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读《论语》之君子论

品读《论语》君子

--2022年6月28日在山西书院联盟的讲座

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探求“人之所以为人”以及如何为人的道理,而“君子”就是孔子精心塑造的理想人格。《论语》中论及“君子”多达一百多次,可见其分量及地位之重要。两千多年来,君子人格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下面,我把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概括为十三个专题,与大家共勉:

(一)君子之本——孝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做一个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孔子强调:“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把孝看做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论“孝”的要义和精华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是“能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能养,就是有能力赡养父母。《孝经》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子女尽孝一定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

二是要“敬”。孔子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只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那是很不够的。这种把物质上“能养”等同于的观点是一种世俗偏见。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肺腑的爱敬之情,真心实意地爱护父母,尊敬父母,让他们享受到精神上的快乐。孔子论孝,更为强调的是这个“敬”字。“孝敬”,乃是孝道核心要义。

三是要和颜悦色。“敬”,是指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而“色”,则是指表面上的“脸色”。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就是说对父母尽孝难在子女的态度上。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得再好,穿得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

四是要时刻挂念。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做子女的,要把父母的生日和年龄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喜悦,另一方面,又因他们日渐衰老而担忧,有道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因,父母在世时,尽可能不要远游。如果非得出远门,必定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告诉父母自己在外面的情况等,以免父母担心。

五是要“几谏”。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是轻微、委婉的意思。孔子并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委婉地进行劝告,如果父母不听从,也要照常恭敬,不能违逆,再看时机进行劝解,这样做虽然操劳而忧心,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

六是要无违于礼。孟懿子问孝,孔子答:“无违。”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所强调的是,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父母在世,如有不合乎礼的言行,子女是不应当顺从的,而要以合乎礼的方法去劝阻,这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护、尊敬;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照礼制去安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才算子女尽孝有始有终。在《孝经·谏诤章》中,孔子表明了不同意“从父之令可谓孝”的鲜明态度。由此可知,把“尽孝”解释为一切顺从于父母,并不是孔子的思想。

七是要“尊亲。”孔子认为,人生最大的孝,是善于继承先人遗志,发展先人未竟的事业。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使父母受到尊敬,这是最大的孝;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父母受到侮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可见儒家所提倡的孝,最重要的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文化作为传统家族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当今社会,文化中与君主专制相适应的某些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不再适用。但是,其中包含体现人类亲情,倡导孝老爱亲,主张家庭和、社会和谐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珍视。

(二)君子之道——仁

孔子所培养的君子,是能够担当天下兴亡大任的社会精英。他们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理想。这样的君子人格,孔子用一个字加以高度概括,就是“仁”。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就是仁爱之道。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以实现礼乐仁和的大同世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用“仁者爱人”这样一句简洁明了的话,深刻揭示出“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爱之道,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抓住“仁”这个核心,提出了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主要有以下要点:

1)“仁”的基础是“直”。“人之生也直”,真情实感、质朴坦率是人的秉性。他赞成“刚毅木讷”的实在人,反对“巧言令色”的虚伪人。

2)“仁”的内涵是“爱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

3)“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人自身的品德,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是“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4)“仁”的延伸拓展是“爱民”。“孝之放,爱天下之民”,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即“泛爱众”。尧舜那样掌握最高权力的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更高境界的圣德。

5)“仁”的践行之方是“忠恕”之道。其基本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方法是“能近取譬”,从切近处做起,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6)“仁”的关键是自己去做。“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真心去做,从身边的具体事情一点一滴去做,任何人都能做到。

7)“仁”的规范是“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强调“仁”是“礼”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又强调“礼”是“仁”的规范。君子要克制自己非礼的欲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仁”的目的是“和”。建立“礼乐仁和”的社会,是孔子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礼”要体现“仁”的精神,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人世间的和谐。

仁爱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三)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子学说的“道”是什么呢?曾参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

“忠”和“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补充、互相规定、互相包含,构成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

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就是为人谋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真诚待人的精神。,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换位思考,尊重他的精神。《全球伦理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界定为“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的“终极的、绝对的标准”。

“忠恕”之道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名言,更是鲜明而具体地诠释了儒家的“人类一家”思想,这与《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人权公约》中有关“人类一家”的表述,是完全契合的。“忠恕”之道为基本意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准则。

“忠恕”之道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把天地视为父母,视为兄弟,把万物视为朋友“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思想。它对于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君子之行——义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他把“义”作为君子的行为尺度和价值标准,强调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凡合乎道义的,就要努力去做;凡违背道义的,就坚决不做。

学习儒学关于“义”的理念,要搞清楚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义与仁的关系。在孔子学说的思想体系中,“仁”是统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括性概念,“义”是仁的表现形式。“仁”,侧重于内心,是君子的思想境界,是安身立命之所;“义”,侧重于外在,是君子的行为尺度,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二是义与勇的关系。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义以为上。”“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以义为最高准则,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勇才具有道德的价值。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而缺乏仁义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是不可取的。

三是义与利的关系。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喻”字,指的是知晓、懂得。意思是说:“君子知晓义,小人知晓利。”一事当前,君子懂得以义为取舍标准,所考虑和顾及的是义;小人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斤斤计较于一己之私利。是喻于义”,还是“喻于利”,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志。

孔子认为,利益和富贵是人们都希望得到的,他并不反对人们谋取正当的利益和富贵,他所反对的是那种见利忘义的行为。对于利益和富贵,他主张“义然后取”,取之有道。对于不合道义而来的富贵,孔子把它比作天上的浮云,不屑一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义与利是辩证的统一,义利相济、以义制利,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

(五)君子之约——礼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要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具有广博的人文学识,而又能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孔子之前,人们主要是从“天命”的神秘观念上,从祭祀的仪式上去认识礼,把礼的根源归之于天地鬼神等某种外在的东西。孔子则主要是从人的自身来寻找这种根源,认为人内心的真挚感情才是礼的根源,从而赋予礼新的内涵。他强调,礼乐之重要,不在于它的表面形式,而在于它规范人的行为、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实现人际和谐、引领社会风尚的教化功能。

孔子有关礼的论述,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礼的人性根源和内在依据是仁。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的根本精神是敬,如果忽略其根本精神,只在玉帛的奉献上求铺张,岂可称之为礼?乐的根本精神是和,如果忽略其根本精神,只在钟鼓的演奏上求喧哗,岂可称之为乐?礼的恭敬之情,乐的和谐之意,都是人的内心之仁的体现,舍弃恭敬而专事玉帛,舍弃和谐而专事钟鼓,都是舍本求末,做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其二,礼对于仁具有规范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加强修养,不断地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要求的私欲,以及过分冲动的情感,才能复归于礼,认真地践行礼。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求人们把对于自己的约束和克制,体现在日常言行的一切方面。

其三,礼的运用在于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和为贵”,却忽略了“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忠告。和是有原则的,是要以礼来调节的。如果只知道要和,一味地求和,不讲原则,不用礼来加以节制,和也就行不通了。只有大家都依礼而行,天下才能安定有序,社会才会团结和谐。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礼逐渐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单纯的道德规范走向法制相融合。到战国晚期,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到唐代,又把“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写入法律条文,从而把“隆礼重法”的治理模式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就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六)君子之识——智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的思想家。他说:“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这三项美德中,智是学问和智慧,仁是精神和境界,勇是胆量和行为。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是获得智慧的源泉。他告诫人们:“好知(智)不好学,其弊也荡。”他教给人们的求知之方,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向子贡传授自己的经验说,我不是死记硬背,是抓住要领,“一以贯之”地把知识贯穿起来。可知孔子的学习,乃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是在厘清要点,把握真谛基础上贯通起来的思考。

孔子对于什么是智慧,有两个重要的解答:

其一,要因势利导。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当时的社会,信奉鬼神是一种普遍现象。孔子提出对鬼神要敬而远之,就是告诉为政者,既要借助民众信仰鬼神的心理,通过丧礼、祭礼这种“慎终追远”的仪式,教化民众弘扬孝道和仁爱精神,使“民德归厚”;又不能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迷信鬼神,而要关注人事,关心民众的疾苦,帮助民众过上好日子。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为政者的智慧是要善于因势利导。

其二,要知人善任。樊迟问智,孔子说“知人”。樊迟不明白“知人”的含义,孔子举例说:“举直错(措)诸枉,能使枉者直。”子夏解释说: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把皋陶重用起来,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把伊尹重用起来,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为政者的智慧,在于知人善任,重用贤才,扶正祛邪,对于改变官场风气,实现政治清明,具有关键性作用。

孔子关于读书学习是智慧源泉的观点,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弘扬勤奋好学的精神,造就大批智仁勇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七)君子立身之基——信

孔子认为,讲信誉是做人的根本,是君子立身的基石。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庸》强调,“诚信”是贯通天人的大道,讲诚信是君子终身追求的目标。

诚实守信是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告诫弟子,必须把“忠、信、笃、敬”四个字,牢牢记在心中,并时时、处处、事事照此去做。晋商之所以能称雄商海数百年,就是因为它坚守诚信为本的理念,讲求信誉。名震一时的三鹿集团,不讲诚信,毒奶粉事件一出,很快就垮掉了。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讲诚信走遍天下,不讲诚信寸步难行,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诚实守信是为政之要,治国法宝。孔子说:“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要点之一,就是要言而有信,这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追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两条,该怎么办。孔子说,迫不得已时,先去掉军备,再去掉粮食,但绝不能失去民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说明,孔子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治国的基石,失去民心,国家赖以立足的基石就垮了。讲诚信,还是执政者顺利施政的必要条件。商鞅为了在秦国变法,“立木树信”,使新政很快得以推行。李世民所以开创“贞观之治”,也是因为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实行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策。

(八)君子之至德——中庸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把恪守中庸之道,视为君子至善至美的品德

孔子讲中庸之道,主要有三方面含义。第一从哲学范畴来讲,它指的是事物所包含的质和量相统一的度。把握住这个度,就能实现古人所谓“中和”的境界。第二从伦理范畴来讲,它指的是人的品德。就是把度的概念运用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要求人们言语行动依礼而行对人对事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反对任何极端行为。第三从政治范畴来讲,指的是允执其中为政者要把握住“中”这个度,“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处理民众的事情

“中”,作为哲学概念,它是抽象的,难以把握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它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子贡问:怎样做才能把握住“中”呢?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意思是说,按照礼去做呀!这个礼就是用来掌握“中”,使人做到恰到好处的。

孔子的学生子夏,待人宽厚,常常达不到礼的要求。而子张则办事勇武,不拘小节,常常超过礼的要求。孔子评价说:“过犹不及”,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其实质都违背了礼的标准,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无过,又无不及。

孔子把坚守中庸道德标准的人称为“中行”之人,这样的人,最理想,但也最难得到。如果得不到“中行”之人和他共事,就退而求其次,和那些奋进的人,或沉稳的人共事。孔子称奋进的人为“狂者”,他们志向远大,锐意向前,但好高骛远,勇力有余而踏实不足,超过了中庸的要求。孔子又称沉稳的人为“狷者”,他们有气节,有操守,不与不良现象同流合污,实可靠,但言行过于拘谨,踏实有余而勇力不足,达不到中庸的要求。“狂者”和“狷者”虽然各有所偏,但都有可取之处,是可教可造之才。

(九)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如果质多而文少,就像个乡下野人,虽然很朴,很坦率,但没有文化的熏陶,表现出来就是粗野、鲁莽,恰似《水浒传》里的李逵;如果文多而质少,就像个管文书的史官,本真的一面太少了,表现出来就是浮华,虚而不实,恰似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这两种偏向都是不好的文质彬彬”的“彬彬”二字,是形容事物相杂而适均,这里是强调文与质配合适宜,既有朴实本情感,又有高雅的人文修养,这才算得上一个君子。

文与质,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两种素质。“文”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含义指“文身”,字形是一个身上有文身图案的人形,表明原始人试图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文化觉醒。后来,人类发明了各种美丽的服饰来打扮自己。再后来,人们认识到人的美丽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在于他丰富的学识、礼貌的举止和文雅的谈吐等人文素养。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论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告诉人们,文与质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现在人们使用“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往往是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只注重文,而忽略了质,这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基本途径就是教化。因此,孔子格外重视学文,学诗。

关于学文。《论语》有两处重要记载:其一是《学而》篇第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二是《述而》篇第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学而篇》第6章是以德行列前,学文列后;而述而》篇第24则以学文列首位,德行列后。这是为什么呢?前者的教学对象是少年弟子,古代称为“小学”,故而把学习做人放在前面;后者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古代称为“大学”,故而把学文列在前面。教学次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教学内容和基本精神则是一致的。

关于学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所兴的是人的情感。立于礼,强调礼教的目的是使人在社会上立足。成于乐,则是告诉人们,通过乐教才能使这种“立”最终得以完成。就教化的功能而言,“乐教”、“诗教”是一个人品德养成、人性完善的最高层次。孔子重视乐教、诗教,其原因就在这里。

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育人思想,对塑造完美的君子人格,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十)君子之独立人格——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这一观点,充分表明了孔子对人格独立的重视。

《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一个人,只有做到为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立定中庸而不左偏右倚、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国家政治昏暗时宁死也不失掉操守,才算得上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君子。孔子于乱世中周游天下,不为所用,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独立人格,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生境界

孔子所强调的独立人格,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高远的志向。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认为,志士仁人视仁德重于生命,在为了维护仁道而需要付出生命之时,要“杀身成仁”;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要“见危授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十一)君子之处世态度——敬

孔子说:“修己以敬。”他所强调的,就是君子的处世态度。只有修养好自己,而又敬重他人、敬业奉献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

君子对父母要孝敬。孝是血缘亲情的表达,其本质是一个“敬”字,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经济上的赡养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

君子对上级要尊敬。孔子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正是君子修己治人的大节。事上也敬”,是君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为政之道。

君子对事业要笃敬。子张问君子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告诉他两句话:一是“言忠信”,一是“行笃敬”。孔子还指出,君子对九件事要格外重视,其中一件就是“事思敬。”

君子对人生要畏敬。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个“畏”,就是敬畏,涉及人的信仰问题,是更高境界、更高层次的“敬” 

今天我们讲敬畏,还要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人生。

(十二)君子之精神追求——乐

人人都追求快乐。然而,追求的境界有高尚与低俗之分,追求的结果有得益与受损之别。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快乐,这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诚然,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但是,人们对快乐的追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孔子举出六种不同现象,并指出三者有益,三者有损。这就说明,只讲人生要追求快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追求什么样的快乐,怎样去追求快乐。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所追求的是学习的快乐,是求道的快乐,是为推行仁爱之道而奋斗不息的快乐。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变得庸俗;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腐化堕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迷失方向,落后挨打。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讲操守,重品行,努力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自觉追求健康快乐的人生。

(十三)君子之交——群而不党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在与人相处时,庄重持而不争强斗胜,团结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君子为什么能做到群而不党”呢?主要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能够从道义出发,以忠信待人,他们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故而能够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拥护,把众人团结在自己周围,互相帮助,合作共事,这就是“群”。小人则是从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出发,互存营私之心,故而只能是为了一时之利勾结在一起,这就是“党”。

原因之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出以公心,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他们总是敢于公开表明自己的意见,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则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从而使大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团结和统一,这就是“和”,也就是“群”小人则恰恰相反。

原因之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胸怀平坦而宽广。于已而言,内省不疚,俯仰无愧,无所忧惧。于人而言,有容人之量,能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因此,君子总是合群,总是能够理解人、体谅人、包容人、团结人。而“小人反是。”所谓“长戚戚”,就是形容他们的心胸气貌常常是局促而忧惧的样子。因为他们私心太重,欲望过多,心地狭窄,勾心斗角,时时刻刻算计别人,总怕别人比自己强。

总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所塑造的君子人格,就是可以古为今用的立足点。我们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当代中国人心中,竖起“君子”这面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文化旗帜,引导广大群众做新时代的君子,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名言名句170条(二)
孔子的282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儒家养生思想
【名句集锦】【先秦】孔子
孔子仁學思想中的節慾觀及現實意義 WORD
孔子言说的“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