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音版《中庸》赏析(28)王天下有三重

《中庸》赏析28)王天下有三重

    各位网友,《中庸》第二十九章,是对“居上不骄”的阐释和发挥。

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国君治理天下的三件大事。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王天下”的“”字,读四声,作动词用,指在天下做王,也就是统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的事,也就很少有过失了吧!”这是承接上章“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而说的。在上章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话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本章则对夏、商时代的礼制为什么不能在当下实行做出说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这里的“上焉者”,指的就是夏、商时代的礼制。“征”字,指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两代的制度虽好,但没有验证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从。”作者在上章中说:“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本章则指明了其中的原因:“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这里的“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不尊”,指没有尊贵的地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但没尊贵的地位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不会听从。孔子的经历就是这样。论德行,论学问,他都享誉天下,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足见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大。当时就有人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木铎”二字,在这里比喻宣扬教化的人。意思是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老夫子为木铎传道于天下。在那个礼坏乐崩的年代里,民众有这样的期待,这样的呼声,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由于孔子虽有其德,而无其位,他的政见在当时不被统治者接受,因而无法得到推行。

接下来,作者指出了君王“居上不骄”的六个要点。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一是“本诸身”,就是本源于自身。这一条,强调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二是征诸庶民”。这一条,指出君王的所作所为,还要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才能取信于民三是考诸三王而不缪”。所谓“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缪”字,与谬误的”字同音同义。这一条,强调尊重历史的必要性,就是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看有没有违背的地方。四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这里的“建”字,是立身于此的意思。这一条,要求君王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五是质诸鬼神而无疑”。这里的“质”字,指质疑,求证。“鬼神”,指天地造化万物时变幻莫测的现象。这一条,要求君王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六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里的“俟”字,指等到,待到。意思是说,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一条,要求君王所做的事情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作者进一步指出: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这里的“道”字,指先导。“望”字,指威望。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知道人意。因此,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从而使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近的人也没有厌之意

作者引用《诗经·周颂·振鹭》的诗句来加以印证“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这里的”字,读四声,是厌弃的意思庶几”,是几乎的意思。“夙夜”,是早晚的意思。诗的大意是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作者最后断然地说: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这里的“蚤”字,与早上的“早”字同义。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本章所阐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主张为政者要有良好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从而以道德去感化人,教育人,这样,才能得民心,得天下。其中,关于为政者有好的德行修养,要有行为实践的验证,才能取信于民,使人听从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这是从无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宝贵启示。有鉴于此,当今时代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决摒弃那种务虚名,走过场,搞花架子的不良作风,扑下身子,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以实实在在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取信于民,努力使自己成为“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的人民公仆。

附:

【原文】

    王天下(王天下:在天下做王,也就是统治天下。王,音wàng,作动词用)有三重焉(三重:指上章所说议礼、制度、考文三件重要的事),其寡过矣乎!上焉者(上焉者:指夏、商时代的礼制虽善无征征:验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虽善不尊不尊:没有尊位,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本诸身:本源于自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而不缪缪:miù,谬误,建(建:立)诸天地而不悖,质(质:质疑,求证)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俟:待)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世为天下道:世世代代成为天下效仿的榜样。世,世代。道,“导”,先导),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望:,仰望。令人敬仰,使人仰慕,近之则不厌。

    《诗》(《诗经·周颂·振鹭》)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射:音yì,厌弃的意思)。庶几(庶几:音shù jī,几乎)夙夜(夙夜:早晚。夙,早),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蚤:即“早”)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的事,也就很少有过失了吧!两代的制度虽好,但没有验证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从。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但没尊贵的地位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知道人意。因此,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他的人常有仰望之情,在他的人也没有厌之意

《诗经·周颂·振鹭》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9章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中庸》导读(九)
29第二十九章 明辨。
中庸——第二十九章 誉于天下
邓智宁作品:读《中庸》,谙熟君子之道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