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元最后的首都——应昌(下)

克什克腾那些事儿

历史篇

克什克腾草原深处,曾有一座藩王古城,在山环水绕中拔地而起。从此,便有了富丽堂皇的应昌城,雍容华贵地兀立于湖光山色之间。历经了平静祥和与歌舞升平,历经了金戈铁马和刀枪剑影……之后,大元最后的首都——应昌城,变成了“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

大元最后的首都——应昌(下)

接上期 ↓

七 弘吉剌部家族是如何管理应昌的

在元代,弘吉剌部家族是最为显贵的皇亲国戚,仅江南一带的封地面积已是极大,但仍以应昌和全宁为中心的封地为主要基地构成部族的大本营。

在应昌,弘吉剌部的居民以千户、百户为单位在其领地从事畜牧业为主的各项经济活动。这些基本户民分为:农牧民、猎户、士兵、工匠等。其中匠户们供蒙古诸王、勋戚和功臣役使,是私属人户,不承担国家赋税。

弘吉剌部属民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征、平时屯粮养牧。蒙古户民各千户、百户、十户的十进制组织,在指定的地点放牧,由各级那颜管理,那颜之间有上下级的管理关系。

应昌路设总管府,官员主要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

达鲁花赤是应昌路最高行政长官,大多由蒙古人担任,也有少数色目人。

总管也大部由蒙古人担任,但由于鲁王的特殊地位,也由鲁王提议、朝廷批准的汉人担任总管,如总管宋超程、王国宜等都是汉人。

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均由朝廷任命,其它官员由鲁王自选自任。自任的官员最大的是王傅官,一般从鲁王身边的服侍人员中选出。王傅下设钱、粮、人匠、鹰坊、军民、军站、营田、稻田、烟粉等机构。

钱粮都总管府,全称是“管理随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等户钱粮都总管府”,是弘吉剌部领地内钱粮税收的衙府。这种机构为当时的三品或四品。

怯怜口都总管府,它的全称是“管理诸路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官品为三品。被定为怯怜口的人一般不承担国家赋税,专为领主服役。这些人主要从事手工制作、农耕放牧,包括一些官臣、卫士、富人和大多数的穷苦牧民、农民和工匠。

应昌草原草肥水美,是弘吉剌部部族最好的草原之一,所以弘吉剌部的历代领主都十分注重经营这片草原,使其成为部族重要的经济来源。如鲁图大长公主的陪匠竹温台,在领主的授权下,素以“善牧养”而闻名。他称得上是一位畜牧专家,注重选配种畜,进行了畜牧改良,仅两三年就使这里“畜马牛羊累钜万”。那时应昌的放牧习惯与现在基本相同,自夏至冬随地而宜、逐水草而游牧,类似现在的出夏场,冬天到来时再回到各自的驻地直到春末。放牧冬夏有别,牧场轮换交替,是最早的划分轮牧的典范。应昌地区不是粮食的主产区,却是贮粮的重要基地,是元朝粮食战略贮备地之一。此处的粮食贮备北可振赊和林,西可通运河西走廊,南可供给上都、大都、所以应昌凭借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设有管理粮食的专门机构从而确保这里的粮食贮备。

应昌城里还设有断事官。

1265年后应昌设置了大宗正府,凡诸王、驸马投下的蒙古人、色目人所犯的一切公事、汉人奸盗诈伪、诱掠逃妇等事均由大宗正府管辖。大宗正府所断的官员可以是朝廷一品,可见应昌的大宗正府的权力极大。同时,应昌城内还设有中书省的断事官,但这个官员只是三品,远远低于大宗正府的断事官。另外这里还有鲁王自己任命的断事官。

应昌的军队分为皇家驻军和弘吉剌部驻军。平时,中央派来驻守应昌的部队数量很少,绝大部份是受中央调遣的弘吉剌部军在此驻守。但一旦有战事,应昌便是战略要地,中央会即刻派出大军驻守应昌。如1277年,弘吉剌部只儿瓦台叛逃,中卫亲军总管移剌元臣率军追击,并镇守应昌多年。

总之,应昌的管理有两条线:一是中央的垂直管理线,二是弘吉刺部的地方专治线。

中央为了控制强大的皇亲国戚弘吉剌部,设立了“路”这一行政单位,可以垂直管理应昌的大事,如军事、大官吏的任免等。由于有了这种管理,弘吉剌部不可能游离于朝廷之外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它将始终被中央政府牢牢控制着。但另一方面,在应昌,弘吉剌部仍然享有极高的贵族特权,完全可以相对独立地处理诸多事务,是个相对独立的王国。

八 遗落在应昌的象征着皇权的玉玺

朱元璋当上明朝皇帝之后,始终有一件事让他耿耿于怀,甚至大伤脑筋。那就是,虽说告天告地告天下百姓成了开国皇帝。可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不但没有得到甚至杳无音讯。而这传国玉玺本是国之标志,是皇权的印信,是上天赐予的信物,一日得不到,便日日坐不稳皇位。

于是,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不断地发动对北元的战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尽快找回那象征皇权的玉玺。

朱元璋是否得到了那块传国玉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说这块玉玺是在克什克腾的应昌被找到的。

《多尔滚全传》这样记述:“元朝传国玉玺,以美玉为质,蛟龙为纽,光气焕烂。其文为用汉篆字刻写的“制诰之宝”,是元朝历代传国玉玺。原藏宫中。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惠帝(顺帝)妥欢帖睦尔弃大都北徙时带在身边。逃至沙漠,后死于应昌。不久,应昌失守,玉玺亦遗失不见了。过了二百余年,有人牧羊于山岗下,见一山羊,接连三日不吃草,而以蹄刨地。牧羊人疑之,挖掘其地,发现玉玺。后来玉玺为元裔博硕克图汗所得。林丹汗灭博硕克图汗得玺,为苏泰太后所珍藏。后金天聪九年(1635)四月二十八日,林丹汗子额哲降多尔衮,苏泰太后将此玉玺献给多尔衮。皇太极称帝,在盛京(沈阳)以隆重的仪式迎接玉玺,遂改后金为清。

九 应昌城被毁

曾经的蕃王古城,曾经的富丽堂皇,曾经的歌舞生平……在历经无数次的金戈铁马之后,应昌城成了“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

1369年6月20日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率众臣抵达应昌路。此时的应昌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皇帝和朝廷的不期而至,使这座草原藩王府顿时生机盎然、歌舞生平起来。从此以后,这里便成了大元蒙古帝国的都城。

面对明军汹汹的来势,妥懽帖睦尔不敢偏安一隅,于是召集数十万大军至应昌,以这里为防御中心,开始了军事上的反攻,并很快恢复了上都及兴和,全宁诸路,使应昌有了外围上的保障。

转眼到了第二年,形式急转直下,明军再次北上,目标直取上都和应昌,意欲消灭元朝的皇室,摧毁大元的军事指挥中心。很快,明军便攻占了上都、兴和、大宁、全宁等。此时的应昌完全裸露在明军的包围之中,危在旦夕。

1370年4月28日,又气又急又悔的元惠帝妥欢帖睦尔,也许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食物或是其它原因,大清早便开始腹痛泻肚,一发不可收拾,当日医治无效,憾然离世。在前线领兵作战的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听到消息,火速返回应昌即位。这样一来,红罗山前线便失去了主帅。恰逢此时,大元最著名的大将扩阔帖木儿兵败沈儿峪,惊闻元惠帝病死,不再组织有效的防御,率领余部渡过黄河,由宁夏辗转漠北,直奔应昌。

此时的明军并不知晓元惠帝已经病死,元军失去了最高指挥者。只是他们搞不明白,元军何以急惶惶退往应昌。于是,悄悄地跟在元军的后面,一路北上。在上都,李文忠抓获了一位元军的小头目,从他的口中得知元惠帝已病死,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刚刚即位,现在的应昌城,一片混乱,守军不足两万,并且大多老弱病残。李文忠当即下令,攻占应昌城,于是率五万精兵,急袭应昌。

明军即将兵临城下,大臣们劝说新主爱猷识理达腊暂时退避,率领皇室、臣民、军队继续一路北上,俗话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刚刚即位的爱猷识理达腊年青气盛,不听劝阻,亲率五万残兵出城应战。结果,羊入虎口,顷刻之间溃不成军。眼看大势已去,爱猷识理达腊顾不得回城做一下交待,仅带十几个人弃城而逃。

明军顺利地拿下了应昌城。主将李文忠率部分人马前往追赶逃走的元主爱猷识理达腊,留下副将清理战场留守应昌城。哪知副将兽性大发,竟下令屠城,刹那间,应昌城火光冲天,街上血流成河……等到李文忠追剿爱猷识理达腊未果,返回应昌时,这座上百年的草原古城已面目全非了。

但应昌城池尚在,尽管不很完好。在北元蒙古贵族的心目中,仍然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梦想着以应昌为踏板,进而收复上都和大都。

所以,待明军撤离了应昌路,北元的军队迅速占领了应昌。

转眼到了1378年,即洪武十一年,在应昌继位从应昌逃走的元主爱猷识理达腊在和林病故,他的儿子脱古思帖木尔继位。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决定迅速北伐,精心备战后于1379年昭令出征。当大将军蓝玉率领15万大军出古北口挥师北上直抵应昌时,蓝玉并不知道北元新主此时此刻就在应昌,直到渐近应昌时,才得知北元新主脱古思帖木尔率太子、嫔妃、公主及大臣在应昌驻扎。于是蓝玉大喜,急令大军迅速包围应昌。恰逢此时,狂风啸叫,沙尘骤起,能见度不足十米。明军抓住天时,静悄悄地形成合围之势,神不知鬼不觉地兵临城下,北元君臣、军民竟无从察觉。直到惊天动地的喊杀之声如雷贯耳,皇室嫔妃们才停止了载歌载舞。面对从天而降的明军,惊慌失措的脱古思帖木尔扔下嫔妃、王公、大臣,只带几个人惶惶出逃,重演了十八年前他的父亲爱猷识理达腊亡命应昌的那一幕。同以往一样,明军胜利后又开始放火、屠城。因为明军认为,北元的蒙古军之所以到这里来,就是因为这里的城池犹在。所以原本不太完好的应昌城再一次遭到毁灭性的重创。

从此以后,明军与北元的蒙古军在应昌这个地方展开了拉锯战:明军打到应昌,北元蒙古军就撤出应昌,明军离开应昌,北元军就进入应昌。从历史资料看,仅明成祖就亲率明军八次来过应昌。明军每从应昌撤走一次,就使应昌遭到一次重大破坏。

曾经富丽堂皇的应昌城,曾经雍容华贵地兀立于湖光山色之间的这座藩王古城,在刀光剑影中,在烽火连天里惨淡了容颜、破碎了身影——直到明中下叶,红巾军来到这里,又给了这座残缺的古城以致命的一击,使它彻底变成了“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

十 应昌人物

应昌自建至毁数十载,这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相伴而生了众多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长河的奔腾喧嚣中渐渐远去,但曾经翻卷的浪花荡起的涟漪至今波痕尚存……

应昌的缔造者

翰罗陈万户及妃囊加真公主是应昌的缔造者。

翰罗陈,弘吉剌部人,按陈之孙。

囊加真,元世祖忽必烈之女。

1270年(即元世祖七年),翰罗陈和囊加真向忽必烈奏请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封地达里诺尔湖畔建一座避暑的城池。忽必烈不但即刻恩准,还拨了专款以资助,并派遣刘秉忠为总设计师,忽必烈亲自赐名“应昌府”,取“顺应昌盛”之意。

翰罗陈的出生时间不详,卒于1277年。达里诺尔湖畔的广大地域是成吉思汗赐封给翰罗陈的爷爷按陈的,且世代承袭。翰罗陈的父亲是纳陈万户。阿里不哥之乱时,翰罗陈兄弟跟从父亲纳陈北伐,其父死于北伐。世祖忽必烈下诏翰罗陈袭为万户,奉命迎娶完泽公主,拜附马都尉,常住开平府与达里诺尔湖附近。后完泽公主去世,翰罗陈又奉命迎娶囊加真公主。翰罗陈和囊加真公主齐心协力在承袭的封地上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草原城池——应昌府,作为他们的私人府邸。1277年夏,翰罗陈的弟弟叛乱,包围应昌城,把翰罗陈劫去并杀害。

应昌的总设计师

刘秉忠是应昌的总设计师。

刘秉忠,字仲晦,1216年出生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一个官宦人家。其祖上是瑞州(在今葫芦岛市)人氏,在辽为官。曾祖父仕金,当过邢州节度副使,并在邢州安家。他的父亲刘润,也是个当官的,曾做都统和钜鹿、内丘两县提领。

刘秉忠自幼不仅长相俊朗,而且天资聪慧。他8岁入学,“日诵数百页”。17岁时,当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令史是个很小的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科员吧,而且是从事文字工作的科员。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当农民怕挖煤炭、当干部怕做文案。”七百多年前的刘秉忠也不安于令史这份文案的工作,整天郁郁郁寡欢。有一天,刘秉忠实在忍受不了,将笔一丢,仰天长叹:想我刘家世代为官,怎么到我这就成了捉笔的文案?大丈夫不能顶天立地,倒不如干脆隐居起来。他说到做到,立竿见影,真的跑到武安山隐居起来了。后来有个叫虚照的大和尚派了个徒弟去把他叫来,让他出家当了和尚。

刘秉忠原名刘侃,当了和尚后取法名子聪,拜官后更名为刘秉忠。再说那个叫虚照的大和尚,见子聪识文断字,就叫他在寺中当了个掌书记,还是做文案工作。后来,刘秉忠出游云中,就留在了云中南堂寺。

元世祖忽必烈未当皇帝时,曾召见海云禅师。

这位海云禅师路过云中时,听说刘秉忠博学多才,便邀他一道去见忽必烈。

刘秉忠绝非志大才疏之人,他不仅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尤其精于《易》和北宋人邵雍所著《皇极经世书》,这是一本运用易理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历史变迁的著作。至于天文、地理、律历、盾甲等等,无不精通。刘秉忠虽隐居山中,却留心时事,胸怀天下,因此,和忽必烈谈经论道,评古说今,畅谈天下大事,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令忽必烈大加喜爱。待海云禅师南还,刘秉忠便留在了忽必烈身边。

刘秉忠跟随忽必烈时,忽必烈还未当上皇帝。此后,刘秉忠多次上书给忽必烈,从各个方面为未来的大元帝国设计建设蓝图,不仅为这个帝国取国号为元,还为这个帝国设计了一整套法制、典章、礼仪等制度,同时还为元帝国设计建设了京城大都(即今天北京)。

事隔多年,刘秉忠奉命来到达里诺尔湖畔,选址、规划并设计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草原城池——应昌府。

镇守应昌的大将

移剌元臣曾是镇守应昌的大将。

移剌元臣的先祖是契丹人,他十六岁进入元世祖忽必烈的卫队。忽必烈见此人机智勇猛气度非凡,封他袭千户,后来他因随父伐宋有功,忽必烈赐他“武义将军、中卫亲军总管”,并佩金虎符。

1277年,只儿瓦台叛变,围攻应昌府。此时皇女鲁国大长公主囊加真公主被围,鲁王斡罗陈被掳,情势万分危急。忽必烈命移剌元臣到应昌解围,并消灭叛军。元臣火速赶赴应昌,一举击败只儿瓦台叛军,并在达里诺尔湖畔抓获了只儿瓦台,解救了应昌,平定了叛匪。囊加真公主对元臣极其赏识,除了大加赏赐,还向忽必烈奏请留下元臣镇守应昌,忽必烈答应了公主的请求。于是元臣留下镇守应昌,从而使应昌城平安稳定。

移剌元臣于1291年病死于高州。

应昌出生的将军

孛兰奚,弘吉剌部人,世居应昌,出生于应昌府。

祖父忙哥,其后人为元太祖的宿卫。孛兰奚的父亲叫律宾,聪慧机敏有谋略、形状魁梧善骑射。孛兰奚自幼追随父亲,日习弓马,夜览群书,不但有了父亲的英武和睿智,还兼有儒者之风。母亲鼓励他:你父忠勇双全,可惜早逝,但死而无憾!孛兰奚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向父亲学习,在军中效命,屡建奇功,被赐袭父官爵位齐王府司马。

乃颜叛变时,孛兰奚随忽必烈亲征。战场上,孛兰奚东挡西杀单枪独骑多次冲入敌阵,并斩杀了乃颜的军旗手,使乃颜大军陷入混乱。忽必烈乘乃颜大军心神大乱之际发起总攻,大败乃颜叛军。

忽必烈非常赏识这位名将的后代,除赐黄金五十两,授宜威将军,还委任他为信州路鲁达赤。在他任职期间,辖区内军民合睦,百姓安居乐业,地方秩序良好。只可惜三十三岁那年,病死在任上,英年早逝,被追封为范群侯。

应昌府的著名太傅

张应瑞,应昌府的著名太傅。

《元史》上没有有关张应瑞的记载,他的信息是从家族墓出土的石碑中获取的。

从翁牛特旗梧桐花乡国公府村鸡冠子山东南坡上,出土的张应瑞家族墓的石碑中可以看出:张应瑞祖籍河北,汉族。自祖辈起入籍弘吉剌部。祖父张仲贤,为当地名士,其父张伯祥,是那陈那颜的宿卫和参谋。张应瑞七岁时因巍然重厚,有成人之风而被那陈那颜视为养子,成人之后成为纳陈那颜的陪臣。张应瑞因当陪臣有功,被封为中奉大夫加赠荣禄大夫。纳陈那颜死后,张应瑞又成了纳陈那颜之子翰罗陈的参谋。

只儿瓦台叛变,张应瑞与翰罗陈同时被叛敌抓获。张应瑞不久后逃脱,火速赶赴大都向朝延禀报。朝延派兵镇压了叛乱,为此封张应瑞为应昌的鲁王傅,并赏钱五千贯。

张应瑞活到八十二岁,死后追封蓟国公。

从应昌走出的大元理财高手

阿合马,权倾朝野的元朝财政大臣,是从应昌走出的大元理财高手。

蒙古人在中国长期分裂之后建立了统一的大元王朝,在此前后,蒙古曾进行了三次西征,横扫欧亚大陆,从而征服了伊斯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并将其纳入蒙古人的版图。成吉思汗三次西征还带回了大批穆斯林,他们大多是被强掳过来的,阿合马便是其中的一员。

出生于中亚花剌子模国的阿合马初到应昌的鲁王城就因聪明干练、做事勤勉、善于理财而倍受鲁王赏识,不久,鲁王便把阿合马引荐给了忽必烈,在忽必烈的藩王府邸成为察必皇后的侍臣。后来,阿合马被选中管理朝廷财政。进入政界后,阿合马的职位步步高升,直至进入丞相之列,总揽全国财赋。他以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来增加朝廷财赋。元平南宋之后,他又在江南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使元初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阿合马为大元的财赋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倍受世祖青睐,权倾朝野,也因而引起了反对者的忌恨,再加之阿合马晚年也曾依仗权势干了一些坏事,诸如收受贿赂、卖官鬻爵、用以中饱私囊等。于是,武官王著联络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内蒙古境内)时,假传太子之命召唤阿合马,然后设计,将他刺杀。事后,王著和高和尚被捕杀。但众大臣纷纷上书,力言阿合马行为不法。世祖辗转反侧的后诏令追查阿合马的劣迹,抄了他的家,查治他的党羽,还剖开阿合马的棺椁车裂其尸。

想不到这样一代权臣——支撑着大元巨大开销的理财高手,竟落了个身败名裂、家族受戮的可悲下场!

攻下应昌城的明将

攻下应昌城的明将李文忠、字思本、1339年生于江苏盱胎,是朱元璋的外甥。19岁即在朱元璋的大帐前听遣,历任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大都督,奉命率兵四处出击,东挡西杀,南征北战,骁勇冠诸将,被封为曹国公。

1370年,李文忠任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二者率军北上,追击逃离的元顺帝。到了元上都,待休兵整顿养精蓄锐之后,准备挥师河北走廊时,传来元顺帝病死的消息。此时应昌路守兵甚少,人心惶惑。李文忠决定即刻攻打应昌。星夜兼程的明军三日后赶到应昌,一战即胜,俘获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及元顺帝的后妃、儿子及大臣等,并将元朝的金库、书库一同劫获。

继位不久的顺帝之子爱猷识理达腊幸免敌手,仅率十几人星夜逃亡,李文忠亲自率兵追赶,但没能追上。遗憾的是,当李文忠追击未果返回应昌城时,他的部下已经开始屠城,其惨状目不忍睹。李文忠急令停止屠城,并把劫获的人、财、物火速解往南京,献给朱元璋。

从此以后,李文忠又多次率领明军深入蒙古草原与北元大战,屡建奇功。每次出征归来,朱元璋都亲自出京迎接,并授他为开国辅远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等。

1384年3月,李文忠病死,年仅四十六岁,被追封为歧阳王,配享太庙,在肖像功臣庙中排列第三。

病死在应昌的皇帝

妥欢帖睦尔,生于1320年,元朝末代皇帝,1332年在上都登上帝位。

妥欢帖睦尔即位后,任命有拥戴之功的伯颜为中书右丞相。伯颜与左丞相唐其势等争权夺利,斗争激烈。元统三年(1335年),伯颜以唐其势集团“私蓄异志”为名,杀唐其势及其弟塔剌海,并毒死他的妹妹皇后伯牙吾氏。伯颜于是独掌国政、专权胡为。他排斥儒生,废除科举,为所欲为。以致妥欢帖睦尔的政府横征暴敛,贵族、官僚、寺院获得大量赐田,统治集团纵情享乐,挥霍无度,百姓民不聊生、水深火热,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迫使处于苦难深渊的广大劳动人民纷纷起义,震撼着元朝的统治。妥欢帖睦尔为了加强统治,下令严禁汉人等私造私藏兵器和喂养马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元六年(1340年),妥欢帖睦尔支持脱脱逐走伯颜,起用脱脱为中书右承相,恢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史称“脱脱更化”。然而这些新政并不能从根上挽救元朝的社会危机。而接踵而至的黄河泛滥,导致沿河州郡灾荒连年,百姓死亡过半,国库虚空。妥欢帖睦尔被迫改变钞法,用贾鲁修治黄河。怎奈钞法变更导致物价上涨;修渠筑坝官吏乘机对百姓敲诈勒索,以致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妥欢帖睦尔对农民起义进行血腥镇压,绵延二三十年之后,朱元璋的力量已经壮大到势不可挡。与此同时,元朝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内部斗争越发激烈。中书平章哈麻等乘脱脱出兵高邮,弹劾他劳师无功,妥欢帖睦尔轻信谗言,贬了脱脱。一时间,国家大权尽归哈麻、雪雪兄弟,妥欢帖睦尔越发怠于政事,沉迷于游宴。哈麻、雪雪趁机密谋废掉妥欢帖睦尔,立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结果事败被杀。从此以后,皇太子及其生母奇皇后仍谋废立。宫廷内分为两派,一派拥护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分别同统军次孛罗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相勾结。自至正二十四年起,两派矛盾尖锐到极点,北方陷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元军将领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势互相攻伐,妥欢帖睦尔的号令已失去作用。

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朱元璋开始北伐。洪武元年(1388年)七月,明军逼近大都。七月二十八日,妥欢帖睦尔率后妃太子奔上都。八月初二,徐达率明兵入大都,元亡。

洪武二年六月,明将常遇春、李文忠攻上都,妥欢帖睦尔奔应昌。次年四月因痢疾死于应昌。庙号惠宗,明太祖加号顺帝。

未被史学家认可的皇帝

爱猷识理达腊,是元顺帝的长子,出生年月不详,是二皇后奇氏所生。1353年爱猷识理达腊被立为皇太子。从此以后,便与母合谋千方百计想迫使顺帝让出皇位。

1367年,爱猷识理达腊总领天下兵马,可这时明军已经战领江南,而他这个兵马大元帅也是有职无权,且深陷于军阀各派的混战与争斗之中难以自拔。第二年,爱猷识理达腊随顺帝出北京北上,后随父皇逃往应昌。

在初到应昌的日子里,爱猷识理达腊与父皇同心同德、一致对外,以应昌城为政治军事中心,指挥几路元军,阻止明军北上,并取得了接二连三的胜利。

1370年,妥欢帖睦尔病逝,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就在应昌城里一面大搞登基庆典,一面大办国丧祈祷顺帝灵魂升天的情况下,明军大队人马抵达应昌城前的耗来河畔。爱猷识理达腊不听群臣劝阻,率老弱残兵仓促迎战,结果溃不成军。爱猷识理达腊来不及返城便抛下皇子、太妃和自己的妃子、大臣、金库、百姓等,仅率十几个随从逃往和林。在爱猷识理达腊初到和林的那段时间里,仍用大元的国号,指挥他的族人与明军抗争。第二年,爱猷识理达腊为表示不忘其父的“恢复大计”,梦想将大元江山夺回来,于是,改国号为“宣光”,庙号昭宗。从此以后爱猷识理达腊多次与明军作战,屡屡胜利。只可惜,7年后,爱猷识理达腊因病去世。这个未被史学家认可的大元皇帝饮恨九泉不久,北元即走向了末日。

在应昌被掳走的皇子

买的里八剌或作“买的立八剌”,是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嫡子。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元惠宗妥欢帖木儿病故,元昭宗继位于应昌(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西十里)。明将李文忠率大军出北平,先驻扎开平府(今正蓝旗敦达浩特),后火速急袭应昌,迫使昭宗北逃,李文忠率大军追击至庆州(今巴林右旗白塔子),俘获了元昭宗的嗣子买的里八剌,于是作为俘虏解送南京献给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诏令册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居于南京。洪武七年(1374年),明军又大败北元残众于高州(今松山区太平地),给予了北元残余以致命的打击。明太祖以为北元已不成气候,故遣买的里八剌北归,想招谕元昭宗率众降明。买的里八剌去了北元就一去不复返,从此杳无音讯。据说,他改名换姓,成了北元的首领,继续带领蒙古兵与明军作战,一直到战死。

值得一提的是,与买的里八剌一起被俘的还有大批后妃。朱元璋把这些后妃中那些美丽绝伦的统统留给了自己,其中一位后妃生了燕王朱棣。以致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北元人无不自豪地说,朱棣是元的后代,既然皇帝是咱北元人,就无需与明争江山了!

明朝任命的应昌指挥使

失烈门是明朝任命的应昌指挥使。

逃离应昌的爱猷识理达腊病死后,他的儿子脱古思帖木儿成了北元的新君。不久,这个新君被忽必烈的裔孙也速迭儿杀死。当时担任北元丞相的是失烈门,失去旧主的失烈门怕北元新主报复他,就率部投降了明朝。朱元璋为了让更多的北元将领投降,就给投降的北元将领加官封爵。

失烈门降明后,一直住在应昌。朱元璋想让他到南京任职,失烈门称病不去。朱元璋想就地封失烈门为应昌指挥使,又怕失烈门不接受,想到失烈门原是北元的丞相,是否仍会眷恋旧主?于是踌躇再三,还是写了一封信给失烈门,让礼部转交,信中提到想要任命失烈门为应昌指挥使,并征求失烈门的意见,信是这样写的:

天理轮回,就是说没有有去没有回的道理,既有兴时,必有衰期,这就是轮回天理之所在。过去,大元统一天下,威震四海,天下民众都归他管,谁也不敢不遵从圣职国法。自至正十一年开始,民不畏威,群雄起乱,昔日大元那么强大的威力也没怎么着了,群雄爪分中原,人民受到了十余年战争灾难。所以,朕遣大将军中山武宁王开平忠武王率步兵和骑兵,平群雄,清华夏,之后又于洪武二十年、二十一年,命将军宋国公冯胜、永昌侯蓝玉等两次出兵,深入蒙古地方,收服关内外蒙古官民。其余蒙古大臣奉驾北行,未到达和林之前,发生不明之祸,皇帝死于臣民之手。之后,唯独捏怯来率精兵保护自己,仰观天道,俯查人事,不从杀君之贼,不沾恶贼之名,故保众南来,归我大明。已于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初一给他赐予官位和官印,受职任事又有好几个月了。然而众官员中丞相失烈门几次因病未见使臣,今礼部行文书去,让捏怯来负责此事。失烈门愿意来的话趁此天凉时节入来厮见,若尚有犹豫,要想北行的话,捏怯来可不要拦住,顺其自然,放他北去吧。为北行之事与失烈门商量一下,北去果然能够安妥,就尽量让他做些事情。设若遇到困难北行不成,想回来的话,就成他心愿吧。谁要想北去就给这样办吧。古往今来,曾有违天道,杀身亡家而立名的人。也有很多顺天道,保众舍己,共安天下的人。其志虽不同,较之方册,又不是一二人所做的事。这文书失烈门看了以后,从其本情,要来则不止,要去则不留,望周知。

看来,朱元璋对失烈门的去留尤其宽宏大度,其言辞恳切,情理兼容。

失烈门接到朱元璋的信后,给大宁卫指挥使写了一封回信。

信中说:

遵照指挥相公的明确旨意,失烈门禀报自己的本意。指挥相公知道失烈门有疾病,自去年开始病情越来越严重,固而昨日已把不能去的原由奏上去了。这五月十五日,上差的马扎儿合等使臣回来,将圣旨传给了失烈门;叫失烈门到大宁见曩加指挥,若想前来的话等到秋凉时节慢慢整理好再过来。传此圣旨后又给我们传达了礼部签付文书。失烈门本想遵照圣旨马上前去大宁见指挥相公,可是病情恶化,身体虚弱不能走动,加上四月末开始又患上了一个叫脑疽的重病差一点死了,至今未愈。由于马上去不了,想到治好病为止没有音信上边不知道我怎么样了这一点,先让监丞者颜不花等奉告去了。现在,叫失烈门病愈后才过去或有病也马上过来一事如何解决,望指挥使明察。

后来,失烈门一直没有赴任应昌指挥使,这个位置一直空着,失烈门就在应昌养老送终。

应昌的主人们

斡罗陈(?——1277)蒙古弘吉剌氏人。他的父亲是纳陈万户。成吉思汗将达理湖畔的广大地区封给纳陈及他的儿子,这样弘吉剌部开始在应昌落户。阿里不哥之乱时,斡罗陈兄弟从其父纳陈北伐,在孛罗克秃之地大败叛军。

斡罗陈的父亲纳陈因病而逝,世祖忽必烈皇帝下诏令斡罗陈袭为万户,娶完泽公主、拜附马都尉,驻营于上都开平府(今正蓝旗敦达浩特镇)附近。后来,完泽公主抱病离世,世祖诏令斡罗陈继娶囊加真公主。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斡罗陈万户及其妃囊加真公主奏请世祖:“本藩所受封经界,在上都东北三百里答儿海子(今克旗达里诺尔湖),实为本藩驻夏之地,可以在那里建筑城邑以居住。”世祖隆恩诏允,并赐名“应昌府”,取“顺应昌盛”之意。后改为“应昌路”。

斡罗陈死于至元十四年(1277),在保卫应昌战役中,被叛弟俘获而杀。斡罗陈死后,他的兄弟袭封。

蛮子台,蒙古弘吉剌氏,纳陈之子,应昌人。元世祖至元二十七(1290)年,袭兄职为万户,娶世祖女、嫂囊加真公主。应昌是他的大本营。于元贞元年(1295),创建全宁府(后改升路,今翁牛特旗乌丹)。

后囊加真公主病故,蛮子台继娶真金之女喃哥不剌公主。享年五十二岁。

雕阿不剌(?——1310)蒙古弘吉剌氏,应昌人。

斡罗陈万户死后,因无子嗣,由其弟帖木儿袭为万户。至元二十四年(1287),帖木儿因平乃颜之乱有功,封为济宁王,赐名按答儿秃那颜。

按答儿秃那颜病故后,因二子年幼,世祖诏令以按答儿秃之弟蛮子台袭为万户、济宁郡王,娶囊加真公主为妻。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蛮子台见已故兄长按答儿香那颜之子已长大成人,于是奏请正封其侄,并请求撤出应昌路,在应昌路东七百里距弘吉剌氏驻冬之地建城居住。元成宗念蛮子台仁义忠厚欣然应允,并赐城为全宁,命蛮子台为济宁王。应昌路由按答儿秃长子雕阿不剌入主。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袭为万户,诏令迎娶祥哥剌吉长公主为妃,并赐金印加封为鲁王。武宗至大三年(1310),雕阿不剌因病去世。

应昌的女人们

察必(?——1287)元世祖皇后。蒙古弘吉剌氏。应昌人。按陈之女。生四子:朵儿只、太子真金、安西王忙哥剌、北安王那木罕。中统元年(1260),立为皇后。成宗即位,追谥昭睿顺圣皇后。

南必,元世祖皇后。蒙古弘吉剌氏,应昌人。纳陈孙仙童之女。至元二十年(1283),纳为皇后,继察必皇后守正宫。世祖年高,相臣常不能见,就由皇后转奏政事。生子铁蔑赤。

失怜答里,蒙古弘吉剌氏,应昌人,元成宗皇后,成宗即位前病死。生皇子德寿。武宗至大三年(1310),追谥贞慈静懿皇后。

伯蓝也怯赤(?~1300)又名阔阔真。蒙古弘吉刺氏,应昌人。太子真金元妃。生子三:甘麻刺、答剌麻八刺、元成宗铁穆耳。谥徽仁裕圣皇后。

从应昌被掳走的后妃格埒勒德

1370年5月,李文忠、冯胜率10万大军直驱应昌,元新主爱猷识理达腊仅率十几人弃应昌城北逃和林。明军攻克应昌城后烧杀抢劫,在这种情况下,爱猷识达腊的长子储君买的里巴剌率众臣、嫔妃、诸王等,举城投降。

李文忠追剿爱猷识理未果后返回应昌城,为了表功,把应昌城里的金银财宝及储君,嫔妃、诸王全部押解到南京,献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元朝的嫔妃们个貌美如花,就挑选了一部分据为己有,余者赏给了有功的大臣们。

朱元璋留给自己的这些元朝后妃中,有一位叫格埒勒德的。她本是元惠帝脱懽帖木尔的第三位福晋,是元太师托克托的女儿,不仅美貌绝伦,还擅长琴棋书画,朱元璋把她正式册定为自己的妃子。据《蒙古黄金史》记载,格埒勒德被虏时就已经怀了惠帝的孩子,朱元璋临幸她不久,就发现格埒勒德怀孕了,朱元璋心生疑虑:这个女人这么快就怀孕了,难道怀的是大元皇帝的孩子?可他不愿这疑虑成为现实,因为他极其宠爱这个才貌双全的妃子。于是,自己私下承诺,倘若这个孩子七个月后就降生的话,那么一定是大元皇帝的后代,如果过了十个月才生产,那么就是自己的种了。前一种情况一旦出现,格埒勒德和新生儿必遭杀身之祸,如果出现的是后一种情形,格埒勒德将被册封为贵妃。

格埒勒德当然知道孩子的来历,为了保住元惠帝的骨血,同时保住自己,格埒勒德虔诚祷告,祈求长生天赐恩,让孩子十个月后出生。

也许是精诚所至命里该然,格埒勒德腹中的胎儿真的撑了十个月才来到人间。一个男婴!朱元璋大喜过望,想封这个孩子为皇太子。但转念一想,这男孩的母亲毕竟曾做过大元皇帝的福晋,怎能让她生的儿子坐享自己打下的天下呢?

这种特殊背景下出生的男孩儿,在宫廷里的境遇可想而知:谨小慎微地度过了童年、少年,一踏入成年,就在宫廷内外王公将相的诽议下,被迫远离京城,到了当时极为荒凉的大都,当起了燕王。

这个男孩儿就是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1398年,朱元璋病故,他的重太孙朱允炆继位当了皇帝。为了防止兵变,朱允炆下令诸王在自己的封地不动,更不能到南京奔丧。当时的朱棣已经启程往南京而来,途中接到朱允炆的不许入京的昭令,不得不返回大都。

此后不久,朱允炆开始着手削弱诸地封王的兵权,不是调离就是免职,一时间人心惶惶。朱棣的处境更是朝不保夕,于是率兵讨伐朱允炆。

1403年,朱棣打下南京,自立为皇帝。

所以,《蒙古黄金史》上说:明朝的皇帝从朱棣开始仍是大元正统的后代,元朝虽然不存在了,但大元的血统没有变。

其实,朱棣是谁的种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格埒勒德是从应昌被掳走的元惠帝的后妃。

作者授权发表并提供图片

编辑:艾旻
作者简介

天热,刘爱民、高鹏鹰夫妻合用的笔名,二人分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协首届签约作家,“草原文学精品工程”签约作家。近几年发表作品一百万余字,其作品获内蒙古第九届索龙嘎奖、2007年草原文学奖、2008年草原文学奖、2009年赤峰市委宣传部文学精品贡献奖、首届“平媒杯”文学大赛一等奖。出版中篇小说集《清场》、长篇纪实文学《克什克腾那些事儿》、《天热小小说选》。

克什克腾

微信ID:kskt1504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顺天命,退避而去—顺帝退归大漠
你知道元朝最后的都城应昌吗?
鱼儿泺的故事
权臣逼皇帝将爱妃让给自己,皇帝:你都得到我女儿,还要我女人?
北元
王保保:失去一切后,困顿欲死时,实现自我蜕变(记者读明史4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