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泽东父亲50大寿,他和毛泽潭陪父亲去照相,留下父子唯一合影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还是记忆中那个景色宜人的宁静村庄,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柏,与几十年前不同的是田间劳作的人已经翻身做主人。

毛主席独自一人走到父母的合葬墓前,把折下的松枝献上,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三鞠躬,自言自语道:“父亲,母亲,我看望你们来了,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乡亲们陆续闻讯赶来,毛主席与许久未见的故人亲切攀谈:“我们共产主义者不信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老师,这还是要讲的。”

一行人有说有笑来到主席的故居,20年代末这座宅子曾被国民党破坏过,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重新修缮,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主席看着大厅墙上一幅照片陷入回忆,那是1919年底他的父亲50岁生日时照的。

当时主席的母亲去世还不到一个月,主席接父亲毛顺生和堂伯父毛福生到长沙小住一段时间。

父亲生日当天,毛主席邀请了几位亲朋好友给其做寿,随后和三弟毛泽潭、伯父陪同父亲去合影留念,那是父子俩唯一一张合照。

三个月后,毛顺生因为感染伤寒去世,毛主席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无法回家奔丧,这事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提到毛顺生,都是一副封建家长的做派,那么真实的毛顺生又是什么样的呢?

左起毛泽潭、毛顺生、毛福生、毛泽东

穷苦出身

韶山冲,长又长,砍柴做工度时光。鸡鸣未晓车声叫,隔夜难存半合粮。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解放前韶山民谣。

韶山位于湘潭、宁乡、湘乡三县的交界处,毛家在韶山冲定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祖先毛太华原是江西人,后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南征北战立下许多功劳。

后来响应朱元璋充实湖南人口的号召,带着长子和次子定居湖南湘乡,他去世后两个儿子迁徙到了湘潭韶山冲。

毛顺生是毛太华的第19代孙,生于1870年。

毛主席故居

当时家里已经败落,几亩水田都典当给了地主,他读了几年私塾后就回家务农。

15岁那年父亲毛恩普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女方是大他3岁的邻村姑娘文素勤,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别人都叫她文七妹。

虽然新媳妇勤劳朴实,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毛顺生不得不思考别的出路。

建立湘军的曾国藩老家是湖南湘乡,与湘潭接壤,周边几个县都有参军的传统。

有一种说法是近代湖南崛起是因为教育兴盛,而资金来源是湘军官兵从江南搜刮来的财富

不管是真是假,对毛顺生来说当兵显然是一条比种地要好的出路,16岁那年他加入了湘军。

这次军旅生涯虽然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年,退伍回家后,父亲就让他当家做主,其实家里哪有什么财产,只有比山还重的债务。

没多久为了偿还债务,毛顺生不得不再次离家参军。

湘军

在湘军的这几年中,毛顺生走过许多地方,增长了见识。

他省吃俭用,别的士兵领了军饷就吃喝嫖赌,他总是第一时间寄回家里。

经过几年的积攒,到他退伍的时候,不仅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还能再买进几亩。

家里的22亩水田每年能收获80担稻谷,解决一家人的口粮,还能余下20多担,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理财能人

当时湘潭的米市颇具规模,毛顺生开了个碾米厂,稻米加工脱壳后拿到米市上出售,慢慢积累起一些资金,有了钱再继续买入田地,渐渐踏入“富农”阶层。

他常对毛泽东三兄弟说:“土地才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踏实地,喜气洋洋。”

他对土地的执念从下面这件事可见一斑。

堂弟毛菊生的水田和他家的连在一起,毛顺生一直想着买下来连成一片,奈何毛菊生一直不肯答应。

后来毛菊生患病无钱医治,毛顺生“趁人之危”,把“垂涎已经”的几亩地低价买入。

这件事让毛泽东记忆深刻,多年后还当面向毛菊生的儿子道歉。

韶山冲

其实从毛顺生的出身和成长经历来看,我们也能理解,毕竟他家曾今饥一顿饱一顿,土地是农民安生立民之本。

田地多了,家里的劳动力就有些不足,毛顺生在农忙时节会雇佣长工。

随着年岁渐长毛泽东也要下地劳作,除草、挑粪施肥、收割,年少时的劳动养成了毛主席勤劳的品格。

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毛顺生得益于当兵时的见闻,在闭塞的农村开展了颇为成功的商业活动。

他深知“民以食为天”,任何时候粮食都是硬通货,在手头有点资金的时候就入股了附近的“长庆和”米店。

他又经营猪牛生意,收了生猪赶到远处贩卖,从中赚取差价。

在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农业生产离不开牛,耕地需要牛、拉车需要牛,牛粪还是农田重要的肥料来源。

毛顺生创造性地发明一种合作养牛的模式,他把母牛交给农户养殖,牛崽养大后再回收贩卖,农户得到畜力和牛粪,养牛、种田两不误。

如果牛意外死了,农户和他共同承担损失。

牛犁地

这种模式,风险和利益均担,农户养殖有积极性,毛顺生没有人工和饲料成本,又提高了双方的抗风险能力,不得不说很高明。

他还在韶山引入了现代金融工具,发行了一种“毛义顺堂”票据,用以筹集乡亲们的资金。

这种票据类似于债券,以毛顺生的产业和个人信用做担保。

在他的生意伙伴中可以做定金或者抵押实物,关公桥的“长源河”、韶北的“忠义顺堂”、郭家亭的“南杂店”、杨林的“毛重庆”、银田寺的“长庆和”等商铺之间广为流通。

他还把这种票据发给雇佣的长工、短工,暂时充当等价的货币。

通过这种方式,毛顺生聚集了乡亲们的闲余资金,充实了现金流。生意越做越大,家里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他成为十里八乡颇有名气的理财能人。

经济条件改善后,他也懂得回报社会,韶河上修建“韶麓桥”的时候,共有集体和个人捐献104块大洋,其中毛顺生就捐了4块银元,位列个人捐献榜第四。

原先父亲毛恩普留下的五间半茅屋被他翻修成了10间半砖瓦房,毛泽东三兄弟也有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条件。

毛主席故居

严父

毛主席其实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前面两个孩子都夭折了。

毛主席出生后,为了保佑他健康成长,母亲文七妹给他认了娘家观音庙里的一块巨石当干娘,所以毛主席乳名叫“石三伢子”。

毛主席刚出生那几年,毛顺生还在湘军中当兵,无法照顾家庭。

所以主席的童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阁外婆家度过的。

后来毛顺生退伍回家置办了些田产,作为长子,毛泽东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到他8岁入私塾后也要在课余时间干活。

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毛顺生就让毛泽东干挑粪这样的重活。

可能是受到传统的父子纲常伦理影响,也可能是在等级森严的湘军当兵多年养成暴躁的性格,在毛泽东印象中,毛顺生是个非常严厉的父亲。

多年后,毛主席向西方记者介绍自己的父亲时说到:“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

毛顺生

生活中,毛顺生十分节俭,很少给孩子们肉食、鸡蛋吃,就是节日的时候家里的长工们碗里面都有几块肉,毛泽东兄弟却只能看着眼馋。

毛泽东酷爱读书,即使是上完私塾回家务农那几年,也是手不释卷,但毛顺生对他“看闲书”的行为十分厌恶。

一次毛顺生出门前交代毛泽东挑15担猪粪到地里,可是当他回家时看到毛泽东还在津津有味地看小说,顿时火冒三丈,操起一根棍子就要打。

毛泽东气呼呼地解释:“活我早就干完了,不信的话你去地里数一数。”

将信将疑的毛顺生到地里认真数了下,才确认儿子没撒谎,不过出于父亲的威严,他并没有向儿子道歉。

毛顺生一直希望长子毛泽东能够继承家业,对他整天埋头看书很不理解更不支持

一年冬至,毛顺生在家里宴请生意伙伴,吩咐毛泽东出来招待客人。

过了好一会,看到毛泽东仍然在看书,毛顺生气得破口大骂:“不孝子,懒惰无用。”

从小就富有反抗精神的毛泽东反唇相讥:“父慈子才会孝。”

看到儿子胆敢在这么多外人面前放肆,毛顺生举手就要打。

毛主席故居

毛泽东见势不妙飞奔到门口的池塘边,大声告诉父亲:“再打,我就跳进去。”

最后在闻讯赶来的母亲文七妹苦苦劝说下,一场父子闹剧才平息。

毛泽东十六岁那年,毛顺生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女方是十八岁的罗一秀。

但受过新思想洗礼的毛泽东,怎么也不肯同意这场包办婚姻。

毛顺生恨不解,祖祖辈辈人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怎么到毛泽东这就行不通了。

随着毛泽东年岁渐长越来越有主见,毛顺生感觉自己管不动这个儿子了,就渐渐放手了,把罗一秀以儿媳身份写进毛氏家谱是他最后的倔强。

少年毛泽东

严中有爱

毛泽东8岁那年,父亲毛顺生买了猪肉和腊肠、笔墨纸砚,带他给私塾先生扣头拜师,正式开始读书习字。

清朝的进士三年一榜才300人左右,含金量不亚于今天高考省状元。

毛顺生的堂哥毛福生,终其一生不过是一个国子监监生,在十里八乡就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了。

所以毛顺生让毛泽东上私塾,并没指望他金榜题名,只要能认字会做账本能掌管家业就行了。

他有门独门秘技——双手打算盘,在毛泽东放学回家的时候都要严格训练这门“家传绝学”,一旦毛泽东被发现用一只手打,就免不了训斥。

在毛顺生这个农民的朴素思想里,庄稼人“吃不穷,用不穷,不会算计一生穷。你不会盘算,就是给你金山银山,照样过穷日子。”

他能从一个贫农进阶为富农,成功的要素除了勤劳简朴,精打细算也必不可少。

不过毛泽东志向不在小小的韶山冲,他怀揣的事救国救命的抱负,即使在家务农那几年也手不释卷,如饥似渴汲取各种知识。

1910年毛顺生原准备让毛泽东去米店当学徒,毛泽东当然不肯,他想前往邻县湘乡的新式学堂——东山小学堂读书。

他发动了舅舅文玉瑞,老师毛麓钟等人做自己的说客,毛顺生也想通了:儿子多读点书也是好的,多条出路

临行前毛泽东写了首诗,悄悄塞进父亲的账本里表明心志,毛顺生看到后感叹儿子是个志存高远的人,对他的学业愈发支持。

毛主席诗作《立志》

那年毛泽东进入这所新式学校,接触了与四书五经截然不同的西式教育,第二年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毛顺生一如既往在经济上给与支持。

长沙思想开放,各种救国救民的思潮深深影响了毛泽东,他时刻关心国家和世界形势变化,深刻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当年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湖南新军,加紧操练准备支援武汉革命军,不过遗憾的事当年10月湖南就光复了,毛泽东在军队呆了半年就退伍了。

之后他陷入了迷茫期,有大半年的时间在湖南省图书馆自学,毛顺生得知情况认为他不务正业,拒绝提供生活费。

这让毛泽东不得不面对现实,只得继续接受正规教育,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

在毛顺生的预想中,儿子读完书回老家当个教书先生也是不错的,让他想不到的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如鱼入大海,愈发热衷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青年毛泽东

虽然不在身边,但从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和王季范等人口中,毛顺生还是多少了解了些儿子的近况。

那几年,毛家出了些变故,几次被散兵游勇勒索财物,又被土匪抢劫,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身体越来越差。

毛顺生在感叹世道艰难的时候,多少有些明白儿子干那些“救国救民”的大事的意义。

1919年10月5日,久病在床的文七妹去世,毛泽东从长沙赶回家奔丧。

左起毛泽潭、毛泽民、文七妹、毛泽东

看到父亲因心力交瘁而日渐消瘦,毛泽东为了让他心情好些,接他和伯父毛福生到长沙小住。

不久后毛顺生过50岁生日,毛泽东带他和伯父、弟弟毛泽潭到照相馆,留下了父子唯一一张合影。

照片上毛顺生正襟危坐,毛泽东站立在伯父身旁,因为文七妹刚去世,四人都神情肃穆。

在长沙与两个儿子生活的那段时间,让经历丧妻之痛的毛顺生心情变好了些,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仅仅三个月后,他就因为伤寒去世了。

正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的毛泽东闻讯痛彻心扉,但忠孝难两全,他只能嘱托弟弟把丧事办好。

青年毛泽东

后记

毛顺生作为旧时代出生的农民,身上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记,对毛泽东三兄弟严厉,时时刻刻表现出封建家长的独裁。

他穷则思变,富有经营头脑,给毛主席兄弟三人求学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

同时他又有劳动人民勤劳俭朴的优点,热心公益事业,对毛主席优秀品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张中江 毛泽东的父亲母亲:毛贻昌并非一味专断之人

党史文苑 毛泽东和他的父亲母亲

韶山市政府网站 《伟人风采·出乡关》

李穹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泽东父亲50大寿,他和弟弟一起去照相,留下父子此生唯一的合影
​毛泽东父亲50大寿,他和弟弟一起去照相,留下父子此生唯一的合影
毛泽东父亲50大寿,他与弟弟陪父亲照相,这是他们此生仅有的合影
1959年6月25日 毛主席回故乡韶山冲
毛主席父亲50大寿,他与弟弟陪父亲照相,这是他们此生唯一的合影
毛泽东小时候有多聪明?恩师回忆一件事说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