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异体字的辨析

作者  於陵瘦马

        在汉语当中有些字无论是在读音上还是义项上差别都相当大,甚至有时所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使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很大的困难和疑惑。难道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所赋予它的意义差别那么大吗?不是的,其实这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古代两个甚至多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汉字因为某种需要,在简化过程中合并成了一个字,用一个字形来表达原来多个汉字的功能比如:“发”既有“发现”的意思,又有“头发”的意思,这是因为“发”这个字代表了两个字的含义,诸如“于(於)”、“只(隻)”等等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如果这一点弄不太清楚,就可能在我们阅读理解古文的时候,对文意产生误解,给我们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带来诸多不便。怎样才能明白晓畅的理解文意而不至于出现偏差,能够对这样的字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以几组这样的字为例来作一下说明:

    一、同音异形

     [云、雲]

    云:1、最早是雲的古字,《战国策·秦策四》:“楚燕之兵,云翔不敢校。”2、“说”的意思,如“子曰诗云”;《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3、“为、是、有”的意思,《后汉书·袁术传》:“虽云匹夫,霸王可也。”4、语助词,无义,《史记·伯夷传》:“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5、姓。注:以上几种意义都不能写作“雲”。

    雲:1、地面湿润,空气升至高空遇冷而成并浮于空中的水滴,《易·乾·彖》:“雲行雨施,品物流形。”2、比喻盛多。《诗经·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雲。”3、比喻高。如“雲髻”。注:此义项在古代不能写作“云”,今天已经并作一字,写作“云”。

    [余、餘]

    余:1、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屈原《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2、农历四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四月为余。”

    餘:1、饶足。《战国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2、剩下的,多餘的。《老子》:“损有餘而补不足。”“不遗餘力”。3、整数后面的零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相持百餘回。”这两个字今天都写作“余”。

    [才、纔]

    才:1、才能。《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是观也已。”“才疏学浅”、“才轻德薄”。也指有才能的人。曹操《求贤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2、通“裁”,裁决。《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有时也通“纔”,《晋书·谢混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纔:1、刚刚,方纔。晃错《言守边各塞疏》:“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纔至,则胡又已去。”2、仅仅,只。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纔通人。”现二字已合为一字“才”。

    [吃、喫]

    吃:1、口吃。《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又可作行动迟缓的样子。唐·孟郊《冬日》:“冻马四蹄吃,陟卓难自收。”2、读作“qī”(漆)。[吃吃]笑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

    喫:1、饮和食都可写作“喫”,在古代一般不写作“吃”。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歧意颇切,对酒不能喫。”2、表示被动,如同“被”。《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秀秀道:‘我因为你,喫郡王打死了。’”这两个字今天都作“吃”。

    [丑、醜]

    丑:1、十二地支第二位,丑属牛。2、十二时辰之一,午夜一点钟至三点钟,古称鸡鸣时。3、戏剧里面敷粉墨,插科打诨的滑稽角色,俗称小花面,小丑。

    醜:1、恶,凶。《诗·小雅·十月之交》:“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引申为羞耻、耻辱。《庄子·外物》:“终身醜之。”《淮南子·说山》:“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醜。”(又)憎恶。《荀子·荣辱》:“我甚醜之。”2、相貌难看,与“美”相对。《史记·西门豹传》:“呼河伯妇来,视其好醜。” 4、通“俦”,同类,相类。《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醜德齐。”

    [范、範]

    范:1、虫名,蜂。《礼记·檀弓下》:“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2、通“範”,也作模型、榜样讲。3、姓,春秋晋士会食邑于范,称范武子,子孙以邑为氏。注:在用作姓的时候,只写作“范”,而不能写作“範”。

    範:1、铸造器物用的模子。本字作“笵”。《荀子·强国》:“弄笵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事兹镕範。” 镕範,钱模。2、规範,模範。唐·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範。”3、使之合乎法度。《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範我驰驱,终日不获一。”

    [后、後]

    后:1、古代天子和列国诸侯皆和后。《尚书·仲虺之诰》:“徯予后,后來其蘇。”2、帝王的妻子。汉·班固《白虎通·嫁娶》:“天子之妃谓之后。何?后,君也,天下尊之,故谓之后。”3、姓。孔子弟子有后处。4、也通“後”。但前三个意思在古代一般都不写作“後”。

    後:1、位置在後,与“前”相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2、时间较晚,与“先”相对。《左传·定公八年》:“臣闻命後。”3、後代,子孙。《国语·周语上》:“其君必无後。”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为“后”了。

    [帘、簾]

    帘:酒家、茶馆作店招用的旗帜。唐·刘禹锡《鱼复江中》:“风樯好住贪程去,斜日青帘背酒家。”唐·李中《江边吟》:“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

    簾:障蔽门窗的竹簾。《汉书·卷九七下外戚传》:“严持箧书,置饰室簾南去。”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簾青。”注:现在在使用的时候,“簾”可简化为“帘”,而“帘”字作酒家茶馆店招用的旗帜这个意思时,不能用“簾”字为它的繁体。

    [征、徵]

    征:1、远行。《诗·小雅·小宛》:“我日斯迈,而月斯征。”注:“迈、征,皆行也。”《左传·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注:“征,谓巡守征行。”2、出兵征讨。《荀子·议兵》:“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3、取,征税。《孟子·梁惠王下》:“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

    徵:1、徵召。《战国策·楚策四》:“于是使人发驺,徵庄辛于赵。”《史记·周记》:“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2、徵聘。《仪徵·仪婚礼》:“纳徵。”注:“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3、求,取。《战国策·宋策》:“梁王伐邯郸而徵师于宋。”4、证明。《荀子·性恶》:“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4、应验。如“休徵。”“咎徵。”引申为迹象,预兆。《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先见败徵。”注:在古汉语中,这几个义项都不能写作“征”。

    二、多音异形

    [发、發、髪]

    “发”这个字非常典型,它在古汉语中是没有的,是由“發、髪”简化合并而成,所以它既有发阴平的音,又发去声的音,而且,发不同的音所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这表明“發、髪”在古汉语中各不相干的两个字。只是因为这两个字的草书写法十分相似,才合并在一块。

    發(音fā):1、發射。《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發五豝。”引申为箭的量词,《汉书·匈奴传》:“弓一张,矢四發。”2、出發,启程。《诗·齐风·东方之日》:“在我闼兮,履我發兮。”3、生长,發生。《诗·大雅·生民》:“实發实秀。”4、兴起,奋發。《孟子·告子下》:“舜發于畎亩之中。”另外还有發扬、散發、开發、启發、揭發等意思。

    髪(音fà):1、头髪。《战国策·燕策三》:“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髪尽上指冠。”宋·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髪。”2、古代长度单位名。汉·贾谊《新书·六术》:“是故立一毫以为度始:十毫为髪,十髪为牦,十牦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

    [干、乾、幹]

    这三个字在古代同时存在,但所表达的意思是各不相同的,读音也略有差异,今天除了“乾”字作为“乾坤”的“乾”字保留下这个字形之外,其余的都简化为“干”字,有阴平和去声两个音。

    干(音gān):1、盾。古代作战时用以卫身抵御兵刃的武器。《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2、岸,水畔。《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3、冒犯,抵触。《左传·文公四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4、求取。《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论语·为政第二》:“子张学干禄。”5、关涉。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非干病酒,不是悲秋。”6、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乾(音gān):1、乾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材乾则直,涂乾则轻。”2、枯竭。《左传·僖公十五年》:“外强中乾。”3、有名无实。如“乾娘”、“乾儿”、“乾俸”。另外读作“qián”:1、易卦名,八卦的首卦。2、刚健。《易·说卦》:“乾,健也。”

    幹(音gàn):1、体,躯体。《易·乾》:“贞者,事之幹也。”《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幹,何为四方些?”2、草木的茎。树幹。《文选·(左思)蜀都赋》:“擢修幹,竦长条。”3、办理,主治。《后汉书·伏湛传》:“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幹任内职,征拜尚书。”4、才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理民之幹优于将略。”注:“幹”字又读为(hán),井上木栏。《庄子·秋水》:“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另外,“榦”亦读作“gàn”,在作“树幹”讲的时候,与“幹”相通,其它的情况不能写作“榦”。

    [斗、鬭(鬥)]

    斗(音dǒu):1、量器。也是量名。《庄子·胠箧》:“棓斗折衡,而民不争。”《汉书·律历志上》:“十升为斗,十斗为斛。”2、古代酒器,羹斗。《公羊传·宣公六年》:“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挚而杀之。” 3、形如斗状之物。《晋书·韩伯传》:“母方为作襦,令伯捉熨斗。”4、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南斗”。宋·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5、星名,北斗。《诗·小雅·大东》:“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鬭(音dòu):1、鬭争,战鬭。《孟子·离娄下》:“乡邻有鬭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2、竞胜,比赛。《史记·项羽本纪》:“汉王笑谢曰:‘吾宁鬭智,不能鬭力。’”3、凑在一块儿,合在一处。唐·李贺《梁台古意》:“台前鬭玉作蛟龙,绿粉扫土愁露湿。”注:在古代,“鬭”字还可以写作“鬥”,但以上义项都不能写作“斗”。只是后来才合而为一。既保留了斗(dǒu)的音,也保留了鬭(dòu)的音。

    [宁、寧(甯)]

    宁(音zhù):古代宫室屏门间,为帝五视朝时站立的地方。《国语·楚语上》:“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注:“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门屏之间谓之宁。”一般厅堂上的屏风之间也叫宁。

    寧这个字在古代有两个音,“níng”与“nìng”,下面一一解释。读音“níng”1、安定,平安。《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寧。”2、探望,省视父母。《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寧也。”注:“寧,问父母安否。”3、江苏南京市的别称。读音“nìng”1、副词。①岂,难道。《易·系辞下》:“寧用终日,断可识矣。”《史记·陆贾传》:“居马上得之,寧可以马上治之乎?”②寧愿,寧可。《庄子·秋水》:“寧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2、助词。无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害。”3、姓。注:古汉语中,“寧愿、寧可”之“寧”同“甯”,另外,用于姓的时候,“寧”同“甯”。如《论语》中有甯武子,卫大夫,名俞,武是隘号。现在,都写作“宁”字,而取了“寧”的音,而“宁”(zhù)的音只在作偏旁的时候还保留着,如:紵、苧、貯等等。

    [仆、僕]

    仆(音pū):向前倾跌。《史记·司马穰苴传》:“穰苴则仆表決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僕(音pú):1、供役使的人。《诗·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僕。”2、驾车的人。《国语·晋语七》:“公子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斩其僕。”也指驾车。《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僕。”3、自身谦称。《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僕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4、僕射:秦汉官名。唐宋为宰相。以后两个字合并成一个,阴平阳平的音都保留下来啦。

    [术、術]

    术(音zhú):草名。要茎可入药。有白术、苍术等数种。

    術(音shù):1、邑中的道路。《后汉书·冯衍传·显志赋》:“播兰芷于中庭兮,列杜衡于外術。”2、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術笑,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3、学術,学问。唐·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術业有专攻。”4、技能,技艺。《礼·乡饮酒义》:“古之学術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5、特指天文历法。后“术”与“術”合成一个字“术”,并把两个字的读音都保留下来。

    [台、臺]

    台字有三读。音“yí”1、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尚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2、何,什么。《书·汤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3、愉悦,愉快。通“怡”。《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音“tái”指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三公。旧时书信中通用为对人尊称之词。如台端、台甫、兄台等。音“tāi”,台州,今浙江临海县。

    臺(音tái):1、高而上平的建筑物。《诗·大雅·灵臺》:“经始灵臺,经之营之。”2、官署名。汉·应劭《汉官仪》上:“汉因秦制,故尚书为中臺,谒者为外臺,御史为宪臺。”3、奴隶中最低的一个等级。《左传·昭公七年》:“隶臣僚,僚臣仆,仆臣臺。”

    [听、聽]

    听:(音yǐn)笑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传(子虚赋)》:“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唐·柳宗元《梓人传》:“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之二:“泱泱泥污人,听听国多狗。”

    聽:(音tīng)1、用耳朵去感受声音。《书·泰誓中》:“天聽自我民聽。”《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观其行。”2、聽从,接受。《战国策·秦策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攻也。’”3、断决,治理。《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聽狱讼,求民情:一曰辞聽,二曰色聽,三曰气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另外还有任凭、聽凭及耳目、间谍的意思。

    在今天汉字简化过程中,采用了“听”的形和“聽”的音,而使这两个字合而为一。

    [筑、築]

    筑:(音zhú)1、古弦乐器名。《史记·荆轲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2、贵州贵阳市简称。

    築:(音zhù)1、捣土之杵。《左传·宣公十一年》:“分财用,平板干,称畚築,程土物。”2、捣土使坚实。《诗·大雅·绵》:“築之登登,削屡冯冯。”3、修建。《墨子·非攻中》:“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志,怠于教,遂築姑苏之台,七年不成。”4、触,击。《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贼以刀築其口,使不得言。”5、居室。唐·杜甫《畏人》:“畏人成小築,褊性合幽栖。”注:现代汉语中“築”已经简化为“筑”;而“筑”作乐器讲时的读音也变读为去声。只在作贵阳市简称的时候还保留了阳平的音。

    以上仅仅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的情况在汉字简化演变过程中还是非常多的,读书的时候注意加以辨析,对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了解古代典籍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f42040102vsyh.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用词(七) 71字
503龙部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2)
平书卷七文艺篇上
古汉语副词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卷四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