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三公”是什么官职?如果当代有三公,应该是什么呢?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应不同的官职。

“三公”一词最早出现始在商代,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当时的“三公”只不过是商王的临时委任的官职,也没有明确的分工,他们作为商王的左辅右弼,其职责相当于商初的尹或后世的相。

西周时期,官制比较健全,并具有一定的规模,西周时期辅佐周王的百官之首也是三公,《尚书·周官》说“立太师、太傅、太保。兹为三公。”

《春秋公羊传》又说“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可见,在中央政府机构里,除周天子之外,最高级的职务就是“三公”,是为辅佐国君的高级顾问官。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此同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 在职官制度上正式确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 形成新的中央权力中枢。

隋朝,杨坚即皇帝位后,废除了北周使用的许多古官名称,系统地整理和综合了南北朝后期各国的新官制,按照集权制度的需要,重新建立了一套严密而复杂的国家机构。隋朝虽置三公,规定其可以“参议国之大事”,但多限于礼乐,为顾问,真正辅佐皇帝、执掌政务的则是尚书令、仆射、纳言、内史监及其领导下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又称为尚书台、门下台、内史台,由此三公又被称为三台。

下面,将“三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职务列写如下:

夏、商:三公无官。

周:太师、太傅、太保。

秦:丞相、太尉、御史。

西汉: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

东汉:太尉、司徒、司空。

魏晋南北朝:太尉、司徒、司空。

后周:太师、太傅、太保。

隋:太尉、司徒、司空。

唐:太尉、司徒、司空。

北宋:太尉、司徒、司空。

南宋:太师、太傅、太保。

元朝:太师、太傅、太保。

明朝:太师、太傅、太保。

清朝:太师、太傅、太保。

其中,在明仁宗之后直到清末,三公皆为虚衔,成为一种荣誉。比如,晚清重臣李鸿章被封为太傅。

尽管三公在不同历史时期职能不同,但明朝之前一直都是中央机构的实权官职,主要负责行政、军事、监察、审议、民政等工作。

假设当代也有三公,那应该是什么职务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朝廷中的“三公”,都是什么官职?
司马、司徒、司空、司寇 和司士都是什么官职
古代那些“牛气”的职务
宋代职官制度:三师、三公、宰相
(14)清代「紫砂国双公」
催官篇注解——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