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追秦简 墨濡汉牍 | 林望书法作品赏析








我与林望君相熟十年,感其志向不渝,温良敦厚,矜其志气和平,风规自持,于书法一道斯有成矣。林望书出自暨南大学曹宝麟、陈初生二师门下,得师耳提面命,用功尤勤。于吉金文字,秦汉遗迹,获益最多。后寝馈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得“漆书”峬峭,于雄厚中见朴茂,于荒率中透灵气。使余一见,便称畏友。曩昔,金农行于康、雍、乾三朝,实为“八怪”之首,郑板桥服膺备至,以诗赞曰:“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其于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藏都堪称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极高,隶书高妙而独到“墨守汉人绳墨”,以古朴浑厚见长。其首创“漆书”,以侧笔行浓墨,苍逸稚拙。其行草书冶楷法、隶势、篆意于一炉,自成一体,点画浪藉而笔墨醇厚,粗头烂服却苍劲灵秀。古拙淡雅,真率天成。

林望君深谙此道,虽偶耕笔砚,却高屋建瓴,入而能出,运以己意。学金农,秦汉为经,晋唐为纬,晋唐得笔,金石得气,秦汉壮骨,晋唐涵韵,虽为未足,气格已具,假以时日,大气方成。与林望交谊,越十数载,虽近在咫尺,其忙于政务,余勤于教读,偶遇诗酒笔会,君谦谦不前,以憨笑慰情,鲜见挥毫,但斗室中废纸三千,确于书艺中尽见,与君交谊,首为志气相投,次为性情相近,三为书风相远。何哉?志气相投则目标一致;性情相近则不拘小节;书风相远则碑帖互补。忆昔九届国展,截稿在即,封闭创作,示以笔法,变以笔势,涵泳趣味,终有斩获。后以金农自刻诗集示君,如奉环宝,再以金农小行书研讨之,天眼顿开,加之十数年之淘溉,书法日进,闻君合璧展出,不揣浅陋,置喙数语,至于笔之精粗,体之乖合,势之畅阻,格之雅俗,平素多有涉及,此处多让同道品评,以广视听之路,林望君以为然否?


文 / 刘宝光(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与导师曹宝麟、陈初生合影



作品欣赏















































笔追秦简    墨濡汉牍

——林望先生书学艺韫摭谈


文 / 吴晓懿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活标本,记录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特质与艺术创造之灵感。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汉字造型的来源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可以说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国人的书法艺术观念,向来是追求契合自然,究悟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自身的艺术实践放在浩瀚的时空中去思考。


近观先秦时期的竹简、木牍和帛书上的墨迹时,一提一按,一笔一画,牵丝连带,方折衄挫,都跃然纸上,2000多年前书法作品犹似体温尚存。秦简是我国旧书体篆、隶交替重叠的时期,这种书体显示了早期书法用笔的基本技巧,如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的力度和速度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其内容主要为秦代的法律文书和占卜日书等。从墨迹上看不难发现其笔势短促快捷,这些体现着隶变之书写性简化的秦系简牍,字形随意倾欹,含有书恣肆纵逸的特点。这时期字体更迭频繁,文字载体众多,尤其是竹简书写风格异彩纷呈,所包含的书法艺术形态多种多样,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给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西汉墓出土的汉代简牍,最早可以上溯到汉武帝时期,其笔画劲健而简洁,结构多取纵势。如《居延汉简》的笔法与章草相似,藏锋起笔,逆入平出,波挑明显,结构变化不大,字距较小,讲求笔致率意。近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先生曾说过:“隶加波挑,而行笔又加简洁,则为章(草)。其起与八分殆可同时,亦在西汉。今征之以西陲与居延简,可以证之。”总之,秦简汉牍作为中国书艺的经典样式,不仅有一套稳定性较高的笔法系统,而且同时也有“血、筋、骨、肉”的笔墨形态。


目前书坛的展览方兴未艾,各种书学流派风起云涌,呈现出一派异彩缤纷的局面。但在这种繁荣背后,一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借古开今地进行简牍书法艺术创作。在这一方面,林望先生可谓先行者。他的书学格调具有独特的审美旨趣,每幅秦简汉牍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变化无穷,无论行间布白,还是字体结构疏密,他从视觉平衡方面对整幅作品进行妥善安排。在用笔方面,他讲求方硬,起笔与收笔的特点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十分强调汉字构形空间美与力度美。这主要与他早年就读华南理工大学学习“修营夏宇,构筑楼榭,尽幽居之美”的建筑专业有关。他的作品往往以铿锵有力的笔画形态来表达其内心对于一点一线所含质感之体悟,以柔软锋毫来诉述力蕴千钧、锋透纸背的力度感,同时笔画交接之处,提按毫不含糊,在留白的空间中透出涨墨与笔毫摩擦的瞬间效果,这需要一种斩钉截铁的判断。


林望先生出生于广东湛江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喜爱书法。湛江地属高雷古郡,自宋代以来,不少名人逸士或迁谪,或流寓,或宦游,曾驻足斯地,如宋代的李纲、苏轼、苏辙、秦少游、寇准,明代的解缙等。他们传中原文化之薪火,去百越农耕的莽昧,在湛江名胜之处湖光岩、天宁寺、三元塔、双村等地都留下了足迹。清代以降,经数世的文化积累,当地的文坛俊彦辈出,其中有陈昌齐、陈瑸、林召棠、陈兰彬、陈乔森、吴应铨等。长于斯地又长期受这种书画艺术熏陶的林望先生,自幼临池不辍,笔耕犹勤。特别是受业于暨南大学曹宝麟、陈初生等名师的求学经历,奠定了其书作笔追秦汉之高古格调。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便开始精研秦汉书法。在学书之初,便得当代隶书泰斗沈定庵先生的亲炙与奖掖。在遍临汉碑之后,又转益多师,向清人隶书名家金农、伊秉绶学习取法,得其朴拙而又不拘泥板滞,在方折圆转的笔法中暗含帖学的意韵,不激不厉,志气平和,风规悠远。及至中年,转而上溯秦简汉牍,汲取古隶笔法,书风为之一变,其作意趣横生,妙入传境,尤其在隶书与篆书融合方面独树一帜。


其早年代表作《录孙过庭书谱名句》,通过墨迹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用锋和笔画有以下特点:第一是笔势短促快捷,体现着隶变之书写性简化的特点,书写虽快但笔致一丝不苟;第二是字势纵长,用笔稳健,时出斜向拖长笔画;第三是用笔轻松,有一种自如、明快的书写节奏:第四是字势往往左向或右向倾斜,倾斜的意义在于能对工稳平正的篆书体态、点线形成冲击与破坏,并促进隶书点画的变异,常常造成一种“生拙”之态势。


关于“生”与“熟”的书法审美体验,林望先生从笔墨实践中得到深刻的感受。其作品中的“生拙”不是故作姿态的躁气与莽昧,而是深知文人书画中所需求的“大雅”。在当代审美意境下的“文”与“野”的殊道纷争不断之时,其始终恪守“静笃虚生,含道映物”的文化理念,不追时下所流行的“怪、新”之弊。首先他认为书法作品风格上的“生拙”,其实是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后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人生历练之后复归平和一样的“初萌”状态。正如明代汤临初在《书指》中所言:“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二也。”其次又提出有字外功的学养来滋润自己的艺术创作,其最重要的是指在已掌握成熟的笔墨技巧,敢于释放自己的能力,打破一些樊笼的禁锢,向陌生的荆棘丛生的学书道路上前进。


目前许多书家在饱获赞誉与褒奖之后,很容易沉寂在已经获得成就的温床上,故步自封。而林望先生则以猛醒的心态审视自己的学书历程,仰峰诚攀。也许是他的名字给他一种超乎常人看待问题的视点。甲骨文中的“望”字,是像一个人站在土堆放眼远眺。文字是一种信息符号,在冥冥之中启示着人的思想,规整其行为,磨砺其意志,有着“灵咒的神力”。所以古人对名字视之弥珍,可以说林望先生也是“人如其名”。或许是由于这种力量的驱使,工作之余,他追慕先贤,常常驾车远游、登高望远。或结侣访览崇山峻岭、名川大海,感受大自然的钟灵毓秀;或独自在修竹猗猗的小桥流水人家,偶住三两天,体会农家小舍的惬意与静谧,或到烟云深处去赏碑、拓碑,与天地语,伴石溪悟。


林先生经常反思在创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敢于突破前人尚未触碰的领域,在学习汉碑之后,进而涉足解古文字书法,从新出土的秦汉简牍中汲取新的用笔技巧。他曾大量选购的秦简研究的专著,先后研读王晖等人合著的《秦文字通论》和杨宗兵的《秦文字编》等,深入了解战国至秦汉时期字体演变的特点,并从出土的毛笔与简牍的文物中,发现当时的书法与制笔的技术有紧密联系。


林望先生的近作沉雄高古、浑厚朴茂,不流行“甜熟”。如作品《魏武帝短歌行》点画布局是整篇书法中最容易散乱之处,但是他都能做到“乱石铺街”,在不经意之中掌握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参差错落的空间美感。如“对”“当”“酒”“心”“之”等字的点画,虽然同是一个笔画,形态各异,左右映带、上下呼应、揖让顾盼、疏密浓淡等都能在其笔端表现出来。在用笔上,他强调用线条切割画面,讲求墨色的干湿浓枯变化,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点画之间如湍流击石,泠泠作响,铿锵有力,不失高山坠石之势。一方面,下笔时由缓至疾,在重按轻提的笔道中挥洒自如,丝毫没有笔滞墨枯之感;另一方面,在黑白的空间关系中不断地调整“疏密”“主次”“虚实”的关系,集其古成,自出机杼。





林望艺术简介


林望,1962年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00年就读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法专业研究生班,师从陈初生、曹宝麟、谢光辉教授。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曾获广东省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两次入展广东书法最高奖南雅奖。

2014年10月在湛江45号美术馆举办:寻真——周湧、林望绘画书法展。

2016年9月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书契妙合——林望、吴晓懿书画竹刻作品展览。

其对书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主张,并竭力追求理、法、趣的书学境界,在书法艺术道路上默默耕耘,为广东书坛之翘楚。



(探墨艺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用墨方法
引用 【技法】怎样临摹汉简
从出土秦简牍--看秦隶书法特征
书法术语
书法讲座 | 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十三)
怎样临摹汉简(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