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提高耕地质量

新发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提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施‘藏粮于地’和节约优先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藏粮于地”已经成为土地整治的重大战略任务。

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为了粮食安全,我们国家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优质农田被占用,即使划定基本农田红线,施以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减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还会进一步减少。保障粮食安全仅靠保护耕地数量是不够的,需要在保证足够耕地面积的同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粮食产能。

耕地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耕地土壤肥力和影响作物生长与耕作生产的所有基础条件。同时随着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化,耕地质量的内涵也有所变化。土地整治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壤肥力,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全面提升耕地产能。 一是要提升基础地力。通过平整土地、调节水肥利用、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等土地整治措施改善耕地土壤条件、增加土层厚度、改善土体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消除不利因素(如盐碱、沙化、酸化等)等,提高耕地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和转换效率;二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土地整治通过加强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作物生长和粮食生产所需水分、养分、光热的充分供应和转换效率的提升。例如,完善田间道路,加强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等,提高道路、沟渠、水井、温室、育苗工厂、机械化设施等固化在土地上的工程措施标准和投入;三是要改善生态条件。完善区域农田防护林系统、水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设施的建设,强化农田耕地生命共同体建设,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逆性(区域旱、涝、干热风、作物病虫害等)。

第二,积极开展生态良田建设。对于面源污染,通过建设农田生态沟渠、污水净化池塘等设施,净化地表径流及农田灌排水是重要的治理措施。对于重金属污染,控制外部污染源,建设植物隔离带或人工湿地缓冲带隔离外部污染物污染土壤。同时,加快建立农业投入物(农药、化肥等)的监管,保障农业的清洁化生产。

第三,加快建立土地的用养应急保障制度。现代农业应高度重视耕地的高产高效,兼顾耕地的用养结合。耕地质量建设必须将“用地”“养地”相结合,降低耕地利用强度,通过轮作倒茬、休耕养地等耕作方式恢复地力。耕地质量还应建立恢复生产的应急土地保障措施,一旦粮食进口受阻,可以通过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水肥保障等快速反应措施恢复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藏粮于地”的核心是通过土地整治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业供给侧改革、用养结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原文刊载于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土壤科学与技术问题|推荐
调研报告: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探究与思考
钟钰|从粮食安全看“藏粮于地”的必然逻辑与内在要求
智慧农业物联网可视化—耕地质量监测大平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夯实大国粮仓的根基
什么是“藏粮于地”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