可见小的蛋壳样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囊变区不强化。侵袭性胸腺瘤多表现为分叶状肿块,体积多较大,可见纵膈脂肪浸润和心包或胸膜种植。

Tomiyama 等对 CT 表现和 WHO 病理类型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轮廓光滑、圆形、包膜清晰、小肿瘤支持 A 型胸腺瘤的诊断;伴有钙化的肿块多为 B 型,被低信号分隔成小叶状结构的更多见于 B1、B2、B3 型胸腺瘤;不规则形肿块多为 C 型。Jeong 等研究认为分叶状、纵膈脂肪受累、纵膈大血管累及和胸膜种植多见于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术后也容易复发。因此,CT 诊断时一定要对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和详细描述。

非侵袭性胸腺瘤。肿块边界清晰,增强均匀轻度强化

非侵袭性胸腺瘤。蛋壳样钙化,增强轻度强化

非侵袭性胸腺瘤。增强扫描均匀轻度强化

非侵袭性胸腺瘤,增强扫描均匀轻度强化

侵袭性胸腺瘤。增强扫描均匀轻度强化,肿块与主肺动脉间脂肪间隙消失

侵袭性胸腺瘤。增强扫描中度强化,内部可见坏死不强化区,肿块与侵犯心包

04

鉴别



①生殖细胞瘤:好发于年轻患者,以畸胎瘤最为多见,CT 检查肿块内可有脂肪、牙齿或钙化影,肿块与心脏大血管界面呈凸出型。

②淋巴瘤:大多伴有颈部或全身的多发淋巴结肿大,也可仅在纵膈淋巴结发生,可见淋巴结融合征象及血管漂浮征。

③胸内甲状腺:常见于前上纵膈,因其为甲状腺组织,所以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与正常甲状腺强化一致。

④胸腺类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起源于神经脊神经内分泌细胞,多数表现有神经内分泌症状。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约 50% 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肿瘤常较大,伴有坏死,常侵及邻近结构,增强大多明显强化。可表现为局部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以及皮肤、肾上腺、骨、肺、胸膜、脑和肾等为主的远处转移。

⑤胸腺增生: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区分二者至关重要。一般胸腺增生表现为胸腺弥漫性、对称性增大,但保持其原有正常形态,或表现为胸腺结节、肿块。

诊断要点——对于前纵膈肿块要注意观察:肿瘤是否有完整包膜;是否呈侵袭性生长;有无远处转移和胸腔内种植。非侵袭性胸腺瘤的 CT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质地均匀的软组织肿块,伴有出血、坏死、囊变或钙化时,肿块呈不均质低密度。纵膈脂肪未受累是确定肿瘤无侵袭性的有力证据。肿瘤与邻近肺组织境界不清、边缘不规则、跨中线生长、侵犯血管及包绕纵膈结构是提示肿瘤侵犯包膜的征象。

No.2

胸腺癌


胸腺癌,较胸腺瘤少见,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常见,其生物学行为较侵袭性胸腺瘤的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易于发生局部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血性转移。

01

病理



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与侵袭性胸腺瘤不同,在组织学上即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以鳞癌最多见,也可见于淋巴上皮瘤样癌、基底细胞样癌、黏液表皮样癌、肉瘤样癌、小细胞未分化细胞混合癌、透明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癌组织内如胸腺瘤那样多混有淋巴细胞,血管周围间隙也有淋巴细胞浸润。

02

临床



发病年龄较广,平均发病年龄约 50 岁,男性稍多见。其中类淋巴上皮癌也可见于儿童,基底细胞样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黏液表皮样癌与腺鳞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胸腺癌的临床表现与胸腺瘤相似,但发展较快且容易导致纵膈结构移位。

03

CT



胸腺癌为更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CT 发现时,多伴有肺、骨或胸膜转移,其诊断有时与胸腺瘤难以区分。典型胸腺癌表现为大的前纵膈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分叶,内可见坏死、囊变和出血。有学者研究发现分叶肿块、钙化和坏死更多见于胸腺癌和高危胸腺瘤,纵膈脂肪侵犯更多见于胸腺癌,胸膜腔和心包积液更常见于胸腺癌,大血管侵犯仅见于胸腺癌。

胸腺癌。肿块边界不清,侵犯心包及血管周围脂肪间隙,内部可见明显坏死,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伴有左侧胸膜腔及心包积液。


胸腺癌。肿块边界模糊,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侵犯心包和胸膜,内部可见囊变及钙化,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胸腺癌。肿块侵犯心包、上腔静脉(黄箭头),内部可见坏死,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红箭头)及心包积液

诊断要点——中老年患者发现前纵膈巨大混杂密度肿块伴临近结构侵犯、纵膈淋巴结转移高度提示胸腺癌。伴有大血管侵犯、淋巴结增大、胸外转移及膈神经麻痹多提示胸腺癌。最后诊断多依赖穿刺活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前纵隔常见肿瘤的临床与影像鉴别诊断
“纵隔疾病”相关知识点(1)
【新医读片】引起胸痛3天的纵隔肿瘤,竟然是他【018】
胸腺瘤、胸腺恶性肿瘤丨影像表现
胸腺癌伴肺转移
CT说,这些胸部富血供病变应该这么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