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社巡礼 | 六合印社

2005年3月,在南京印社副社长苏金海先生、南京市书协副主席魏建勋先生的支持下,以彭家龙为首的三十多位六合印人一致倡导,成立了六合印社,并推选谢长征为社长。印社成立之后,六合印人由过去的零散活动,形成有组织、有活力的团体,相互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先后承办了南京印社金牛湖社务工作会议,主办了“六合印社首届篆刻展”、“冠城大通·六合印社第二届篆刻展”、第一届“棠邑千年──六合历史文化篆刻展”和《六合篆刻简史》专题研讨会,全力支持南京市教育局的校园普及篆刻艺术教育专项工作,多人次作品入展中国书协和西泠印社赛事。2018年六合美术馆成立,馆内专门设立了六合印社活动中心,在六合区文广局和美术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生代印人大步跨进国展。六合印坛的不断发展和六合印人影响的不断扩大,正体现了六合印社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前景。(所附印作及文章为六合印社社员作)

彭家龙:宁静致远金石心

篆刻虽属小众艺术,却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奇葩,方寸之间,展现气象万千,集美术、书法、笔意、刀味、石趣于一体,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六合印社自组建以来,通过技法指导、研讨交流、经典赏析,特别是在苏金海等名师大家的指导下,在各位同道印友的交流帮助下,自觉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而且最深的感悟和体会便是:不浮躁、知舍得、去功利。尤其在学习、欣赏、收藏、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简单认知出发,努力迈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功利心境,最终达到“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的审美追求。对于篆刻爱好者,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看淡参展、评奖的社会效应,在艺术追求之路上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金石心。

万寿宫
谢长征:三重境界

笔者通过多年寻师访友的请教、实践和思考,认为从技法、篆法、线条三个层次可以大约品评出篆刻作者和篆刻作品高下之分的三重境界。随着科技的发展、思路的开阔、技法的创新,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临摹的惟妙惟肖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电脑辅助印稿的量化性制作和无级变形、放大,指甲油渡稿法的普及运用,使古人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钩描、临摹古印范本的学习过程大大缩短。这里所述的“技法”是指不管用什么方法,能够准确临摹数种、十数种风格的篆刻作品,如果能与原作的重合度不低于95%,“技法”层面就算过关了。当技法过关以后,创作的欲望会从内心升腾起来,但仅仅有上面的“技术层面的方法”还远远不够,毕竟篆刻作品主要还是基于篆书艺术。篆书不熟练,篆字结体、变化的方法不懂,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范本不曾出现过的情况,作品中的篆字之间会出现相互不和谐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就要加强篆书的练习,至少要做到精一而旁通其余。经过一段对篆书的强化,能熟练地运用于印面钩写印稿,各字融洽如同一家,就可以认为篆刻的“篆法”层面过关了。技法和篆法游刃有余之后,篆刻的创作就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线条便成为构造作品风格的重要手段,进而由每位篆刻作者对创作内容不同的理解、对人生阅历不同的感受、篆刻工具不同的使转,呈现出不同风貌,这也就达到了篆刻境界的第三个层次:线条。笔者这里所简述的技法、篆法、线条三个层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刻得会、刻得对、刻得好!

心无挂碍

金有艺:依仁游艺转益多师
我学习篆刻是从“刻字”入手的。小时候刻印根本不知道有“印宗秦汉”一说,更不知道什么“浙派”“皖派”,完全是为了好玩。塑料、砖瓦、泥胚都曾经是我“刻字”的好材料。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了“篆刻”并非“刻字”。1991年,我在武汉大学有幸聆听了邱振中、徐本一诸先生的讲座,才渐渐得窥“篆刻”门庭。我一直认为,学习篆刻从汉印入手是不二法门。汉印笔画平直,小技巧少,看似简单,但要把汉印刻出味道、刻出深度,绝非简单的事情。临刻汉印的时候我不太赞同摹刻的印和原印严丝合缝、毫厘不差的做法,我认为这样难以“写我心,达其情”。我惯用的做法是挑三四方与原印大小相仿的青田石,直接用毛笔反写好印稿,在熟读原印的基础上,放胆刻去,让刀与石撞出激情的火花。一印甫成,略事修改,和原印比较,不成则弃,用第二个刻,反复三四次,不意间便能产生出较满意的作品。篆刻虽是小众艺术,但绝非能一蹴而就,不懂书印结合、“印从书出”的道理,其行不远。从《泰山刻石》,到赵之谦、邓石如再到吴昌硕、黄宾虹,篆书练习是每个篆刻人毕生的功课。学会了篆书不但能了解其他书体间的演变关系,还能了解汉字源流,上溯造字之源,又可增加古文字的知识。我认为,我们既要向古人学习,也要向今人学习,才能真正地博古通今、融会贯通、“知白守黑”,才能真正明白篆刻的谋篇布局,由技而道。简约而不简单、虚实相得益彰、冲切刀法融合,才能真正使篆刻艺术典雅中见雄强、酣畅处得静穆。

江上数峰青

李宝东:篆刻杂谈
经过多年的书法与刻印学习,使我感触颇多。我认为,一位成功的篆刻家也应该是一位书法家。古人讲“印从书出”,毋庸置疑,因为篆刻中的篆法首先是建立在书法基础上的。刻印要求每位印人都要掌握一定的古文字常识,只有反复学习篆书才能感受到线条的金石气息。纵观有清一代的印人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无一不是当时享誉书坛的篆书大家。因此,我所接触的老师,他们都会叮嘱我要在书法上多下功夫。当然,老师们也常嘱咐我要注重文学修养,提高综合气质。印章盛于秦汉,明清时期流派纷呈,至近现代更是景象繁荣、名家林立。在当代,随着印人的不断增多,篆刻学科建设日趋完善,篆刻艺术达到鼎盛。初学篆刻,很多篆刻专业著作以为应先师法秦汉,后旁涉明清诸家,深入经典,入古出新。当然,古印天趣古拙,易于临摹;流派印规矩典雅,初学容易陷入程式化僵局。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学习方法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天性。我个人是初学陈巨来,后追明代汪关,再直指秦汉,目前正深入地学习汉代玉印。

昼永蝉声庭院

蒋明政:篆刻闲言
我于篆刻,以自娱为念,常满足于捉刀叩石之快意,少有精研深悟之会心。然虽生性疏懒亦深有敬畏之情。古今印范,佳作纷呈,予尤喜古玺一路,虽斑驳迷幻却不失生动恣肆,看似粗犷直率而暗含端庄雍容。虽常手摹心追,也难得其奥。于是渐悟“篆刻”之理:其本唯“篆”,字法为根,所以早有“印从书出”之古训;书之笔法亦有“印印泥”等类比。其态在“刻”,刀法为要,自以为自然为上,宜藏巧而守拙,多习古而自新。噫,篆刻乃大千繁华之一粟。亦能于方寸之间藏造化,传千古,寄性情,见人心。我辈自当勤努力,戒浮华,继绝学,绝机心。

奇正相生

马明龙:一次邂逅一生结缘
我学习治印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还是一个喜好舞文弄墨的毛头小子,一次偶然在《书法》杂志上看到赏心悦目的篆刻作品,便一见倾心,自此萌发了治印的激情与冲动。初时不识篆刻材料为何物,临摹、创作则起于锯木、磨砖。两年后携多件作品首次参加镇级篆刻展,闻同道言“诺大的石料这多的量,得多少银子呀?”顿感语塞脸红,至此方悟。不日即乘车独自闯进省城看刻印章石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数十年虽说学有所得,终觉所得甚浅,幸作品多次入选市、区赛展并获奖,偶有作品见诸报端。一次邂逅,一生结缘。然任重亦道远,艺精须努力,唯孜孜不倦、深耕不辍,方能更进一步。

龙池夏荫

金心瑶:学习篆刻的一点体会

还是在小学认字学写字的时候,爸爸就教我刻印章了。从小学到大学,爸爸对我学习书法、篆刻十分重视。每到学校放假,别的同学到处游玩、“放飞自我”,我爸爸却要给我布置一堆写字刻章的任务:毛笔字要写几张,钢笔字要写几张,印章要刻多少方,不一而足。他下班回来都要例行检查,边检查边讲解。想想也有意思,什么刀法、书体、汉印、流派印……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也渐渐地知道了一些篆刻的皮毛。上大学后,我又跟专业老师学,就渐渐喜欢上了篆刻。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学习篆刻的益处,往大处说是传承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往小处说是加强自我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自己的毅力。学习篆刻,使我明白了刻印和做人的道理一样,几分耕耘,便会有几分收获。近年来我的篆刻作品不但在《书法》《篆刻》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还入展了“巨来印风 国际印社篆刻邀请展”,并在“镇电杯”全国篆刻大赛中获得青年组新秀奖。我用时最长、印象最深的就是对汉印的临摹。汉印貌似板滞,实则机巧无比。汉印笔画的方圆、粗细,结字的中正欹侧,章法的照应对比,等等,不同的用刀力度会产生不同的线条质量,能系统地改变对“刻字”与“篆刻”的认识。加之篆刻十分讲究对篆书的学习,篆书用笔要求藏锋逆行、中峰回转、结构严谨、布白均匀、章法平整对称等,和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倡导的一丝不苟、踏踏实实、戒骄戒躁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色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艺丨谷松章书法篆刻作品选
情系腊八 / 与刀石为伴的日子!
全网最全 篆刻印谱
篆刻怎么学
篆刻艺术《汉印技法通议 》
张宁: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