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皮格马利翁效应

名称由来

希腊神话传说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刻,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雕像,每日深情的对待“她”,这份深情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最终,爱神赐予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和这个“雕像”结为了夫妻。这种由于非常期望某件事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的效应,被后人形象地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2][4]

理论提出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在著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中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其论据则源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于1968年在一所小学中的实验成果。[6][2]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学随机挑选了3个班级进行“发展测验”,随后他们交给老师一份名单,告诉老师名单上的孩子会有更好的发展。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又来到该校,发现他们给出的那份名单上的学生,不仅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人格发展也日趋完善,而且,这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特别的融洽。[1][4][7]对此,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分析认为,虽然那份名单只是他们随机抽取的,但对教师来说,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有了更多的信心,也因此给予了这些学生更多的赞美和信任,而相对应的,这些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暗示下,各方面都取得明显进步。[2][4][7]

案例模型

除了在学校中针对学生做实验验证,罗森塔尔还通过动物实验,来证实皮格马利翁效应存在,并研究其产生机制。罗森塔尔将一群小老鼠分成A、B两个小组,将A组交给一个实验员,并告诉他这群老鼠很聪明,要好好训练;将B组交给另一个实验员,并告诉他这只是一群普通的老鼠。此后,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穿行迷宫训练。实验结果统计后发现,A组老鼠比B组老鼠更快的完成迷宫训练,表明A组老鼠更聪明。但实际上,这两组老鼠原先就没有聪明与否的区分,只是罗森塔尔向实验员表明了它们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而已。但结果就是,实验员采取的方法与对老鼠的期待就有了差异,最终得到的结果与罗森塔尔对学生做的实验研究相吻合。[4]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经典案例是纽约州黑人州长罗尔斯的成长经历。罗尔斯是个黑人,出生于美国纽约的贫民窟,幼时顽皮、打架,很难被认为有出息。但他的小学校长却对他说,你将来会是纽约州的州长。自此,罗尔斯记住了这句激励,并以此为目标,以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51岁那年,真正成为美国纽约的州长,也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8]
皮格马利翁效应自我实现

理论争议

罗森塔尔雅各布森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后,遭到了一些反对者的质疑。有学者认为该实验纯粹就是个骗子的说法或断言,因为该实验结果忽视了课堂上所发生过的事情。心理测量学家罗伯特·桑代克在《美国教育研究杂志》发表的关于《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的书评中写到,“可以肯定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将成为经典,它将被广为引用而且很少会被批判性的考证,但它在测验程序上有着明显的缺陷。”桑代克认为,根据罗森塔尔的研究数据,其所用的测验(TOGA)或测验程序是有问题的,因为参与该研究的一个一年级班的19名学生,初测时的平均推理智商只有31(近似痴呆的智商),而且,参与实验的一年级总共63名学生的平均推理智商也只有58。桑代克认为,即使普通学生对智力测验胡乱回答,也不至于达到这个程度。而且,在后测中二年级6个推理智商达150的学生,平均年龄是7.5岁,标准差达到40.71,这些数值都不合常理。桑代克由此认为,该研究中的智力测验“完全没有价值,没有意义”。[7]
课堂实验
心理学家李·朱西姆(Lee Jussim)和肯特·哈勃(Kent Harber)在查阅了《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发表后35年间的近400项学术研究后,总结了以下结论:
1、罗森塔尔雅各布森所说的对孩子有巨大影响,在后续的调查实验中,难以复现,其实验结果属于个例;
2、排除掉期望值被人为操控的因素,如果学生的表现只跟教师的期望值有关,那么,那些被老师赋予高期望值的学生往往会在学校表现的更好;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对学生影响并不大;
4、教师的期望值如果在开学初期被操纵,对学生是能产生一定影响的;
5、年龄小的学生,受到教师期望值的影响比年龄大的学生明显,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会更明显;
6、成绩较差的学生、社会经济地位出身较低的学生或非裔学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期望值影响。
由此,他们认为,罗森塔尔雅各布森的结论换成以下的表述会更恰当,如果教师坚信成绩较差的学生、社会经济地位出身较低的学生或非裔学生能够表现的好,那么这些学生的成绩就会因为老师对他们的高期望而有所提高。[7]
此外,该理论提出后,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骚动。有教育评论家认为,该结果表明,教师是存在偏见的,如果教师更偏心中产阶级的孩子或白人学生,那么中产阶级的孩子或白人学生,就会表现得更好,拥有更佳的未来。而对应的,那些社会经济地位出身较低的学生或非裔学生等,就会因为教师的不乐观对待,而表现的平庸。[7]

理论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出后,受到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关注,诸多学者针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出研究。[5][9]教育学领域上,研究表明,皮格马利翁效应不受教育形式的影响,而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情绪管理等则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不仅限于积极的期待,消极的期望也会经皮格马利翁效应传递,而产生效果,如教师的焦虑、否定等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后,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受到影响。在社会管理中,部分国家针对老龄化问题实行的退休返聘政策,使得领导人员比员工年轻,而出现了反向皮格马利翁效应,即领导者对老龄员工的期望低于年轻员工的期望,而老龄员工对领导者的评价则低于年轻员工的评价。[7]

理论应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有着广义和狭义的解释,广义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被解释为人际期待效应,或称作人际自我预言实现效应,表现为一个人期待其他人有什么样的行为,那么,其他人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而狭义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则单指教师对于学生表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10]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人类的生活会因为暗示而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暗示行为通常会让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是不加批判地就接受传递来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暗示会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暗示则会促使人们向坏的方向发展。[4]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众多行业中,具有着广泛的应用,教育学领域中的赏识教育、管理学领域中的赞美激励措施、心理学的暗示情绪管理等,都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具体应用。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乃至命运。[11][5]在工作中,团队领导给予下属的高期望,能有效的激发下属的潜力。[12]此外,在军队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获得了应用,根据对以色列国防军美国海军候补军官的研究表明,有12%-17%的普通候补军人因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而表现的更优秀。[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心理学故事集---国王与象牙少女像
太难我学不会,孩子自我放弃怎么办,建议尝试“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班主任学习材料
皮革马利翁效应(心理学效应)
慎给孩子贴标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