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咱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自觉”?∣家庭教育实操指南13
家庭教育实操指南 13

咱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自觉”?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自觉”的品质,但往往事与愿违。究竟什么是“自觉性”?“自觉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文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阐释分析,提供了培养孩子“自觉性”的路径与方法。


前 面 的 话


前几天,外地一位关注了笔者个人公众号的家长私信我:这个暑假结束后,儿子就要初三了。儿子原本学业成绩很优秀,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是初二第二学期下半学期开始,儿子迷上了游戏,原本优秀的成绩直线下滑,期末考试竟然滑到了班级的倒数行列。家长很着急,希望儿子能够利用好这个暑假的时间迎头赶上,但是儿子依然没有醒悟,“一点自觉性也没有”。


的确,暑假来了,家长大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假期里能够自觉地学习、自觉地锻炼、自觉地干点家务活,特别是假期后就要跨入初三、高三毕业班的孩子的家长,更是期待这个假期孩子能够自觉、自觉、再自觉。但是,假期没过几天,很多家长便发现,自己的期待恐怕会落空,孩子早晨睡到自然醒,游戏玩到夜半分,中间学习磨洋工,无论家长批评斥骂还是好言相劝,孩子就是“油盐不进”,荤素不吃,家长只有干瞪眼、湿着急。


自觉,自觉,自觉,多少老师迫切盼望着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多少家长焦急期待着孩子能够自觉进步。但是,又有多少学生深陷于“不自觉”的泥沼,又有多少孩子沉溺于“不自觉”的深渊?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特自觉,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不自觉”?


“自觉性”是什么?


所谓自觉,就是自我觉醒、自我觉悟。自觉是行动力的基础,也是执行力的的保证。


不同的个人,自觉的程度各不相同,这种程度就是“自觉性”,即个体自主自愿地追求整体的、长远的目标,并且为了达成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而自主自愿地执行相关计划和任务的程度。一般而言,在其他因素相同的前提下,自觉性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学习、工作的效能与结果,自觉性程度高,往往学习、工作的效能高,效果好,自觉性程度低,往往学习、工作的效能低,效果不佳。


因此,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总是希望被统治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禁令,一家公司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员工能够自觉遵行公司的规章制度,但是,无论是国家的统治者还是公司的管理者,往往都难以遂愿。同理,老师希望学生、家长希望孩子自觉投入学习的愿望也常常不免落空。


影响“自觉性”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显示,作为意志的一种表现形态,一个人的自觉性受到目标、效能、权利等因素的影响。


明确的目标。心理学关于意志的研究显示,一个人行为的自觉性本质上是意志控制下的行为的价值目的性的表现,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自觉行为自始至终都有预先设置的、明确的、稳定的目标指向,它通过大脑在行为兴奋灶与目标兴奋灶之间建立的神经联系来实现,这种兴奋灶之间的联系一旦建立起来,便会对一个人的行动产生明确而强大的约束力,使行动不至于成为随意的甚至盲目的活动。目标性越明确,对人的行动的约束力就越强,人的行为就越能够持久地具有自觉性。


可预期的效能。从管理学的视角而言,效能就是指行动对达成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包括数量、质量、效果、影响、能力等影响因素。一个人如果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有益于实现其预期目标,便会提高行动的自觉性。需要注意的是,效能和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中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有时候,虽然做事的方式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有益于预期目标的实现,甚至可能妨害预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达成预期目标的最佳途径是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也就是说,既要讲效率,更要讲效能,既有效率也有效能的行动能够持续增进一个人行动的自觉性。


相适配的权利。一个人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就应该相应拥有什么样的权利,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只有责任,没有权利,自觉性必然消失殆尽。相对于一定的责任或任务而言,一个人对赋予自己的相应权利认可度高,那么履行责任或任务的自觉性就强,相反,如果剥夺其履行责任或任务所需的权利,一个人往往难以自觉地执行和完成相应的责任或任务。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确定适当的追求目标。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没有盼头的时候,就会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动力,严重者会导致情绪陷入低落,甚至身体功能也会出现不正常。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启发、引导孩子确立一个切合实际而又值得追求的目标,并在追求的过程中激励孩子经常修正、完善和强化目标,使之成为孩子的向往、憧憬和期待,使之成为引领孩子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负责的内在动力源。


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有计划的行动对目标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即使有胸怀天下卓绝乾坤的雄心壮志,如果行动没有头绪,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宏伟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根据目标和实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既要明确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又要规定任务的清晰性。在学会制定计划的初始阶段,可以将任务的数量、难度适当降低一点,以确保能够有效完成,然后在孩子自信心提升的基础上增加任务的数量和提升任务的难度。


赋予适配的自主权利。一个人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利,既没有自主决定自己行动的权力,也不能获取行动结果所带来的利益,那么,就一定不会具有责任意识,更不会产生行动的自觉性,只会陷于被动应付、消极怠工的无为状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需要赋予孩子与其年龄、心理、能力等想适配的权利,保证孩子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包括目标的确定、计划的制定、任务的设定、时间的支配等,都要赋予孩子自主决定权、自主行动权,使孩子真正产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才会真正形成行动的“自觉性”。


唤起效能的成功信念。一个人如果经常能够体验到行动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就会产生进一步行动的欲望,形成不断努力的冲动。这种情况就叫做成功的效能信念。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家长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是,在孩子按照自主确定的目标、自主制定的计划行动的过程中,每当孩子有一点儿进步、一点儿成绩的时候,都要及时予以鼓励、及时给以表彰,甚至要从问题中找出“亮点”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经常能够体验到行动的愉悦、成功的快乐,深化甚至固化成功的效能信念,不断提升实现目标的自信。事实上,当孩子对实现目标产生自信的时候,目标的实现也就近在眼前了。


后 面 的 话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中,老师和家长常常喜欢拿起“批评”的武器,甚至横眉冷对地斥骂学生、体罚孩子,除了招致学生的愤怒、孩子的仇恨外,是不可能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的,更不可能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这是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早就揭示了的原理。


做孩子的朋友吧,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孩子一旦喜欢你、爱上你,必定喷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中学生学习诊断

真诚欢迎您的咨询

笔者整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思维发展学等学科理论、个人二十年中学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个人成功的家庭教育实践体验,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行为观察、试卷分析、作业评析等,剖析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知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契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业实际的针对性解决办法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效率、学业水平,让学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让学业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真诚欢迎有意向的家长和学生联系,笔者愿竭诚提供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孩子自觉性,你可能还不知道这几点
新学期,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
你的孩子有拖延症、自觉性差、贪玩的毛病吗?父母了解这几点,将来孩子注定优秀
第二章做好计划,树立学习的目标 第四节保障计划实施
陈虹教育思想
家长请把唠叨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