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脉法研习|张仲景《脉法集注》之一

张仲景《脉法集注》之一

经论四家注解《辨脉法》《平脉法》

总论:此辨别凡脉之阴阳虚实,以察知其死生剧易之法则在焉,故名。

经注:《辨脉者,辨脉之阴阳死生也。平脉者,平脉之太过不及,使归于脏气时气之和平也。辨脉虽间及杂病,而多是言伤寒。平脉虽间及伤寒,而多是言杂病。故伤寒杂病二论当合为一书,以复仲景之旧云。

章句:《辨脉》《平脉,仲景论百病之脉也,不专于伤寒。其文亦撰用古经,不皆自作。中间有数节连义者,有每节各义者,不可强与分合也。今依文考义,为定章句如下。

 

辨脉法第一

【阴阳辨脉法】

第一章【阴阳脉类】(提纲挈领之首论)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类文比校】

《金匮玉函经》: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微为阴。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敦煌遗书·平脉略例》:阳病易治,阴病难治。阳病欲得见人,阴病不欲得见人。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愈。脉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微、弦为阴也。

《敦煌遗书·玄感脉经》:浮,阳。芤,阴。滑,阳。促,阴。弦,阳。紧,阴。沉,阴。伏,阴。革,阳。实,阳。微,阴。涩,阴。细,阴。软,阴。弱,阴。虚,阴。缓,阴。迟,阴。结,阴。代,阴。动,阳。

(《千金翼方》:洪,阳也。数,阳也。牢,阳也。)

 

【经论溯源】

《素问·阴阳别论》: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灵枢·动腧篇》曰: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

《灵枢·五色篇》曰:病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易已。

《难经·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脉经·辨脉阴阳大法》: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夫风伤阳,寒伤阴。阳病顺阴,阴病逆阳。阳病易治,阴病难治。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

《千金翼》:凡脉浮滑长皆为阳,沉涩短皆为阴也。

《中藏经·脉要论》: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

【四家选注】

注解者: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144年

经注者:程 知 《伤寒经注》  1669年

章句者:II.周学海《辨脉平脉章句》1891年

       I.孙鼎宜《伤寒杂病论章句》1932年

注解:《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首论曰: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阳道常饶,大、浮、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阴道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经注:首辨脉之阴阳也。成氏曰:“《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故首论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语妄言,脉沉细者死是也。

阴阳之义,全书之枢要。人资阳气以生,故病以脉阳和为不死,浮、大、数、动、滑,皆阳气之见于外者,沉、涩、弱、弦、微,皆阳气不足,而阴见于里者。然阴病见阳脉,宜何如消释其病,而并不铲其脉;阳病见阴脉,宜何如挽回其脉,而并可解其病。有志活人者,当见微知著,图几于早,毋谓伤寒凭证不凭脉,而冥冥决事也。张氏曰: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虚者多见阴脉。证之阳者,假实也;脉之阴者,真虚也。开宗即曰阴病阳病,而世人犹谓是书止为寒病设。

章句:I.‍病有阴阳一章:上一章二节,首言病之阴阳,须以脉为凭。次定其传变之顺逆,举十脉以例其余。

II.此提唱阴阳,为一篇之大纲也。大纲者,法之大体也,其用之变化在人矣。玩两“名”字,便见阴脉阳脉只是举似之词,犹云此属于阳之类也,此属于阴之类也。阴阳可以分见,亦可以互见。苟大而兼涩兼迟,得不名阴乎?弦而兼数兼滑,得不名阳乎?故脉有阳中伏阴,阴中伏阳也。阴病阳脉,即虚劳脉大、下利脉滑皆是,岂可尽以为生?阳病阴脉,即温热脉静、感冒脉紧皆是,岂可尽以为死?扶阳抑阴,易之义也,即医之义也。经中言凡者,皆约略大概之意,道其常也,其变动不在此例。夫阴阳者,死生之关键,而察病审脉之准绳也。故自《内经》以来,莫不首辨乎此。

又按;《灵枢·动腧篇》: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五色篇》:病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二文可谓详密矣!然一曰阴脉大为逆,一曰沉而大易已,何也?盖其所谓大者不同也。脉形坚大固顽,阴之不化,空大亦真,阴之不充。惟其势鼓指盛大,乃为阴中有阳而有神耳。大抵脉以气见者为阳,脉以质见者为阴。

扩展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汁原味学伤寒:辨脉法第一(1)
江湖医侠 [原创]浅谈仲景脉法的学习与应用
伊尹汤液经
仲景脉法的运用
胡希恕先生解析仲景脉法(收藏版)
柯韵伯论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