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城市,凭什么“最优雅” 10
          由德国最大时尚电商Zalando评选的2017年度全球最优雅城市排行榜新近公布,巴黎高居榜首,伦敦、维也纳位列第二、第三位。中国城市中,香港与上海入围。
  据悉,入围榜单城市的评选标准包括时尚度、建筑、交通、游客吸引力、清洁度、文化等多个方面。可以说,一座城市要做到内外兼修、宜人宜居,方能称得上优雅。在城市建设方面,巴黎、伦敦、维也纳的经验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

  巴黎怎样脱胎换骨

  巴黎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过去几十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规模膨胀,若没有合理的理念和规划指导,旧城区的单中心格局和老化的城市功能也难以使巴黎保持优雅。
  要脱胎换骨就要下狠功夫。巴黎成立了专门的规划机构,如“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和“巴黎大区城市规划与开发研究所”,负责为地区的建设提出方案、撰写旧城改造白皮书。
  首先是减轻旧城区负荷,改变城市的内涵。具体来说,就是不再增加居住密度,将工业、金融业等按照计划迁出中心区,沿着塞纳河向下游地区发展,形成带状城市。比如在玛海区,迁出了约2万人口后人口密度降低,20多栋旧府邸改造成了艺术和民俗博物馆,一些有特色的小店铺被保留了下来,破旧的面目一扫而光,成了吸引游人的好去处。
  为了保护好位于西郊的布劳涅森林公园,政府干脆封闭了曾经穿行其间的数条公路,恢复了宁静的森林环境。因为他们认识到,在城市周边确保一些“非城市化”的地段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实现“安逸与雅致”的人性化人居目标。
  旧城难免有新建筑要拔地而起,所以说,努力实现新旧建筑的协调亦十分重要。巴黎的早期风貌以不太高的楼房为特色,整个城市的楼房大多在6到8层,鲜见高大突出的建筑物。二战后,对于是否在城市建造高楼的问题出现了两种声音。建高楼派以时任总统蓬皮杜为代表。他认为,在巴黎反对高层建筑完全是一种落后的偏见。“高层建筑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它的位置、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它的建筑形体以及外表装修。”而后,两派虽然一直在争论,但是在实践中达成了这样一种妥协:允许建设新建筑但要尊重老建筑,尽量保持与老建筑风格上的协调。
  而在远离传统风貌保护区的新区,城市管理者们开辟了新空间,让规划师放开手脚大胆设计。比如拉德方斯区,该区位于从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一直到凯旋门这条轴线的西端,被称作“巴黎的曼哈顿”,集中了法国最大的20个财团中的12家总部,许多外国大公司总部也设在那里。拉德方斯的标志建筑是大拱门,它奇特的造型带领着众多新潮大厦,彻底改变了巴黎的天空。事实证明,这样的新中心功能越是完善,生命力就越强,对传统城市风貌的保护也更有利。
  在色彩规划上,巴黎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提升整体城市形象。上世纪80年代颁布的城市色彩管理制度规定,各个临街店面只能把一层作为施展商家色彩魅力的区域,上面几层都不能任意设立广告或公司标牌。如此一来,在城市主体色调的背景下,城市各区域的色彩也显得统一和谐又丰富多彩。此外,新老城区色彩各具特色,增加了辨识度。奶酪色系和深灰色系组成了巴黎旧城的标志性色彩,如拉德方斯这样的新区则采用明朗冷峻的色调,展现工业时代的美学特征。
  在文化部门统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巴黎,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尊重,优雅之城,所言不虚。

  相隔几十年的“严丝合缝”

  在英国当代知名传记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中,他以79个城市断面,831副市民面孔,把伦敦2055年的历史比作一具复杂多变的人体。在他看来,伦敦好比是一位古老而时尚的绅士,在城市规划上为世界垂范。
  事实上,新旧建筑叠加的伦敦造就了独特的城市光影,证明了新建筑和旧建筑可以和谐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城市会像身体一样自然地生长而不会老去。
  工业革命以后,伦敦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发展,引发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布局混乱等令当今很多国家头痛不已的“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伦敦再次发生大规模瘟疫。由此,伦敦彻底审视了糟糕的城市卫生状况,随后制定了《公共卫生法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的法规,对包括住房、建筑的间隔间距、道路、饮水安全、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
  和许多国家一样,英国在城市化历程中一度也陷入“要环境还是要发展”的困境。中世纪近代之交,各地热衷拆教堂,造成文物古迹损毁。直至18世纪末,英国对宗教及历史文物损坏的事件仍屡见不鲜。在这个过程中,有良知的知识精英率先站出来阻止,并发起创办民间文物古迹保护组织,促使英国民众养成保护文物的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最终在全社会共同推动之下,政府与议会不断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的立法。除了立法外,20世纪初的英国还设立了历史文物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整理记录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建筑物的档案。伦敦及其他古老的英国城市都受益于此。
  在社交网站上,有人曾把当今伦敦和七八十年前的伦敦街拍拼接起来,发现在一些街头,两者竟呈现出“严丝合缝的美”,只不过是从敞篷马车换成小汽车而已。这充分体现了城市历史面貌的整体保护之完善。因为伦敦人认为,城市一味“绅士化”后是索然无味的。高楼大厦只能代表全球化的程度,而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市井和草根,他们植根这片土地的厚度,决定了城市文化的深度。

  打造下水道风景

  维也纳在最优雅城市榜单中位列第三,但它更为人所知的是全球最宜居城市的称号。在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发布的宜居城市排行榜中,维也纳曾7登榜首。
  这座城市有多优雅,可能恰恰反映在看上去不那么优雅的下水道系统的建设上。
  早在2500年前,罗马人就设计建造了发达的下水管道系统来保证城市的健康与卫生标准。公元100年前后,罗马帝国在维也纳建立了军事基地,并在此建造了完善的下水管道。但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下水管道的重要性被忽视,垃圾被随意丢弃,城市卫生状况恶化、瘟疫横行。
  直到1739年,维也纳才重新完善了地下排水管道,一下子处于欧洲领先地位。不过,1830年维也纳及周边地区大雨,城市下水管道系统的落后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霍乱瘟疫,致使2000多人丧生。这让当时的执政者决心彻底改造维也纳的排水系统。
  其中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将分隔维也纳老城与新城的维也纳河进行彻底整顿,将“锁链桥”至“城市公园”河段进行封顶,使其成为地下暗渠。竣工后,不仅大大改善了维也纳的排水系统,提高了维也纳的防洪泄汛能力,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也从此联通。
  1955年,奥地利在战后重新获得独立与自治,维也纳下水管道的重建与扩建工程也自此开始。1980年,位于维也纳11区的废水处理站建成,标志着下水管道系统重建及扩建工程达到顶峰。2005年,Simmering污水处理厂扩建完工,每天可处理污水50万立方米,处理后的污水能达到直接排入多瑙河的标准。
  如今,维也纳的下水管道能够处理98%的城市污水,已成为全世界最为先进的下水道系统之一,也是中欧下水道的典范。在维也纳,下水道博物馆是城市的著名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下水道旅游的行程共2小时,与相关主题的电影紧密结合,利用文化资源带领游客畅游维也纳的下水道系统,沿着维也纳河的地下河穿行,体验真正的下水道风景、声音和气味,随后对这一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加深了解。
  (吴越 综合自《第一财经日报》《欧洲时报东欧版》、城市化网、微信公众号“奥国那些事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维·揭秘】各国城市下水道大比拼!晒晒各国的“城市良心”
下水道旅游
叹为观止的外国下水道!【组图】
国外城市排水系统各有特点 巴黎下水道成旅游景点
城市的良心:各国城市排水系统一览
易百科463期:下水道为何是城市良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