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香成:拍下横跨46年的中国故事
userphoto

2023.07.05 四川

关注

▲1991年 莫斯科 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刘香成 

72岁的刘香成,最常被冠以的头衔就是:
“首位获得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的华裔摄影师”
这张记录苏联解体的照片,曾在一夜之间,登遍世界新闻的头版封面。
6月9日,他的首个大型回顾展在浦东美术馆开幕。
涵盖一生187张珍贵的国内外摄影作品,以缓慢且辽阔的叙事节奏,讲述近一个世纪的故事。

▲刘香成


-1-
1976年,刘香成重返中国,拍下了这张广州居民打太极拳的照片,
这张作品,让他细细凝视珠江两岸的日常生活,
人们逐渐变大的肢体动作,和愈发轻松的神情,让他隐隐觉得,时代的转变终于要来了。

▲1976年 广州 ©刘香成 
1978年,作为第一批《时代》周刊的特派摄影记者,刘香成主动争取来到北京,拍下了改开后中国纪实的第一手资料,
那个时代西方看到的中国照片,65%出自刘香成,
新婚夫妻拍婚纱照,北京第一例双眼皮手术,戴着太阳镜的女性......
无数则小故事的积累,见证一个时代的巨变。

▲1981年 北京最早接受双眼皮手术的女子之一 ©刘香成 

▲1982年 哈尔滨三个女子戴着墨镜庆祝春节 ©刘香成 

▲1980年 上海一对新人在照相馆拍婚纱照 ©刘香成 
1981年,高考恢复,学生们涌向天安门广场学习,
刘香成认为,这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照片之一”

▲天安门广场上读书的人群 ©刘香成
对于刘香成的拍摄与记录,
理查德·伯恩斯坦曾如是评价道:
“这是1949年以来,关于这个国家最真实也最深刻的照片呈现。”

▲1982年 新婚夫妇乘坐从北京开往哈尔滨的火车 ©刘香成

▲1980年 云南西双版纳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刘香成 

▲1981年 北京月坛公园里的情侣 ©刘香成 
回忆起给溥杰(溥仪的弟弟)拍照的经历,
那是某个下午,二人约在故宫午门前的售票处,刘香成抵达时,个子小小的溥杰先生正站在那处等他,
“我拍过他几次,他非常朴素,说话声音也很低很慢。”
刘香成找了张椅子,在太和殿前让溥杰先生坐下,他脸上的表情很宁静,

▲1981年 溥杰 ©刘香成 
拍完后,溥杰给刘香成也拍一张,
“这是我一生中觉得特别荣幸的机会。”

▲1981年 刘香成

一张图片,记录了时代某个故事的细枝末节,
而很多照片的堆积,便能构建起一个巨大的真实,
“我希望我的摄影能够消解猎奇的滤镜,从而帮助世界理解更真实的上升时期的中国,也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


▲1978年 上海人民公园的情侣 ©刘香成 
照片中的中国,在经历改开后,逐渐走入更耀眼的阳光之下,
滑旱冰、喝可乐、烫头......人们开始学习新事物,开始大口呼吸,开始拥抱寒冬后的第一个春日。
“我觉得20世纪发生的事情,一直到21世纪,到今天、明天,并不会随着时间被遗忘,进入历史的垃圾桶——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1980年 上海 ©刘香成 

▲1981年 北京 ©刘香成 

▲1982年 河北 ©刘香成 
2014年,刘香成来到上海,成立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回想当年在纽约,决心踏入摄影行业的那一刻,大概就是纽约第五大道的国际摄影艺术中心的一场摄影展,给了他力量,
于是,在几十年后,他选择用同样的方式启发更多的摄影爱好者。

▲1996年 温州 ©刘香成 

▲1996年,上海模特姚书轶在闹市中展示Dior礼服 ©刘香成 


“我曾经说过,思想决定你拍什么,但是思想不是坐在那里空想出来的,是人与人的接触,进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告诉我他们关心什么。
这一定来自你的内心,你的观察和经历,
一生二、二生三,不停的发生,你也要不停的去充实你的知识结构,再把你的观察和知识内化成为思想和行动。”

▲1996年 黄永玉 ©刘香成


▲1997年 巩俐 ©刘香成 


-2-
时间回到1951年,刘香成出生于中国香港,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
父亲湖南人,母亲出身于福州的一个大家庭,
两三岁时,刘香成被送到福州上幼儿园和小学,在新社会主义下成长,这给了刘香成难以割舍的中国情节。

▲刘香成(黎晓亮摄影)
9岁回到香港的刘香成,一边学习英文,一边学习广东话,
在美联社负责国际版的父亲,常拿着一小段外电给儿子看,
“你试试看翻译”,
小刘香成于是坐在父亲身边,用稚嫩的笔触翻译国际新闻,翻译完再由父亲做修改。
1971年秋,刘香成进入纽约Hunter College,成为一名国际政治专业的新生。
在那个自由的国度,激起了他骨子里更强烈的中国人意识,
他定期阅读《中国新闻》,与不少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交友,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
直到一门摄影选修课,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19岁的刘香成
为了这堂课,刘香成跑到纽约59街第四大道的百货商场,拍下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命运名“流浪者”系列,
而这些照片竟意外吸引了琼恩·米利(国际著名摄影师)的注意,也进一步促使刘香成与琼恩·米利共事,对摄影有了更多的了解。

▲1978年 刘香成
和琼恩·米利结束一天的工作,二人常常一起喝上一杯威士忌,
面对墙上贴满的作品,琼恩·米利会耐心告诉刘香成,如何阅读一张图片:
一张好的摄影,是可以阅读的,它有一种信息的持久性。

▲刘香成致敬琼恩·米利的作品 ©刘香成 
“整整九个月里,他从来没有谈过技术问题,但结束时,他对我说,你应该去中国了。”
身边的人,曾不止一位对刘香成说“去中国”。
一次,在时代公司图书馆里,刘香成阅览了其收藏的中国照片,布列松的作品给了他极大的触动,
刘香成想像布列松那样,用镜头,去记录下这个文明古国正在发生的变化。

▲1991年 刘香成在莫斯科当地机关办公室
随着摄影生涯的延展,刘香成渐渐明白,
摄影,绝非按下快门那么简单,
一个摄影师,要从生活细节中寻找乐趣,要细腻地观察生活,
一张照片如果值得被看了又看,必然是在情感上打动了观看者,
图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其能够折射出的,是一个更大的历史、生活的价值。

▲1991年 莫斯科郊外公益食堂 ©刘香成 

▲1991年 两位清洁工在克里姆林宫 ©刘香成 


-3-
在中国长达9年的纪实,让刘香成获得了一些成就,也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别人会把我在中国的成就打折扣,因为我是中国人”,
1985年初的新德里,混乱一片,刘香成却毅然决定前往印度,
同时,他还负责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的新闻摄影,
有时,他还要前往阿富汗,并在那记录下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场战争。

▲1988年 一名苏联士兵 ©刘香成 
苏联撤军后,他曾亲眼目睹内战,
看着亢奋的阿富汗战士从山坡上冲下,他和另一位摄影师在距离不过百米的一个小房子里,同样沉浸于兴奋中,疯狂按下快门,
直到撤离战场,他才冷汗涔涔,反应过来,
“他们手持的那个火箭筒,如果稍微歪两步,我就会被轰掉。”

▲1989年 阿富汗 ©刘香成 
在近40岁的年纪,刘香成辗转于枪林弹雨的新闻现场,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韩国学生抗议、阿富汗撤军等20世纪里程碑式的重要历史事件,都存档于他的镜头之中。

▲1990年 爱沙尼亚与女友吻别的士兵 ©刘香成 
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张“戈尔巴乔夫签署苏联解体文件的照片”,
当时CNN的董事长亲自带着他进入克里姆林宫,也就是在最后瞬间,刘香成作为全场唯一携带相机的人,抓住了这张历史的动态。
以1/30秒的胶卷速度,拍下戈尔巴乔夫扔下稿子前的最后一瞬,第二天,全世界的头版都用了这张照片。

▲1991年 莫斯科 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刘香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 苏联摄影大师拍摄的苏联历史镜头
专访 | 拍下46年的中国故事,72岁摄影家刘香成:还有46年在等我
他的镜头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老照片 二战时的苏联乡村 德军摄影师拍摄
美摄影师30年前所拍下的中国
【视界】水墨画意摄影——黑翅长脚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