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散文的金庸

本报记者 江丹

金庸去世5个月后,他的散文集《莫若相逢于江湖》上架,其中30余篇作品之前从未在大陆发表过。在散文里,金庸谈他的武侠小说,谈他的故友,谈他热爱的历史文化。如果说,人们从小说中认识了金庸的很多个影子,那么从这些散文里,看到的则是一个更加真实直白的金庸。

武侠大家谈武侠小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很多人的青春江湖。躁动的少年们想象自己是郭靖,是乔峰,是令狐冲,是金庸笔下任何一位武功盖世的英雄。很多年后,他们提笔怀念金庸,却发现心中满是自己去而不返的青春,那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鲜活的时光——从虚构的英雄梦中获得某种朴素的人生观,既要有侠气,也要有义气。

在散文集《莫若相逢于江湖》中的《韦小宝这小家伙》中,金庸写了很多他对武侠小说的理解,中国读者之所以喜欢武侠小说,是因为其中最根本的侠义精神是为大家所普遍认可的。

侠’是对不公之事的激烈反抗,尤其是指为了旁人所受的不公道而努力。西方人重视争取自己的权利,这并不是中国人意义中的‘侠’。‘义’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具有牺牲自己的含义。”金庸写道。在他看来,中国人普遍认为义气比智慧重要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关羽比诸葛亮更受民间欢迎,而不文不武的宋江能为众家英雄敬之服之。

在金庸的那些侠义故事里,《鹿鼎记》是个特别的存在。不同于郭靖、杨过、乔峰这些匡扶正义的大英雄,韦小宝显得有些流里流气,以至于《鹿鼎记》在报刊上连载时,不断有读者写信去问,《鹿鼎记》是否为别人代写。

“《鹿鼎记》和我以前的武侠小说完全不同,那是故意的。一个作者不应当总是重复自己的风格与样式,要尽可能地尝试一些新的创造。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因为主角韦小宝的品德,与一般的价值观念太过违反,”金庸解释,“小说并不是道德教科书。不过读我小说的人有很多是少男少女,那么应当向这些天真的小朋友提醒一句:韦小宝重视义气,那是好的品德,至于其余的各种行为,千万不要照学。”

在这些直白的散文里,金庸坦言,他从来不想在哪一部小说中,故意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他只关切其中的人物与感情,所以他也更喜欢《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这几部感情较强烈的作品。

在《神雕侠侣》中,金庸试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金庸认为,礼法习俗都是暂时的,人的感情更久远,比如3000年前《诗经》中人们便有欢悦、哀伤、悲苦,至今依然,再比如借郭靖之口所说的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放到现代也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斯人已去,只能怀念

在《莫若相逢于江湖》中,有几篇是金庸写同行,比如他的朋友梁羽生、他敬重的作家巴金,以及曾以文章抨击过他的王朔等。令人唏嘘的是,这部散文集的最后一部分收录的文章,是严家炎、张纪中、冯其庸等人怀念逝去的金庸。

在武侠江湖,梁羽生和金庸是两座高山。两人生于同年,但金庸略小。梁羽生一直“耿耿于怀”,明明金庸算是他的后辈,名气却大过他,而且所有批评家也都认为金庸的作品好过他的。

其实两人是挚友,曾同在报社工作,又同好武侠小说与围棋。金庸在《痛悼梁羽生兄》这一篇中写到,得知梁羽生去世后,他流了很多泪,为之写了一幅落款为“自愧不如者”的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都是书写侠义故事的大家,两人各有各的谦虚、真诚和坦荡。有一次,梁羽生告诉金庸,其在《三剑楼随笔》中提到的“秦王破阵乐”,这个秦王不是秦始皇,而是唐太宗。金庸在拟定回目时,也常常得到梁羽生的建设性意见,比如出现在金庸小说里的“盈盈红烛三生约,霍霍青霜万里行”,便是来自梁羽生。

“指点很轻声,怕人听到。现在我公开写出来,好教人知道:梁羽生指教过金庸,而且金庸欣然受教。”金庸写道。

在金庸书房的书架上,有一张印有巴金肖像的瓷碟。“巴金先生一直是我所十分敬佩的文人。不但由于他文字优美,风格醇雅,更由于他晚年所表现的凛然正气,巨大的正义感。”金庸在悼念巴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他看来,巴金后来的作品《随想录》,是一场“慷慨正直的自我检讨,痛自谴责”。

对于敬仰的同行,金庸毫不吝啬他的赞誉,而对于来自同行的一些不是那么恰当的批评,金庸也会提笔回击。1999年,王朔刊发《我看金庸》一文,称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是“四大俗”。

金庸接受了一些批评,但也有自己的坚持:“至于王先生说我的文字太老式,不够新潮前卫,不够洋化、欧化,这一项我绝对不改,那是我所坚持的,是经过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金庸自我介绍说,他的小说语言主要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最初是学《红楼梦》和《水浒传》。

时代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让今天的我们对语言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能从王朔的小说里感受语言的畅快淋漓,可当我们翻开金庸的作品时,一种传统的韵味美感飘然而出。

倪匡确实为金庸代笔了

众所周知,金庸封笔甚早,1972年便停止了武侠小说的写作。在《谈武侠小说》一文中,金庸坦陈自己不再写武侠小说的原因是已经写够了。在他看来,什么事情总有终点,不能老下去,而在武侠小说方面,他想要表达的已经差不多了。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金庸一度想进行历史文化小说的创作,但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最终不了了之。

曾有传闻称《天龙八部》中的部分内容为另一位香港作家倪匡代笔。金庸对此毫不避讳,诚实相告:“因为当时我要出门旅行一个多月,我请好友倪匡先生代笔,写一个单独的故事,当时说明我将来出书时要删掉的,他也同意,所以报上连载时有一段是他写的。印成书时,就没有他代写的那部分了。”

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作品被多次影视化改编,对此他似乎不是那么满意。“如果编导先生觉得小说故事太长了,删改没问题,但希望不要加进很多东西。只要不加我就满足了。”金庸写道。对于自己之前一些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方式,金庸觉得“不太满意”。

其实,很多“80后”“90后”认识金庸,正是从这些影视作品开始的,殊不知,他们并未能从中体味到金庸作品的原汁原味。而“70后”认识金庸,则大多是真正因为他的那些小说。

1990年代,金庸小说风靡,但图书市场上常见盗版作品。金庸对此并非不知情,他觉得能多一些读者看到,他会高兴,但收不到版税,他又不高兴。

在当时针对王朔批评的诸多解释和反驳中,其中一条今天看来依然十分有意思。金庸如是写道:“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大陆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

尽管那时候武侠小说正是热闹的时候,可金庸却对它的前景并不乐观:“香港和台湾本来很多人写,现在几乎没什么人写了。将来希望大陆一些好的作家愿意花时间写武侠小说,将来有好的作品。但武侠小说要有历史背景,如果有些年轻人对中国古代生活不熟悉,写起来会比较困难。”

事实证明,金庸的担心似乎是对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朔痛批金庸武侠小说,怎么努力也看不下去,金庸:你看的是盗版
金庸武侠小说最大之遗憾1
当年有人取笔名“金庸新”,写下《九阴九阳》,销量超过四百万册
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没有成为世界性IP?
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百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这一次,金庸能震撼英语世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