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过院士的嘉善小村小辈们牢记16字家训
家训代代传、家风塑人心。自从省文明办主办的“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开展起来,一个个优良家训被挖掘并报道出来。
日前,寻找“我们的家训”媒体采风活动正式启动,第一站来到我省“善文化“的故乡—嘉兴嘉善。
嘉善县罗星街道厍浜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的家乡。
去年5月,厍浜村文化礼堂建成,沈老得知后二话没说,为文化礼堂题词。
“爱国爱家,诚信正义,勤学奋进,严己宽人”,这沈家16字家训,81岁的沈老一直没忘记。如今,这家训也影响着村里的年轻人们。
老人们常说起院士的故事
村里的大学生明显比周边村多
沈国舫是名林学专家,自小家贫,但勤奋好学。1951年,18岁的他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远赴苏联学习,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和林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沈老著作、荣誉等身,已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著作6部,获得了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大奖。
厍浜村的老人们都说,沈老不忘本,来杭州上海出差,总要顺道回故乡看看乡亲。
“如果回乡,他坚持不住宾馆,就住在村里的亲戚家,饮食也非常简单。”沈国舫侄子姚叙中说,沈老一直很朴素,“他还十分提倡节约用水,每次洗手洗脸的水都要用脸盆接起来,浇菜浇花”。
村里的老人们经常拿沈老的事情来教育孩子,如今,厍浜村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都明显比周边村多。
牢记家训“勤奋,诚信”
不光能立身,还能发家致富
沈国舫勤奋好学的故事,厍浜村村民都说不完。
“说得最多的,是他40多岁才开始学英语,现在出国都不需要翻译。”沈惠娟是沈老的侄孙女,从小听着沈老的故事长大,“长辈们总说,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做一行就要爱一行,像沈老那样。”
沈老69岁的侄子姚叙忠,同样谨记勤学奋进的家训。早年在生产队时,他就十分好学,自学了电工技术,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电工之一。后来,他到厍浜村的村办企业上班,厂里有机器出现故障,经常要请外面的修理师傅过来。姚叙忠只要有空,就跑到师傅边上学习,不懂就问。他还主动钻研生产机械方面的问题,拆卸、组装,之后企业机器出问题,他都能全部搞定。
现在,姚叙忠也会拿家风家训来教导后辈。
以前农村卖稻谷,有些人家卖稻谷之前,先把好的、晒得干的放在上面,水份多的放到底下,使得稻谷重点,价格高点。
姚叙忠绝不这么干。他说,家训有“诚信正义”的说法,这样偷奸耍滑不是咱们家的作风。
姚叙忠的儿子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诚信的品格。他开了一家瓷砖加工厂,质量从没出过问题。
“宁可自己少赚点,也决不能把不合格的产品送到客户手里。“正是有了良好的品质作为保证,很多一线瓷砖品牌都找他加工。
“家训就是一笔无形财富,只要照着做人做事,无论是工程院院士,还是普通的农民,都了不起。”姚叙忠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镇江新区在姚桥镇儒里村,打造的镇江市首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家风家训馆
偃師山化鎮臺溝村琉璃廟溝李氏宗親會
传承优秀家规 培育良好家风
家风家训赋
家风家训感赋
家风家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