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美籍华人风光摄影家李元逝世
userphoto

2023.01.11 云南

关注

著名美籍华人风光摄影家李元老师,于今日下午14:17离世。

李元老师1936年生于浙江宁波,1960年赴美留学,在印第安纳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66年在新泽西州立鲁特格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李元是世界八大风光摄影大师之一,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副会长。

其作品收录在1984年美国摄影出版社所出版的《风光摄影——八位近代风光摄影大师的艺术与技术》,在美国、中国内陆及香港地区出版有《表现主义的风光摄影》、《创意与思维》、《谈美国摄影》《寓情于景》等摄影画册、文集共十余册,并为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录制有《谈风光摄影》录像教育片3集,其摄影作品和摄影论文经常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摄影刊登上登载。

李元独创的使画面超越现实景色的舞台式光线运用,被摄影界命名为“李元光”。其作品体现中国人文精神与西方摄影的完美结合,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回顾


一道“李元光”沧桑又明亮,李元摄影作品集《寓情于景》出版

2021年9月,李元摄影作品集《寓情于景》

于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这是宁波摄影家们为风光摄影大师李元

准备的85岁生日礼物

从那些绝美大片中

回顾这位老人85年的沧桑岁月

能让我们静下心来

重温暌违已久的温润平和

寻回干净纯粹的赤子之心

李元,1936年出生于宁波,全球八大风光摄影大师之一。他独创的以低采光拍摄的照片光度,被摄影界命名为“李元光”。著有《表现主义的风光摄影》《创意与思维》《谈美国摄影》《瞬间遐思》《李元看摄影》。

1936年秋天,李元出生在宁波纱帽巷。这条碶闸街边的小弄堂如今在地图上已找不到名字,但当时人来人往,挤挤挨挨都是民居。李元的舅公翁文灏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父亲曾远赴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纱帽巷旁,李家宗祠四面窗棂上的精致祥云,是书香传家的象征。

1937年抗战爆发,家人带着襁褓中的李元逃亡到上海。四年后因战事吃紧回到宁波时,房子已被汉奸占领了一半。日子担心受怕地过着,但李元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件小事,祖母从城隍庙给他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教他念“少小离家老大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些古老的句子,后来成为李元生命里乡愁的底色。

1942年,一家人再次逃难。当他们避开汉奸的监视仓皇坐上小船时,完全不会想到,再回来是近半个世纪后了。他们辗转72天,经过一个又一个饿殍满地的城市村庄,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居南京,后来又去了台湾。时势动荡,命运就像激流中的落叶,不由自主地四处漂泊。

从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李元赴美留学,后留校执教定居他乡。隔着半个地球,故乡只是遥远记忆里的模糊印象。33岁那年,他第一次去黄石公园,壮美景观前,他呆坐沉思良久,脑海中冒出来的句子是王粲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又生出几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怅然。

多年后李元回忆:“那次旅游注定了我与摄影的不解之缘……四周的草木像无言的游伴,流露出在原野里求寻生存的毅力,但他们又显得那么平易近人。虽然我一直向往《归去来兮辞》中的境界,但在这样的景色面前,我才真正感受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乐趣。”

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大地山水,是寄畅和纵情的媒介。当一张张照片冲洗出来,童年时背诵的那些古老诗句,再次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浮起。异国风光让他意识到,人类一定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所谓意境,其实是风景之中蕴含着的共同情感,隔着遥远的时空,彼时都懂得。

1972年,李元师从著名风光摄影家曼扎尔博士开始系统学习,起早贪黑地追求完美光影时,这位82岁的老人告诉他,“不是你想拍什么,而是老天让你拍什么”,那句话曾如醍醐灌顶,让他想到《道德经》里的“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无常,不必强求,遇到的,便是最好的。

1975年夏天,李元来到旧金山郊区的一块牧场,四周都是苍茫旷野,牧人的木屋孤零零地站着。阳光在起伏的山坡上蜿蜒成一道金色的河,温柔地在小木屋前淌过,他有片刻恍惚:“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按下快门的那刻他确定,那道光和自己的灵魂契合——它不是等来的,更不是设计好的,而是转瞬即逝的那一瞬间,刚好被遇到,被捕捉到。

那张照片成为李元的代表作,他对光线的恰到好处的捕捉和利用,赋予风景特殊的情景意味,后来被摄影界命名为“李元光”。他很快成为美国摄影学会的会员,1984年被列为“世界八大风光摄影大师”。

1980年,李元终于有了回国探亲的机会,他在申请表上填下一连串地名:宁波、杭州、上海、北京、桂林、重庆、南京、长沙、三峡、黄山。其中大多都是他小时候逃难经过的地方。第一站,就是家乡宁波。纱帽巷还是记忆中的样子,身边的人说话,是和祖母一样的腔调。站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漫漫往事仿佛扑面而来。这是他第一次把镜头对准故乡与祖国,一景一物、一花一木都是欲说还休的情感。

40多天的时间,李元走完了申请表上的行程,回美国后,精挑细选出200多张照片,制作成幻灯片“游子眼中的中国”放映了200多场,反响热烈。

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李元一次次受邀回国,走遍山山水水。1993年,祖母在台湾过世,为完成老人遗愿,李元将其骨灰送回故里。很多宁波摄影人赶来安慰,交流时,他的宁波话脱口而出。当时的宁波市摄影家协会设在月湖边的贺秘监祠,有人告诉他,这是为了纪念贺知章而建。这个名字让他一下子想到了儿时祖母教他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这首每个中国孩子都会背诵的诗,仿佛就为自己而写。是命运的巧合,还是人生的必然?

以前李元觉得人生是一条河,一路奔涌向前,沿岸风光再美,不过浮光掠影渐行渐远。这次回乡后他发现,游子漂再远,终究要叶落归根的。每一张用心拍下的照片都像记忆之将他的心拉回故土的港湾。

晚年的李元定居故乡,他没有世俗意义上的家,常伴左右的是宁波的几个徒弟。他们发现,老师后期的作品中,很少再有标志性的“李元光”。他觉得摄影者重在观察而不是自我坚持,越刻意表现,越容易不伦不类。因为真实的自然风光不仅有形和韵,还有细致的纹理,独特的气息。他把摄影当作视觉日记,无为而无不为,方显最真实的美。

当数码相机逐渐普及、全民摄影时代到来,人人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时候,他的画面越来越平实,归于自然。就像经历了世事沧桑人生起伏后,他变得越来越平和淡然。眼里只有宁静的风,悠远的云,只有镜头里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光影中变幻,是永不落幕的美丽。

(来源:甬上 整理编撰:樊卓婧)

作品赏析

一望无际的稻田,远远望去,是无垠的天幕下波涛起伏的麦浪。“金黄”成为了这个季节的主色调,让人为之震撼,为之赞叹!

试想,当莫奈笔下的水彩浮萍真实地被大自然具象,会出现怎样一幅迷人的画面?在这看似如同油画般的场景,其实就是李元老师所摄下的光影变幻之美。

画面的颗粒感极强,光照亮了大部分的地面,眼前只有镜头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光影变幻,展现永不落幕的美。

古老的村庄伫立在世外桃源,所见之处皆是白墙黑瓦。在烟雨朦胧的山间,起伏不断的屋檐、影影绰绰的树梢,白黑黄层层递进,大自然奏响着光影韵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层层涟漪默契地泛开,光的余影映射在水面,此情此景像极了印象派莫奈笔下的大自然,明亮色彩与斑斓星光共同绘成了一幅玻璃质感的水塘油画,向人们传达出光与影的美好感觉。

纵横交错的山脉间,寄予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畅快情怀。明暗交加、山峦跌宕,光影在这无垠之境敲击出清脆的交响乐。

苍茫大地,只此金黄,似乎是秋天的信客。流线型的黄色麦浪婉转起伏,就连风都有了形状。金色的光卖力地冲破云层,慷慨地将自己洒向人间,世上最自然的光收纳在这一方天地。

层峦叠嶂,千山万壑。谢灵运笔下的“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将这片此起彼伏的山海林浪浸染成了黛绿色。明暗交叠间,是光影在雀跃舞动。

山野飞雪自成形,水墨画般的美景在大自然中呈现。

白沙在光影中显出线条和层次,配上阴云密布的天空与暗色的远山,有抽象的构图,有压迫感,但又充满生机和力量。

峻峭的山峰巍峨屹立在云巅,天空云层密布,光线通过云层缝隙倾泻而下,照亮山巅,折射出金色光芒。

山间仙雾氤氲,翠林如海,一草一木吸收着自然的馈赠,日出耀眼,朝霞绚丽,金黄色的光芒爬上天际,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朝阳下的草丛,颜色更偏向于橘红色,炽热的色彩代表着生机与活力,光赋予了一草一木无穷的魅力。

一望无际的原野,薄薄的轻雾弥漫上空,在高光的勾画下充满了层次感和丰富感。

在这幅精巧的乡村风景中,黑色的树被白雪覆盖,与苍白的薄雾融为一体,白雪皑皑的大地使它像一幅白布上的素描。

太阳初出光赫赫,金色的光照与暗色的天边形成鲜明的对比,仿若从云层外新生了一个世界,明亮活力。

一览无余的沙漠,光线在地面上勾勒出线条美感,沙砾接受着炙热的考验,迸发出金黄色的光芒。

在起伏的麦田,人为的耕耘、收割带来了游动的线条。特别是人为的建筑更突出了游动大地上的生活环境。

干枯粗壮的枝干倾斜地倒在荒漠戈壁上,像一位年迈的老者,固执地守着脚下的土地,画面鲜亮又不失活力。

日光乍现,劈开残留的阴暗,美自此有了归宿。漂浮的云层沐浴着日光的照耀,彼岸的山峰也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崇山峻岭、怪石嶙峋,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斑斓色彩交相辉映,险峻的奇峰极为壮观。

崇山峻岭、怪石嶙峋,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斑斓色彩交相辉映,险峻的奇峰极为壮观。

在光的折射下,山野间的翠绿鲜亮与暗处的墨绿形成强烈对比,独行原野中,山川草木深。

紫红色的霞光渲染整个天空,凸显大自然奇妙无穷,远处的山巅仿若披上了一层耀眼的霞帔。

绿野匆匆,光点亮了眼前的绿,让整幅画面变得鲜活起来。

云层耸立,云层降临,上下交汇,蕴藏生机。

荒漠凄凄,难有活力;野草奚落,求向光明。

雪山云雾共争辉,让人惊觉阳光宛若来自山峦的内层。

中国艺术里。“有些时候,它显得充满激情而动荡不安,几乎像是在它的内层里有什么存在,想要得到解脱而爆发出来”。

不论是真实地记录还是空间的想象,山峦可以成为感情上黑暗、畏惧、变化和启示的聚焦。

这幅画面中了一幅干涸的土地,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清晰得深刻,在光的照射下呈现五彩斑斓,虽凄落但向往活力。

翠绿的树生长在一望无际的山野中,傲然独立于世。

悬崖边的这棵早已凋零的枯树是一个人的化身,一个不屈从于命运又憧憬阳光的抗争者的形象。 

人生宛若一条河,一路奔涌向前,沿岸风光再美,不过浮光掠影渐行渐远。

以奇石为画面,一棵树从石洞间生长出来,以小见大,光照见了它们更顽强的生命力。

在这里,光线勾出了有意义的“细节”,淡化了画面里的其他景物。“以小见大”地表现出景物所能带来的寓意,给一些司空见惯的景物带来新的认识,令人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体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世界著名摄影家李元先生的讲座
那几分钟的光影,让人疯狂让人醉
于静涛老师摄影讲座【一】风光摄影
万水千山纵横,将您的盆景照变成风光大作~
风光摄影,用光有道,顺光逆光,抓拍精彩(顺口溜)
抓拍动感的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