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来能源终极形态——“氢能社会”

能源革命正热烈的进行,新锐的能源形态演绎着各自的风云,试图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就包括被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氢能


“可以将2018年定义为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的产业发展元年。在通过三个阶段的有序发展之后,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将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大量创新成果爆发式涌现,氢能实现可持续开发,在小汽车、轨道交通、船舶、航天、物流系统、矿用车等领域广泛应用,行业健康发展,最终形成'氢能社会’。”10月10日晚,在2018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高峰论坛的媒体见面会,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凌文还表示:以乘用车为例,到2020年实现5000-10000辆燃料电池车运行,运营在建加氢站100座;到2030年,发展100万辆燃料电池车,在建加氢站1000座;到2050年,氢燃料电池车和发电均实现大规模应用,氢能成为能源消费中的重要选择。


10月11日,论坛大幕正式拉开,中国、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在氢能和燃料电池的话题上共同交汇,同时发布了《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核心观点(下简称“报告”)。


那么,未来是“氢能社会”的终极命题该如何去理解呢?这条路又该怎么走呢?

 

中国能源体系的“瑕疵”


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余卓平在报告开篇时指出:“我国能源体系存在不安全、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能源安全、煤炭大国但利用不够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遇瓶颈、碳排放压力大和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五方面。”


2017年,石油进口量突破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68.85% ,70%石油进入交通运输领域;天然气进口量946亿立方米,39%的天然气依靠进口。


煤炭方面,80%应用在燃烧后的发电和供热,碳排放量大,散烧煤污染严重;低质褐煤保有储量约1300亿t,占煤炭储量13%,开发利用不足;褐煤碳含量低,氢含量相对高,科学利用褐煤,相当于发现了一种新能源。


此外,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困难。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仅增加0.7%,全年弃可再生能源电量达1007亿kwh,阻碍了可再生资源进一步规模化应用。


我国提出2030年减排目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为我国碳排放目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电力作为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其最大问题在于无法存储。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此时,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具有零碳、高效、能源互联媒介(电,热,气之间转化的媒介,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唯一途径)和可储能(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实现能源消纳与储存)等特点,且有交通、工业、建筑等丰富的应用场景。


现有氢气工业基础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终极形态!真正环保的能源!核心技术公司
氢燃料电池在未来会有大发展么?与锂电池相比较谁会成为主流?
电力来源是21世纪能否成为氢世纪的关键——对氢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主角的思考
氢能产业专题:化工副产氢过渡,可再生能源制氢是终极方案
氢能行业专题报告:化工副产氢过渡 可再生能源制氢是终极方案
毛宗强《制氢工艺与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