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悬崖上的名片

悬崖上的名片 世界佤乡·中国临沧

2006112 星期四 |首页|临沧信息|理论与实践|文明走廊|旅游文化|文学艺术|招商引资|七县一区|公众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沧江潮 >> 文学艺术 >> 散文

 

作者:张学宇  发表时间:2006-1-10 17:41:12  文章录入:杜剑雄

 

 

悬崖上的名片

——浅识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沧源崖画的价值是永恒的。

莽莽苍苍的西南边陲,向以“神奇”、“迷人”著称。全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秘境临沧”便镶钦在东经98°—100°,北纬22°—24°之间的中国西南版图上。1965年,佤山沧源勐省、勐来大量崖画的发现吸引了众多历史文化探索者的目光,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聚焦沧源崖画,探究考证边地悬崖上这些稀奇古怪的符号,释读追寻远古先民们的灵魂。“沧源”“勐省”这类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地名便频频登陆海内外文化学术的图册文献,沧源崖画相继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沧源由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临沧因此赢得了“世界著名崖画之乡”的称号。

沧源崖画无异于今日临沧向外界打出的一张名片——悬崖上的名片。

这是一张远古的先民给我们传递下来的名片。经专家科学考证,并取得一致的认定,沧源岩画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是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们用当地产的赤铁粉末加上含胶质的植物液体或动物血绘画而成的。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较早的原始画图。崖画的发现,为研究原始社会史、民族史、艺术史,都提供了新颖的资料。

三千多年的岁月,历史,多少显得有些神迷和苍老。但就凭这张名片上的符号,我们隐隐约约凿通了临沧远古的时空隧道;模模糊糊窥见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的场景;影影绰绰追寻到了原始人群神秘飘忽的灵魂;虚虚实实触摸到了“秘境临沧”幽深邈绵的文化脉络。

这张悬崖上的名片供我们审视的角度是多维的。

——原始社会的历史画卷

15处崖画分布点,1000多个图像, 785个人物, 187个动物, 25座房屋, 13条道路,    35个各种表意符号,还有树木、舟船、崖洞、太阳、模手印、云朵、山峦、大地等图像象,定格为一幅原始先民的生存状态——狩猎、放牧、舞蹈、巢居、归家、娱乐、祭祀……俨然一册临沧境内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的写真集。

通过崖画,我们知道了先民们的劳动主要从事狩猎、畜牧、采集。他们张弓搭箭、持棒甩石,猎取猴、牛、猪、羊等,而骑牛、牵牛、赶猪、养狗、围象的图画频频出现,似乎说明驯养畜类已经开始。从图象中的人物不着衣物,可见当时穿衣问题尚未解决;从穴居、“巢居”,再进一步在树桩上搭建“干栏”式房子可知当时人们的居住状态确实原始、落后,但若干小型村落的依稀出现则说明当时的氏族部落在扩大……这些图象,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原始社会的生活,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社会经济、生产状况和人群组织形式,成为研究南方或西南原始社会的标本,也为我们探索原始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实物依据。连缀起来,可视为临沧境内一幅原始社会的历史画卷。

——南方崖画的代表作

中国的崖画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地区的崖画多表现各种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反映原始的游牧生活。但图象、场景较为单一、独立,彼此之间关联不大;南方地区的崖画除在两广地区有零星发现外,以云南省居多,云南省同一时期的崖画较广泛地分布于怒江、元江、石林、弥勒、丘北、宜良、西畴、麻栗坡、广南、沧源、耿马、永德等地县,共40多处,1500多个图像,其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当数临沧境内的沧源、耿马、永德崖画。永德崖画、耿马芒光崖画虽然为数不多,但已闪耀着先民智慧的灵光,它们与沧源崖画互为映衬,形成了临沧境内的崖画群落。而沧源崖画的数量竟占全省崖画的60%强,更是称誉世界,盛名有加。全省各地的崖画除表现各种动物狩猎场面外还有采集、房屋或村落、宗教仪式等内容,反映了南方原始农业社会的生活状况。沧源崖画相比其他崖画,其图像内容更为丰富,场面描绘更为细腻,彼此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总之,它承载的信息量最大。沧源崖画惊现于世后,其组图以及研究文章、专论即在《云南文物》、《文物》、《史前研究》等刊物上大量出现,它的一些重要图片先后由省内到全国被屡屡选载、介绍;在《云南风采》、《云南风物志》、《云南艺术史》等图书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在堂堂国家级的有关图书中,沧源崖画也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以著名史学家白寿彝为顾问编著的四卷《中国通史》彩图版,每一章都以一幅能代表一定时期社会文明标准的物像作为压卷图,其中第一卷“史前史”一章的压卷图正是我们的沧源崖画——《盾牌舞》。《中国通史》共精选登载了五幅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的崖画,其中《贺兰山崖画》等四幅是北方崖画,另一幅就是沧源崖画《牧放战争图》,是唯一一幅南方崖画。于此,沧源崖画的价值、份量可见一斑,堪称南方崖画的代表作。

——原始艺术的瑰宝

艺术起源于生产生活。原始人打制的石器从粗糙笨重发展到较光滑轻便,已体现了原始人艺术美的萌芽。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演变,从陶罐陶盆上装饰性的个体的彩绘发展到崖画场面化的群体描绘,已逐渐体现出原始人形体感、色彩感、均衡感和对称感的形成,体现了原始人作为“人”的审美的需要和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愈来愈接近了文明人的艺术。

崖画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造型艺术的一次飞跃。

有关研究认为,崖画达到了史前艺术第一次繁荣时期的顶峰,它包含着人类初期的各种审美意识和观念,为史前艺术向第二次繁荣过渡准备了基础条件。崖画的人物图象,身体部分多画成较为单一的三角形,面部不绘五官,突出了双臂、双足四肢的动态,是一种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表意符号,而这些特征也正是沧源崖画所具有的。在今天看来,它是最古朴最简练的装饰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它常常在琳琅满目的美术殿堂中亮相。我们的沧源崖画,作为历史的产物,它在煌煌史册中被引证;作为艺术,它又在各类有关的图书、画册中大放异彩。在《云南艺术史》(李昆声著)中,沧源崖画作为云南主要的原始艺术资料被引证30多组、幅。在2001年审定的全国统编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美术试用课本第一册“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选辑”中就有“神秘的岩画”作为乡土教材的组成部分。该教材共选辑了6幅崖画,其中沧源崖画就有3幅,并且被冠以“原始艺术的瑰宝”作重点推介:“云南岩画所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狩猎、驯养、采集、游戏、歌舞、居住、械斗、耕作、祭祀及仪典等,场面宏大、刻画细致,形态多样,为国内岩画所少见。特别是沧源岩画,能够辨认的图像多达1000多个,且有不少是成组的人物活动场面,形象地反映了云南远古时代人群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被学术界和艺术界称为‘原始艺术的瑰宝’”。教材重点称引了沧源崖画的《太阳人和羽人》、《村落图》、《洞穴出人》、《狩猎图》、《月亮与人》、《圆舞图》等图像。其中《圆舞图》被作为绘画的范例在同样的教材第二册“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一章中加以登载,供人鉴赏。

《圆舞图》绘于勐省和平乡永得海村东北一岩壁上。图中心是一圆圈,表示地面,5个舞者立舞于地面上,均一臂反曲、一臂摆动,摔手顿足,舞姿翩然。地面线条厚重有力,人物线条潇洒流畅,充满动感。作者为追求物象特征的正面显示,图中人物均呈放射状倒向四周。这种画法在绘画中属于二维空间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将立体的物像转化为平面形象,形象追求影像效果,强调外轮廓美,给人以装饰美感。沧源崖画的这种表现手法是原始绘画的常用手法,在现代主义的绘画中也运用不少。而它的“动感”在当今的佤族歌舞中就更为直观了。那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充满着原始美、野性美的佤族歌舞,如木鼓舞、甩发舞等就被专家誉为“动感风情”。风摩大江南北乃至国外的“勐芭拉娜动感风情艺术团”,它的许多舞姿、动作都能在古老的崖画中找到原形......

沧源崖画,戴着“原始艺术的瑰宝”的桂冠,作为课程资源编入基础教育教材,进入传承人类文明的现代教育课堂,成为滋润当代中学生人文情怀的艺术营养,这,难道不是临沧的一大殊荣吗?

——佤文化的源头

沧源崖画的族属是谁?这个问题迄无定论。这个谜团的悬而未决,使关爱地方文化的人们多少有些尴尬。在没有更确凿的考古依据的情况下,一般的倾向是佤族的先民。从崖画所在的区域、崖画的内容来推测、分析,从它出现在佤族聚居区、它所画的诸多动物中骑牛、牵牛图像频频出现,从干栏式房屋、剽牛祭祀活动场面、人群扬手起舞的情景、物态,从崖画的颜科是当地所产,从当地佤族人民视崖画为神画而常去祭献,从勐来崖画点背后那座高山叫“农格罗”,(木鼓林之意,传说古时候佤族先民在那座山里放置木鼓祭谷神)……多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再观照现今佤族的民俗文化,崖画的作者是佤族先民之说似乎更合乎历史逻辑。再者,远古时期到处山川阻碍,野兽出没,受自然环境限制,生产力极为简陋的原始人群是很难有较大规模的迁徙的,世居沧源及其周边的佤族群体事实上也极少向外迁移,临沧以及相邻的缅甸境内的其他部族也极少有群体性的他迁行为。再从现今佤文化的呈现形态来看,佤文化独具特色、最为世人瞩目的是木鼓舞、甩发舞、剽牛祭祀、干栏式建筑等等,而这些,我们并不难从三千多年前崖画的许多物像中找到与之相应的文化因子。就直观而言,崖画俨然是佤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投影。木鼓舞、甩发舞、剽牛祭祀、干栏式建筑等,可以说是崖画中类似图像在当今佤民族现实生活中的突显和张扬。相较而言,崖画上的许多图像跟今天佤民族的生活状态有着更多更直接的关联,除了佤民族,我们更难把崖画同其他民族相联系,更难猜想崖画是其他民族的产物。基于以上认识,能不能说沧源崖画是佤族先民所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探讨。

一种文化的形成是从一个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衍生、延习、发展而来的。毫无疑问,佤文化是与佤民族长期的采集、狩猎、农耕等劳作相同步发展、定型而成的。但它的源头在哪里呢?如果崖画的族属是佤族先民之说可以成立,那么,就今天的考古成果而言,沧源崖画堪称佤文化的源头。

——临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在今天文化视野的平台上,审视“临沧文化”(当然,这一指称还有待认同,媒体多称“临沧民族文化”),“临沧文化”无疑具有广阔而深远的探索空间。临沧因地处边陲,文化地域由西南而东北渐次靠内,文化形态亦大体由边地文化、民族文化、澜沧江文化——汉文化为主流过渡。其间几种文化又呈交叉错落状态。因而“临沧文化”可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元复合体。在这个多元复合体中,我们不难看出,它是多种文化同生共长,相游相交、兼容互补而又相对保持着各自的民族性的。“佤文化”是包蕴其中的一个子概念。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有其内在联系的符号系统,佤文化是临沧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符号系统。长期以来,地域的偏僻、封闭导致了佤山与外部世界的隔离,却生成、发育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因而就更具有世界性(鲁迅说,越是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木鼓舞、甩发舞、剽牛祭祀、干栏式建筑和饮食、服饰、节庆、婚恋习俗特别是“司岗里”的传说等等,无不摇曳生姿,情趣盎然。沧源崖画以其鲜明的符号形态与佤文化这个符号系统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因而,它是临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物证

文化是一条河,佤文化是临沧境内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在我国的社会进程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看重文化、倚重文化。特别是体现在政府行为上,文化意识之强可谓前所未有。地处边疆的临沧同样与时俱进,打造佤文化已形成一种品牌意识而被广泛宣传。但打造佤文化的重要步骤之一应是研究佤文化。要研究佤文化,就得从纵横两个向度了解、探索、把握佤文化的渊源及其流程、走势。沧源崖画为研究佤山境内先民的生存状态提供了原始的、直观的依据,它是研究佤文化的重要物证之一,也是临沧文化具有悠远历史的见证之一。它是临沧、云南、中国西南民族文化的一大遗产。从民族文化的广阔视野下来观照,沧源崖画它不仅仅是沧源的和临沧的,它属于云南、属于中国乃至属于世界。

……我们还有理由说,沧源崖画是临沧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商业与历史、艺术联姻的重要媒介……只是在认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两者之间,似乎前者更重要。

◇善待崖画,珍存这张悬崖上的名片

远古的先民用一种特殊的却又是最可靠的手段将他们的人生符号“刻录”在冷冰冰的悬崖上,越过漫漫时空,三千多年后终于等到了来解读、诠释、研究它的人们。外人眼里鸿蒙未开的沧源、临沧因这些符号的存在而陡增历史的纵深感。今天的人们,宣传临沧,省不了沧源崖画这张名片;提起临沧,忽略不了沧源崖画这张名片的经典性。

今天,这张悬崖上的名片揣在我们的怀中、攥我们的手上,它的份量是够沉的;但如何妥善保存、利用好这张名片却是个不小的问题。走近崖画,看其图像一般距地面一至五米,以利保存,这或许显示了先民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时至今日,三千多年过去,时间足以印证远古先民的“前瞻”性是深远的,他们的良苦用心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时光毕竟无情,岁月终究留痕。无数时日的阳光炙烤、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如今这张名片已日渐斑驳,面目损坏严重。虽然有关部门曾采取过一些保护措施,但效果并不见佳。

这张沉甸甸的名片掂量在电子时代的21世纪人手中,何去何从?

最近获悉,有关部门正斥资170万为这千古崖画群“护肤”。此举善莫大焉,无疑是沧源崖画的一大福音。或许,远古先民们的魂灵将能够得到更为久远的呵护,悬崖上的名片能够常递常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沧源崖画【图文】
这里被称为“亚洲恒温城”,连马云都把文化客栈设在这里
​ 对不起,我要去临沧了!
临沧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临沧市
如果有人问你去临沧怎么玩,就把这篇攻略甩给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