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线条美的三要素
书法线条所需要的基本元素,从美学、形式 美的立场上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力度、厚 度与节奏。如果用专门术语来概括成三种感觉, 即力量感、立体感与节奏感。书法的灵魂就是线条的美。

线条的力度——力量感

喜欢中国书法的人大概都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 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南朝宋處和《论书表》)也许很多学习书法的人都有 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孩提时代学习书法时,没有 用力握住笔,被老师从背后出其不意地给拔掉了。 当我们看着满手的墨汁目瞪口呆时,老师就会这样 说:“你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古时候有个著名的 书法家叫王羲之,有一天……”那时我们一定会因 为没有像王献之那样握紧毛笔而惭愧不已。故事就 这么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于是写字要讲笔力的观念 开始形成。书法的线条必须具有力度之美不错,但 是书法线条的力度难道一定要与捤笔时所用的力成 正比吗?如果是这样那些莽汉、语夫写的字应该 最有力了。其实并不如此。苏东坡在其《东坡题跋》中云:“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其后取其笔而 不得,知其长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笔 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善。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粑微,猝然掩之 而出其不竞也。”

赵之谦篆书线条

颜真卿楷书线条

知书不在牢,重点在于不失法度,书法中的 力,并不是物理的力,书法线条的力度并不是由握 笔的力度来决定的。它是一种由书写技巧所呈现出来的视觉上的力感,这个力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物 理的力(书法家主体),二是控制的力(艺术),三是感觉的力(观众对作品产生的力世感觉)。这 个力包括了从人的发力到手指(通过肘、腕、指) 再到笔杆,再下注到笔毫的力的传导过程,它是我 们见到线条之后所引发的一种物理上的联想。线条 的力度与作者主动施加的力量有关,又与用笔的运 动方式有关。书法的笔力与笔毫的运行与动作、笔 锋的走向、墨的枯湿处理、笔毛与纸面的摩擦力的 大小与笔墨形状等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这些是笔力展现其魅力的根本所在。一般来说,线条的边廓 线中,不平行、粗糙的线条要比平行、光滑的线条 更具有力度感;狼毫书写的字要比软毫的力度感强一些。

东汉隶书线条

陈振濂先生从线条的力感美出发,认为书法的 力度美有逆、蓄和留三个主要表现特征:

1. 逆——正则反之

大凡笔在运行的过程中,反作用力越强,则笔 与纸的摩擦系数也越髙,所表现的力度也越强。我 们平常所说的逆水行舟便是此理。清人笪重光《书 筏》中云:“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 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斩之;将欲挚之,必故顿 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捩之; 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 逆数焉。”

线条中如果有“逆”的追求,则其力度与厚度 将会明显增强。无论是笔画的形状重若崩云还是轻 如蝉翼,都会具有一种很强的力量感。我们常说的 “欲横先竖,欲竖先横”就是此理,就如弯弓射箭, 弓不弯则箭无力。

2. 蓄——实者虚之

蓄是力感构成的潜在技巧。与逆相比,其方向与力度不十分明显。米芾曾有一句名言:“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在书写过程中有意停顿,有意 含糊,造成一种笔短意长的可能伸展与含蓄。

蓄不仅仅体现在线条的末端。姚孟起就认为汉代隶书是“笔笔蓄”。蓄虽然主要体现在笔画 的末端,但作为一种力的象征,主要是保证其不 外露,不至于了无含蓄,一览无遗。“蓄”的目 的在于使力度深藏起来,造成一种内在的筋力。 例如颜真卿的楷书,称为“颜筋”,这是一种很 含蓄的说法。与柳体相比,颜书的线条比较含蓄, 力度不外露。

3.留——行则驻之

书法最忌讳的是滑,一笔飘过,轻佻浮华。因 为其缺乏力度,如何避免呢?古人曾总结出许多方 法:“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 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留的最为形象的注解便是蔡邕的话语了 : “涩 势,在于紧驮战行之法”。“紧鴃”是指策马前行 时必须扣紧马缌,不使其过于放纵,是“蓄”的方 法。而“战行”指左右环顾着摇摆而行,都是 “留”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毛笔在向前运动过程 中对线条的每一部分都倾注全部之力。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当然在以上三要素被强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 忽略它们的对立面——顺、平正。任何一种标准在 失去对比之后,都将变得没有意义。因此行笔的顺 与平正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最为基本的动作要领。上 述逆、留、蓄三要素的存在价值都依此而定。当 然,离开了柔软的毛笔,离开了对书法线条的极高 要求,这些要素将不再存在。这三者之间其实也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只有类型上的些微差 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简单地将三者进行比 较,“逆”的要求是强烈的反作用力,在平面上的 运行是一种大幅度的反向往复,具有明显的人为因 素。“留”将反作用力转化为较为轻柔的停顿,这 种停顿也较具有人为因索Q “蓄”则强调停顿的自 然延续,虽然也取停顿,但其过程较为自然,不强 调人为意识。至于比较其运行的轨迹,“留”与 “逆”具有较为明显的夸张,“蓄”则相对含蓄隐晦些。

柳公权《玄秘塔碑》

线条的厚度——立体感

宋陈槱《负喧野录·篆法总论》中云:“小篆自李斯之后,唯阳冰独擅其妙。常见真迹,其字画 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 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软,故锋常在画中。 ……古人作大字常藏锋用力……所谓侧笔取妍,正 蹈书法之忌也。”在笔画的中央竟有一缕浓墨,这 便意味着在视觉效果上,线条已经不是鄉纸—般, 而具有立体感了,于是便有了厚度,如果把笔画直 立起来,面对着我们,离我们最近的应该说是中间 “一缕之墨倍浓”处。陈槱不仅指出了书法线条中 的厚度,还说明了厚度形成的方法,“锋常在画中”、“藏锋用力”,即我们所常说的中锋用笔。他 认为线条要有厚度,侧锋是不可取的。

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要有厚度,这似乎与中国人传统的精神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 审美意识均离不开社会内容的制约,书法也不会例 外。我们祖宗的古训就说“君子藏器”,为什么要 藏器呢?藏器便是深而不露,凡藏者必深,深即厚 而不薄也。书法家作为君子中的一员,必然要有着 同样的追求。另外,诸如此类的大智若愚、大象无 形等等之类的替喻,都暗含着深藏与含蓄、与“君 子藏器”的伦理观念相表里。这便是书法中讲究厚 度的审美倾向在中国哲学观、世界观中的潜在反映。

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中锋的技巧法则。蔡邕 《九势》中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蔡邕之后,女书法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 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 重乎银钩。”银钩是什么样子呢?厚厚的,圆圆的, 而不是薄片一块。这不正是笔法上的术语“折钗 股”吗?唐之后,对于中锋之美一立体感的追求 数不胜数。

欧阳询《传授诀》曰:“每秉笔必在圆正”, 清笪重光《书筏》云:“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 中锋劲且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除了思维观念的原因 外,还有书写工具方面的原因。有了毛笔和宣纸, 线条的立体感就有了保证。中国的毛笔是一个很神 奇的东西,“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蒋骥《续书法 论》云:“笔以毫端排齐,及圆聚成笔,尖锐成锋, 故笔言锋也。”

毛笔的杆是竹竿,圆而空心,笔毫也就圆而 聚。毛笔本身的圆柱形和笔毫组织的圆柱形,确定 了工具上圆的特征。工具上的圆从而也就导致了用 笔上的圆的追求。我们以毛笔在纸上作最简单的平 面运动,圆柱形的笔毫就具有了前、后、左、右四 个方向的接触面,笔毫的左右变成了上下;而笔毫 的前后便构成中骨。中间部分的线条是由笔毫的前 后重叠而成的,因此中间肯定会黑一些,这便是 “一缕浓墨正当其中”的由来。

圆柱体的毛笔为表现线条立体感提供了最为优 越的工具条件。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霜要有动 手的技巧。

宣纸有一个特殊的性能一渗化,给书法带 来美妙的效果。笔触的痕迹、力迓的倾注、水分 的运用、干湿浓淡的变化均离不开渗化这一功能。 渗化还能使笔画浑圆而不外露。不管是焦墨还是 淡墨,一笔下去,在线条的两边绝对会出现一些 略微外渗的痕迹,笔与笔之间的交叉,用笔的动 作与节奏,依雜这种渗化可以消除一些筋骨外露 的“火气”,从而使笔画更加浑然天成。线条间 仿佛增加了一层薄菏的面纱,丰富、饱满、有厚 度,从而具有一种朦胧美。显然宣纸的渗化有助 于厍度的追求。

在书法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彩陶时期的刻画文 字,契刻时代的甲骨文,由于工具的限制,谈不上 对于中锋的追求。金文时期,由于制作过程已经反 复,线条由于先前的纤细变为粗壮,对于书法线条 美的追求虽然显得不由自主,但是比起前两者,无 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石鼓文》与战国时期、秦代的小篆应该说是 主动对中锋用笔追求的最好证据,李斯的篆书笔笔 中锋,追求绝对的匀称、圆润。无论是笔画的开头 或结尾,还是在笔画的中间转折,都显得那么圆润 浑厚。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也说:“徐铉小篆,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写篆书要求笔画中心如 聚一缕浓墨,日光不透。

篆书的中锋

隶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散了篆法,增加了 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圆转与方折等技巧,与 秦代绝对的中锋用笔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把单调 的、绝对的圆柱体式线条美的审美观念加以提升, 放在了一个更加富有对比、多变的线条世界中去,再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表面形态的“圆柱体”。以 后的楷书、草书、行书均是这样发展,在追求线条 中锋的同时,充满了丰富的对比。中锋、侧锋不是 —个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如何使用才能达到线条 的视觉效果的问题。盲目强调“笔笔中锋”并不是 一个明智的选择,只有中锋、侧锋并用,藏锋、露 锋共使,才能使线条更为美满。正如项穆《书法雅言》云:“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 字形贵方。”

线条的速度——节奏感

节奏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当我们 以孤立的方式或者相互关联的方式察看或安排物体 时,当我们整体地或局部地观察事物时,节奏便产生了。

行书的中側锋互用

要产生节奏,一个形式因素是不够的。两个 相同的形式因素将产生和谐,两个对立的因素将产 生对比,节奏便在不同的形式因素中产生了。从书法形式的角度,诸如空白与墨线之比,空白大小之 比,空白的形状之比,墨线的点线之比,乃至粗 细、干湿、方圆、转折之比。从时间的角度上看, 则线条在构成过程中手的运动一松紧、轻重、快 慢,便是线条节奏的具体体现。

在具体书法点画之中,动作的回护往返以及线 条的互相照应,我们称为回护律。它的基本技巧是 回锋;在篆书、楷书、隶书中,这种运动表现得极 为明显。由于这种特殊的要求,在运笔的节奏中,便会出现头尾重中段轻,头尾紧中段松,头尾慢中 段快的相对效果,一根平的线条变得有起有伏,于 是有了生命的律动。以楷书为例,北魏书法线条的 回护律的运用就远远没有唐楷的明确,而在唐楷 中,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的运用比欧阳询、虞 世南的更加肯定。一般而言,单一线条的回护律运 用得越明确,则线条的开放性就越弱。因为单一线 条的特色越明显,回护律运用得越肯定,它的自我 完整能力越强,相对而言,与其他线条之间的联系 变得越弱。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云: “昔宋翼常作是书,繇(钟繇)叱之。三年不敢见 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这便是 我们常说的“一波三折”典故的由来。具有典型的 节奏之美。除了线条本身的节奏之外,线条与线条 之间也会形成一种连贯的节奏。“意到笔不到”实 际上就是指的一种节奏:笔到是实,意到是虚。

影响线条节奏的因素主要与操作的复杂程度、 笔毫的软硬程度、书法家的书写习惯及书写情绪有 关。我们如果采用复杂的书写方法,节奏必然会比 简单的笔法所形成的节奏要慢。硬毫转弯与端点之 处,几乎可以不需要放慢速度,而软毫必须细心地 控制笔毫的聚散,并加大腕部动作的幅度,这些均会对节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任何熟练的书法家 都有着自己的书写习惯,也必然会形成自己的节 奏,外加情绪的影响,节奏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隶书《西狭颂》线条的书写节奏

当然,我们很难对快、慢给出一个绝对的标 准,但每个人可以先找出自己的慢与快两种书写速 度,然后再找出其他速度的感觉。这样对于自己节奏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

来源:中国书法百科全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学书法,如果不在这点下足功夫,那么只能称为画字而不是写字
练习毛笔书法,如何做到笔笔锋到,笔力入木三分?
学毛笔字,软弱无力的线条非丑即俗,想要变得刚劲漂亮得靠这三招
浅谈书法线条的骨力(转)
什么是笔力?如何才有力?
行书用笔之“十二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