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个人都要努力得到真理的治疗
2016年08月28日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40年记录核泄漏、战争、梦想破灭
  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出生在一个所有男性几乎都被战争夺走了的村庄。从童年到中年,她不断遇到死亡和丧失:她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童年玩伴,至少有10个因受殃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而死于癌症。她的姐姐也在1985年病死,留下一个4岁的女儿。幸运的是,她一直在思考,在记录,也一直在努力追问:这是为什么?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乡下长大的她,从小就对周围的事物敏感,善于观察,喜欢听人讲述。“我非常喜欢我的祖母,我还记得她和我一起到市场看到了那些酒鬼,看到了那些残疾人,酒鬼挨揍的情况。此后,我和父母一起到了白俄罗斯的农村,虽然家里都摆满了书,但是我还是愿意听别人讲的事。我愿意听那些老人讲的事情,特别是老年妇女讲的事情。他们讲的那些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成年后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曾在欧洲侨居了几年。最终,她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作者要写东西一定要到现场,最重要的是要听声音,在街上、在餐厅里。”这种不断在现场的聆听、观察、记录和思考,把她带到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诺奖效应,让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全世界有了更多的知音,其中包括中国的读者。2016年8月中旬,阿列克谢耶维奇来到中国,先后在上海书展、苏州、北京等地,展开了她的读者见面交流之旅。
  这是她第二次到访中国,上一次已是近30年前。大部分到她的见面会的中国读者,对这位来自白俄罗斯的女作家,都不乏新鲜、好奇的心情。高校里的俄语教授、普通的市民读者,以及国内众多媒体,都热切地等待这位女记者出身的作家能说些什么。她调查核泄漏事件,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写出纪实性非虚构作品。这一切的背后,她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她是怎么开展采访和写作的?对于非虚构文学,她又有怎样的看法?
  在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活动中的读者见面会,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此次来华之旅的首站。见面会上,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现场见识到了这位传奇女记者的思考气质和智慧魅力。阿列克谢耶维奇体型微胖,衣着朴素。今年68岁的她,见证了苏联的解体,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听了无数人的悲催故事倾诉。这些都难以避免地表现在她脸上,她的眼神中。由于长途飞行,她的神态显得有点疲惫,但说起话来,依然有料。诗意的语言与思考的气质并存,眼界格局非同一般。
她倾听:
那些愿意思考过去 也思考未来的人
  “我已经30年没有到中国,中国已经是另外一个中国了。我很高兴看到中国,看到一个新的中国,满怀信心面向未来的一个中国。谈到俄罗斯的话,因为俄罗斯现在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未来希望的问题。俄罗斯存在着的一个问题是:急于向过去告别,但是对未来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一个人没有未来的话,他会很快变得非常焦躁。最主要的是,他就没有对生活的希望。”
  这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此次中国读者见面之旅首站活动的开场白。她在中国出版的最新作品是《二手时间》,这也是一本非虚构纪实作品。苏联解体后,从1990年代初到2012年之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那些俄罗斯大街上的出租车司机、清洁工,或者普通的学者,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理想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也就是说,在过去20年,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在近200年后,依然与欧洲相隔。阿列克谢耶维奇,试图从微观上呈现出俄罗斯的痛苦转型。
  写好非虚构的文体需要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行动能力,行动能力就是采访的能力,出入一些非常危险的、复杂场合的能力;另外是写作的能力,不仅要有记者的敏感、准确性,还要有作家追寻事物复杂性的写作能力,有语言的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将行动能力和写作能力完美结合。评委会认为她的作品是:“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在每一次写作前,阿列克谢耶维奇做了大量的采访和倾听,“我的想法就是,去找每一个人,去寻找每一个可以寻找的人,主要是寻找那些愿意思考过去,也在思考未来的人。”
  她和每一个人交谈,都是三四个小时,甚至整天。“我在写书的时候,我整个家就变成了写书材料的仓库。”为了努力做到客观、真实的完整呈现,她说:“我用录音机做记录。因为如果你用手去记录的时候,有时无法做到极其准确。因为你在倾听时,用手当时选择记下来的,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实际上,有些东西,当时看是不重要的,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它突然变得非常非常重要了。”
  作为非虚构作品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还提到,“我们必须有一种猜测力,能猜测出这个人可能说出什么东西。一般来说,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时间来详细思考。我的事情,就是帮助人找到他想表达的话语的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身为女记者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还提到,“在座的也有很多记者。我可以给记者一个建议: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话,你就要问得更多。”
她深思:
他们为什么失去了过去 而不能走入当今世界中
  作为白俄罗斯人,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俄罗斯有负责的情感体验。“我不喜欢俄罗斯现在的情况,比如普京与乌克兰的战争。但是我喜欢俄罗斯的文学,我喜欢俄罗斯的音乐。”
  俄罗斯文学对她的影响非常深刻,“白俄罗斯的俄罗斯化非常重。其实,在白俄罗斯,人们在外边很少讲白俄罗斯语,只是在家里偶尔讲白俄罗斯语。俄罗斯的文学对于我的影响非常深。比方说古典的作家托尔斯泰、契科夫等,还有很多俄罗斯的哲学家,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世界。我的世界观,看问题的一些角度,当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从一个方面说,俄罗斯是一个悲剧性的国家,另一个方面,他们又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俄罗斯人一直在问: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我们的目的是什么?”阿列克谢耶维奇说,这种自我审问的痛苦型思维,也深深影响到自己,“如果没有这种体验的话,我也不会去写我现在所有的东西。在过去40年,我都在搜寻有关的材料,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答案:苏联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失败?这是我关注的问题。我在写的其实不是一个宏大的社会主义,我写的是一个家的社会主义。我就是一直在想:他们为什么失去了过去,而不能走入当今的世界中。”
她谦虚:
诚实对待自己的作品 静静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锌皮娃娃兵》《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随着《二手时间》中文版的问世,阿列克谢耶维奇花费40年完成的“乌托邦之声”非虚构系列,已全部被引进中国。
  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对非虚构文学的巨大贡献,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读者,深刻认识到非虚构文学的魅力。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她“非常高兴听到这个消息。过去一些人,不认为它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学,甚至不把它纳入到文学中。现在生活变化这么快,甚至人们都来不及看清楚生活当中发生的变化。我觉得更有价值的文学,就应该是非虚构文学。因为非虚构文学往往不是一个人写成的,而是经过数百人的手一起‘写成’的。”
  采访对象都是普通人,阿列克谢耶维奇对她笔下的主角,抱有高度的认可心,“当我去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不觉得他们是小人物。我们都是普通的人,我就很少用‘小人物’这个词。因为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却承载了时代的痛苦。我要谈的是我们时代人的情感,我一直在试图讲在战争期间出现了什么,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出现了什么。我一直在讲述,我也一直在寻找答案。小人物在讲述这些事情过程中,给我一些他们真实的或者真理性的答案。我最喜爱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地得到真理的治疗。”
  由于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记录历史、见证良心的成就,有不少评论家将她与索尔仁尼琴进行对比。甚至有人说她是“小索尔仁尼琴”。
  阿列克谢耶维奇对此的回应很幽默:“我要是不谦虚的话,我会说:是的,我是小索尔仁尼琴。但是,我很谦虚,我很诚实地对待自己的作品,我就静静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她判断:
现在人们的主要价值 是生活的价值,家庭的价值
  作为一个诺奖作家,自然被人问及关于诺奖的事情。阿列克谢耶维奇对此很淡然,她说,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国王给她颁了奖,国王说“我读了你的书”,但她不知道普京和卢卡申科是否读了她的书。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对她先是祝贺,后来则表示批判。“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大家对获奖这件事情,不必过分关注。我还是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
  事实上,在得诺奖前,阿列克谢耶维奇得过很多国际大奖。她对金钱的态度也很明确,用奖金来做自己该做的事。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有800万瑞典克朗(约600万人民币)奖金。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她用这些钱资助了年轻作家,“我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吸收一些人来资助荒僻地方的外省人。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帮助我们。这不需要通过政治集会,纯粹是个人交流和交谈。我们的主要问题还是文化问题,政治的问题都是在一定土壤中产生的。”
  获奖没有影响阿列克谢耶维奇写作的进程。她的非虚构之旅还在继续,但她关注的题材有所转移,“我结束写我的5本作品(指‘乌托邦之声’系列)的时候,我已经很疲惫了。我已经没有力量再走到那些帐篷里面,去塔什干一些地方看那些男孩,失去了腿,失去了脚,失去了胳膊,躺在帐篷里面。我也没办法对他们像外科大夫一样做手术,我也只能哭泣。”
  她目前正在写一部新作,这次是关于爱情的主题。“我认为现在人们的主要价值就是生活的价值,就是家和家庭的价值。”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写这部关于爱的书时,她和一些爱情失败的人交谈。当他们哭泣,她也陪着他们哭泣。她希望这本新书能在中国出版,因为“我非常喜欢和中国人谈爱的问题”。
  除了爱情,她要写衰老和死亡。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我们的文化一向避讳谈死亡,但这次要写一下,“我首先从我近处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写起,写他们的老。人们坐在自己的居所中,在静静地、孤独地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给了别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我想寻找:人们逝去的是什么?我一直忘不掉母亲的面孔,母亲在黑暗中凝望的面孔,凝视土地的面孔。人很快要消失在土地中,消失在黑暗中。”

阿列克谢耶维奇小档案
  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于前苏联的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记者出身的她,擅长通过与事件亲历者访谈的方式进行非虚构文学写作。她的作品记录了二战、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已出版的著作有《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我还是想你,妈妈》等。她的书中没有中心人物,也没有主观的心理分析,单纯通过访谈表现人们对战争、灾难、生活最真实的感受和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呈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家]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国张纯如 流亡多年
非虚构写作是记录大时代的最好方式
诺奖得主 S.A 阿列克谢耶维奇教你非虚构写作
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8句话告诉你201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究竟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