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上,让学生不止被你看见|随笔

课堂上,让学生不止被你看见
文 / 李欣
 

01

 
假期里参加了一个暑期培训,偌大的会场,人满为患。我的邻座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跟着好学的妈妈来的。导师们讲座时,他偶尔看看书,玩玩手机,甚是无聊。
 
台上,一位导师要上示范课。
 
“你也去,后边还有很多空位。”
 
这孩子和台上的学生差不多大,于是妈妈开始怂恿他也坐上舞台听课。可他却百般拒绝,后来干脆埋头玩起手机游戏,任妈妈软磨硬泡。
 
 “是鲁滨逊,妈,是鲁滨逊。”
 
我正听得专注,耳边突然传来颇兴奋的声音。导师正给学生描述一部小说里精彩的片段,不错,是《鲁滨逊漂流记》。看到我转头看他,他立即小声地再次重复,鲁滨逊,我知道。
 
我会心一笑,向他竖了竖大拇指。
 
台上的老师继续讲着:“于是,这个勇敢的人收服了土著……”
 
“星期五!”小男孩激动地都有点坐立不安,开启播报模式“这是《鲁滨逊漂流记》,我知道,我看过!”
 
短短一两分钟,小男孩亢奋地重复了好几次,他甚至欠起身子,好像有上台听课的冲动。
 
整节课,他居然极其认真地听完了。老师提出每个问题,只要他知道的,他都小声地反复回答,甚至还为台上的学生着急:“哎呀,他们怎么会不知道啊!”
 
下课后,他出去透气。
 
“谢谢你。”他妈妈突然对我说。
 
我愣了一下。
 
“你一直在回应他。有时候笑笑,有时候还点点头,表扬下。他其实打搅到你听课了,可你还这样鼓励他。谢谢。”
 
我看到这孩子在人群中往回挤,很精神,也笑了,“孩子嘛,都喜欢被关注的。”
 
眼前突然出现班上一群孩子亮晶晶的眼睛,他们都那样认真地望着我。举起小手,渴望着回答。
 
就像我身边的这个孩子一样,因为他知道答案,因为得到陌生人微乎其微的回应,这节课于他,就是一节充满了快乐和期待的课。
 
望着这个孩子,我突然有点怔住,我们追求着精彩的课堂,但在孩子眼里,又怎样才算是精彩呢?我们的课堂,要教给孩子的只是知识吗?只是学习方法吗?只是需要他用心去思考吗?
 

02


 
没有交流,就没有温度。
 
课堂上积极参与、与人交流、自我展示,永远都无法被百度文库,电子图书馆,视频学习所替代,因为有共同呼吸的课堂,才会生长,才有温度。
 
孩子其实多渴望在课堂上和你交流啊,这是他参与课堂的方式。
 
常常看到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恨不能伸到你鼻子下面,期盼的眼神让你都不忍拒绝,也许他站起来回答的,不过是念一个词语,或者拼读一个单词。一秒钟而已。
 
我现在都记得一篇很委屈的日记:“老师,我很认真地预习了课文的,读了好多遍。可我一直举手一直举手,您都没有看到我……”
 
真的抱歉啊,我的孩子,我是真的没有注意到。
 
做老师何尝不知道要关注每个学生,可这的确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大概念。在一节课上,当我们面前有四五十甚至更多的孩子时,实在只能“尽量”而无法“一定”。个性内向害羞的孩子,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许他们同样认认真真思考着,可却还是把自己坐成菩萨。
 
我真的很喜欢那样的老师,他们会在课堂上问:“今天还有谁没有回答过问题吗?”可我也真的知道,很多时候一节课并没有人人都站起来的机会。
 
而很多老师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想省略,她们的回答也很干脆:“直接讲不就好了?讲清楚就行啊。问来答去费劲还浪费时间。”
 
一问一答,若问题又很简单无法引起更多思考,的确也是低效的。
 
可只有老师侃侃而谈或者笔尖沙沙响的课堂,又到哪里去寻找温度呢?缺乏交流与碰撞,没有鼓励和认可,学生的动力和兴趣从何而来?
 
失去兴趣就不再有发现的乐趣,枯燥带来厌倦,以及,个性的磨灭。
 

03

 
让课堂有交流的温度,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也许我们可以“特别定制”。设计问题的梯度,让各种水平的孩子都有问能答。做出计划来,在某些课时刻意关注到几个孩子。一批批轮换着,也能做到不漏掉或者忽视某个群体。很多老师评改日记周记便用的是这样的方法。一次重点详改一部分,粗改一部分。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毕竟都是常数,有的放矢胜于面面俱到。
 
也许我们可以改变备课的模式。让孩子自己像老师一样提出问题。是哪位说过呢?孩子们是最有意思的一群人,他们善于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他们常常又能自我解答,还可以自圆其说。我一直有设计预习单的习惯,也会让学生参与,在一个单元中选择一课出预习题单,老师整合后全班同学做。我发现,凡是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问题被选中的学生在课堂上状态会不错,并且多半会有较深刻的思考和相对完整的回答。唯一的解释就是这部分孩子感受到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因此他们自觉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
 
也许我们可以打造学习共同体。我曾经试过让几个孩子成为一组,组长轮换担任,当天的组长会提前一天得到老师的“教学大纲”——不过是简单的基础学习任务,然后由组长自己“备课”后补充。每篇课文开课后15至20分钟时间都是自学时间,小语文老师带领组员共学,字词个个过关,讨论人人发言。然后全班性检查交流,其实很多问题孩子们并不介意再次回答,甚至当这个问题经过相互间的讨论和碰撞,答案异常精彩。而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常常打破我的思维死角。教学,时常相长。
 
……
 
用心的老师,永远不缺乏智慧。我们可以调整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说到根本,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让他们得到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课堂中的自己,很有价值。
 


04

 
我们也都知道学生会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讨厌一门学科,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让这门学科成为自己的强项。这就是因老师感受到了学习的温度吧。
 
我们当然可以以此鼓励自己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可当我脑子里不断浮现出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时,突然有种遗憾——我的精力和时间都是常数,实在无法做到时刻关注每个学生。但是,在越来越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新型课堂关系中,老师一定要有如此地位吗?
 
多年前,我曾认识一个教学成绩很强悍的老师。她最大的经验就是,给学生找到几个“对手”,告诉他要经常和这几个“对手”交流、讨论。当一个学生拿题来问她时,她总毫不犹豫地回绝:“先去看我给你找的对手,人家会就请教,都不会再讨论,我不信你们讨论不出来。实在不行再找我。”她常对学生说:“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你们几个加起来还赶不上我?”她虽然从未仔细研究,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经验却告诉她,这样的方式挺有实效。
 
现在想来,她其实是凭经验找到了教学中最有意义和实效的核心——帮助学生走入自己的学习圈。学习的本质其实是由老师引导下的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由此慢慢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式,并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是为了让学生在自己的群体中找到位置,明白并重视同伴的价值,让孩子眼里,不只有老师。也许当孩子慢慢不再只期待你的交流和评价,当他愿意和同伴一起分工、讨论、并学会在同伴身上学习,当你不再是他唯一的“老师”,我们和学生,也许会更明白教与学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节展示课
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会出现什么问题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哪些老师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行为呢?
关注分享课堂中的规则意识
详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