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维摩禅祖师——傅大士的故事

维摩禅祖师——傅大士的故事

     他从未剃度出家,却开启了佛教中国禅宗的原始宗风,被称为“弥勒化身”、“中国维摩禅始祖”、“佛教中国化的先驱”;他和达摩、宝志并列为梁代三大士,早在1400多年前就提倡“中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和谐思想,他就是——五百罗汉中的傅大士。
 

   松山结庵修行

    31岁广行布施,讲法度众生

 

  傅大士生活在梁朝,浙江义乌人,也号善慧大士,双林大士等。他所在的时代梁武帝、陈武帝等皇帝都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傅大士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运而生。傅大士年轻的时候,端靖淳和,无所爱着,少不学问,时常和大家一起去捕鱼。傅大士捕到鱼后,每次都要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使这些鱼有一个自由离去的机会。他想鱼儿能游出的都游出去,留在笼子里不出去的那才算是因果所致。“该走的走,该留的留”。他这样捕鱼,受到乡里人的讥笑,认为他是愚人。

  傅大士24岁,有一天,他在稽亭塘边捕鱼,依旧对鱼说:“该走的走,该留的留。”此时来了一位嵩山头陀。受他的教化,傅大士临水照影而顿悟前缘。他对嵩头陀说:“炉韛之所多纯铁,良医之门多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安乐乎!”于是,他抛弃了渔具,和嵩头陀一同回家。因问修道之地,嵩头陀指了指松山下双梼树,说:“此可矣!”过后,傅大士就来此结庵修行,这就是以后的双林寺。

 

  但傅大士悟到前缘后,便发大乘愿行,不走避世出家的高蹈路线,所以他说出“度生为急,何思安乐乎”的话。这是参禅学佛的精要所在,不可等闲视之,以后傅大士的作为都是依此愿而行。

  傅大士在双梼树下结庵修行,山顶有黄云盘旋,所以后来这山就叫云黄山,也有人叫横云山。云黄山在今义乌佛堂镇东部,周围30里,画溪环山而过。画溪和乌伤溪汇合后向西经100余里流到东阳郡驻地,即今之浙江金华。  

     傅大士先在双梼树下搭了一个草棚,偕同妻子留妙光,躬耕而居,过着农禅的生活。在山坡地垦植,种满了粟、麦、瓜、果,有的时候还给别人打工。他就这样,白天劳作,晚上修学,勤奋过日子。他总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有一次,有人来偷他所种的瓜果,大士非但没有加以责怪,反而给他装满了一篮子,叫他拿回家去,表现出他大慈大悲的情怀。他这样苦行了七年,修学愈加精进,渐渐地便有许多乡里人前来顶礼膜拜,在他身边聚集了很多信徒。傅大士这一年是31岁,是年,地方上发生饥荒。傅大士为了化导大众,先劝化妻子信佛,施舍了田地产业,设大法会供养诸佛大众。他作唱说:

  舍报现天心,倾资为善会。

  愿度群生尽,俱翔三界外。

  归投无上土,仰恩普令盖。

 

  傅大士是大乘佛教教义的推行者和实践者。大乘佛教的行道,为了众生可以施舍资财、眷属、妻子乃至自己的头目脑髓,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傅大士的事迹愈来愈多,愈传愈广,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化身。这时,天台山有一和尚,名叫慧集,精勤佛法,闻有东阳傅大士,深解大乘,遂日夜兼程,来见大士愿为弟子。大士为他讲经说法,他也就朗然开悟。时慧集已37岁,年龄比傅大士还大6岁,又是天台山忠实的佛教信徒。他的皈依门下,为傅大士弘教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助手。

 

 

不平静的后半生

    傅大士从建双林寺后,即隐居松山,一生把所有的资财都布施给大众,拨济众苦。但是他的资产是有限的,光施财不解决问题,他就考虑用“法施”来感动上天和众生。先是持不食上斋,接着准备自焚烧身,为众生赎罪。但是他的门徒,个个都悲号啼哭,愿以身代。他们共同发愿将欲“庄严佛刹,克己灰身,成就胜德”。大家都“伏愿师主”,“久留世间”,“接养孤穷”,“利安贫老”。并且来挽留的人愈来愈多,有比丘法脱、法坚、普济,还有居士傅长、傅远等42人。这样,傅大士就答应暂留人间。

   有一次,有一个沙门来看傅大士,他对傅大士说:“听说你修菩萨行,而修菩萨行的人,乞头与头,乞眼与眼,国城妻子,皆所不吝,今乞大士手中的香炉,你给我就是真菩萨,不给就不是菩萨。”大士说:“给你也好,不给你也好,都不能证明是菩萨或不是菩萨。”这个人就把香炉强抢了去。过了十余日,此人复来问:“我把你的香炉夺走,你怎么说呢?”大士说:“得如本有,失如本无,唯愿上人擎炉焚香,供养诸佛,生生世世增进菩提,常为善友。”这个沙门感到非常惭愧,连忙把香炉送了回来。

 

  梁代末年,民生涂炭,傅大士不时拿出粮食、财帛举办法会宣扬佛法。天嘉四年,他舍了50担米、30匹绢。天嘉五年照样营斋,转诵法华经21遍。这一年,还在会稽铸宝王像10躯。自后五年,年年设六会如前。傅大士的一生,就是这样“计筹度人,对机立教”,广植善根,弘扬正法,“贪嗔痴”三业俱清,“根尘识”一丝不挂,立语言以垂教,示色相以参禅。

 

  傅大士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傅大士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双林寺数度成为佛教活动中心,历史上规模之大、历代帝王赉赐供养之盛非一般寺院可比。陈、隋两代帝王大臣数百人为护法檀越,隋文帝、隋炀帝数次作书宣敕慰问住持,使双林寺声名大震,昭彰寰宇,成为“震旦国中,庄严第一”。北宋时,双林寺尚余僧舍1200余间。英宗治平三年(1066)御赐“宝林禅寺”匾额,徽宗大观毅年(1108)赐田40顷,其时僧众以数千计之,寺内的止观庵计有尼姑上千人,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宁宗品定天下禅宗从林,宝林禅寺名列十刹之八。

    双林寺历史上高僧辈出。除天台宗八祖玄朗外,宋朝赞元和尚也是傅大士的后裔,再如慧集、慧和、慧则、傅旺、虚堂智愚、东阳德辉、水庵、绍大等都是有名的高僧。日本高僧最澄、源信、铁印景印、寂室无止、大拙祖能等都曾在双林为僧.其中元代尚有日本僧人24名。双林住持东渡日本的有本觉、兀庵普宁、明极楚俊等多人,其中明极楚俊对日本文学发展影响很大,至今日本队还非常崇拜他们和傅大士。双林寺出家的唐代高僧无言通到越南传教,成为越南禅宗主要派别的祖师,其史料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成为该书所列中外古今佛教140余名重要人物之一。

  傅大士灭度至今已1430年了,但他的影响千秋不灭。南怀道先生说:“傅大士生于齐、梁之际,悟道以后,精进修持,及其壮盛之年,方显知于梁武帝,备受敬重。而终梁、陈之间。数十年,始终在世变频仍、生灵涂炭、民生不安中度过他的一生。他不但在东南半壁江山中弘扬正法而建立教化,而且极尽所能,施行大乘菩萨道的愿力,救灾济贫,不遗余力。当时江左的偏安局面,有他一人的德行,作为平民大众安度乱离的屏障,其功实有多者。至于见地超人,修行真实,虽游心于佛学经论之内,而又超然于教外别传之旨,如非再来人岂能如此。”

     傅大士一生的特点是能合“空”、“有”为一义,能将解脱修行和社会参与二者统一起来。他不但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超悟的禅师,而且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哲人,一位思想家。

三次进京见梁武帝

  傅大士从受嵩山头陀点化,经过10年的修道和弘法,在社会上已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已形成中国式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门下还聚集了一批能以生命殉道的信徒,一时人才济济。到了中大通三年,傅大士与弟子在云黄山居室前十里许开荒种麻豆等粮食,并建造了精舍。这时他考虑到寺院地处偏僻,要最大程度的弘法,必须感动人皇和京城的贵族官员,才能将他的教法普及开来,达到“通被慈悲,义无偏党”的效果。

  但真正要感动官员和皇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梁武帝大通元年,傅大士的门徒认为应该和当地官府联络沟通,就带领了100多人去县城要求晋见县令范胥。可是范胥是一个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物,没有接受他们的请愿,给了他们一勺闭门羹。新县令萧诩上任,松山的僧侣们认为是一个机会,带领三百僧俗上县衙门,可是县令并不相信傅大士的道行,所以也没有什么表示。

  其时,梁武帝宣扬佛教,京城高僧云集。但是傅大士没有受到邀请,他对慧集说:“上人若能修无漏圣道者,当为我到京都去,舍命完成弘法大任。”于是慧集先到了京城,陈说傅大士的德业。开始没有人理他,他就到宫门外击鼓陈述因由,结果被罚服劳役。他在服劳役中仍继续宣扬佛教,还造起了砖塔数层。主管的人看他精神可嘉,就报告上司批准,把他释放还山。

  到了梁武帝中大通年间,经几年的努力,傅大士名声渐起。中大通六年,傅大士认为打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写了一道奏折,遣弟子傅旺入都致书梁高祖武皇帝,提出治国三策。书的原文是: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令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国,涅槃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

  傅大士这封给皇帝的信,充分体现了佛教平等思想和摆脱儒教君君臣臣的束缚,也显示出义乌人憨直性格。

 

    一次进京

  同年(534)十二月十九日,梁武帝在善言殿接见了傅大士。

  傅大士和梁武帝第一次接触,即谈得很投机。叫他住同泰寺,后徙钟山定林寺,并供给膳宿诸般费用。从此,“京洛名僧,学徒云聚,莫不提函负帙,问慧咨禅”。      正月,武帝幸华林园重云殿开法会,自讲三慧般若经。于时王侯满筵,公卿连席。皇帝专为傅大士独设一榻,以大土绝世通人,故加殊礼。不一会,皇帝来了,王公大臣都去迎接圣驾,只有傅大士一人坐着不动。傅大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非但没有引起梁武帝的不满,反而更受尊敬。这次讲席既散,皇帝赐之水火珠一枚,直径达一寸多,珠圆明洞澈。皇帝体察大士住在山里水火难至,故以此珠赐之,取水火于日月之意。

  这次法会之后,梁武帝又于寿光殿单独宴请大士开讲玄妙的理论,整整谈了一天。这一次讲论什么,不得而知。徐陵在《傅大士碑文》中作了如下记载:“大士言如重颂,句备伽陀,音会宫商,义兼华藻,岂唯宝积献盖,文成七言,释子弹琴,歌为千偈而已。”

  有一次,梁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才升座,大士抚尺挥案,一敲便下座。皇帝给他弄呆了。在旁边的志公问武帝会否。帝日,“不全。”志公就宣布:“大士讲经已经完毕。”再请讲,大士索拍版升座,唱四十九颂便去。

  这个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达摩大师虽然传授了禅宗的衣钵给二祖神光,但当时他们之间的教授方法与作风,仍然非常平实,的确是走定慧等所持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如来禅路线。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国禅,可称为中国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脱佛教的形式,滤过佛学的名相,潇洒诙谐,信手拈来都成妙谛,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的禅趣——‘机锋’、‘转语’。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响更大。”

  傅大士中大通六年应诏进京,大同元年(535)正月入重云殿参加皇帝举办的法会,使他得到了佛教高僧大德的敬重。如慧和法师者,年未二十已深究诸佛秘藏,讲论无敌。时归依头陀寺隐法师,及隐公将欲迁化,法师乃计谋后事,问:“谁可依止?”隐公答曰:“东阳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为师。”于是法师礼谒请为弟子。这说明傅大士影响之大。加上这时又得到了信佛的皇帝萧衍的尊敬和器重,他的名声遂传遍朝野。

  傅大士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到四月份就回到云黄山。同年九月二日,为了感激皇恩,复遣傅旺去京都敬献如意宝珠。

 

    二次进京

  大同五年(539),傅大士第二次进京。三月十六日,皇帝于寿光殿与他共论佛学真谛。傅大士阐述了“息而不灭”的道理。“息而不灭”用现在的语言说,息就是止,就是稳定,但这并不是停滞,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意思是说要在稳定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就是真谛。梁武帝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讲实用、讲功利,如此则未免流俗。大士退而作偈。十八日以偈进帝,阐述“息而不灭”的道理。其大意是:

  事物存在和不存在是相对的,把社会看成什么都不存在,苦恼的事依然还是有的。有人对不生不灭有兴趣,那是学佛的归宿。若不对众生平等看待,就不会真正同情人民,既无同情心,就会放纵自身“为所欲为”。学佛学不到点子上,就不能够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若仍想取巧达到那种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缺乏见识。作为佛门信徒,一个现实存在的人,应该追求涅槃的最高境界。而“息而不灭”,当然不是汉梁,却是现实的辨证法,如果真正跳脱世俗的世界,才是大慈大悲,不过这样,就没有你存在的地方,也无你也无我。

  纵观一切物质并无意识,无意识的东西,不会放逸也不怕他放逸。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自然存在,都和自己一样,都有他的欲望和需要,都要平安过日子。过去、现在、未来说到底都是空的,只有看破这一点,才能真正利益群生,共同解脱。所有的理论都是理论而已,人们要掌握它,其目的也是为了普渡群生,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在这个前提下,就不会把自己束缚起来,也不会放纵自己。这样走向未来,也就是精进。

  这一次,傅大士在京师住了一年。大同六年(540),大士辞帝东归。

   

    三次进京

  数后月,傅大士以功德事,重新到京都。这是傅大士最后一次赴京。大士三次到京师,所度道俗不可胜计,使他成为当时佛教中的领袖,成为千佛中的一佛,成为维摩禅的祖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访义乌双林寺
《金华傅大士》
历史上唯一一位“菩萨皇帝”,40年不近女色,死因却贻笑万年
和尚皇帝,萧衍误国(2)
历史上唯一一位“菩萨皇帝”,40年不近女色,死因沦为千年笑柄
中国历史上最“菩萨”的迷信皇帝,大肆修庙著书,后活活饿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