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从南部180天至最北部80天左右;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可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的水热需求。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②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③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2)地形、土壤条件

  东北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可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所需的很多原料也来自农业,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农牧工相互促进的格局。东北交通发达,有利于对外联系发展外向型农业。东北人口密度低,生态环境较好,有利于开展规模经营,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

(1)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及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下图显示,从东南向西北,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当然,受丘陵和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下图显示东北地区从东南向西北的地形变化,以及积温和年降水量沿途变化的情况。

  东北地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划分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2)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3)东北区水稻种植的特点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4)从东北畜牧业看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

  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

  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

  ③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畜种;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949年以来,国家对东北区的农业进行了大量投资,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新建了许多国营大农场。农场耕地面积和技术装备均居全国各地农场的首位。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就作物品种来说水稻和小麦是本区的主要细粮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小麦以春小麦为主。玉米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1)为什么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

  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01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l 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 为什么说东北地区在全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为什么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低?

  如果不考虑复种指数的差异,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寒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低而不稳。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稻作历史悠久,田间管理经验丰富,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4)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自然条件。

  中国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相同点: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玉米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有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4、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长期以来,生态农业的经典案例。尽管在目前的珠江三角洲,这种农业模式在逐渐地萎缩。但作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种生产方式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以为其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范例。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北部穿过,甘蔗和桑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

(2)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手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密切相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屎饲鱼),成功的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5、珠江三角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地理条件

  ①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将其国内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机遇。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将该地区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该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使得本区能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国际分工。

  ④本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的投资、引资、引商为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1979—1990):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加上当时国内消费品紧缺,使得珠江三角洲外资工厂、消费品工厂迅速发展,一时间形成广大范围内同时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的“民工潮”,内陆大量农民工涌入,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此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

  上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外向型”(尤其在工业化早期)。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在本地加工完成后,大批产品经过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经过10年发展,该地区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此时尽管众多优势条件(如政策、低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逐渐丧失,但多年初级阶段的积累已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这是保证本地区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条件。此时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再次抓住机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按照产业部门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促使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同时吸引外地人口的流入,这是城市化的一个表现;另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促使非农业用地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都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从上图可看出,经过改革开放最初一段时间的发展,1985年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广州作为特大城市,带动珠江口周围一系列城镇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深圳已由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个新兴城市。但此时本地区外围的城市发展缓慢。又经过近20年的发展,2002年本地区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熟。深圳已与广州一起成为本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一大批中小城镇快速成长,尤其是周边地区的经济明显得到带动,城市化进展迅速。

(3)问题与对策

  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6、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式,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发展的。各城市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南京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的分工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试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寒假每日一图(045)
中国的特殊行政区划
为什么珠三角地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如长三角地区?
谭木地理课堂——图说地理系列 第八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