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农业害虫防治法 |生态农业|传统农业

作者:彭世奖

编者按(by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前两天,小编去拜访了已经80多岁的彭世奖老师,年逾古稀,仍然步伐矫健、思维清晰,热情地接待我们,还跟我们讲中国农业史的研究历史和他年轻的时候研究经历和人生趣事。彭老师一生研究农业史,特别是农业科技史。这里选取一篇老师的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害虫防治法的综述,跟大家分享。

我国防治农业害虫的历史 , 至少可以上溯到周代。《诗经》中曾经提到螟、螽【zhōng】、螣【téng】、贼等近二大种虫名 ,《周礼·秋官》记载有多种专管治虫的官职,《管子· 度地》则把除虫列为五项国家急务之一。可见早在春秋战国以前, 我国已广泛进行农业害虫的防治工作了。数千年来, 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其防治方法, 大致有如下五种:

一、人工防治

包括人力扑打、捕捉、烧杀和饵诱。

扑打:

公元前三世纪时《吕氏春秋·不屈 》提到 “ 蝗螟,农夫得而杀之 ” , 可惜没有说明杀虫的具体方法 ,估计主要是靠人力扑打。 公元前一世纪的 《汜胜之书》认为 , 麦种中如有白鱼, 就要 “ 扬治之 ” , 《汉书·平帝纪》记载 , 元始二年 (公元二年 ) 曾派使者捕蝗,人们捕得蝗虫交给官府,可按捕获数量给钱奖励,这是大规模人工捕蝗 的最早纪载。东汉王充《论衡·顺鼓》篇首次记载用掘沟阻隔,驱蝗入沟,聚而歼之的开沟除蝗法。汉以后古书中关于人工扑打的记载更多,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逐步注意到掌握防除的时机,例如对蝗虫的防除, 周 煮《敬筹除蜻灭种疏》认为 “ 捕蝗不如捕蜻 (若虫),捕蛹不如灭种 (掘卵 ) ”。《捕蝗要法》引李秘园《捕蝗记》认为一天之中也要抓住蝗虫三不飞, 即“早晨沾露不飞,日午交媾不飞, 日暮群聚不飞” 的时机进行扑打。 蒲松龄《农蚕经》 也强调 “子房(粘虫)之害, 惟除子之法最捷最易,用力少而见功多”。

图 1[捕蝻孳图]

烧杀:

我国最早的训话书《尔雅》、《说文》都有螽字 ,从火,从蟲(众虫),大概是以火焚 虫会意。 《诗经·大田》篇中在谈到除虫时也特别提到“秉畀炎火”。大概烧杀害虫的方法,在周幽王 (前781至前771) 时已经广泛采用了。《齐民要术·种枣篇》提到用火遍照桑树、果树之下,可免虫灾,唐代姚崇曾采用火焚和掘坑相结合的方法除蝗 ,收到显著的效果。 清代《捕蝗要诀》等书不但总结出火烧方法应当晚上进行,而且指出“无月时则投扑方多” 的经验。在民间,很多地方至今仍流行着 “人人一把火 ,螟虫无处躲”的农谚,说明用火烧方法防除趋光性较强的害虫, 是很有功效的。

饵诱:

用饵诱方法除虫的记载,首见于《齐民要术·种瓜》篇 ,书中引用汉代崔实的话, 说是用包过祭品的草把之类,放置瓜田四角,可以诱杀瓜中之虫。 贾思勰本人则主张用带髓 的牛羊骨放置瓜苗左右,引蚁附骨后拾而弃之,重复数次则蚁害可除。

二、 农业防治

有意识地结合或调整农业栽培技术措施, 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繁殖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抑制虫害的目的。

深耕翻土:

《吕氏春秋·任地》认为,深耕可以收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的效果。 《种 莳直说》 引“古法”认为耙功到可以防止作物“悬死、虫蛟、乾死诸等病”,《元史·食货志》记载仁宗皇庆二年 (1313 )曾复申秋耕之令,认为秋耕可使“蝗蝻遗种,皆为日所曝 死”。《农政全书·蚕桑广类》也反复强调耕翻土地对杀虫的重要作用。我国民间一直流行着的“一户不秋耕,万户遭虫殃”、“霜降到立冬,翻地冻虫虫”的农谚,正是这些历史经验 的总结。

选育抗虫品种:

选择抗虫作物和抗虫品种也是古代治虫法之一,贾思魏《齐民要术》曾记载86个粟的品种中有14个“免虫”品种,董渭《救荒活民书》引北宋吴遵路的经验:针对蝗虫不食豆苗的特性,教民广种豌豆,以避蝗害。后来许多治蝗专书都有类似记载,并总结出除豌豆外,还有绿豆、豇豆、芝麻、薯蓣以及桑、菱等十多种蝗虫不食的作物。

蒙握农时:

《吕氏春秋·审时篇》说:“得时之麻… …不蝗,得时之菽…… 不虫,得时之麦… …不蚼蛆”, 《汜胜全书》认为种麦得时无不善,宿麦 (冬麦)早种则虫而有节。强调了适时栽植的防虫作用。《四民月令》、《齐民要术》和《种树书》等还介绍了适时砍伐竹木可起防蛀作用的经验。

耘除杂草:

《诗经》中已多次提及除草,但仍未明确除草与防虫的关系,《吕氏春秋》则把除草与防虫相提并论,但仍未谈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种艺必用》认为,若不及时除草, 则作物必为杂草所蠹耗,所谓“蠹耗”,应当包括虫害在内。 《陈旉农书》 明确提到防虫是桑田除草的目的之一。 《沈氏农书》更进一步认识到杂草是害虫越冬和生息的场所,强调了冬季铲除草根的除虫作用,这和农谚中“若要来年害虫少,冬天除去田边草”的说法是一致的。

轮作换茬:

《齐民要术》已经提到,但仍未注意到轮作的防虫作用, 《农政全书》认为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则虫螟不生,超过三年不换种则生虫害。明确提到轮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防虫。 《沈氏农书》认为种芋,年年换新地则不生虫害,我国民间也流传着“倒茬换种,消灭害虫”的农谚,反映了人们对轮作防虫作用的极度重视。

间作混植:

《种树书》中记载,种柳树时“于根下先种大蒜一枚,即不生虫”。 《农桑经·农经》记载:“蜚地种芥、种麻,则虫自无” 又说“豆地宜夹麻子,麻能避虫”。《农政全 书》卷四十引《博闻录》曰:“园圃四旁,宜多种(野决明),蛇不敢入”这些记载,反映了人们 已能利用某些栽培植物防治某些有害动物了。

三、 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

我国劳动人民以黄猄蚁防治柑桔害虫的实践,是世界上以虫治虫的最早记载,首见于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 ,说是岭南一带柑农,常到市场连窼买蚁治虫 ,“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其后,唐代的《岭表录异》,宋代《鸡肋编》,明代《种树书》,清代《广东新语》 、《岭南杂记》、《南越笔记》等书均有记载。此外,我国民间,长期以来还流传着利用红蚂蚁防治甘蔗条螟、甘蔗二点螟和甘蔗黄螟的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清代程岱葊还提到“于五月间觅蝗螂窼数枚,置菊左右,立秋前螳螂子出跳跃菊上,不食菊叶,能驱蝴蝶、兼食诸虫”。(《西吴菊略·除害》)这是有意识利用蝗螂除虫的最早记载。

保护青蛙:

由于青蛙有捕虫的本领,所以历史上一些有见识的官吏,常用行政力量加以 保护。《墨客挥犀》卷六记载沈文通 (1025一1062 ) 曾在浙江钱塘禁捕青蛙,南宋赵葵 《行营杂录》则记载马裕斋在处州禁民捕蛙的事实。清代王风生在《河南永城县捕蝗事宜》书中也曾提出保护青蛙用以捕蝗的主张。

图2 青蛙捕虫

保护益鸟:

《礼记·月令》载有禁止在早春时节探巢取卵、捕杀雏鸟的禁令,汉宣帝元康 三年 (前63 ) 曾下诏禁止在春夏鸟类繁殖季节“摘巢探卵,弹射飞鸟”。晋代黄义仲 《十三州记》说上虞县有雁为民田食虫除草,县官特别下令禁捕,违令者要处以刑罚。后汉隐帝乾裕年间 (948一950 ),鉴于鹳鹆鸟能吞食蝗虫,所以救禁捕捉。南宋孝宗时也提出过保护措施 ,说明保护益鸟也是我国古代生物防治的措施之一。

家禽治虫:

利用家鸭防治害虫和有害动物是我国人民的一种创造。 明代霍韬(1487一 1540)记载珠江三角洲农民利用家鸭防治稻田膨蜞(Grapsussp),稻鸭两利,效果甚佳 (《明 经世文编》卷188)。陈经纶首创用家鸭防治稻田蝗蝻的经验,记录于1597年他写的《治蝗笔记》中,后来陆世仪(1611一1672 )《除蝗记》 以及汪志伊、顾彦等的除蝗著作都曾提到 家鸭治蝗的经验。事实上鸭子不仅能除蝗,而且还能捕食稻田中的飞虱、叶蝉、稻蝽、粘虫、 负泥虫等多种害虫,在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区还能起中耕除草作用。

四 、 药物防治

前人利用的药物范围颇广:有植物性的,如嘉草、莽草、牡蘜、艾、苍耳、芫荽、烟茎、百部、巴豆、桐油等;有动物性的,如蜃灰、原蚕矢、鳗鲡鱼骨、鱼腥水等;有矿物质的, 如石灰、食盐、白矾、硫磺、砒霜、雄黄、雌黄、汞粉等。施用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混入种子收藏,有的拌同种子种植,有的浸水或煮汁洒喷,有的薰烟,有的直接塞入或涂在虫蛀孔内, 还有些是混合施用。同一种药物也常常视对象、时间、地点等情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

五、其他防治方法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火光和利用治虫器械治虫,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控制温湿度:

在古代多用于收获物的处理和种子预措方面,例如王充《论衡》认为藏宿麦 之种,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如不乾暴,“ 闸喋之虫生如云烟”。《齐民要术》提到 窖麦法“必须日暴令乾,及热埋之”。“ 多种,久居,供食者,宜用劁麦:倒刈、薄布, 顺风放火,火既着,即以扫帚扑灭,仍打之,如此者经夏不生虫”。 这些都是对种子和收获物的防虫处理。 此外,这种方法,《齐民要术》还用到处理木材方面。认为“凡非时之木,水沤之一月 或火煏(bì)之取乾,虫皆不生”。在种子预措方面,《农政全书》认为“棉子用腊雪水浸过,不蛀”。 《幽风广义》提到“种(棉)时,先取… …棉子置滚水缸内,急翻数次,即投 以冷水,搅令温和”。《农圃便览》提到“ 于种子时以滚水泼过,即以雪水、草木灰拌匀种之”。

除虫器械:

除虫的器械,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用铁丝钩杀树孔内蛀虫, 用木棍击落树上尺蠖,用鞋底扑打蝗虫等简单的工具,逐渐发展到较复杂的治虫器械。 例如 刘应棠《梭山农谱》( 1717 )记载有一种专治稻苞虫的虫梳,是一种竹制的治虫工具,两边有齿均可利用,“田家奋臂梳行,(虫)累累就弊矣,血肉俱糜梳齿上”,治虫效果是不错的, 直至解放初期,有些地方仍在沿用。再如陈崇砥《治蝗书》( 1874 ) 记载了一种专治粘虫的滑车,并附有插图和形制说明。 认为只要用一人把滑车“推入垅间,则两旁插尺包抄禾苗,拨动虫物滚入布袋… … 换垅推之 ,数次可尽”。 确是一种极具巧思的创造,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华北地区仍有采用。

总之,我国古代治虫法,经验丰富,方式多样,其特点是成本低廉,方法简便,人畜安全,较能维持生态平衡。其中不少方法,如轮作倒茬,选育抗虫品种和生物防治等等,不但至今仍在沿用,而且在今后植物保护科学的发展中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当然古代治虫法也有原始粗糙, 费时费工,效率不高等等局限性,尚需以现代科学方法给予总结、改造和提高。

文章来源: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ijxyKQJbGHgYq5xQCdy-w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服务三农
《除蝗疏》|内“熏蒸”、外“防旱”,古代抗天灾的方法可还行?
玉米害虫不能轻视,了解这几个害虫,才能保证玉米产量
人工捕杀、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从蝗灾治理措施看古人的减灾智慧
防治书虱的方法与措施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的病虫害如何防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