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0年中国道统文化的致命缺点

自汉朝以来的2000多年,中国社会的道统文化,一直是由儒家控制的。

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儒家礼教,与皇家或者官方的价值观念基本一致,主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所以,就受到了历代王朝或者官方的支持。

但是,“五四运动”以来,儒家及其儒家礼教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批判,直到“文革”期间的“破四旧,立四新”搞得太过火了,受到了大众的厌恶,这才给了儒家及其礼教一个喘息之机。

但是,很明显的,儒家及其儒家礼教要想回潮,重温过去那长达两千多年的旧时光,那是基本上不可能了。

为什么呢?

因为,儒家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第一,她只讲维护秩序,却不讲世界的变化,不讲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应该怎样维护这种变化中的秩序。

也就是说,她是极端片面地维护片面的秩序,却不实事求是地系统性看问题,不是统揽全局地维护系统性的秩序。

第二,她为了维护她们的儒家礼教,为了宣扬她们儒家礼教的正确,就拼命地阉割和篡改历史,拼命地阉割和篡改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于第一个缺点,儒家只是极端片面地维护片面的秩序,而不是统揽全局地维护系统性的秩序,这里就略过不讲了。

我们这里只讲儒家的第二个缺点,就是她们怎样阉割和篡改我们的历史,怎样阉割和篡改我们的传统文化。

大家如果略懂历史,并且思维敏感,就会感觉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尊王攘夷”开始,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就是你来我往,争战不断。

其中,既有北方游牧民族屡次入侵中原、融入中原;也有中原农耕民族屡次北伐,横扫大漠,将北方游牧民族驱赶到西方去,让他们再也回不了我们北方的蒙古草原。

但是,在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前,却不是这样。

在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前,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的交往,更别谈战争。

好像在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前,北方的蒙古草原上,一直是空空荡荡的,就没有什么游牧民族。

当然,说北方的蒙古草原上没有游牧民族,那肯定是不对的。

毕竟,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还记载过黄帝“北逐荤粥”;《汉书·匈奴传》亦曰:“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这说明,在齐桓公之前,北方草原上,还是有游牧民族存在的。

但是,为什么齐桓公之前,就只有黄帝“北逐荤粥”,其它时候的北方游牧民族,都只是“随草畜牧而转移”,从来不与中原农耕民族发生交往呢?

又为什么从齐桓公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就与中原农耕民族“剪不断,理还乱”呢?

这样的历史,是不是很奇怪呢?

其实,除黄帝之外的五帝时代的其他帝王,肯定也是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过战争的,只是,文献中的那些历史,被后来的人们给人为地阉割掉了而已。

《逸周书》就有这样一段记载:“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无位;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

这里的“唐氏”,就是五帝时代的第四代帝王帝尧。

尧帝为什么要去征伐“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无位”的“西夏”呢?

我们从《孙膑兵法·见威王》里面的一段记载,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因。

《孙膑兵法·见威王》记载:“尧有天下之时,诎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国有四。故尧伐负海之国而后北方民得不苛,伐共工而后兵寑而不起,施而不用。其间数年,尧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传舜。

这段记载说明,尧帝,并不是像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所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帝王,他其实是一个很喜欢“征伐”,并且,也“不得人心”的帝王。

因为,当时的许多诸侯部落,都是和“西夏”一样“性仁非兵”,都反感和反对尧帝的“征伐”,所以,尧帝就要“抓典型”,就要拿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西夏”,来杀鸡儆猴。

而尧帝的这种“身衰而治屈”的局面,其实,在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里,也有曲折的反映。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这就是说,当时没有诸侯部落,愿意去驻守四方,舜帝只好建议尧帝,将一些“有罪”的诸侯部落,发配到边疆去驻守四方。

然而,结合后来的历史以及我们国家的地理形势,四方之中,对中原威胁最大的,应该是哪一方呢?

是不是应该为北方呢?

但是,搜索我们的历史文献,从黄帝以下,到齐桓公以上,有没有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的记录呢?

文献中,这段时间有南征的记录,有东征的记录,有西征的记录,就是没有中原王朝北伐或者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记录。

这不奇怪吗?

而我们再来看,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

距今5000年,东北地区红山文化消亡,被小河沿文化取代。

接着,就是距今4900年,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由第一期转变为第二期。

到距今4800年,庙底沟第二期文化消亡,中原地区出现文化断层。也就是说,这段时间,中原地区的劳动人口都跑光了,经济活动完全没有了。

然后,距今4600年,中原地区又兴起龙山文化。

距今4500年,东北地区的小河沿文化消亡,而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却大放异彩,扩展到了山东地区。

然后,距今4300年,从石峁城开始,中原地区大量地兴起在战争中起着防御作用的城址。

距今4000年,龙山文化消亡,而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兴起了夏家店下层文化。

这个时候,也是文献中记载的五帝时代结束,大禹所开创的夏朝开始的时候。

所以,从考古发现来看,整个五帝时代,中原农耕民族,并不是没有和北方游牧民族发生交往,而是交往频繁,战争不断。

并且,最后的结果,是中原农耕民族彻底战败,导致龙山文化消亡,大禹的夏朝,就是在中原农耕民族彻底战败之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艰难抗战中诞生的。

但是,这些从考古发现中,历历可见的事实,却被从文献记载中,抹得干干净净。

那么,为什么要抹去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长期战争,并且最终战败的历史事实呢?

因为,这不利于儒家宣传尧舜的伟大,不利于儒家宣传尧舜之间相互禅让的礼制。

所以,齐桓公之前的中国历史,是被历朝历代的儒家们,出于宣传他们儒家礼教的目的而阉割了。

以上是说历史方面,儒家出于她们的一己之私而作的恶。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在传统文化方面,儒家对于我们的《易经》文化的阉割。

1977年春,在安徽阜阳双古堆发掘出了西汉汝阴侯的墓。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太乙九宫占盘”,上面所画的图式,就是《洛书》的图式。

这说明,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太极图》《河图》《洛书》还是广泛流传于世的。

但是,自那以后,《太极图》《河图》《洛书》就只闻其名,不见其形。

一直到北宋时期,道家传人陈抟老祖,又在陕西华山再次拿出了《太极图》《河图》《洛书》。

可是,陈抟老祖虽然拿出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却没有拿出对《河图》《洛书》的解释。

他只流传下来一篇《易龙图序》,看样子是要对《河图》《洛书》进行解释的;而这个《易龙图序》后面的正文,却没有流传下来。

更加反常的是,陈抟老祖是道家人士,而他所拿出的《河图》《洛书》,却在南宋大儒朱熹的手上光大于世了。

但是,明明《周易·系辞》里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就是黄河出《河图》,洛水出《洛书》,圣人伏羲就根据《河图》《洛书》画出了《八卦》。

而朱熹却根据《周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把《河图》《洛书》撇在一边,搞出一个图式来,说《八卦》就是《太极图》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而分出来的。

这样,就不需要《河图》《洛书》也可以画出《八卦》?那《河图》《洛书》又有什么用呢?

也许朱熹真的不懂《太极图》,不懂《河图》《洛书》,但是,董仲舒肯定是懂的,不然,他就不会处心积虑地要消灭《太极图》《河图》《洛书》了。

因为,《太极图》《河图》《洛书》都揭示了一个根本的道理,就是世界是变化的,秩序,也在世界的变化中发生变化。旧的秩序,总是会被新的力量所打破;新的秩序,总是会取代旧的秩序。

而董仲舒不管什么旧秩序与新秩序,他就是要维护当前的秩序,所以,他就鼓吹“天不变 ,道亦不变”。

可是,他的这个“道亦不变”的“”,明显的和《易经》所揭示的“”不合,与《太极图》《五行图》《河图》《洛书》以及《八卦》《六十四卦》所揭示的“”不合,所以,为了坚持他自己的“”,他就要对《易经》做手脚,他就要对《易经》进行阉割、改造,使《易经》符合自己的需要。

实际上,这也不是董仲舒一个人所为,而是她们整个儒家的有意与无意的必然举动,她们儒家的习惯性作为,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因为还只是“百家”之一,还没有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所以,他对于《易经》就是“述而不作”,就是整理摘编。

但是,在整理摘编的过程中,他是很注意方法的,就是只讨论《卦》,而不讨论《象》,不讨论《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整体性的,不能拆开来讲。

而不拆开来讲,就塞不进自己的私货,就只好干脆不讲了。

而《八卦》和《六十四卦》就不同,她们都是可以拆成一个个的单卦的。

而一个个的单卦,她就是一时的现象,就没有多大的变化。

只有所有的单卦都集合起来,才能看得到变化。

所以,孔子为什么要讲单卦呢?

就是因为,他只喜欢讲秩序,不喜欢讲变化。

而且,孔子讲《卦》,他也只是进行道德评判,而并不解释这一个卦象的真正内涵及其前因后果,因为,那样就还是要谈到变化。

所以,孔子讲《易经》,其实是挺辛苦的,他绞尽脑汁,都是为了自圆其说,而不是为了传播《易经》。

那么,到了董仲舒,他就比较自由了。

因为,他不仅一家独大,掌握了话语权,而且,他有皇权背书,可以让什么东西留下来,也可以让什么东西消失。

到了朱熹,他这个时候其实就没有董仲舒那么方便。

为什么北宋时期《太极图》《河图》《洛书》可以再现呢?

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化斗争十分激烈,儒家貌似强大,实际上是外强中干。

因为,他们只能纸上谈兵,而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所以,朱熹为什么要将道家内部流传的东西,拿过来公之于世呢?

他就是为了抢占话语权,抢夺对于《太极图》《河图》《洛书》的解释权。

既然不能再像董仲舒那样,让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消失,那就不如我把她夺过来,由我来解释。

我说她是什么,她就是什么。

所以,虽然《太极图》《河图》《洛书》在北宋时期就重新面世,但是,人们对于他们的理解,就仍然还是玄学,还是“无字天书”。

这其实就是儒家为了她们的一己之私,而刻意为之的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洛地区新势力 五帝迁都往山西
河洛文明的双螺旋构建
“无字天书”是何书? “河图”“洛书”作何解?(1)
易源探秘
奥洛契庄园看种出来的太极图
为什么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