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片痴心在九峰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赏析

一片痴心在九峰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赏析

文/明月

中国山水画起源甚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模式,至隋唐时期逐渐走向成熟,由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绘画创作形式,并且有了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之分。从此以后,山水画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中国画中重要的一类,尤其是水墨山水受到广大文人的推崇,在宋代开始形成的文人画理念引导下,逐渐提升到寄托情思的崇高境界。


《九峰雪霁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其晚年(八十一岁高龄)创作的一幅雪景山水画作品。此幅作品所描绘的是当时松江一带非常有名的九座道教名山银装素裹的景象,充分展现了画家娴熟的写意山水技巧。


通观此幅作品,只见大雪之中峰峦山崖此起彼伏,参差错落,尽显雄壮与威严。这巍巍群山有别于北方山水的厚重,也区别于南方夏季山水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整幅画面通过大片的留白和线条的勾勒营造出一种洁净清幽、明快祥和的景象,令人不得不为之叹服。


在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中表现雪景十分不易。黄公望之前创作这一题材较为出名的当数北宋时期的范宽。细细品味《九峰雪霁图》,我们可以发现有范宽雪景山水画的影子,但是相较之下,黄公望的作品更加清新明快,笔法更大胆而严谨,也更富有创新性。他那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力与纯熟的技巧,都在这幅雪景画中达到了完美的和谐。为了表达“雪霁”,他还应用了与一般水墨山水画不同的处理方法。在一般的山水画中,山石是画家重点皴染的对象,在画面中墨色较深,而近处的流水与远处的天空则一般采用留白的方式处理,墨色较浅。但是在此幅雪景山水画中,黄公望的表现手法恰恰相反:近处的流水与远处的天空都用了相对较重的笔墨来渲染,呈现较深的色彩,而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占据画面面积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山石则近乎留白,只用线条勾勒出山石房屋及树木的轮廓,再加之以淡墨晕染的远景山峰,在整个画面中均呈现出较浅的色彩感觉。明快的山石与笔墨较重的流水天空相互映衬,尽管只使用了水墨,但却准确而精致地表达了“雪”这一主题,而且成功地营造出了宁静空幽的意境。


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纸本/纵117厘米,横 5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局部)/纸本/纵117厘米,横 5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的此幅雪景图从整体看来给人一种大刀阔斧、简洁明快之感,但细细品味其对局部景观的处理,同样独具匠心、一丝不苟。画中的近、中景以干笔勾勒叠石轮廓,且山石大小组合错落有致,画面两侧树木林立,形态各异,树枝积雪仍以留白的方式来表现,很好地表现出了稀疏的树枝因落满厚厚的积雪而呈现出的厚重感,而远处的九峰山则以淡墨晕染出轮廓与姿态,可以说此幅《九峰雪霁图》是黄公望晚年运用简繁合一笔法而创作出的精品之作。此画问世后,即备受推崇,如比黄公望稍晚的画家张庚曾评价:“以其纯用空勾,不加点缀,非具绝大神通不能也。”


黄公望在此幅雪景图的右上角留下题记曰:“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从中可知,此幅雪景图是他在至正九年早春游览道教名山“九峰”之时为同时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时任江浙儒学提举司提举的班惟志所作。在作画期间,恰巧连续下了两三场大雪,直到此画完成雪才停止,画家认为这是老天有意在帮助他完成这幅雪景山水杰作,并为此感慨不已。


从题记中我们还可以得知,黄公望在创作这幅雪景图时年龄已经“八十有一”。试想画家在如此高龄之时,不顾寒冷的天气以及自己的身体,还亲自前往九峰山中进行写生创作,难道仅仅是为了完成对友人的应诺?仅仅是因为画家艺术创作态度的严谨与执着?恐怕这两点原因都无法全部解释。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黄公望的生平及经历。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江苏常熟市)人。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州(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苍南县)黄氏为子,因改姓黄。黄公望素来对山林河川感情至深,长期浪迹山川,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很多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亲身经历。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游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胜景,必摹写下来。后来,因他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而被列为“元四家”之首。但在1335-1340年间,黄公望因为被诬陷而身陷囹圄,出狱后厌倦世俗生活,看破红尘,而师事金月岩,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以画画卖卜为生,直至去世。从黄公望的生平来看,他晚年时已是一位相当虔诚的道教徒,曾自号“大痴道人”。由此我们对前文所提出的问题便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黄公望在八十一岁高龄不顾天气严寒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赴九峰山进行写生创作,一方面是为了完成赠送友人的画作,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去朝圣。因为九峰山为当时盛极一时的道教名山,黄公望不可能在创作这样一个题材时闭门造车、草草而就,而必然要亲自前往拜谒,并用心感受其氛围后方能落笔。同时,画家之所以要选择九峰山为创作题材,恐怕也是有意为之,这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信仰的虔诚之心。


由此看来,此幅《九峰雪霁图》借对九峰山雪景的悉心描绘,充分呈露了大痴道人黄公望晚年对道教信仰的一片赤诚之心,正所谓“一片痴心在九峰”。

【来 源】《艺品》 2016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桥话画: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元代绢本水墨画的一朵奇葩
“拟古出新”——风格独特的雪景山水画
历代名家馆藏雪景山水雅赏(魏晋南北朝-元)
春秋论画 | 黄公望的三幅雪景
黄公望 精品山水画分享
《富春山居图》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