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辛老师|一个中医眼中的精神健康02

李辛老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毕业,天津中医学院心身医学硕士。擅长方药,针灸,静坐和心理咨询。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多年中医临床与教学经验,立足传统经典,学习历代各家所长,取验于临床,并致力于提升临证能力的教学与中医常识的普及。近年来在国内外开展临床医师技能提升教育工作。



精神心理问题的背后

说到这里,今天要说的重点其实已经说完了,在中医眼里,去具体分析抑郁症有多少型,这个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其实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所有的心理问题,背后是关乎什么?

关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关乎一个人对自己了解多少,或者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去了解自己,关乎这个人是否愿意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怎么跟世界在交流,这个世界怎么样地在有意无意、善意或恶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交互影响、互换。最终是了解这个内外世界的交换当中,自己的身心意是怎样在变化。

当一个人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时候,他就不太容易掉到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陷阱当中,因为即使他此刻正在不舒服,正在不高兴,甚至已经有一年的不高兴,他会了解这是人生必要的东西。因为人生一直是起起落落的,和股票一样,没有一只股票永远会往上走。

身体健康也是这样,当一个人身体这段时间不是太好的时候,他如果知道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他就不会心里发慌到处找中医或者找西医。其实是学习开始了。借由对自己的观察,或者旁人的提醒,或者看书思考……

他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等等的关系怎么样,看看对待自己是不是过于严厉了,他也可能会借助一些外在的参照,意识到自己是不是一直过于封闭,或者在坚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坚持的东西,在维护一些不需要自己去维护的东西。然后留意一下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什么地方还是没有意识到的盲点,生活是不是过于单一了。

当他回过来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调整已经自动开始了,一段时间以后,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问题,会好转或者消失。

其实医学的本质应该是这样的,不管是中国的医学和西方的医学,最初的本质是在这里。而不是说:你有病,要吃药,不能停。

在座的有年纪大的前辈,我们五六十年前出生的老一代人会记得这句话:你是右派,要好好改造。在经典学派的心理医生看来,这个说法跟“你是抑郁症,需要好好吃药”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东西。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也是这个问题。真的需要终身吃药吗?或者只是吃药、不做其它方面的改善,对保持健康有用吗?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长期或者是终身服药,以这种方式来解除人生痛苦,或者来解除某种生理、心理、情绪、认识上的冲突,合理吗?任何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不合理的。但是问题是有几个人会这么想呢?

这些问题,跟你是不是医生,跟你是不是饱读诗书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其实是人的基本能力:有理性的去观察和思考。

我们现在过于追求外在的标准,一定要学多少东西,学到博士、博士后,很精深,好像这样才能对一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就像一件事情做还是不应该做,不在于财务分析和远期的损益分析,当下你安不安心,你知道做了以后你不安心,你就不会去做了,这个需要学习吗?需要文凭吗?

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当一个人在太多的问题上,一直都需要这些知识和这些既定的标准来界定,也就是说他不能从自己的内心和基本的生活经验来做出判断的时候,他就会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

因为他不是活在自己的内心基础上,或者说他的头不在自己身上。

这页ppt是从国家计生委的权威医学网站上,摘录的目前对抑郁症的描述,你们看:目前的病因不清楚,诊断也不明确,目前尚无针对抑郁障碍的特异性检查项目。奇怪的是,既然病因不清楚,诊断也不明确,居然敢开很多药!

大家可能不知道,抗抑郁症的药对人体的副作用,有的药,人吃了会想自杀。

我当时是在北京平心堂诊所,我的一些病人是从北京六院、三院,还有回龙观医院看过很久,吃好几种精神药物。我记得有一个病人同时吃六种精神心理类药物,已经吃了两年了,是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最后是通过心理咨询的交流,生活方式和认知的改善调整,加上中药针灸,就给他把西药一点一点地停下来。他吃了这么多年精神类药物,居然毫不怀疑,坚持带病工作。

专业的心理课里常常会提到,临床上抑郁和焦虑往往是混在一起的,有时候是抑郁,有时候是焦虑,它们有一个波浪性,有时候在高点,有时候低点,然后还兼有一系列其他的身心障碍,比如睡眠不好、饮食不佳、肢体无力、注意力下降……总之,是一系列生理心理不适和社会适应不良。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身心意的整体生命活动的下降。

那么,人的生命是那么的丰富,当所有的都下降了,而我们只是贴一个标签,说,这是某个病,然后吃药。这个逻辑严谨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医学,不管是传统的中医学,还是传统的西方自然医学,在逻辑上更加严谨一点。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整体的生命活动。

森田疗法

心理治疗里面,注意森田疗法,森田疗法是很有意思的。这是个日本人,他也是在心理学历史上,唯一一位以东方传统文化或者哲学思想,来解决这个心理问题的。

森田正马他自己得过抑郁症,后来创造的这套方法,是非常朴素的。他认为,一个人在抑郁的状态,其实是正常的。但是呢,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我不接受它,觉得这是不可以的,因为还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很多事情要去做,我要表现得很好,所以,这个抑郁,是需要尽快把它去掉的东西,因为想要去掉它,所以就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对治”方法。

第二种呢,接受我现在的痛苦。一个正常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就是承认自己最近是在一个低的状态,但是,每个人都会是这样的,而且生活要继续。

所以重点是,第一,要接受这个状态;第二,要学习,带着这个痛苦在生活当中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带着这个痛苦,在跟外界交流当中,小心地处在一个我可以接纳应对的范围。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我知道自己最近状态不好,那我只处理必须的事情,一天只见一个人,一次只见四十分钟,或者再减少,直到自己能够承受。先就做到这一点就行了,而不是说我把自己全部封闭掉,也不是说我靠着吃药,还能够一天见四十个人,做二十件事情。

其实一个就是接纳;第二是觉知;第三,很小心地在生活当中慢慢让自己度过困境。像我们这两天练太极一样,留意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语言行为和内心的反应。

他当时用的治疗方法是这样,他把一批抑郁病人,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不让出去。头一周,让你躺在床上,除了起来吃饭和上厕所,不准离开这个床,什么意思?让你如实地、充分地体验自己的痛苦。如实地了知自己有多难受,内心有多烦。

刚才我们打坐只是坐了十分钟,他用一周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来观察和感受自己。

躺了一周以后,你可以想像,这个人已经很痛苦了,这个痛苦不是此前抑郁焦虑的痛苦,而是面对这个抑郁焦虑,无所事事的痛苦。

然后这个时候,给他们调整作息,每天睡觉时间限制在七八个小时,白天安排户外活动,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晚上写日记,还有读书。

几天后,再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自己做事或者读书。比如说,那边有一堆砖头,你就把这堆砖头从这边搬到这边,每天就搬砖,而且一天就给你搬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让你慢慢地搬。这样,既能锻炼身体,然后呢,他会发现,原来即使有这些痛苦,我每天能够做一些哪怕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还很开心的,比躺在那里好得多。

然后,再从一些简单的不动脑子的活动或者做一些田间劳动和打扫卫生、手工活,过渡到接近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中间还有和医生之间像我们这样的交流。

就是如实地接受自己。每个人他有抑郁症,有不高兴,其实是正常的,或者脾气很坏,是正常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结果这些病人自然就好了。

这个据森田正马本人说,他的思路的重点,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学习“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源头是道家和禅宗的观点,这个供大家参考。

我讲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实际上,当我们遇到任何突然发生的人生危机,或者是长期的心理不快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接纳当下的现实。。就是说,我现在就是在很低的状态,不要硬撑着。然后,我接纳自己之后呢,再来看看,我在这个很低的状态下,还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只要你这样慢慢的去行动,自己就会好起来。而且,这样是好得最快的,因为没有太多内心的这种抵抗,也没有太多意识情绪上的干扰和纠缠来消耗。

孔夫子说的“勿意必固我”


你们看,这棵树多大,这个人多小,这人是我,四十多岁,这棵树有六百多岁。当一个人跟一个六百多岁的大树呆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个小孩子。

当你有很大的烦恼的时候,呆在这么一棵大树下,或者说呆在某处自然山水中,你就自然能从原来每天关注的不高兴的外在事物和内在感受里脱出来了。

很多时候不是外在的事物让你不高兴,有的人很有福报,外在已经很好了,他还是不高兴。那个不高兴是什么?是习惯性的心理认知的一个运转模式,就像一个电脑的病毒程序一样,他已经习惯不高兴模式了。

当“不高兴”起来的时候,大脑还有一个习惯,会去找外在原因,比如说我现在不高兴,第一眼正好看到钟老师,这人长得那么帅,就是因为你,让我不高兴。然后再看到张先生,让我想起一个人,让我不高兴,这个在心理学叫什么?叫投射。

当一个人心里不高兴,进入不高兴程序的时候,世间的万物都会成为他不高兴的原因。这是大脑的一个特点。

大脑在这件事情的运作模式是,肯定自己,合理化,我不高兴是有道理的,原因很充分:一二三四五。但真实的情况是你自己不高兴。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处在一种习惯性的不高兴,或者有一些习惯性的想法,觉察到自己对某些东西会有一个习惯性的认识,常会有一个习惯性的似乎理所应当的责备、要求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点点怀疑。

如果你有一点点怀疑,你的生活会快乐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点怀疑的时候,你不会马上去认同这些不高兴,你就不会一辈子都陷在这个程序当中旋转并且强化。要不就容易“执迷不悟”,孔夫子说的“勿意必固我”就是这个意思。

勿意必固我,不要主观臆测,不要认定理所当然,不要固执己见,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感觉总是对的。

要学会,从对自己习惯性的认同当中往后退一退;还有呢,把自己从习惯性的生活环境里要稍微跳出来一下。

尤其是对一直呆在一起的一家人来说,有很多固定模式,表达啊,情感啊,乃至一个眼神,乃至一个心理上的反应,都在一个强大的惯性模式里,往往大家还没有说话,好像什么都还没有发生,只是坐在那里吃饭的时候,内心的运作模式,其实已经都固定的,这就要学会意识到觉察到,留意跳出来。

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中国人的家族成员之间都粘得太紧了,荣誉、事业、情感……很多东西都粘在一起。

人为什么不能独立一点,西方这一点比较好,大人小孩每个人都很独立,各自把自己料理好,把自己料理好才有可能再去帮助别人。我见到很多的情况是,自己都没有料理好,却都非常热心,或者非常积极,甚至非常强硬的想要去帮别人料理,那就会比较麻烦。

休息一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抑郁的话题(一)| 无处不在的“我”
焦虑求生,抑郁求死,都是头脑编织的无意识梦境,2步让意识回归
身患重度抑郁,走出后写给自己6句话,如果早些懂得不会折磨难受
著名作家推荐:《神经质的实质与治疗》
轻松告别抑郁症--森田养生法(中村敬、施旺红主编)学习笔记
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到正常生活,只需要这3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