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札记·第32期】第4章 治世论 第4节 治世之纲要——礼乐

【论语札记·第32期4章 治世论

4 治世之纲要——礼乐

孔子主张以礼让治国。他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意思是说:“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治理国家,那些礼节又有何用呢?”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为礼要敬,而恭敬之中包含着谦让。“以礼让为国”,就是指君臣之间、上下之间、长幼之间都要依照礼的规范行事,彼此恭敬,互相谦让,从而实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目的。孔子认为,“礼”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他所看重的是,礼所体现的“敬”和“让”的精神,而不是表面的礼仪形式。因此他说,如果以礼让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不能以礼让治国,要那个徒具形式的礼有何用?

“礼让为国”的“礼”,具体指什么呢?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认为,“周礼”是对夏、商两代的制度进行因袭、损益而成的,其礼乐文章之盛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他主张遵从周公所制之礼乐制度。

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有文字可考的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其中包含着他对历史演进中变与不变规律的深刻洞察。孔子主张尊崇周礼,正是看到了周礼在继承夏、商两代制度基础上,更加丰富,更加多彩,其发展水平达到新高度的实际状况。礼,中国古代是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称。作为典章制度,它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是区别宗法贵贱等级秩序,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转。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与法逐渐分流。到了战国晚期,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礼法并用”的主张,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历代统治者治国的基本方略。礼作为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高起着支撑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乐,包括音乐和舞蹈,其功能是融合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礼之所及乐必从之”,“乐”从属于“礼”,“礼”与“乐”相配合,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促使不同等级的人们相敬而不争,亲密而融洽。以礼乐文明为基本内容的儒学文化系统,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或“礼仪之邦”的根基。

《乐记》说:“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又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由周公而至孔子的德治思想,强调“以德行仁”,把礼乐教化作为主要手段,把政、刑作为辅助手段,后世称为“王道”。对此,我们在剔除其已经过时的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内容之后,更要重视挖掘和梳理其中体现民本、德治、仁政、举贤等方面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宝贵思想资源。

鲁国人林放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呀“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对于一般的礼,与其过于奢侈,宁可比较节俭;对于丧礼,与其治办周备,宁可哀伤多些。在这里,孔子是从具体的礼仪入手做出回答的。这一回答的深层含义是告诉人们,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其具体规定是形式,其所体现的内心情感是内容。礼之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容。礼的本原是人心之仁,礼仪是仁的外在表达。

孔子向来是从人自身的情感和行为上去探究礼的根源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这是弟子们对孔子在祭祀时心态和表情的如实记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孔子对祖先和神灵的恭敬之情。孔子认为,礼出乎情,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内心之仁,礼就会流于形式。他对春秋末期世人行礼作乐往往徒具形式,不明本质的现象深表忧虑,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仁心,徒有礼仪有什么用呢?人如果没有仁心,徒有乐舞有什么用呢?他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吗?乐呀乐呀,难道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孔子发此慨叹,正是要提醒世人礼的根本精神在于恭敬。礼仪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了献上玉帛,而是为了使人言行有准则,人伦有次序,并以此巩固邦国,推动政令。如果忽略其根本精神,仅仅是为了献上玉帛,那就是舍本求末,就不能称为“礼”;乐的根本精神,在于和谐。乐的作用,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奏响钟鼓,而是为了和顺人心,抒发情绪,进而移风易俗。如果仅仅是为了敲响钟鼓,那就是舍内求外,就不能称为“乐”。针对当时人们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的误区,孔子强调,如果没有人心之仁,没有“敬”这种真挚的感情,礼乐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形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乐之邦。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礼乐之邦的传统,应当紧紧抓住“仁”这个根本,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爱民、惠民、利民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礼乐之邦的传统,还应当特别重视为礼要敬、为礼要俭的精神。那种办事不从简,不节约,一味图形式、图排场、图奢华、图热闹的做法;那种父母生前不尽孝,死后大操大办,不惜重金修建豪华墓地的做法,都是违背礼的精神的,是应当予以摒弃的。无论是一个家庭、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社会,都要永远保持一种真诚的、实在的、俭朴的作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传家宝。

为礼要敬、为礼要俭,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正是以制定和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切入口和动员令,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惩治腐败,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从而开辟了政通人和,事业兴旺,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崭新局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导读】 礼让为国 何难之有
【论语札记•第34期】第4章 治世论 第6节 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礼让为国难何有——《论语》悟读【76】
《论语》读书笔记 中
感悟《论语》专栏 | 24:以礼治国
【儒】《论语·里仁篇》(13)《礼崩乐坏的祸根在朝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