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耗时42年纪录片戳痛中国父母:糟糕的原生家庭,有多可怕?
01.
什么是原生家庭壁垒?


昨天,在微博上看了一个bbc的纪录片叫《人生7年》。
纪录片讲的是,导演从1964年开始持续半个世纪,跟拍了14个来自英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孩子。
为的就是想去了解他们的生活轨迹,询问他们对现状的看法和未来的规划。
来自上层社会的富家子弟安德鲁,平时喜欢阅读《金融时报》,从小就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很明确的规划。

去了剑桥三一学堂,查特豪斯公学,剑桥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希望能成为一名律师。
果然,28岁时他成为了一名律师,32岁时他成了一名律所的合伙人,再到后来加入了一家知名集团的法务部,生活越过越好。
63岁退休时,还准备陪家人去环球旅行。
于此同时,安德鲁的孩子也延续了他的人生轨迹,学业顺利,事业有成。
出身于普通家庭的托尼,从小调皮捣蛋,典型的问题学生。

14岁还没毕业时,就已经是当地赛马场的学徒,15岁,因为在学校打架也彻底辍学了。
21岁,他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28岁,拥有了自己一辆出租车,56岁时,本想着做一番事业,因为投资失败,又回去开了出租车。
可这个时候,网约车的出现导致了出租车行业的整体不景气,收入一落千丈,并且他还有严重的慢性病,需要花钱吃药维持。
同样的,他的几个孩子也从事着非常普通的职业,甚至有的还需要他的帮扶才能够生活。
尼克也是来自普通家庭,但却是这14个孩子当中,被认为跨越现实阶层的孩子。

14岁时他去读了寄宿制的学校,21岁时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的物理专业,28岁时移民美国在一所大学做核物理研究。
35岁时,他成了大学的助理教授,42岁时,他成了大学的正教授,他的一生就这样被改变。
部纪录片,其实主要想讲的是:阶层对人的影响
阶层这个词语也许对大家很模糊,或者有点贴标签的成分在其中。
但不得不说,我们的生活里,的确存在了很多贫富、学识、认知,生活习惯等巨大的差距。
如果你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你会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过着更轻松的生活,做任何事情时,成功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但如果你是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甚至是更贫穷的家庭,可能我们一生的目标只是在追求温饱。
在这部纪录片中,除了尼克以外,基本上所有的调查人,甚至是他们的后代,都是在延续着上一辈父母的生活。

看似巧合,但命运早已成定局。


02.
原生家庭噩梦下的死循环
在这,不禁想问一句:原生家庭的壁垒真的是那么难打破吗?

在还没了解这部片子之前,我一直对“原生家庭”这个词,感到疑惑。

总感觉,家庭的影响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孩子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命运。

但我们却忽略了,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绝大多数人真的都挣脱不了父母所在的阶层。
要知道,几十年的耳濡目染,是比任何东西都要强大的力量,就像是雨滴打落在衣服上,开始总是难以发觉,到后来早已湿透。

一条曾发布过一条纪录片叫《出路》,导演郑琼花了6年时间,记录了3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其中有个来自甘肃偏远地区的的女孩叫马百娟。

这个女孩家里可以说是穷到揭不开锅,全家人一年的开销都不超过50块钱,每天马百娟的饭,就是用白馍泡冷水。
因为当地教育资源匮乏,12岁的她才刚上小学2年级,虽说种种条件的限制,但她却深知,读书改变命运是唯一的出路。

她曾在作文里写道:“我长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学。



但造化弄人的是,在三年后的第二次拍摄时,15岁的马百娟已经退学。

这个年龄的她想出去找工作,却没人敢要她。


四处碰壁之下,马百娟经常一个人坐在桥边摇头,他想过未来的生活,想尝试走出困境。

可奈何现实的压力,只能是被限制在这座大山里。


他父亲说:

“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书年念一点,够用就行。

“要不然以后生了娃,即使有工作,也干不成,对夫家拖累更大。

从小,马百娟就已经被灌输了,长大要嫁人,并且要靠夫家才能生活的想法,好像这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导演再过3年去拍摄的时候,马百娟已经结了婚,并且怀有身孕,人也不再像第一次拍摄那般,显得动力十足。
再到后来,马百娟的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这样的结局,未免让人感觉到有一丝丝可悲。
一个花季少女,在重男轻女的环境影响下,哪怕深知读书能走出大山,但却在环境的“洗脑”中,逐渐沉沦。
想想,都觉得非常讽刺。
所谓“学习改变命运”对于她而言,仿佛就像是一个谎言,最终还是逃不开原生家庭的宿命。

看完以后让人唏嘘不已,难以理解。

但这对马百娟而言却是一种“常态”,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这样的“常态“中死循环。
我们只能是寄希望于她的下一代,不要在继续重蹈这样的覆辙。


03.
父母对待原生家庭的态度
藏着孩子的未来

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打破不了原生家庭的壁垒呢?
我觉得,这不尽然。
我的高中老师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老师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里一共姐弟3人。
在那个时候,别说是读书,就连吃口饱饭对于他们家而言,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但他们姐弟3人也算是争气,即便生活环境再艰苦,从小学到初中,姐弟三人的学习都是名列前茅。
可越是这样,越是让这样的家庭犯难。
在村里的常态做法是,姐姐学习再好,初三毕业也得出去打工拿钱回来盖房子,女生毕竟以后是要出嫁的。
姐姐初中毕业时,看到家里这一切,也没有和父亲商量要去读高中,直接在考完试的第二天把行李收好了,准备和同村的姐妹打工。
可父亲看到后,却把姐姐骂了一顿:“你上哪去,你拿着行李是要出去嫁人吗?
正是因为父亲的阻拦,姐姐才留了下来去了县城读高中。

可父亲也因为这件事情在村里总是被人嘲笑说他傻,因为村里出去打工的女孩都拿着钱回来,把房子翻新了一遍。

唯独只有他家还是土糊的墙,他们一家人走在村里,总是被人看不起。
即便如此,亲心里却比谁都明白,唯有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改变穷三代的命运。
这世界总是公平的,付出多少艰辛,就收获多少财富。
姐姐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出来工作了三年,供老师和弟弟读完大学后,又接着回去读了研究生。
再到后来,一家人不仅把村里的房子盖了起来,每个人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日子越过越好。

也许,这样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并没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地方,但正是因为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原生家庭的贫穷宿命,才逐渐发生的变化。
诚然,原生家庭的壁垒很难被打破,但实际上,也并没有那么难。

主要还是取决于父母对生活环境的自我认知,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无论你想不想承认,基因就像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先是影响性格,继而影响生活态度,到最后影响了整个人生。

如果父母一开始都自暴自弃了,那还何谈打破原生家庭的壁垒?
04.
打破原生家庭的壁垒
源自父母的成长
今天一起君为什么要跟大家去聊这件事情呢?
不是为了推责,也并非在这开批判大会,找到原生家庭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只是通过这部纪录片,让大家明白,只有理清了一团糟糕的生活,才能更好的面对今后的人生,才能将之前我们受到的原生家庭影响,控制在最小化。
把生活过好,把孩子教育好,去创造一个全新的原生家庭生活。
就好比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样:
孩子犯错,父母到底是打骂,还是教育?
孩子不想学习,父母到底是粗暴怒吼,还是耐心辅导?
孩子不优秀,父母是强行攀比,还是找出他过人之处?

父母给不了孩子想要的生活,是自怨自艾散播焦虑,还是给孩子树立信心?
无论你的做法是那种,但从今天开始,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选择后者教育方式。
问题虽无法避免,但父母可以用行动去告诉孩子:爸妈正在用积极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虽然不好的结果已经发生,但我们还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

原生家庭给孩子最重要的莫过于,为人处事的方式;日常的行为习惯;认识和思考人生的途径。
在不幸中寻找万幸,在抱怨里寻找宽容。

千万别站在当下,去看待孩子的未来,有的时候良好的教育,改变的可能是孩子的成长路径,甚至是孩子的一生。
就像东野圭吾在《时生》里对原生家庭的解释一样: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却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牌,你只能尽量打好它。

所以,我们尽了身为父母的义务,教给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切。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静待花开成长。


原生家庭的缺陷深刻的影响一个人

甚至是一辈人

父母能做的只能是反求诸己,从自己出发

调整好心态和应对方式

也许打破原生家庭壁垒的路程走的蜿蜒艰难

但这并不妨碍殊途同归的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觉得原生家庭决定一生吗?来看看BBC跟拍14个孩子的50年
一部纪录片揭露残酷社会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路
“原生家庭”的诅咒可以被打破?一部BBC纪录片给出最好的解释
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一生?
心理原创 | BBC真实跟踪记录:出身普通的孩子如何突破阶层壁垒?
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纪录片,引发无数热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