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音版《中庸》赏析(32)学者入德之路

《中庸》赏析32)学者入德之路

    各位网友,《中庸》三十三,大量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借以阐发作者的观点。

作者引用《诗经·卫风·硕人》说:“衣锦尚絅(音jiǒng)这里的”字,读四声,作动词用,指穿衣“锦”字,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字,指加上什么。“絅”字,指用麻布制做的罩衣。诗的大意是,“身穿锦绣衣服,外面上一麻布套衫。”作者借用此意发挥说:“恶其文之著也。”这里的“恶”字,读四声,指厌恶。“著”字,指鲜明,耀眼。意思是说:“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接着,作者指明了君子之道小人之道的区别: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德矣。”“暗然”,指隐藏不露。“日章”的“章”字,与彰显的”字通用,指日渐彰显。“的然”的“的”字,读四声,“的然”,就是鲜明、显著的样子。“淡”字,指平淡。“简”字,指简略。“文”字,指文采。“理”字,指条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解释说:“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这就是说,前面章节中讲圣人之德,极其高远广博。这里返回来从下学立心开始讲,到了下文又推之以极高的境界。作者这样布局的用意,就是要表达“下学而上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庸》第十五章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本章的叙述结构和顺序安排,恰好体现了这一精神,强调学习和施行中庸之道,要循序渐进。这正是学者入德之路。

作者引用《诗经·小雅·正月》“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这里的”字,指潜藏“伏”字,指隐匿。“孔”字,与“很”字同义。“昭”字,指明白,昭彰。诗的大意是,“君子虽然潜藏隐匿很深,但是其德行的光辉仍然会昭示出来。”作者借用此意发挥说:“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无恶于志”的“恶”字,读四声,这里指惭愧。“志”字,指心。所谓“无恶于志”,就是无愧于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无愧于心。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作者在《中庸》第1章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提醒人们,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保持戒慎。本章则进一步指出: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就在于保持了“慎独”的高境界。

    作者引用《诗经·大雅·抑》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里的”字,读四声,指注视“屋漏”,指古代居室内的西北角,相传这是神明之所在,这里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于屋漏”,就是无愧于神明,比喻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起坏念头。诗的大意是:“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作者借用此意发挥说: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意思是说:“所以,君子在未行动之前就怀有恭敬之心,在没说话之前就有诚信之”这一段,承接上文,继续阐释君子“慎独”的问题,神明所视,众人所指,君子时时处处都要警戒谨慎,做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要坚持“为己之学”的志向,下苦功夫提高自身的德业水平。

作者引用《诗经·商颂·烈祖》“奏假无言,时靡(音mí)有争。所谓奏假”,就是祈祷。”字,指祈祷时向神明进奉祭品”字,与字通用,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字,读二声,指没有。诗的大意是:“祭祀时心中默默祈祷,此时肃穆无言没有争执。”作者借用此意发挥说:“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音fū(音yu蔓鈇钺”,在这里代指严刑峻法。“鈇”,是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钺”,是古代一种形状像板斧式的长柄兵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而百姓也会互相劝勉不用发怒而百姓也会畏惧严刑峻法那样心存戒惧”这一段,承接上文“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之意,强调君子进德修业,达到至诚至敬的境界,就可以感通于神明之际,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无需言说而民可自化。这与孔子所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与《大学》所说“絜矩之道”,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讲儒家的德治思想。

作者引用《诗经·周颂·烈文》“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不显”的“”字,与“”字同义,指不显”,也就是大显。百辟”的“”字,指君主。“百辟”,就是很多诸侯。”字,与模型的字同音同义这里指效法。诗的大意是:弘扬天子的德行,诸侯们都会来效法。”作者借用此意发挥说:“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平。”意思是说:“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朱熹于此处作注说:“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之极功也。”这是在强调儒家所推崇的“无为而治”思想。《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盛赞舜的无为而治”,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说:“达到无为而治境界的,应该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谦恭而端庄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这里的“无为而治”,专指圣王知人善任,自己不亲劳于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从而使天下得以治理。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是有区别的。舜之所以能做到无为而治,关键在于“任官得其人。”(《赵歧·孟子注》)舜非常善于识人用人,大禹、皋陶等一大批贤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他自己不去亲自处理具体政务,而把主要精力用在选贤任能上,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力量为天下做出榜样。《新序·杂事三》说:“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因此,后世也把儒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称之为“垂拱而治”,认为只要天子树立榜样,就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作者引用《诗经·大雅·皇矣》“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里的怀”字,指归向,趋向“明德”,指美德。“色”字,指严厉的脸色。诗的大意是:“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作者又引用孔子的话说:“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认为用厉声厉色去教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这是对周文王德治功业的赞美。

作者引用《诗经·大雅·烝民》“德輶(音ò如毛。”字,读四声,是古代一种轻便车,这里引申为轻。意思是说:德行轻如毫毛。”作者点评说:“毛犹有伦。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之后,又引用《诗经·大雅·文王》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音xiù”字,读四声,指气味。意思是说:上天化生万物,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最后,作者用两个字的评价结束全文:“至矣!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本章是《中庸》的最后一章,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到人道,从知到行,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用朱熹的话说,是“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叮咛示人之意,是与《大学》相呼应,为学者开出一条人生进修阶梯,也就是本章所说“入德”之路。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其要领:一是必须坚持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下学而上达”的为学之路;二是必须坚持诚意正心俯仰无愧,谨言慎行,“慎独慎微”的修养功夫;三是必须坚持“为己之学”,恭敬诚信,慎思笃行,持之以恒的坚定志向;四是必须以圣人为楷模,坚持至诚至敬的高标准,追求化育万物的高境界。

上天化生万物而无是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嗅不出,可谁也离不开。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实际上,德行达到样的境界是很难的退而求其次,就是“德輶如毛”的境界。正如诗圣杜甫《春夜喜雨》中所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圣人的德行教化,犹如和风细雨,沁人心脾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君子为道,就要学习这样的境界。

各位网友,到今天,《中庸》就全部讲完了。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附:

【原文】

    《诗》《诗经·卫风·硕人》“衣(衣:音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指色彩鲜艳的衣服(絅:音jiǒng,“裟”,用麻布制的罩衣)”恶恶:ù厌恶其文之著著:鲜明,耀眼也。故君子之道,暗然(暗然:隐藏不露)而日章日章:日渐彰显。章,同;小人之道,的然的然:鲜明、显著的样子。的,音ì而日亡。君子之道,淡:平淡)而不厌,简:简略)而文:文采),温:温和)而理:条理),知远之近想要知道远方,必先近处着眼),知风之自见风知源。自:从,指风源),知微之显察微知著,可与德矣。

    《诗》《诗经·小雅·正月》云:“潜潜:潜藏虽伏伏:隐匿矣,亦孔孔:很之昭昭:明白”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无恶于志:无愧于心。恶,音wù,此指愧。志,心。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诗经·大雅·抑》“相相:注视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不愧于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起坏念头。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相传是神明所在,这里以屋漏代指神明”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诗经·商颂·烈祖》曰:“奏假奏假:祈祷。奏进奉。假,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无言,时靡靡:没有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鈇钺:音ū yuè,是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钺,古代的一种形状像板斧式的长柄兵器

    《诗》《诗经·周颂·烈文》曰:“不显不显:即大显。不,通,大惟德,百辟其刑之百辟:很多诸侯。辟,音ì刑:通,仿效”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平。

    《诗》《诗经·大雅·皇矣》云:“予怀怀:归向,趋向明德明德:美德,不大声以以:与色:严厉的脸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诗经·大雅·烝民》曰:“德輶:音ò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如毛。”毛犹有毛犹有伦:羽毛虽轻,仍然是有相应的重量。伦,比“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音xiù,气味”至矣!

【译文】

    《诗经·卫风·硕人》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麻布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小雅·正月》说:君子虽然潜藏隐匿很深,但是其德辉仍然会流露昭示出来。”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大雅·抑》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在未行动之前就怀有恭敬之心,在没说话之前就先有诚信之心。

    《诗经·商颂·烈祖》说:祭祀时心中默默祈祷,此时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而百姓也会互相劝勉不用发怒而百姓也会畏惧鈇钺刑罚那样心存戒惧

   《诗经·周颂·烈文》说,大大弘扬天子的德行,诸侯们都会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大雅·皇矣》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大雅·烝民》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诗经·大雅·文王》又说:上天化生万物,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全文注解(14)
《中庸》导读(十)
【完结】第三十三章|《中庸》没有那么难
《中庸》译文
德行的实施
《中庸》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